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媒體應用誤區與對策
閱讀教學中媒體應用的誤區與對策
遼源市西安區教師進修學校李曉鋒
內容提要:信息技術媒體在閱讀教學中發揮著擴展視野、豐富資源、促進感知、升華情感的作用,但是不恰當的應用卻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影響深度閱讀的效果。往往存在著課件充滿課堂,形象感知取代學生的文章閱讀的獨特感知,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所以應當是應用媒體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出探究的問題,應用媒體引導學生的思路,指導閱讀的深入,應用媒體促進閱讀的感悟,升華學生的情感。
關鍵詞:信息技術媒體、閱讀教學、應用誤區、指導閱讀,促進感悟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闡述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規定了閱讀教學的教學方式,提倡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體現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基本理念。同時指出:“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為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教學整合指明了方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許多教師積累了應用信息技術提供信息資源,指導學生進行主動閱讀,提高閱讀效果,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的極好經驗。但是,我們也常常看到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信息技術媒體應用的誤區,束縛了學生主動閱讀思維,限制了學生個性化閱讀影響了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一、閱讀教學媒體的應用誤區
1、以媒體應用主導課堂教學,學生的思維活動被限制
現代教育技術媒體以其聲、象密切結合的優勢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我們在不斷深入地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豐富經驗,總結了有利于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寶貴經驗,制作了許多有利于學生結合信息資源深度閱讀課文的教學課件,強化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閱讀教學是學生對于語言文字深入了解,通過思維活動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過程,教學課件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卻不應當束縛學生的思維過程。所以我們提供的教學資源應當是豐富的,多角度、多層次的。供學生選擇和參考。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老師在研究教材,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中。按照教學參考的指導意見,自己對于教材的理解,設計了教學過程,制作了教學課件。上課時便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逐一演示課件,或者是加以解釋,或者是配以朗讀,按部就班進行授課。例如:《黃山奇石》一課,作者描寫了惟妙惟肖,根據課文的閱讀,不同層次的學生想象到不同的具體化形態。而我們卻在每一段課文都配以形象的課件,學生隨著教師的演示完成課文的閱讀。這樣閱讀教學完全被媒體應用所主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只好隨著課件的播出而深入,對于課文的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完全統一到課件中去。
2、以形象感知取代閱讀感知,學生的個性閱讀被弱化
閱讀過程是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知識經驗與文本進行多層次的交流與意義建構的過程。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包含著作者的情感、體現了作者的思路、是一個富有活力的生命體。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情感交流的過程,是讀者理解作者的思維,體察作者的情感并且產生自己的感悟、審美的過程。所以閱讀教學閱讀是教師帶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之間,透過語言的外表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獲得獨特的感悟、啟迪的過程。網絡環境、信息技術媒體為學生的閱讀感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大量的形象素材資料,可以供學生接納豐富的信息,促進對于課文的深度閱讀和理解。但是,語文教學的特點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要求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千篇一律。魯迅先生說過:“一部紅樓夢就是因為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不同,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闕秘事------。”所以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恰當地應用信息技術媒體提供信息資源,誘導學生恰當地利用信息資源進行個性化閱讀,不同層次的學習項目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促進他們深度理解課文,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理解,真正體現個性化閱讀。那么就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供適當的形象感知材料,該留白處就應當留白,促使學生深度進行個性化閱讀,根據課文的描寫進行充分的想象、創造等思維活動。提供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二、閱讀教學中媒體應用的策略
我們提倡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應以過多的形象資料束縛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活動,就是要深入地研究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媒體支持的閱讀教學,為探討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提供清晰的目標和方向。信息技術媒體支持下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就是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媒體的作用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
篇2: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閱讀教學中應用
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幼兒素質教育的深化和幼兒園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早期閱讀越來越受到幼教工作者和家長的重視。分享閱讀作為早期閱讀的一種重要載體已悄然走進藏羌幼兒園,成為幼兒的早期閱讀教材。但是,在早期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藏羌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致使幼兒語言接受環節和語言生成方面落后,導致出現閱讀方面的困難,從而直接影響幼兒的閱讀興趣。本文試論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引領下,以多媒體技術為載體,探究如何挖掘分享閱讀的多層教學價值,以激發藏羌地區幼兒的閱讀興趣,豐富幼兒閱讀經驗,提高幼兒閱讀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藏羌地區;分享閱讀教學;閱讀興趣;閱讀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可見,早期閱讀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早期閱讀對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藏羌地區的幼兒由于受生活環境的局限,導致藏羌地區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低下。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悄然走進了藏羌幼兒園,參與到了藏羌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在藏羌幼兒園的分享閱讀教學中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成為藏羌幼兒園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分享閱讀教學,能使分享閱讀畫面更栩栩如生,從而使分享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同時促進了教師在分享閱讀教學過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兒“學”的積極性,從而激發藏羌地區幼兒的閱讀興趣,誘發幼兒的閱讀動機。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引導他們喜歡閱讀,在閱讀中感受快樂,體驗閱讀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是引領他們走進閱讀殿堂的第一扇門。而多媒體技術通過對圖、文、聲、像的處理,以動畫的形式直觀而生動地展示分享閱讀的教學內容,將靜態知識動態化,抽象知識形象化,枯燥知識趣味化,從而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情景,喚起幼兒的有意注意,誘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得幼兒非常樂意而又主動地參與到分享閱讀活動中來,為幼兒語言的表達奠定了基礎。兒歌學習對于幼兒來說,往往比較枯燥,但在上分享閱讀《小雨沙沙》這首兒歌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后,將靜態的、平面的畫面變成動態、生動形象的情景,同時背景音樂輕輕地響起,小雨沙沙地從天空中飄落下來,春天的大門徐徐打開,一朵朵美麗的迎春花盛開了,小草變綠了,柳樹發芽了,人們忙著播種……在這種詩情畫意的教學情境中,幼兒的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地把所聽、所看到的春天表達出來。幼兒通過交流、表達,更充實地把握了分享閱讀的內容,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幼兒閱讀的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想象空間,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
多媒體技術教學為幼兒創設了特定的聲樂境界或聲像氛圍,讓幼兒在流暢、輕松的聲像環境中自由地理解和遐想,對語言進行再創造。分享閱讀《上床睡覺》這個故事很受幼兒喜歡,它主要講小蛇、獅子、斑馬、河馬、大象這些動物上一張吊床去睡覺,直到吊床掉下來,最后動物們都住院了。這個分享閱讀著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述能力。為了讓幼兒從視覺的角度很直觀地了解到動物一個比一個龐大,體會它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通過聲像結合的課件為幼兒構建一個無限想象的空間。如:讓幼兒閉上小眼睛,利用多媒體創設的聲樂境界,幼兒突然聽到“砰”的一聲巨響,然后情不自禁地睜大好奇的眼睛,教師馬上展現動物全都摔下來的動態圖片。緊接著教師提問:動物們的表情怎樣?它們都在哪里?動物們為什么會摔下來?立刻引起了幼兒濃厚的興趣,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為這些動物找原因,有的幼兒認為是因為大象太重了;有的幼兒認為把吊床的繩子不夠牢實,改用兩根繩子就不會摔下來了;有的幼兒認為拴吊床的椰子樹太小了……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想出了成人意想不到的各種原因,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創新思維,提升了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篇3:小學閱讀小論文靈活運用多媒體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
小學閱讀小論文靈活運用多媒體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利川市民族實驗小學田志紅
摘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教學中,對教學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優化作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既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又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活靈活現,有如語文課堂引進了一溪河水,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學得輕松,教師教起來得心應手,在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化解學生理解、認識活動中的難點、生化學生情感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記憶、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創新能力。巧妙的運用多媒體手段,對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起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激趣導入突破重難點啟發想象
正文: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多媒體在學生愉悅學習、創新學習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正在逐步進入我國的農村小學教育,在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領域中,恰當運用多媒體,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活靈活現,有如語文課堂引進了一溪河水,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學得輕松,教師教起來的心應手,教師運用多媒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適合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以音、光、色、動畫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展現文字蘊含著的意思,創設所需的情景。課堂上那一幅幅優美的情境圖,通過積極引導,學生自覺地觀察、發現、思維、探索就會使其變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為一句句有聲有色的語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因此,它對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靈活運用多媒體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我在近幾年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談點滴體會。
一、靈活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力量是最大的,是獲取知識的最大的內驅力。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心理學家也認為:“學習的興趣越高,學習就會越輕松,掌握的信息就會越多,記憶會更牢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適時的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恰當的呈現,給學生創造出一種越快、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教師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巧用多媒體,創設出好的課堂引入,使上課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住了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由于同學們都沒有去過桂林,對課文中優美景致的描繪只能停滯在文字表面。但是,當我把介紹桂林山水的錄像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立刻被桂林山水那如詩如畫的秀麗景色所吸引,都迫不及待的想通過閱讀細細“游賞”一番桂林,對閱讀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精神負擔,消除了學習中的畏懼情緒,使學生學在樂中、樂在學中。
二、靈活運用多媒體突破閱讀教學的重難點
“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小學生的閱讀,要求重視語言的積累運用,對小學生的閱讀量做了明確的規定。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好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閱讀能力主要是理解,小學語文教學形成難點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去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的語言文字。在語文教學中,如果運用多媒體集文字、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資源環境于一體,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就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提供了方便。例如,我在上《飛奪瀘定橋》一課時,在理解“飛”和“奪”得內容時,我先放《飛奪瀘定橋》的影片。瀘定橋當時只有13根鐵索,下面是奔騰咆哮湍急的江水,對面是氣焰囂張的敵人,還不時的叫囂:“看你們飛過來吧!”學生一看就明白了當時條件對我軍不利,也體會到了紅軍不怕苦,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同時加深了學生對紅軍的敬佩,對*x派的恨。接著放錄音泛讀,學生小聲跟讀,這樣看、聽、讀相結合,學生就容易理解和體會了。最后讓學生把你學后的感受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下來,這就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