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在培智課堂教學中應用
多媒體教學在培智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白山市逸夫特殊教育學校郭茂婧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它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方便有效的途徑。特別是在培智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智障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
智障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知覺方面,知覺速度緩慢,知覺范圍狹窄,知覺內容籠統而不精確,整個知覺顯得較正常兒童明顯遲鈍。記憶方面,再現中會發生大量歪曲和錯誤,支離破碎,缺乏邏輯、意義和聯系;識記速度緩慢,記憶保持差;記憶表象貧乏、缺乏分化,不穩定。在思維方面,判斷力差,不能完整地認知客觀事物,缺乏概括能力;難以理解概念的確切含義,特別是難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考慮問題不合邏輯。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圍狹窄,穩定性差,難于分配注意。正因為智障學生有這樣的特點,在對他們進行教學時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把抽象、復雜的問題經過多媒體技術的展示,學生接受起來變得容易得多。
一、引起注意,激起興趣。
智障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少,容易轉移,產生厭倦情緒。在教學中適時出現生動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引起學生的注意,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引領到學習中來。在給智障學生上課時,適當安排一個、兩個小活動,可以是一段視頻,也可以是一段Flash動畫兒歌。在引起學生注意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休息。我在上課時經常會在講授新課中或者新課后播放一段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兒歌或者小故事,學生不僅喜歡看,而且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了鞏固復習。例如:《小青蛙》一課,“小青蛙一會兒在水里游來游去”這一句話,學生只知道青蛙跳來跳去,沒有見過青蛙在水里游的情景,所以不理解青蛙怎么會游呢?而對小魚在水里游來游去能夠理解、接受。我利用Flash動畫制作了一段小魚在水里游的情景和青蛙在水里游的情景,學生在看過小魚游之后,再對比觀察青蛙在水里游的情景,既生動又形象,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幫手,只有有了興趣這個前提,學生才會愿意學,樂于學。傳統的教學是老師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根教鞭,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特別是對智障學生,老師在講臺上進行精彩的說教,而學生則是坐在椅子上不知所云。他們會覺得老師手舞足蹈很可笑,對講的內容往往不知所云。一節課下來,表面上看紀律很好,可學生真正學到什么了呢?智障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利用多媒體教學,把冰冷生硬的文字變成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我在上課時首先播放一段小Flash動畫,或許是可愛的卡通動物,也可能是漂亮的水果娃娃,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過來。由這些小可愛們帶領學生們去學習,學生會很有興趣,整節課都興趣盎然。
二、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蒙特梭利教育中有這樣一句話“我聽到的,我會忘記;我看到的,我會記住;我做了,我就會理解”。利用多媒體教學,逼真生動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創造出多感官刺激的學習情境。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們能夠有興趣地參與教學活動,大大減輕了學生認知的難度,變難為易,加深對事物的理解。生字教學是智障學生的學習重點之一,在生字書寫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制作了筆畫分解的課件。學生在投影儀上進行跟寫,對照,很快就掌握了生字的書寫。
多媒體教學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了由于時空和空間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學難點,是學習內容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智障學生生活經驗少,只是范圍狹窄。有的學生可能就知道自己家周圍的人、事和物,除了家和學校再也沒有去過別的地方了,知識儲備幾乎是沒有。如講《北京、*、國慶節》一課,對于正常兒童來說是非常簡單的,對于智障學生來說是非常有難度的。學生沒有去過北京,更別說是見過*,課文內容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了,特別是課文還涉及到故宮等內容。我從網上收索、下載了一段關于*和故宮的專題片,播放給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對*和故宮進行觀察。學生被畫面深深地吸引,他們主動地去觀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教學內容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實踐是檢驗成敗的最好方法,在培智教學中準確、合理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輔助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需要我們教師制作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從而更有效地為智障學生服務。
篇2:多媒體教學開具了課堂教學新時代
多媒體教學開具了課堂教學的新時代
摘要:多媒體教學運用于課堂,改善了傳統課堂單一無趣的乏味局面,給課堂的開展方式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平臺,也給學生們提供了一中全新的上課模式,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活力,也增添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
關鍵詞:多媒體運用課堂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把多媒體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打開了課堂教學的新局面,給課堂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活力,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一、典型的教學題材的選擇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興趣。
學生的求知欲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老師的單一解說產生的。成功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選取典型的教學材料導入新課,用多媒體平臺創設聲、色、動態的教學情境,從視覺、聽覺、觸覺上震撼他們,能把理科類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把文科類單一的內容藝術化、生動化;把實驗性課題多樣化、趣味化,學生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把復雜的知識牢記在心,理解透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會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來,勇于探索。教師的教學題材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求知欲望的開啟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多媒體動態教學能凸顯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質
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能把物理、化學教學中的實驗過程清晰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把數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一步一步的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把語文課中作者的情懷滌蕩在學生的心間,把政治、歷史中的時間跨越時空的再次發生觸發學生的感情。這種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生動的動態畫面聯系起來,不用教師多講,也就能讓學生準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鮮艷的色彩、動態的畫面、逼真的音響的綜合運用豐富了教學形式,營造了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使教學課堂趣味化,知識呈現運動化、直觀化,探索過程多樣化,抽象問題具體化,無限問題有限化。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生動的形式、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快捷便利的傳遞方式,為教學創造了美好的發展前景,使課堂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由靜態變為動態,由抽象變為具體,把知識生活化,降低了學生學生知識掌握的難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層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最終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就是這樣的教學過程,既完美的展示了學生要掌握的內容,也充分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篇3: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的飛速發展,他們所表現出的特性非常有利于學習情境的創設。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本文從創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協作情境、創作情境四個方面來探究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網絡環境;創設情境
情境,《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體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質。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因此,可以說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變化的具體的自然環境或具體的社會環境。而情境教學就是從教學的需求出發,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主題)的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情境教學一直以來被教育者視為能達到最佳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遠流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由于多媒體網絡能提供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大容量信息,還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超媒體交互性等特點,因此,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在網絡環境下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直觀情境,激起學習興趣
心理學實驗明確告訴我們,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如果能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這一新知的具體形象(畫面,聲響等),可以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學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形動畫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創設直觀情境,把教學內容變為更為具體的、可感知的東西。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觀潮》這一課時,學生都沒有看見過錢塘江大潮,只憑朗讀課文,很難喚起學生對這一天下奇觀的向往和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所以在上課伊時,我便播放大潮的實況錄像,錄像內容通過網絡傳送到學生機上。學生聽著岸上人聲鼎沸,江上悶雷滾動,而后變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響;看著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繼而又如同千軍萬馬,齊頭并進的磅礴氣勢。孩子們陶醉、震撼于這動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們不但在興趣盎然中整體感知了課文大意,而且對新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自己有效地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學習自主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于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絡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于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么?”“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么?”“‘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表達了什么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