首頁 > 范文大全 > 對中學生責任感培養與教育論文

對中學生責任感培養與教育論文

2024-07-31 閱讀 3410

關于對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與教育的論文

吉林省農安縣伏龍泉中學高立民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即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社會責任感。可見培養責任感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本人就對培養學生責任感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做法。

一、中學生責任感培養的現狀

1.自我意識濃重、個人責任淡化。一些學生平時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只求權利,不盡義務,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對社會要求過高,對自己要求低;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展,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不足。在社會活動中,愿當主角,而不愿當配角,總擔心自己被埋沒、被大材小用、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

2.公德、紀律意識低下,角色責任弱化。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職責。然而,一些中學生學習風氣不濃,厭學現象嚴重,混日子、混文憑的大有人在,有的學生將破壞公物視為兒戲,用水不關水龍頭,人走燈不關;“廁所文學”、“課桌文學”等文化垃圾屢禁不止。

3.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錯位。責任感是人們所體驗自己對社會或他人所負的道德責任感情,青年學生因長期沉浸在家庭的關懷中,形成對自己以及家庭比較明確、強烈的責任意識,而對社會缺乏責任意識,不能把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統一起來,導致青年學生責任意識的狹隘和近視,擺不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二、中學生責任感培養和教育的必要性

1.責任感培養是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是構建德育教育立交橋的重要基礎。所謂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感以認識為前提,沒有是非標準責任感就無從談起。同時,責任感有很強的價值取向。如果人的價值取向以奉獻為樂,那么他對人對事就會有很強的責任心;反之如果一味只講索取,那么他就會對事漠然置之。

責任感以情感為基礎。一個孝順父母、熱愛子女的人,對家庭就會有強烈的責任心;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深切情懷的人,當外族入侵、祖國受難之時,就會舍生取義、鞠躬盡瘁。但是一個對老人、子女冷漠,對祖國沒有感情的人,絕不能指望他對家庭負責、為祖國奉獻。責任感靠意志維持,只有堅強意志的支撐,才能在履行責任過程中抵制各種誘惑,恪守職責。責任感通過責任行為反映出來。有責任感的人會在做出滿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個人決定時,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等做出全面的考慮,必要時甚至會犧牲個人的利益。可以看出,責任感培養涉及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等諸方面,是一個系統育人工程,是構建德育教育立交橋的重要基礎。

2.中學生責任感培養是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對人才的素質提出的高要求。造就優秀人才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起關鍵作用的情感因素是責任感,而孩子的成長中缺少的也正是責任感。古往今來,凡對本民族乃至人類做出重大貢獻,都在青少年時代就形成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他們的成長過程看,責任感是他們在求學階段的發奮學習,努力攀登的強大動力;是他們走上社會后艱苦奮斗,追求卓越,將才學貢獻社會的重要保證。一個人,學生時代學的一些知識以后可能遺忘,但責任感會陪伴著他的終生。

篇2: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我們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生于2000年之后,獨生子女占多數,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關于“助人為樂”“禮貌謙讓”“見利思義”“尊老愛幼”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在社會風氣和家長變形的教育思想中,都成為傻孩子做的事,使孩子養成了唯我獨尊、人人為我的習慣。家長對孩子的一味遷就,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甚至是縱容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還有的家庭,父母和長輩過分寵愛自己的子女或晚輩,無原則地滿足他們的不合理要求,偏袒過失。獨生子女處于家庭的核心地位,這樣的家庭環境容易使他們變得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責任感。

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讓我們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我自己在教《走進西部》這一個單元時,上完課文,我給學生布置寫話練習:

1、假如你現在是一名已經臨近畢業的大學生,你會熱血沸騰地選擇去西部嗎?你覺得你會為西部建設做些什么?

2、看了“感動中國”節目后,請你為“西部大開發”的建設者寫一段頒獎詞。

孩子們討論熱烈,對邊疆的建設者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其中韓孟霖同學就堅決表示:我以后也要去建設西部,使得那里的人民過上幸福的的生活。

語文教學是一種“人本思想”為指導的人性關懷教育,特別關注人的發展、人的需要、人的個性、人的價值和人的成長。語文課程也是學生成長過程的一種催化劑,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責任感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托爾斯泰認為:“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責任感是一個人日后能夠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學生一天在課堂里度過的時間約占他們生活時間的二分之一。在這長長的時間里,他們的認知、情感、性格、意志都在變化著。師生間、同學間、學生與教材間的交流日復一日,個性處于迅速的變化和發展之中,他們接觸到的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對他們的個性發展和思想形成無法估量的影響。首先,我們應以學生為本,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標與各學科所蘊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機地、不顯痕跡地結合起來,把德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其次,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上好每一節課,做好每一次作業,甚至回答好每一個問題,寫好每一個字,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學生的責任意識。再者,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也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個上課從不遲到,批作業從不含糊的教師,其一絲不茍、細心踏實的行事作風,也會給學生以受益終身的影響。藤野先生總是認真細致地幫魯迅先生修改講義,連血管圖的微小偏差都不放過,其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敬業精神激勵了魯迅一輩子。這樣的責任感教育才真正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極高境界。

古人云:育人為本,責任為先。何謂責任?父母對兒女的撫養是一種責任;兒女對父母的孝敬是一種責任;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一種責任;學生學好學業學會做人是一種責任……責任是一個人所有道德品質的基礎,責任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需具備的基本品質,責任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標志。

然而,現代小學生責任感的現狀又是如何呢?現實告訴我們:現代小學生責任感的現狀不容樂觀。如進了學校,該帶的作業、學習用品忘帶,還埋怨父母沒給他裝,沒有提醒他;早上,校園內打掃衛生時,幾人一組相互吵鬧、嬉玩,上課鈴聲一響,便草草了事;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漠不關心等等。基于此,我想僅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談一些粗淺的見解。

小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學習中,所以我們老師抓住課堂教學的契機,在點滴中,因勢利導,適時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

首先,我們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積極創設氛圍,引導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能虛心求教,敢于質疑等。

其次,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還注重學生的的讀寫姿勢、用眼衛生等習慣的養成,逐步培養學生對自己的身心健康負責。例如,對一年級新入學的孩子,我們每天都要認真指導他們的讀寫姿勢,教給孩子讀書寫字“三個一”的口訣,即:眼睛離本一尺遠,胸離桌子一拳遠,手指離筆尖一寸遠。久而久之,孩子們形成了習慣,只要讀寫就想口訣,想到口訣就自然坐直身體,坐正了姿勢,最后成為孩子們的自覺習慣,這樣孩子們會終生受用。

再次,結合學科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例如,學科活動中的小組成員分工,引導學生各負其責,既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語文學習中,借助課文中的英雄事跡對孩子進行榜樣教育,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人們的品德行為往往是通過觀察,模仿示范者榜樣而學習得來的,孩子也不例外,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那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至關重要、迫在眉睫的。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許多孩子沒有像以前那樣從小就要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應該說,大部分的孩子他們內心還不是很成熟,如:教師批評幾句就砸東西,還有和老師對罵。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語文課堂只重視語文知識的積累,重視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這將嚴重阻礙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語文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文化知識,還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使命感,將來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承擔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托。

篇3:對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重要性

關于對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的重要性

吉林省通化市職業教育中心黃華

摘要:當代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逐漸淡化的跡象,主要表現在自我責任感弱化,家庭責任感弱化、社會公德感弱化、對他人責任感情弱化以及自我意識高于一切等方面。中等職業學校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以育人為基礎,以成才為目的。通過對中職學生道德情感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使他們由生物意義上的人,成長為有積極社會意義的勞動者。中職學生在畢業之后走上各行各業,成為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職學生道德情感社會責任感培養

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信念和態度。從心理學意義上講它是主體對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價值體現的一種自我感受和內心體驗。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對履行責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并在履行責任過程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若沒有履行責任,則會感到羞愧、內疚和自責,從而會促使自己不斷去認識和完成新的職責。責任感培養就是根據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為使主體在自主選擇基礎上養成基本的責任品格而對其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實施教育引導活動,使其成為一個負責的人。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社會道德行為規范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引導。這就要求學校要以社會規范為準則,對學生加強道德情感和責任感的培養,使他們盡快由生物意義上的人,成長為有積極社會意義的勞動者。

一、現代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性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感,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使在校中職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負責,培養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流意識,責任感的培養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

現代社會中,一個人的責任感如何似乎已經成為評價其是否能夠勝任本職工作的標準之一。作為教師,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清晰地明了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現代中職學生的年齡一般是15-19歲,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敏感、自信、愛思考、見多識廣,但又普遍存在獨生子女易有的惟我獨尊、責任心缺乏、感情冷漠、自私嬌氣等毛病。這一時期是品德糾正、鞏固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中職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日后就能經得起生活的挑戰,適應各種職業。反之,如果讓不良的惡習滋生,日后在求職時將遇到各種困難甚至失敗。所以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責任感尤其重要。

二、現代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1、現代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現在的中職學生大多是9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他們是生活幸福的一代,從小衣食無憂,享受著父母長輩萬千寵愛集一身的關愛和呵護。同時,他們也是責任重大的一代,在殘酷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瞬息萬變的時代發展中,被寄予了擔負國家興盛、民族振興的重任。競爭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然而,許多社會調查表明,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上,家庭中父母最關心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會竭盡所能地去請家教、上培訓班,包攬家務,生活上照顧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