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回歸大自然
如何讓數學回歸“大自然”
【摘要】: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枯燥無味的,而且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他們對數學這門學科越來越沒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低靡。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對數學不重視。我在數學教學中,通過聯系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讓數學的學習回歸到大自然的生活之中,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
【關鍵詞】興趣;實例;回歸;實際應用
【正文】
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學是青少年進入數學知識寶庫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因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言,他們一方面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富于幻想。但他們這種學習積極性往往與短暫的“直接興趣”掛鉤,遇到較為抽象理性的數學知識時,這些小困難便很快地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積極性,最后導致初中數學教學的失敗。因此啟發并穩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是每一個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從初中數學教學這一角度來說,教師的教學水平、教材的內容設置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師教學過程中和數學教材編制中的趣味性有著重大的作用。
數學的抽象性也決定了在它的研究和學習中,感覺枯燥無味和與其他學科比顯得難理解,新教材在編寫時,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但是由于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的影響,有些課本中的實際例子不具有通用性。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確實是實際生活的需要。同時,多設計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意識的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到回歸“大自然”的樂趣。如: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讓學生想,這是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呢?烙一張餅用兩分鐘,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鐘,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么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鐘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鐘: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鐘后,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鐘,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后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鐘就全部搞定,這樣的例子可以高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教材章節的安排呈專題形式,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可是,新教材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生活技能要求較高,而普通學校的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知識的缺乏,直接導致理解問題的能力很差,教學中遇到很多困難。如:時差問題,有很多同學不懂得什么是“時差”。打折銷售一節中,不理解“成本價”、“利潤”、“銷售量”等名詞以及如何把實際問題轉化成純粹的數學問題等等。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用在解釋一些生活名詞上的時間較多,很容易影響了教學進度。那么在數學的教學中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舉身邊的“實例”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下面通過本人在教學中的幾個例子來說明舉身邊的“實例”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篇2:讓數學回歸大自然
如何讓數學回歸“大自然”
【摘要】: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枯燥無味的,而且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他們對數學這門學科越來越沒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低靡。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對數學不重視。我在數學教學中,通過聯系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讓數學的學習回歸到大自然的生活之中,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
【關鍵詞】興趣;實例;回歸;實際應用
【正文】
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學是青少年進入數學知識寶庫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因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言,他們一方面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富于幻想。但他們這種學習積極性往往與短暫的“直接興趣”掛鉤,遇到較為抽象理性的數學知識時,這些小困難便很快地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積極性,最后導致初中數學教學的失敗。因此啟發并穩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是每一個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從初中數學教學這一角度來說,教師的教學水平、教材的內容設置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師教學過程中和數學教材編制中的趣味性有著重大的作用。
數學的抽象性也決定了在它的研究和學習中,感覺枯燥無味和與其他學科比顯得難理解,新教材在編寫時,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但是由于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的影響,有些課本中的實際例子不具有通用性。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確實是實際生活的需要。同時,多設計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意識的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到回歸“大自然”的樂趣。如: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讓學生想,這是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呢?烙一張餅用兩分鐘,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鐘,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么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鐘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鐘: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鐘后,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鐘,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后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鐘就全部搞定,這樣的例子可以高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教材章節的安排呈專題形式,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可是,新教材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生活技能要求較高,而普通學校的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知識的缺乏,直接導致理解問題的能力很差,教學中遇到很多困難。如:時差問題,有很多同學不懂得什么是“時差”。打折銷售一節中,不理解“成本價”、“利潤”、“銷售量”等名詞以及如何把實際問題轉化成純粹的數學問題等等。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用在解釋一些生活名詞上的時間較多,很容易影響了教學進度。那么在數學的教學中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舉身邊的“實例”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下面通過本人在教學中的幾個例子來說明舉身邊的“實例”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篇3:回歸教學本質把生活中數學還給生活
回歸教學本質把生活中的數學還給生活
榆樹市新立鎮青頂小學于寶勝
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學習都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就造成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生自然對之缺乏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選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例作為研究的對象,用學生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作為教學內容,并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實為載體,讓生活中的數學回歸到生活的本質中去。
數學“教師采用怎樣的方式把知識呈現給學生,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具有怎樣的教育觀念,源于對現代數學思想的領悟程度。”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用全新的教育觀念設計、組織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現在簡要介紹令我感受較深的兩個案例片斷。
案例一:《求最大公因數》
由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住上了新樓房,王叔叔家也不例外。他家的衛生間想請大家幫忙裝修,怎樣設計合理?
學生們各抒己見。
師:他家的衛生間長16分米,寬12分米,選邊長為多大的正方形地磚合適?使用地磚是整塊的,邊長是整分米的。
生用之前師給準備的教具拼,得出結論。
師:衛生間的長和寬與所選地磚的邊長是什么關系?
生發現地磚的邊長是16和12的公因數。
師借機再揭示最大公因數。
案例二:《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師:現在,我們生活好了,大部分同學都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家。可是老師養的小魚卻還住在狹小的舊房子里,隨著它們一天天的長大,它們的家就顯得太擁擠了。于是我新買了幾個魚缸。今天,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為小魚遷入新居。我們在為小魚搬家的過程中,對所學過的幾何形體的體積進行整理和復習。(板書:幾何形體的體積)
師出示長方體魚缸,請一位同學往里倒水后教師出示魚缸長和寬的數據。
現在請同學們估測一下,魚缸里水的體積大約是多少。(學生反應略)
請一位同學上臺測量水的高度,全體同學一起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
師出示圓柱體魚缸并往里倒水,讓學生推薦一位同學上臺測量數據。師生共同計算。
……
四人小組內每人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幾何形體(課前準備的實物),計算出它的體積,算完后小組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