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精選)
第一篇:美國總統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美國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復雜,過程漫長。選舉的主要程序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和當選總統就職典禮等幾個階段。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大選年的年初開始,到年中結束。預選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政黨基層會議和直接預選。前者是指兩黨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縣、選區到州逐級召開代表會議,最終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后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是大多數州目前采用的預選方式。預選結束后,兩黨通常將分別在七、八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最終確定本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并討論通過總統競選綱領。全國代表大會之后,總統競選活動便正式拉開帷幕。這一過程一般要持續8至9周。在此期間,兩黨總統候選人將耗費巨資,穿梭于全國各地,進行廣告大戰、發表競選演說、會見選民、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及進行公開辯論。此外,候選人還將通過多種形式闡述對國內外事務的政策主張,以贏得選民信任,爭取選票。全國選民投票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2008年是11月4日),這一天被稱為總統大選日。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在一個州的選舉中獲得多數取勝,他就擁有這個州的全部總統“選舉人”票,這就是全州統選制。由于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因此總統大選日的投票結果,產生的實際上是代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538位“選舉人”。另外,在總統大選日,選民還要在聯邦范圍內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選出,任期兩年,期滿后全部改選。選舉人票的數量,體現州權平等原則,根據各州在國會的議員數量而定。例如,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這3票以外,眾議員人數越多,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196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批準華盛頓特區可以像州一樣有總統選舉人。這樣,美國國會有100參議員(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期滿后全部改選),加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3票,總統選舉人票總共為538票。一位候選人贏得的選舉人票超過總數的一半(270張),即當選總統。真正的總統選舉是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后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2008年是12月15日)。屆時,各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被推選出的“選舉人”將前往各州的首府進行投票。獲270張選票以上的候選人將當選總統,并于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就職典禮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最后一道程序,只有到當選總統于次年1月20日手撫《圣經》(歷史上除西奧多?羅斯福)宣誓就職時,美國的總統選舉
才告結束。在美國政治中,副總統不擔任實際工作。他的公務是擔任國會參議院主席,但這主要是禮儀性的,因為他只有在參議院表決時贊成票和反對票相等情況下才投票。副總統的日常工作通常根據總統的要求而定,一般無足輕重,如代表總統參加外國領導人的葬禮活動等。根據美國憲法,如果總統去世或失去工作能力,副總統接任總統職位。先當副總統是登上美國總統寶座的途徑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三位副總統在總統任期內接任總統職務。杜魯門因羅斯福去世,約翰遜因肯尼迪遇剌,福特因尼克松下臺而分別繼任總統。此外,有幾位副總統還當過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尼克松、漢弗萊、蒙代爾和布什。美國副總統不是由美國公眾直接選出的,而是由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挑選并經兩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在選擇副總統候選人時首先要考慮此人的政治資歷和條件,但主要看他在黨內代表哪部分勢力以便取得平?,盡可能爭取最大多數選民的支持。但大選結果不取決于總統候選人對副總統的選擇,而是取決于總統候選人。1988年美國大選期間,許多美國人認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什的競選伙伴奎爾太年輕、不老練、不值得考慮,而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的競選伙伴本特森經驗豐富、深孚眾望。但大選結果,布什獲勝當上了總統,奎爾自然也成為副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通常是國會議員,但參議員被挑選為副總統候選人的機會較大。原因是參議員一旦當選副總統,就擔任參議院主席,這可加強總統與參議院的聯系。
美國總統選舉第一階段――預選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選舉過程漫長而復雜,主要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舉、選舉人團投票表決和當選總統就職。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被視為美國大選的前奏。該階段通常于大選年2月開始,至6月結束。黨內預選絕大多數是在星期二舉行。在預選階段,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將分別在全國大多數州選出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少數不舉行預選的州,則由兩黨的州委員會或州代表大會選拔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些代表將在黨代會上提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因此,預選實際上是對總統候選人資格的爭奪。各州的預選制度是1902年以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預選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政黨基層會議(或譯為“黨團會議”)和直接預選。前者是指兩黨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縣、選區到州逐級召開代表會議,最終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后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是大多數州目前采用的預選方式。“初選”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在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各自出席本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大會)的“承諾代表”(或譯為“宣誓代表”,須在全國黨代表大會即提名大會前宣誓,以地方意愿作為投票依歸),并表示支持本黨的某一競選人。“初選”這種形式比較正規。目前,美國大多數州都采用這種形式的預選。各州總統預選將產生本州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承諾代表”,他們以預選結果為依據,承諾支持本黨的某一競選人。兩黨“承諾代表”的名額和分配機制有所不同。民主黨一般根據預選中各競選人的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共和黨在一部分州按競選人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在其他州則執行“勝者全得”的規定。除“承諾代表”外,參加黨代會的還包括少數“未承諾
代表”(民主黨稱“超級代表”)。他們主要是黨內知名人士,如黨的全國委員會成員、參議員或州長以及黨派領導人等;他們并非經由初選表決推舉,可以在黨代會前不承諾支持某位候選人。?量競選人在預選中的表現,主要是看競選人獲得的本黨“承諾代表”支持的比例,而不取決于其獲得支持率的高低。兩黨競選人如要確保贏得總統候選人提名,至少需要獲得全國黨代會半數以上代表的支持。在民主黨方面,各州都有一定的代表名額,參選者可根據在預選中的選民支持率分得相應代表數額。在2008年4049個代表名額中,3253個產生于州預選,其余796個“超級代表”則由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成員、民主黨參議員或州長以及黨派領導人自動獲得。在8月底于丹佛舉行的提名大會上,獲得2025名以上代表支持的競選人將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在共和黨方面,有的州像民主黨一樣按參選者的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有的則是執行“勝者全得”的規定(如新澤西、紐約、弗吉尼亞等15個州)。在共和黨于2008年9月初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的提名大會上,共有2380名代表投票選舉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1917名“承諾代表”,即在會前就表明他們支持哪位參選者的代表。還有463名“未承諾代表”,其中123人屬于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成員,最終獲得1191名以上代表支持的參選者將獲勝。數十年來,艾奧瓦州和新罕布什爾州一直分別是美國大選年舉行首個政黨基層會議和首次初選的州。在預選階段,一個州的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寡與該州對整個選情的影響力并不成正比,而最重要的是預選日期――往往日期越早,影響越大。因此,盡管艾奧瓦和新罕布什爾是小州,但對整個預選階段具有“風向標”和“晴雨表”的作用,受到兩黨競選人和各路媒體的高度關注。預選結束后,兩黨通常將分別在7、8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候選人。在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哪位競???人得到最多出
席者支持,就能被推舉為該黨總統候選人。美國總統選舉――選舉人團制度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選舉人團制度自1788年第一次實行以來,已經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與演變。選舉人團制度規定,美國總統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而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獲得全國5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總共538張選舉人票的一半以上(270張以上)即可當選。根據法律規定,全國選民投票是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后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在一個州的選舉中獲得多數取勝,他就擁有這個州的全部總統“選舉人”票,這就是全州統選制。全國選民投票日也叫總統大選日。由于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因此總統大選日實際上是選舉代表選民的“選舉人”。>>美國各個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目同該州在國會擁有的參、眾議員人數相等。根據規定,美國國會參議院由每個州選舉出的2名議員組成,而眾議院議員人數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因此,人口多的州產生的眾議院議員人數就多,同時在總統選舉時擁有的選舉人票也多。如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鑒于這種情況,在歷屆總統競選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選舉人票的數量,體現州權平等原則,根據各州在國會的議員數
量而定。例如,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這3???以外,眾議員人數越多,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196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批準華盛頓特區可以像州一樣有總統選舉人。這樣,美國國會有100參議員、435名眾議員,加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3票,總統選舉人票總共就是538票。選舉人團制度還規定,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是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余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由于各州選舉人票的數量相差較多,這樣就可能出現在全國普選中累計得票多的總統候選人不能贏得總統選舉的情況。美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上述情況,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普選票少于競爭對手,但卻因得到的選舉人票多而當選。美國憲法還規定,如果所有候選人都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則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后由眾議院投票表決后被指定為總統的。選舉人團制度是美國共和制、聯邦制和分權與制?原則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多種利益間妥協與協調的結果,因此必然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與弊端。近年來,美國要求改革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不斷,但由于多種因素阻礙,改革始終無法進行。
選舉人票
美國總統由全國選民投票選舉,但并非選民直選產生,而是實行選舉人團制。選民投票產生的是代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538名選舉人。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選舉人票(至少270張)即可獲勝。美國各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量同該州在國會參、眾議員人數相等。參議院由每個州選舉出的2名議員組成,而眾議院議員人數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人口多的州產生的眾議院議員人數就多,同時在總統選舉時擁有的選舉人票也多。如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等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哥倫比亞特區雖沒有參、眾議員,但仍擁有3張選舉人票。除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按得票率分配選舉人票外,其余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選民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
投票時間
今年美國大選投票日是11月4日。由于美國橫跨6個時區,且有些州跨時區,因此,各州、甚至同一州的東西部投票開始和結束時間都有所差別。位于美國東北部的新罕布什爾州兩個小鎮美國東部時間4日零時(北京時間4日13時)開始
投票。最晚投票的是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預計北京時間5日凌晨開始投票。各地投票站一般開放12個小時。美東部時間4日18時(北京時間5日7時),印第安納州大部分地區和肯塔基州東半部最早結束投票。美東部時間5日零時(北京時間5日13時),阿拉斯加州最晚結束投票。各地計票結果可在投票站關閉后開始宣布。全國性初步投票結果預計將在北京時間5日11時后產生。
戰場州每次美國總統選舉,“戰場州”的選情都尤其令人關注,今年也不例外。“戰場州”,也稱“搖擺州”,是指兩黨候選人支持率差距不大的州。今年的戰場州包括印第安納、弗吉尼亞、俄亥俄和佛羅里達等。相對于“戰場州”,如果候選人在某州優勢明顯,則該州被稱為“安全州”。在競選期間,候選人通常會把重點放在“戰場州”上,以盡力擴大優勢。
投票方式
據美國媒體報道,三分之二選民將手工填寫紙質選票,然后由機器掃描統計,其余三分之一選民將通過機器投票。兩種投票方式各有利弊。紙質選票被認為更為可靠,但掃描器有時會出問題,導致投票進程緩慢、因涂選不當造成廢票等問題。機器投票分電子投票和觸摸式屏幕投票兩種。大約四分之一選民采用電子投票,由于沒有書面紀錄,選民無從得知他們的投票是否得到記錄,印第安納、肯塔基、賓夕法尼亞、弗吉尼亞、得克薩斯、田納西這些州采用電子投票。佐治亞、新澤西等8個州采用觸摸式屏幕投票。這種投票方式存有書面記錄,但有時機器會出問題,導致記錄出錯。
投票率
據美利堅大學美國選民研究中心2日預測,今年美國大選投票人數有望達到1.35億,選民投票率可能接近65%,從而達到196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04年美國選舉投票人數為1.22億,投票率為55%。
出口民調
總統選舉投票結束不久,通常就有民調機構或媒體在投票站出口對投票者進行調查,大多數民調與最終選舉結果吻合。出口民調以其時效和準確度獲得各大媒體青睞。民調機構派出的訪問員將出現在全美1300多個投票站前,調查取樣選民將超過10萬人。為避免偏見,訪問員根據投票站人數多少,選擇從每5個選民或每10個選民中挑選一人詢問。訪問員將紀錄下他們的年齡、種族、性別和其他特征,以供專家分析他們的投票意向。
第二篇:論文:美國總統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分析論文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于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由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大選選出,任期四年,并可連任一次。美國實行分權與制?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并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一:總統候選人資格
依據美國憲法,競選總統的候選人必須符合:在美國本土出生、至少年滿三十五歲、在美國至少已居住十四年以上的條件。
二:美國總統選舉的過程
美國總統選舉的過程漫長而復雜,主要包括預選、總統候選人提名、競選運動、全國選舉、選舉團投票表決以及當選總統就職儀式。
預選
預選階段通常于大選年2月份的第3個星期二在新罕布什爾州拉開帷幕,到6月份結束。此后,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將分別在全國大多數州選出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在少數不舉行預選的州,則由兩黨的州委員會或代表大會選拔代表。因新罕布什爾州率先進行預選,其選舉結果對其他各州影響很大。
另一種預選形式叫“干部會議”(或稱“基層會議”),由兩黨在一個州的各個選舉點分別舉行黨的基層會議,由支持本黨的選民當場表態支持誰當本黨總統候選人,并選出出席縣一級代表會議的代表。然后,縣代表會議選出州代表會議的代表,州代表會議選出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最終由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本黨的總統候選人。
美國兩大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常在7月和8月分別舉行。屆時,參加代表大會的各州代表將投票選出本黨總統后選人,然后通過由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并正式選舉出競選綱領。大會往往長達數天,投??上百次。代表大會結束后,選出的總統候選人即開始在全國展開歷時數月的爭取選票的競選運動,其中包括到各州作競選旅行、廣泛會見選民、發表電視演說、進行電視辯論等。總統候選人為競選而耗費巨資,使盡各種招數。
全國選舉、選舉團投票表決
美國法律規定:在全國選舉時,選民要在大選年的11月第二個星期二到指定地點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全國選舉還要通過選舉團的投票表決。由于在一個州中獲得選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便贏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
當選總統就職儀式
各州總統選舉的投票結果,將在選舉后隔年的一月六日美東時間下午一時,由參議院主席在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公布。總統、副總統當選人,將于同年一月二十日中午宣誓就職。
三:選舉過程中的一些制度
選舉人團制度
全美各州選舉人(electors)的組合,被稱為「選舉人團」(electoralcollege)。依據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并非由國會或選民選舉,而是由選民推派的選舉人選舉。
各州的選舉人名額,和該州在國會參、眾兩院的議員總數相同。聯邦政府所在的哥倫比亞特區,沒有國會代表,一九六一年的憲法修正案中給予該區三個選舉人名額。所以,相當于一百名參議員(每州兩名)的選舉人,加上等同四百三十五名眾議員的人數,連同三名哥倫比亞特區選舉人,就可得出五百三十八張的選舉人票總數。總統候選人獲得的選舉人票數如達到兩百七十票,即超過全國選舉人的一半,即可宣布當選。
選舉人團制度規定,美國總統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而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獲得全國5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總共538張選舉人票的一半以上(270張以上)即可當選。
美國憲法???規定,如果所有候選人都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則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后由眾議院投票表決后被指定為總統的。
四、對美國選舉制度的一些看法
選舉人制度,倍受爭議,二百年來,總有七百多次提案要求廢除這項制度,但都沒成功。批評者最主要的理由是,這種制度不民主,沒有代表真正的民意。強國論壇有一個貼子美國丑陋的選舉制度非改不可、鳳凰衛視評論員阮次山也寫過一篇文章美國今年總統大選可能創下憲政惡例、其它的文章弊端叢生的美國選舉人制度以及美國選舉人制度藏漏洞。然而從美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不民主”的選舉,給美國帶來的利益更多。
首先,美國這種“不民主”的選舉人制度,照顧到了小州的利益。如果沒有這項制度,總統候選人就沒必要管小州的意見,只要緊緊抓住幾個大州就行了。這樣一來,小州的利益受到損害,到了沒法忍受的時候,鬧獨立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了。美國本來就是聯邦制,相對于其它國家的省來說,各州獨立的條件更充分。
其次,完全服從多數人,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不僅服從多數人,也要尊重少數人。聯合國投票是按國家來算的,一國一票。如果按“真正民主”來投,應該是人口越多,票數越多,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這樣一來,中國一個國家,就要占全部票數的五分之一。其它小國家,根本沒有在聯合國說話的份。對于聯合國這種沒有代表大多數人意見的一國一票制度,從來沒有人批評是不民主。
再次,由于選舉人制度是“贏者通吃”,使選票向主要總統候選人集中,有利于全國的團結。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想法,要讓某個候選人與每一個選民的想法一致是不可能的,這樣就需要妥協。如果按最理想的愿望,把每個人的想法都體現出來,那只好有多少選民,就設多少個總統了。人人都是總統最理想,但在現實中卻行不通。特別是人口多的國家,團結更顯得重要。
最后,選舉人制度使結果很快出現。一般選舉的當天稍晚些時候,就能知道選舉結果。計算過程越長,越有可能讓人鉆空子。如果按直選的方式,美國總統可能需要投票后幾個月才能產生。
美國選舉制度還有一個問題:不是所有有資格的選民都能在選民名單上登記,而且越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越是處于社會底層的人,他們登記上的比例也越低。換言之,那些本來生活就困難的人,在政治發言權上就更被忽視。
第三篇:從美國總統的選舉制度看美國的民主
美國總統的選舉制度與美國的民主
08歷史張林2014102014
摘要:總統選舉制度是美國政治制度中的重頭戲,也是美國國家運轉的核心內容。美國的政治制度又是西方民主制度中重要的一種。所以,本文試從美國總統選舉制度與民主之間的關系出發來論證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存在的原因和必然性。
關鍵詞: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民主
美利堅合眾國從一建立便確立了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和總統共和制的政體,這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各種力量博弈斗爭和妥協的結果。
一、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內容與歷史演變
在1787年制憲會議上,代表們堅決反對總統選舉實行普選制。他們擔心將會使官職太集中。太強大,將會破壞聯邦制和分權制的原則。于是制憲者就設計出一種新穎的制度,叫選舉人
篇2:黨支部選舉制度
黨支部選舉工作制度
黨支部選舉工作制度
黨支部的選舉工作,主要指選舉支部委員會和選舉(推薦)出席上級黨的代表大會(會議)的代表(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預備人選)。
堅持民主選舉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斗力;有利于更好地發揚民主,健全黨內民主生活;有利于黨的干部接受黨員和群眾的監督,密切黨群關系;有利于增強黨員的組織觀念和紀律性。
一、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支部委員會和不設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副書記,每屆任期二年。任期屆滿應按期換屆選舉,需延期或提前換屆的應報上級黨組織批準。任期內,支部書記、副書記缺額時,召開支部委員會會議補選,未設立支部委員會的,召開支部黨員大會補選,必要也可由上級黨組織指派;委員缺額時召開支部黨員大會選舉產生。
二、支部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經黨員醞釀提出初步人選名單,上屆支部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和多數黨員的意見確定候選人預備人選名單,報上級黨組織同意后召開支部黨員大會選舉。選出的委員會,應報上級黨組織審批。設支部委員會的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候選人的產生,經上屆支部委員會研究提出候選人建議名單,報上級黨組織審批;不設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副書記候選人的產生,由上屆支部書記或上級黨組織派人主持,全體黨員充分醞釀,根據工作需要和多數黨員意見,提出候選人建議名單,報上級黨組織審批。
三、支部委員會由支部黨員大會采用差額選舉的方式產生,委員候選人數應多于應選人數的20%。支部選舉大會到會的有選舉權的黨員人數超過應到會人數的80%,會議方有效,被選舉人獲得的贊成票超過實到會有選舉權人數的一半始得當選。當得票超過半數的被選舉人多于應選名額時,以得票多的當選。如遇票數相等不能確定當選人時,應征得到會黨員同意,就票數相等的被選舉人重新投票,得票多的當選。當得票超過半數的選舉人少于應選名額時,應征得到會黨員同意,從得票未超過半數的被選舉人中,以得票多少為序,按多于20%的比例確定候選人,對不足的名額另行選舉。如果接近應選名額,也可以減少名額,不再進行選舉。選舉一律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票上的候選人名單,按姓氏筆劃為序排列。設立委員會的黨支部進行選舉,由上屆支部書記(或副書記)主持。選舉結果,應報上級黨組織審批。
設支部委員會的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在支部委員會全體會議上采用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報上級黨組織批準。不設支部委員會的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在黨員大會上采用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并報上級黨組織批準。
四、選舉的程序
1、主持人報告出席大會的黨員人數。說明本支部黨員人數,其中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黨員人數,出席大會的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黨員人數。
2、宣布下一屆支部委員會組成的人數和候選人名單。
3、推選監票人、計票人。可由黨員提名或由上屆支部委員會提出建議,經大會通過。支部委員會委員候選人不得擔任監票人、計票人。
4、監票人檢查票箱并貼上封條。
5、分發選票。分發后,應請黨員核對選票有無漏發、多發,并宣布分發選票的數字,多余的選票當場剪角作廢。向選舉人說明填寫選票注意事項。
6、填寫選票。選舉人按選票說明的填寫方法,填寫好選票。對候選人表示贊成的,在其姓名上方空格內劃“○”;不贊成的,在其姓名上方空格內劃“×”;棄權的不劃任何符號。另選他人,在另選人姓名空格內寫上另選人的姓名,并在其上方空格內劃“○”。棄權的不能另選他人。
7、進行投票。先由監票人、計票人投票。然后由大會主持人投票,接著到會黨員按座位順序依次投票。缺席的黨員不能委托別人代選,也不能預先投票。
8、計票。收回的選票等于或少于發出的選票,選舉有效;多于發出的選票,選舉無效,應重新選舉。每張選票所選人數,等于或少于應選人數的為有效票,多于應選人數的為無效票。
9、宣布選舉結果。監票人報告被選舉人的得票數,按得票多少為序。主持人宣布當選人名單,按姓氏筆劃為序。
10、選舉結束后,將選票清點密封保存,未經上級黨組織批準不得啟封。
篇3:黨支部選舉工作制度范例
黨支部選舉工作制度
黨支部的選舉工作,主要指選舉支部委員會和選舉(推薦)出席上級黨的代表大會(會議)的代表(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預備人選)。
堅持民主選舉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斗力;有利于更好地發揚民主,健全黨內民主生活;有利于黨的干部接受黨員和群眾的監督,密切黨群關系;有利于增強黨員的組織觀念和紀律性。
一、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支部委員會和不設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副書記,每屆任期二年。任期屆滿應按期換屆選舉,需延期或提前換屆的應報上級黨組織批準。任期內,支部書記、副書記缺額時,召開支部委員會會議補選,未設立支部委員會的,召開支部黨員大會補選,必要也可由上級黨組織指派;委員缺額時召開支部黨員大會選舉產生。
二、支部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經黨員醞釀提出初步人選名單,上屆支部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和多數黨員的意見確定候選人預備人選名單,報上級黨組織同意后召開支部黨員大會選舉。選出的委員會,應報上級黨組織審批。設支部委員會的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候選人的產生,經上屆支部委員會研究提出候選人建議名單,報上級黨組織審批;不設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副書記候選人的產生,由上屆支部書記或上級黨組織派人主持,全體黨員充分醞釀,根據工作需要和多數黨員意見,提出候選人建議名單,報上級黨組織審批。
三、支部委員會由支部黨員大會采用差額選舉的方式產生,委員候選人數應多于應選人數的20%。支部選舉大會到會的有選舉權的黨員人數超過應到會人數的80%,會議方有效,被選舉人獲得的贊成票超過實到會有選舉權人數的一半始得當選。當得票超過半數的被選舉人多于應選名額時,以得票多的當選。如遇票數相等不能確定當選人時,應征得到會黨員同意,就票數相等的被選舉人重新投票,得票多的當選。當得票超過半數的選舉人少于應選名額時,應征得到會黨員同意,從得票未超過半數的被選舉人中,以得票多少為序,按多于20%的比例確定候選人,對不足的名額另行選舉。如果接近應選名額,也可以減少名額,不再進行選舉。選舉一律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票上的候選人名單,按姓氏筆劃為序排列。設立委員會的黨支部進行選舉,由上屆支部書記(或副書記)主持。選舉結果,應報上級黨組織審批。
設支部委員會的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在支部委員會全體會議上采用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報上級黨組織批準。不設支部委員會的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在黨員大會上采用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并報上級黨組織批準。
四、選舉的程序
1、主持人報告出席大會的黨員人數。說明本支部黨員人數,其中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黨員人數,出席大會的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黨員人數。
2、宣布下一屆支部委員會組成的人數和候選人名單。
3、推選監票人、計票人。可由黨員提名或由上屆支部委員會提出建議,經大會通過。支部委員會委員候選人不得擔任監票人、計票人。
4、監票人檢查票箱并貼上封條。
5、分發選票。分發后,應請黨員核對選票有無漏發、多發,并宣布分發選票的數字,多余的選票當場剪角作廢。向選舉人說明填寫選票注意事項。
6、填寫選票。選舉人按選票說明的填寫方法,填寫好選票。對候選人表示贊成的,在其姓名上方空格內劃“○”;不贊成的,在其姓名上方空格內劃“×”;棄權的不劃任何符號。另選他人,在另選人姓名空格內寫上另選人的姓名,并在其上方空格內劃“○”。棄權的不能另選他人。
7、進行投票。先由監票人、計票人投票。然后由大會主持人投票,接著到會黨員按座位順序依次投票。缺席的黨員不能委托別人代選,也不能預先投票。
8、計票。收回的選票等于或少于發出的選票,選舉有效;多于發出的選票,選舉無效,應重新選舉。每張選票所選人數,等于或少于應選人數的為有效票,多于應選人數的為無效票。
9、宣布選舉結果。監票人報告被選舉人的得票數,按得票多少為序。主持人宣布當選人名單,按姓氏筆劃為序。
10、選舉結束后,將選票清點密封保存,未經上級黨組織批準不得啟封。
救助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