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年度工作目標措施
立足服務“三農”實現富民興社
縣供銷總社
加快農村小康建設進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工作。黨的*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分別下發了3號、5號文件,提出了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市、縣黨委和政府也分別對此作了部署和安排。可以看出,農業和農村工作已顯現出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我們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兩個率先”的關鍵之所在。
為農服務是供銷社的辦社宗旨,是供銷社生存發展的基矗新的形勢下,黨和政府明確賦予了供銷社系統“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和“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超市經營、連鎖配送、網上交易,舉辦生產基地與超市產銷交易會”等新的工作職能,對供銷社為農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廣大農民對供銷社的期望也越來越大,為此,我們必須牢固確立“立足三農、綜合服務,創新機制、激發活力,整合業態、重組網絡,開放辦社、提高效益”的工作定位,牢記辦社宗旨,以農為本,扎根農村,堅持走服務“三農”,富民興社之路。
一、以綜合服務為重點,大力加強為農服務的載體建設。
生產、生活資料供應和農副產品收購是供銷社傳統服務項目。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群眾不但需要生產、生活資料,更需要科技、信息等多種生產要素;不但有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更有不斷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這就對供銷社為農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去年以來,我們在抓好傳統服務項目的同時,積極探索為農服務的新途徑,大力興辦“鄉村為農綜合服務社”,不斷拓展服務范圍、增加服務內容、增強服務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年,我們將繼續把這項工作作為為農服務的一件實事來抓,通過有效的載體建設,努力提高為農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具體目標是:興建“為農綜合服務社”110個,其中:6個二星級社、3個三星級社通過省級驗收;實現商品銷售4.6億元,其中:生產資料銷售1.3億元,生活資料銷售1.4億元;農副產品收購額1.1億元;供應各種化肥、農藥、農膜12.3萬噸。經過幾年的努力,真正把為農綜合服務社建設成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在服務社的建設上,我們將重點抓好四個方面:
――建社形式標準化。對興辦的“為農綜合服務社”統一選址布點,實行全省統一標識,全縣統一編號,做到環境整潔,形象美觀。供應的生產、生活資料逐步實施統一進貨,統一配供,建立配送中心。各社公布服務內容,公開服務承諾,積極取信于民。
――投資主體多元化。在服務社建設上,積極吸納民資、外資,引入市場機制,鼓勵能人領辦,職工參辦,部門聯辦,使服務社的建設徹底摒棄計劃經濟的色彩,真正成為獨立的為農服務實體。供銷社可以房屋、設施等參股,也可實行租賃經營。
――服務內容多樣化。服務社既要有生活資料超市,農資供應,農產品、廢舊物資收購,糧油飼料經營,又要有莊稼醫院,農機具修理,還要逐步設立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醫務室等,并積極開展預約送貨、信息咨詢、代理代辦等服務項目,以滿足廣大農民的不同需求。
――內部管理規范化。服務社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堵塞漏洞,減低成本,讓利于民,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高,在服務中改造、發展和壯大供銷合作社。
二、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做大做強為農服務的龍頭企業。
在為民服務體系中,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不可忽視。多年來,我縣供銷社棉花加工企業在為農服務上,特別是在解決農民“賣”難問題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伴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現有企業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問題逐步凸現出來,進一步加快培育發展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勢在必行。新的一年里,我們一是把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改造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大力組建棉花專業合作社,擴大輻射面,增強連接度,積極助農增收。二是積極尋求新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結合本地的資源特點,發揮行業優勢,采取駐點招商、小分隊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方式,積極吸引外資,引進2-3個投入超千萬元的農副產品加工項目,結合縣淀粉廠的搬遷,確保明年酸甲基淀粉鈉和硬酯酸鎂兩個藥用輔料擴能項目建成投產,項目總投入1500萬元。東方酒精廠破產后,積極實施破產重組,與上海農科院合作,投入5000萬元,新上以甜高梁為原料生產無水乙醇和生態飼料項目。同時,要結合縣屬企業的改革改制,通過資產重組,優勢擴張,建設一些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三、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提升為農服務水平。
今年,我們將抓緊僅有的近兩個月的時間,奮力沖刺,基本完成基層供銷社改革改制,為來年工作打好基矗~年,我們將結合我縣實際,圍繞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重點在經營方式、經營網絡和市場建設上求突破。
一是大力引進新型業態。近年來,我們通過加盟、引辦、創辦等途徑,采用合資、合股、租賃等形式,積極引進新型經營業態,大力發展超市連鎖經營,開展總經銷、總代理業務,經濟總量逐年遞增,社會形象不斷提高,服務功能明顯增強。明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力度,以現代營銷方式改造流通企業,再辦超市5家,再增“兩總”品牌8個,設立便民店12個,新增銷售4000萬元。
二是狠抓系統網絡重組。整合經營業態,重組經營網絡,是重新組織和發展供銷合作事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新的一年,我們將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設施和資源,借助于現代營銷方式,把分散的網點建設成系統的經營網絡,著力打造農資、日用品、煙花爆竹、再生資源、棉花五大經營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全力推進系統的連鎖
經營工作,主動與蘇農、蘇果等集團合作,逐步建立自己的連鎖企業和配送中心。
三是加快市場建設步伐。專業市場的建設,特別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載體。針對現有市場規模不大、層次較低、功能單一,無法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明年,我們將在這方面作積極的努力,爭取在果品批發市嘗廢舊物資交易市場上有所發展。
四、以開放辦社為突破,不斷豐富為農服務的內涵。
*同志在《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全國代表會議的信》中明確要求“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把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產業化。”供銷社應當主動承擔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的歷史重任,實施開放辦社吸收農民參與,組建合作經濟組織,參與流通,走向市場,實現供銷社為農服務的歷史性跨越。一是大力領辦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民進入大市常結合我縣的資源特點,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按照自愿互助,利益均沾的原則,建立緊密或松散的產銷結合的專業合作社,增強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加快組建各類行業協會,引導農民進入大市常堅持民營、民管、民享的原則,供銷社牽頭組建棉花、蠶繭、再生資源、煙花爆竹等行業協會,加強行業管理,組織行業交流,開展行業合作,發揮行業協會的組織管理、信息交流、聯合經營等功能,為農民增收作貢獻。三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組織農民進入大市常積極探索合作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途徑,把供銷社建設成服務“三農”的主力軍,實現富民興社的既定目標。
篇2:供銷社年度工作目標措施
立足服務“三農”實現富民興社
縣供銷總社
加快農村小康建設進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工作。黨的*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分別下發了3號、5號文件,提出了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市、縣黨委和政府也分別對此作了部署和安排。可以看出,農業和農村工作已顯現出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我們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兩個率先”的關鍵之所在。
為農服務是供銷社的辦社宗旨,是供銷社生存發展的基矗新的形勢下,黨和政府明確賦予了供銷社系統“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和“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超市經營、連鎖配送、網上交易,舉辦生產基地與超市產銷交易會”等新的工作職能,對供銷社為農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廣大農民對供銷社的期望也越來越大,為此,我們必須牢固確立“立足三農、綜合服務,創新機制、激發活力,整合業態、重組網絡,開放辦社、提高效益”的工作定位,牢記辦社宗旨,以農為本,扎根農村,堅持走服務“三農”,富民興社之路。
一、以綜合服務為重點,大力加強為農服務的載體建設。
生產、生活資料供應和農副產品收購是供銷社傳統服務項目。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群眾不但需要生產、生活資料,更需要科技、信息等多種生產要素;不但有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更有不斷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這就對供銷社為農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去年以來,我們在抓好傳統服務項目的同時,積極探索為農服務的新途徑,大力興辦“鄉村為農綜合服務社”,不斷拓展服務范圍、增加服務內容、增強服務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年,我們將繼續把這項工作作為為農服務的一件實事來抓,通過有效的載體建設,努力提高為農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具體目標是:興建“為農綜合服務社”110個,其中:6個二星級社、3個三星級社通過省級驗收;實現商品銷售4.6億元,其中:生產資料銷售1.3億元,生活資料銷售1.4億元;農副產品收購額1.1億元;供應各種化肥、農藥、農膜12.3萬噸。經過幾年的努力,真正把為農綜合服務社建設成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在服務社的建設上,我們將重點抓好四個方面:
――建社形式標準化。對興辦的“為農綜合服務社”統一選址布點,實行全省統一標識,全縣統一編號,做到環境整潔,形象美觀。供應的生產、生活資料逐步實施統一進貨,統一配供,建立配送中心。各社公布服務內容,公開服務承諾,積極取信于民。
――投資主體多元化。在服務社建設上,積極吸納民資、外資,引入市場機制,鼓勵能人領辦,職工參辦,部門聯辦,使服務社的建設徹底摒棄計劃經濟的色彩,真正成為獨立的為農服務實體。供銷社可以房屋、設施等參股,也可實行租賃經營。
――服務內容多樣化。服務社既要有生活資料超市,農資供應,農產品、廢舊物資收購,糧油飼料經營,又要有莊稼醫院,農機具修理,還要逐步設立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醫務室等,并積極開展預約送貨、信息咨詢、代理代辦等服務項目,以滿足廣大農民的不同需求。
――內部管理規范化。服務社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堵塞漏洞,減低成本,讓利于民,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高,在服務中改造、發展和壯大供銷合作社。
二、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做大做強為農服務的龍頭企業。
在為民服務體系中,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不可忽視。多年來,我縣供銷社棉花加工企業在為農服務上,特別是在解決農民“賣”難問題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伴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現有企業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問題逐步凸現出來,進一步加快培育發展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勢在必行。新的一年里,我們一是把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改造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大力組建棉花專業合作社,擴大輻射面,增強連接度,積極助農增收。二是積極尋求新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結合本地的資源特點,發揮行業優勢,采取駐點招商、小分隊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方式,積極吸引外資,引進2-3個投入超千萬元的農副產品加工項目,結合縣淀粉廠的搬遷,確保明年酸甲基淀粉鈉和硬酯酸鎂兩個藥用輔料擴能項目建成投產,項目總投入1500萬元。東方酒精廠破產后,積極實施破產重組,與上海農科院合作,投入5000萬元,新上以甜高梁為原料生產無水乙醇和生態飼料項目。同時,要結合縣屬企業的改革改制,通過資產重組,優勢擴張,建設一些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三、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提升為農服務水平。
今年,我們將抓緊僅有的近兩個月的時間,奮力沖刺,基本完成基層供銷社改革改制,為來年工作打好基矗~年,我們將結合我縣實際,圍繞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重點在經營方式、經營網絡和市場建設上求突破。
一是大力引進新型業態。近年來,我們通過加盟、引辦、創辦等途徑,采用合資、合股、租賃等形式,積極引進新型經營業態,大力發展超市連鎖經營,開展總經銷、總代理業務,經濟總量逐年遞增,社會形象不斷提高,服務功能明顯增強。明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力度,以現代營銷方式改造流通企業,再辦超市5家,再增“兩總”品牌8個,設立便民店12個,新增銷售4000萬元。
二是狠抓系統網絡重組。整合經營業態,重組經營網絡,是重新組織和發展供銷合作事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新的一年,我們將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設施和資源,借助于現代營銷方式,把分散的網點建設成系統的經營網絡,著力打造農資、日用品、煙花爆竹、再生資源、棉花五大經營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全力推進系統的連鎖
經營工作,主動與蘇農、蘇果等集團合作,逐步建立自己的連鎖企業和配送中心。
三是加快市場建設步伐。專業市場的建設,特別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載體。針對現有市場規模不大、層次較低、功能單一,無法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明年,我們將在這方面作積極的努力,爭取在果品批發市嘗廢舊物資交易市場上有所發展。
四、以開放辦社為突破,不斷豐富為農服務的內涵。
*同志在《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全國代表會議的信》中明確要求“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把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產業化。”供銷社應當主動承擔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的歷史重任,實施開放辦社吸收農民參與,組建合作經濟組織,參與流通,走向市場,實現供銷社為農服務的歷史性跨越。一是大力領辦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民進入大市常結合我縣的資源特點,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按照自愿互助,利益均沾的原則,建立緊密或松散的產銷結合的專業合作社,增強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加快組建各類行業協會,引導農民進入大市常堅持民營、民管、民享的原則,供銷社牽頭組建棉花、蠶繭、再生資源、煙花爆竹等行業協會,加強行業管理,組織行業交流,開展行業合作,發揮行業協會的組織管理、信息交流、聯合經營等功能,為農民增收作貢獻。三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組織農民進入大市常積極探索合作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途徑,把供銷社建設成服務“三農”的主力軍,實現富民興社的既定目標。
篇3:教育局會年度目標措施
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推進事業發展
建湖縣教育局
今年以來,我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經濟倍增、環境倍優”計劃,堅持“事業當作產業辦、非義務教育市場辦、人民教育社會辦、引進民資外資辦”的運作方式,突出重點,狠抓關鍵,促進了全縣各類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一方面教育水平居全市前列。全縣初中入學率達99.1%、鞏固率達98.8%,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86%,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初、高中教學質量繼續攀升。中考優秀率達36.03%,生均總分列全市第一;普通高考本科達線1351人,600分以上數、本一達線數均處全市前列,高考綜合考評名列全市第一,再次獲得市教學質量優秀獎;職教單招本科達線176人,專科達線355人,繼續保持全市第一。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9.6年。全縣有12個鎮成功創建“雙高兩基”。另一方面事業規模不斷擴大。今年我們加大了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全縣撤并、改分部初中20所,撤并、改點小學132所,實施了以“課桌新、板凳新、講臺新、電燈亮”為主要內容的“三新一亮”工程,新生危房11945平方米全部消除。縣直學校和各鎮中心校、定點校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鐘莊中學、建陽小學、上岡小學、蔣營小學易地搬遷正在實施;縣二中、外國語學校、蘆溝中學、顏單中學、岡東初中、寶塔初中、岡東小學、鎮北小學等校的改擴建項目,多數已經竣工交付,其余也接近尾聲;上岡中學校園整體改造三期工程、少年宮改擴建等項目已經啟動;新建了集青少年校外教育與市民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希望廣常全縣新建、擴建校舍40000平方米。教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展望新一年的教育工作,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為搞好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動力;*《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又將召開全省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縣委、縣政府也對教育工作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教育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視。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一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誰來履行義務教育的義務不明確;二是“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建立,各級政府承擔的職能難以保證到位;三是農村中小學將全面實行“一費制”政策,由于標準相當低,學校將難以維系。盡管這樣,我們仍然要確保實現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高中階段入學率達75%、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高考升學率達80%和全民健身活動參與率達45%的“五大指標”,全力實施農村學校寄宿制、教育信息化、特色創建和教育富民為主要內容的“四大工程”,再創建湖教育新優勢。唯此,才能達到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八個適應”要求,才能辦出使全縣80萬人民滿意的教育。如何~完成這一目標任務,辦法只有一條,靠改革,而且要深化改革,加快進程,加大力度。
一是積極運作產權制度改革。在全縣教育系統中,進一步確立經營學校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教育事業作為一個大產業來運作,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借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堅持不懈地把教育做大、做優,把學校做新、做強。第一,加快股份制改造。按照*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的要求,積極進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辦學體制改革試點。選擇1--2所縣直學校實行股份制改造,國有資產控大股,學校領導層、骨干教師控股,同時吸納部分社會資金,實行國有民營。第二,新辦學校采用新機制運行。對新辦學校邊建設邊改制,學校竣工改制完成。與上海投資方洽談,待新辦學校建成后按實評估,由投資方買斷經營,仍以原校為主體,面向全縣招聘教師、招收學生。第三,大力吸引民資改造學校。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要求,積極鼓勵和支持公民個人和外資辦學,發展民辦教育事業。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持續發展,用市場規律和教育規律運作,實行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做大做強國家級示范高中、省重點高中等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選擇1--2所縣直學校面向教育內部拍賣,全部吸引社會資金,轉制成純民辦學校。對各鎮中心初中、中心小學的生活服務設施,包括定點完小的寄宿制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后勤社會化,吸引民資投入,更新設備,改善條件。第四,對學校部分產權進行改制。采用民營化運作方式,將農村學校的部分產權轉移。吸引上海德亞集團投資5000萬元,添置農村中小學計算機等電化教學設備,收費還貸,產權歸投資方,使用權在學校。第五,全力盤活教育閑置資產。在鞏固中小學布局調整成果的基礎上,對撤并學校的閑置資產通過內部劃撥、出售出租、置換等方法進行盤活、處置,變現資金專項用于學校建設、危房改造和“普九”欠債。同時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爭取全部到位。
二是進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認真貫徹落實蘇政辦發[*]113號文件精神,嚴格中小學人事編制管理。建立縣城教師到農村中小學任教服務期制度,引導和鼓勵教師從城鎮向農村流動,從強校向弱校流動,逐步將超編學校教師向缺編學校分流,促進教師資源的有效利用。堅持按需設崗、公開選拔、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契約管理的原則,建立教師與學校雙向選擇的用人機制。加強對教師履職情況的考核,強化聘用過程管理,實行末位待崗淘汰制。建立評議教師制度,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和家長不滿意的教師必須離崗。深化教育系統內部分配制度改革,使分配檔次的拉開更趨合理,加大優秀人才工資待遇,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健全以公開選聘、民主選舉等為主要形式的校長選任機制,進一步擴大學校干部的選拔任用范圍。實行校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加強對校長履行崗位職責、任期目標完成情況的年度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其任用、獎懲持鉤。
三是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認真抓好小學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重視培養和樹立先進典型,及時做好典型經驗的總結推廣,促進新課程標準實施水平的提高。積極做好初中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準備工作。通過廣泛深入宣傳,引導廣大初中
教師更新教育觀念,為實施新課程標準奠定基矗大力實施科研興教戰略。認真抓好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課題《大面積提高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效益的研究》、省重點課題《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加強教科研骨干隊伍建設,積極做好課題實驗與成果轉化推廣工作,繼續學習南通、洋思和衡水經驗,促進課堂教學效益和教育質量的大面積、大幅度提高,繼續保持在全市第一的領先水平。
四是努力實施“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綜合改革。按照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的要求,實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充分發揮農村學校的綜合功能,提高辦學效益。一要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中心,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矗二要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三要以農民培訓為重點,積極開展農村成人教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力爭年內向外地和我縣經濟開發區及各鎮工業園區輸送勞動力1.8萬人,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年。繼續主動參與組建科研生產聯合體或轉讓技術成果,開發和推廣農業實用技術與科研成果,促進全縣“農科教結合”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育事業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事關“兩個率先”和“雙倍”計劃的順利實施。這次會議之后,我們將按照縣領導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完善~年全縣教育工作的目標與思路,并通過扎實工作,確保教育為全縣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份額。
二oo三年十一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