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證制度
第一篇:聽證制度
由來:聽證會起源于英美,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聽證會模擬司法審判,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其結果通常對最后的處理有拘束力。在中國,除了行政程序中有聽證制度外,立法中也有聽證制度,已經有多個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進行了聽證。
聽證會是一個新生事物,因此有必要明確它的含義。聽證會有幾層意思:第一,立法聽證是由誰來聽?示范稿規定是由立法機關的主體來聽證,不是工作人員來聽證。
第二,聽證會聽什么?既包括對與立法有關的客觀事實的描述和反映,又包括聽證陳述人從自身出發提出的包含個人價值取向的主觀意見;
第三,聽證會與其他聽取意見的方式,如座談會、論證會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公開性,聽證陳述人是從報名的公眾中產生的,而不是由會議的舉辦者在小范圍內邀請的,會議的舉行也是公開的,允許公眾旁聽,允許記者采訪和報道;
第四,強調聽證會的作用,聽證會中獲取的信息和公眾意見,應當作為立法的重要依據。對聽證會中公眾反映強烈的、重要的意見,法案沒有采納的應當作出說明。
聽證是掌握權力的決策者聽取公眾意見的一種方式,也是公眾參與立法和公共決策的一種途徑。然而,這樣一套有利于科學與民主決策的制度設計,在實際操作中卻幾乎陷入可有可無的境地。
從早期的圓明園湖底防滲膜事件、廈門px項目和六里屯垃圾反焚燒事件,再到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影響較大的環境事件,如果在項目建設前期,真正做到聽取民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事態惡化,使項目去留決策過程更科學、更民主。
啟動聽證程序誰說了算?
目前召開的各類聽證會,鮮有公民個人提議召開的。在重大環境決策中,公眾因為不知道自己擁有可以提起聽證的權力,往往在項目上馬后才提出反對意見,喪失了參與決策的主動權。
我們越來越不會開會了?
聽證會上,跑題、超時、攻擊、被打斷的現象時有發生,少數公眾在參加對某個項目的聽證會時,還會把所有對社會的不滿都講出來,偏離了聽證的目標。
程序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
利害關系人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充分表達意見,聽證陳述人無法最大限度地代表不同的民意,政府部門有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之嫌。
聽證制度之所以出現如此多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嚴謹的程序制約和制度性保障。“只有按照預設的程序,經過充分的表達后,立法或決策才能被認為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
誰有資格出席聽證會?
在近年來召開的聽證會上出現了一些怪現象,聽證代表并不是直接利害關系人,代表數量并沒有根據不同的利益群體進行嚴格限定,無法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聲音。
“如果聽證會的場地和時間允許,應當盡量滿足利害關系人出席環境行政許可聽證會的要求,而不應不區分實際情況就死板地規定聽證會最多有幾人出席,超過幾人申請時就應該推舉代表。必須在盡量滿足利害關系人的出席請求、更充分地聽取多方意見的聽證宗旨的指導下,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確定聽證會座席數量。”
公眾的意見能被采納多少?
作為聽證會參加人,公眾很想知道,大家提出的意見都是怎么被處理的?方案的確定是不是采納了聽證會意見?如果不是,為什么?
在聽證會結束后,公眾該如何監督政府的決策過程呢?很多國家采取的方式是將公眾的評議或評議的摘要、解釋,公布在登記通報中。李
篇2:某社區社會事務聽證會制度
社區社會事務聽證會制度
為了加強城市基層管理,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工作,按照黨和政府關于社區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街道結合街道和社區的實際,根據前期工作調研,初步制訂了社區社會事務聽證會制度。
社區聽證會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和政府關于社區建設的方針政策,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依法有序的進行,并自覺接受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主動接受政府有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的指導。
1、社區聽證會的議事范圍。聽證會議事議主要是涉及社區居民普遍關心、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區有關社會事務。議事范圍為:社區治安防范、保潔與綠化、違法建筑整治、環境衛生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救濟救災款物的發放、低保戶的確定、公益事業建設經費的籌措以及其它需要社區居民聽證的事項。
應有社區居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的事項,由社區居委會提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
2、聽證會成員的確定。社區聽證會成員由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確定,人數一般為30―50人,聽證會成員一般由社區黨組織成員、社區居委會成員、社區協商議事會成員、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成員、涉及事項的居民小組長和居民代表等組成。社區居民經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同意可旁聽會議,經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邀請,有關政府部門、街道辦事處、社會單位的代表應列席會議。聽證會成員的聽證表決權,由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確定。
3、聽證事項的提出形式。聽證會聽證事項由五分之一以上年滿18周歲的社區居民,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成員提出,由社區黨組織受理,經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商量決定召開社區聽證會。
4、聽證事項的確定。聽證會前,社區居委會應對多數居民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摸底,掌握基本情況,征詢居民群眾意見,并同政府有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聯系溝通。對政策、法律、法規已有規定的,由社區居委會征求街道辦事處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意見后,列入社區聽證會議題。聽證會一般在提出議題起15日內召開。
5、聽證會的組織召開。社區聽證會由社區黨組織召集和主持,召集人應在聽證會前3天,將會議的時間、地點、主要議題向社會公示并通知會議人員。聽證會有應到人數的過半數出席,方可舉行;聽證會采取不記名投票表決的方式,由出席人員的過半數通過,形成聽證會的集中意見。表決的形式,由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根據聽證事項的實際情況確定。
6、聽證會的會議程序。社區居民聽證會按下列程序進行:
①、由主持人報告議題:
②、由社區居委會通報所聽證議題的相關情況;
③、由聽證會成員充分討論;
④、涉及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問題,請政府有關部門或街道辦事處的代表回答聽證會的咨詢;
⑤、由聽證會成員表決,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形成表決意見。
召集人落實專人做好會議的完整記錄。
7、聽證會會后事頂。社區居委會應于聽證會后3日內,將聽證會的表決結果采取適當方式公示,并及時將會議情況通報街道辦事處,凡涉及街道辦事處和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的事項應及時同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溝通協調。
篇3:貴港人防辦行政許可聽證制度
第一條為嚴格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許可聽證程序,充分聽取行政許可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下列行政許可事項應當組織聽證:
一、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實施行政許可應當聽證的事項;
二、我辦認為需要聽證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許可事項;
三、行政許可直接涉及申請人與他人之間的重大利益關系,申請人、利害關系人依法提出聽證申請的事項。
第三條聽證應當遵循公平、公正和高效的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外,聽證應當公開進行。
第四條行政許可直接涉及申請人與他人之間重大利益關系的,我辦在作出行政許可決定前,應當告知申請人、利害關系人享有要求聽證的權利。
第五條聽證由業務科人員擔任聽證主持人,由監察室派人參加,辦領導視情況指定我辦非參與行政許可審批的工作人員擔任聽證員,協助聽證工作。
聽證主持人在組織聽證時,應當另行指派一名工作人員擔任書記員,負責聽證筆錄的制作和其他相關事務。
聽證主持人、聽證員、書記員,與申請聽證事項或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申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主持人、聽證員、書記員與該行政許可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回避。
第六條聽證主持人具有下列職責:
一、決定聽證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二、決定聽證的中止或終結;
三、將有關通知按時送達聽證參加人;
四、就有關行政許可事項的事實、理由和依據詢問聽證參加人;
五、要求聽證參加人提供或補充證據材料;
六、維護聽證秩序,勸阻或制止干擾聽證的行為;
七、對聽證筆錄進行審閱,并提出聽證意見。
第七條聽證參加人包括行政許可申請人、利害關系人以及他們的委托代理人(不超過兩人)等。
第八條聽證主持人應當告知行政許可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在聽證中享有申請回避權、委托代理權、陳述申辯權、舉證質證權,同時負有提交授權委托書、如實回答主持人提問、遵守聽證秩序的義務。
第九條行政許可聽證七日前,應當公告聽證的時間、地點和事由。
市人防辦在收到聽證申請二十日內組織聽證,并在舉行聽證七日前,將聽證的時間、地點通知申請人、利害關系人。
第十條聽證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書記員宣布聽證紀律以及聽證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權利和義務。聽證主持人介紹主持人、聽證員和書記員,核實聽證參加人的身份,宣布聽證開始;
二、行政許可事項審查人員提出審查意見及其證據、理由;
三、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證據,進行陳述申辯;
四、審查人員、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就行政許可事項進行質證和辨論;
五、聽取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的最后陳述;
六、聽證筆錄交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審核無誤后簽字或蓋章。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
第十一條聽證結束后,聽證主持人根據聽證筆錄,向我辦負責人提出書面意見,我辦負責人依法作出行政許可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