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作用
淺談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多媒體所營造的集圖、文、聲和交互性于一體的新穎的形式,對輔助語文教學有很大的作用,能提高課堂效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我們的語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能將抽象、枯燥的知識內容轉化為視聽結合的圖文、影像,能起到刺激感官,激發興趣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引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激發他們的說話興趣。例如:在介紹春游活動的口語課上,我們先帶學生到虞山公園游覽,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并把游覽的過程拍攝下來,回到課堂上播放這段視頻。美麗的畫面,再配上舒緩的樂曲,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借助視頻畫面再現春游活動的所見、所聞,從而激起了孩子們表達的欲望,爭先恐后地舉手表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每一科的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應用,語文在生活中應用的最為廣泛,由最初的聽和說,由閱讀、理解課文到運用和寫作。平時我經常鼓勵學生除了課外閱讀之外還要堅持每天觀看新聞節目,或堅持收聽有聲小說、看報紙,以開闊視野,及時積累好的寫作材料。信息技術的先進性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習作素材,更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寫作表達的欲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就能恰如其分地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和能力。我在教完《第一次抱母親》一文時,從網上搜集了許多感恩故事。和孩子們讀完后,我們便一起寫感受,這些豐富的資源,觸動了孩子們的心弦,讓孩子們有話可說,有情要訴,寫下了一篇篇感情真摯,思想淳樸的文章。學生習作之后的點評、修改也是尤為重要。運用多媒體進行作文講評,指導學生如何去修改作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僅能糾正有代表性的錯誤,而且能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同時,學生思維能力的開闊性與敏捷性都有了很大的飛躍,習作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不斷的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和口語、寫話、作文的有機優化整合,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輕松愉快地掌握學習內容,能夠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樂學樂講樂寫,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
篇2:發揮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輔助作用
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
公主嶺市第八中學袁立志
【論文摘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逐步普及,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與傳統教學相比,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它圖文并茂,視聽兼備,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再現性、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有利于創設情境,陶冶情操,提高課堂效率。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增加了教學信息傳遞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率,也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并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就語文教學而言,信息技術具有兩大作用,即“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感知效果”和“豐富教學信息,提高教學效率”。但是,信息技術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它不是課堂教學方法的全部。我們在充分肯定其積極有效的一面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教師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者說還存在著一些誤區,有時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會得不償失。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否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教育功效,關鍵在于如何做到恰當地使用。
【關鍵詞】:語文信息技術教學誤區有效途徑輔助作用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也越來越接近現代信息技術,而“農遠”工程的逐步實施,使計算機輔助教學已不再是“陽春白雪”,正在由城鎮走向農村,越來越多地走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多媒體以其教學信息量大,傳播便捷,圖文音像俱全、生動直觀等優勢受到老師們的青睞。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現象令人困惑,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信息技術在課堂應用上的誤區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得好,使用恰當,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會流于形式,干擾教學。當前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存在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為時尚而使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必需使信息技術資源和語文教學內容做到“整合”而不是“湊合”。目前,公開課,尤其是評優課唯多媒體是尊。勿庸諱言,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點: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能。因此在一些地區,某一些學校便片面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體課件,往往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夠實現的,這樣大材小用,就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美國大眾傳媒學家施蘭姆曾說:“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也就是說,選擇媒體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而很多人恰恰違反了這一原則。一堂好課的衡量標準究竟是什么?是否非用多媒體不可?只要沒有用多媒體,就不是一堂好課嗎?我看未必這么簡單。而是應該根據教材的特點來決定。有些課文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呈現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畫面或氛圍,給學生以直觀具體的感受,如教《安塞腰鼓》一課,光靠教師的講解就很難把文中的所描述的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安塞腰鼓的韻味表達出來,而通過多媒體的聲光音像相結合的手段,就能使學生耳濡目染,產生身臨其境的教學效果。還有像《月亮上的足跡》這樣的說明文,學生一般沒有這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感性認識,這時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就大有用武之地了。而一些邏輯推理類的課文教學就不見得要用多媒體了。至于評價一堂課的優劣,當然不能以是否用了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為唯一標準,凡事不能搞“一刀切”,否則,就會犯形式主義的錯誤。有些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只是為了追求時尚,簡單應付了事,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為此,教師必須不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知識、信息傳遞的載體應用到教學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將二者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
篇3:中學信息技術參賽論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探索
中學信息技術參賽論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的探索
蛟河一中肖鵬
摘要:本文主要表述了,有關信息技術與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整合的基本過程。在積極主動做好硬件、軟件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勇于創新,采取探究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并用對比教學法,取得初步成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探究式、互動式,課程
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教育部原部長---陳至立
一、引言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不僅從手段上,而且從觀念上,教學模式上都引起教學的深層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了教學改革的一個大的突破口,于是我們就圍繞這一突破口展開研究。
二、提高技能,有的放矢
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一線教師,在于他們的思想,在于他們的理論,在于他們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有的放矢。首先,利用學校微機窒,培訓骨干教師基本的微機操作,網上信息瀏覽、下載,并加大教師教育軟件運用力度(如powerpoint、authware、flash等)。通過這些培訓,大部分教師都能熟練準確利用網絡快速制成一些課件,并能生動,形象,逼真地運用到日常教學中。但這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整合,這些課件僅僅是教師講解的一個展示平臺,而非真正去開發學生智力,而非讓學生主性地動腦動手學習。在觀念上,這仍是教師去描繪,學生認真去記。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課題小組成員集體參加“Intel未來教育”培訓,轉變觀念,拓寬視野,勇于構建,大膽嘗試。真正在日常教學中體現“主導---主體”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認真思考過問題后,自己先利用網絡查找答案,然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并拿出相關依據,形成大討論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做到師全互動,生生互動。
就這樣,在這一學期里,這個課題研究己在兩個班級充分實驗,通過和其他班對比,已顯示出一一些成效。由于學校的便利條件,在微機課時間,學生能夠查找相關資料,并會簡單使用powerpoint,flash等軟件。比如我們在學習高中語文第五冊《宇宙的未來》時,同學們大多利用網絡查找一些關于宇宙的問題,通過網絡的學習,很多同學都能把恒星和黑洞的關系生動、形象的介紹出來。
在這一系列利用網絡的教學過程中,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了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促使了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三、常規教學與整合教學對比
世上萬物,只有通過對比方能顯示出各自特點,在實驗之初,我選定了兩個班,并針對一些基本問題做了問卷調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