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中國選舉制度

中國選舉制度

2024-07-30 閱讀 1455
);?>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頂部

目錄

第一篇:中國選舉制度

第二篇:中國選舉制度的發(fā)展!!!!!!!!!!!

第三篇:分析當代中國選舉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四篇:第三章當代中國選舉制度

第五篇:蔡定劍:聚焦中國選舉制度

更多相關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國選舉制度

選舉制度

選舉是指公民按照特定的方式選擇國家公職人員的行為。選舉制度是規(guī)定公民與國家政權之間關系的、由公民通過選擇國家公職人員的方式,而賦予國家政權合法性的一系列制度和規(guī)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選舉制度是指各級人民代表的選舉、選擇制度。

各級人民代表的選舉、選擇制度,包括普通地方選舉和軍隊人民代表、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選擇制度。

普通地方選舉適用于一般行政地方人民代表的選舉、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的選舉。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獲得

(1)直接選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檢察院或者法院沒有決定停止當事人行使選舉權利的;正在取保候審或者被監(jiān)視居住的;正在被勞動教養(yǎng)的;正在受拘留處分的人員,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間接選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在普通地方選舉中,地方各級人大代表享有選舉權;但享有被選舉權的人不限于本級人大代表。

在軍隊縣級以上人大代表的選舉中,同級軍人代表大會的代表享有選舉權,但享有被選舉權的人不限于本級軍人代表大會的代表。

在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中,選舉會議的成員享有選舉權,但享有被選舉權的人不限于選舉會議的成員。

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協商選派,享有被選舉權的人是參加協商選派的成員,但享有被選舉權的人不限于參加協商選派的成員。

2、暫停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在直接選舉中,因危害國家安全或者其他嚴重刑事犯罪案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經檢察院或者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停止行使選舉權和和被選舉權。

3、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被剝奪

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直接選舉中選民資格的確認

1、選民登記

選民登記是對每一個選民所進行的法律上的認可。

公民必須依法進行登記,經過資格審查,被編入選民名單,

加以公布,才能成為選民。

選民登記由選舉委員會主持,按選區(qū)進行。

每次選舉前對上次選民登記以后新滿18周歲的、被剝奪政

治權利期滿后恢復政治權利的公民,予以登記。

對選民經登記后遷出原選區(qū)的,列入新遷入選區(qū)的選民名

單。

對死亡和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予以除名。

經登記確認的選民資格長期有效。

2、選民名單的公布

選民名單應在選舉日的20日以前由選舉委員會公布。

3、選民資格爭議的裁決

對于公布的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可以向選舉委員會提出申

訴。

選舉委員會對申訴意見在3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申訴人如果對選舉委員會的處理決定不服,可以在選舉日的

5日以前向法院起訴,法院應在選舉日以前作出判決。

法院的判決為最后決定。

三)選舉人權利的保障

1、選舉人權利的保障

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時候采取任何方式追查選舉人的選舉行為。

2、秘密投票和差額選舉

(1)秘密投票

選舉一律采取秘密投票的方式。

選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殘疾不能寫選票的,可以委托他人代寫。

(2)差額選舉

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一律采用差額選舉方式。

二、主持選舉的機構

(一)主持選舉的機構

直接選舉由本級選舉委員會主持,間接選舉由本級人大常委會主持。軍隊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各級選舉委員會主持。

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

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成立特別行政區(qū)選舉會議,選舉會議推選選舉會議主席團,由主席團主持選舉會議。

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決定,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軍隊負責組織協商選派。

(二)直接選舉中選舉委員會的職權

1、主持本級人大代表的選舉;

2、規(guī)定選舉日期;

3、進行選民登記,審查選民資格,公布選民名單;

4、受理對于選民名單不同意見的申訴,并做出決定;

5、劃分選區(qū),分配各選區(qū)應選代表的名額;

6、匯總并公布代表候選人名單,根據較多數選民的意見,確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選人的名單;

7、委派人員主持投票站或選舉大會的選舉;

8、確定選舉結果是否有效,公布當選代表名單;

9、受理對選舉中違法行為的檢舉和控告。

三、代表名額的分配

(一)一般行政地方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

全國人大,省、自治區(qū)、縣、自治縣人大代表的名額,均由本級人大常委會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4倍于城市(鎮(zhèn))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

(二)民族自治地方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

1、在聚居區(qū)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占境內總人口30%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相當于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

2、在聚居區(qū)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占境內總人口數的15%以上、不足30%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適當少于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但是該少數民族的代表名額不得超過代表總名額的30%。

3、在聚居區(qū)內同一少數民族的人口數不及境內總人口數15%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比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少于1/2,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人口特少的自治縣,經省、自治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決定,可以少于1/2。人口特少的其他民族,至少應有一名代表。

4、散居的少數民族應當有當地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其每一代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少于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

(三)軍隊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

各地駐軍選舉出席地方各級人大的代表的名額由駐軍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市、縣的人大常委會決定。

軍隊全國人大代表的名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名額由軍隊最高選舉委員會分配。

(四)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

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

四、直接選舉

直接選舉是選民通過投票等方式,直接選舉人民代表。

直接選舉方式適用于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

(一)選區(qū)劃分

1、選區(qū)和選民小組

選區(qū),是在直接選舉中設立的、選民進行直接選舉代表的基本單位。選區(qū)也是代表聯系選民的單位。

選區(qū)往往又劃分為若干選民小組。

2、選區(qū)的規(guī)模和類型

(1)選區(qū)的規(guī)模

選區(qū)的大小,應按照每一選區(qū)選1至3名代表的原則劃分。

城鎮(zhèn)中各選區(qū)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當大體相等。農村中各選區(qū)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也應當大體相等。

(2)選區(qū)的類型

城鎮(zhèn)選區(qū)可以按居住狀況劃分,也可以按生產單位、事業(yè)單位、工作單位劃分。

城鎮(zhèn)中有生產(工作、事業(yè))單位的選民一般在本單位所屬的選區(qū)參加選舉。

農村縣級人大代表選舉時,一般由幾個村聯合劃為一個選區(qū),人口特多的村或者人口少的鄉(xiāng),可單獨劃為一個選區(qū)。

農村選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時,一般由幾個村民小組合為一個選區(qū),人口多的村民小組或人口少的村,也可以單獨劃為一個選區(qū)。

(二)選舉程序

1、候選人的提出

縣、鄉(xiāng)兩級人大代表候選人按選區(qū)提名產生。

代表候選人可以由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單獨或聯合,以及選民10人以上聯名推薦提出,但每個選民聯名推薦的代表候選人的名額,不得超過本選區(qū)應選代表的名額。

2、投票

投票由選舉委員會主持。

各選區(qū)設立投票站、流動票箱或者召開選舉大會進行選舉。

選民憑身份證或選民證領取選票。

投票之前,主持選舉的工作人員應統計并宣布出席的選民人數,當眾檢查票箱,并組織選民推選監(jiān)票、計票人員。

選區(qū)全體選民過半數參加投票,選舉有效。如參加投票的選民不足半數,須改期選舉。

3、計票

投票結束后,由監(jiān)票、計票人員和選舉主持人核對投票人數和所投的票數,作出記錄,并由監(jiān)票人簽字。

每次選舉所投的票數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數的,有效;多于投票人數的,無效。

凡選舉無效,須當即宣布,并重新組織投票。

在確認投票有效后,統計投票結果。

每一選票所選的人數,多于規(guī)定應選代表人數的作廢;等于或少于規(guī)定應選代表人數的有效。

4、代表候選人的當選

代表候選人獲得參加選舉的選民過半數的選票,始得當選。

如獲得過半數票的代表候選人名額超過應選代表名額時,以得票多的當選。

如代表候選人得票數相等時,應就票數相等的候選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當選。

獲得過半數選票的當選代表人數少于應選代表的名額時,不足的名額另行選舉。

另選時,根據在第一次投票時得票多少的順序,按照法定差額比例,確定候選人名單。

另選以得票多的當選,但所得票數不得少于參加選舉總選票數的1/3。

5、確認和宣布

各選區(qū)計票結束后,由選舉委員會確認選舉結果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6、補選

人大代表在任期內,因故出缺,由原選區(qū)補選。

代表資格終止的,缺額另行補選。

補選出缺的代表時,代表候選人的名額可以多于應選代表的名額,也可以與應選代表的名額相等。

補選的具體辦法,由省級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

五、間接選舉

(一)間接選舉

間接選舉是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間接方式選舉產生的制度。

間接選舉主要適用于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同級軍隊人大代表的選舉和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

(二)選舉程序

1、代表候選人的提出

代表候選人按選舉單位提名產生。

代表候選人可以由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單獨或聯合,以及代表10人以上聯名推薦提出。

2、代表候選人的確定

候選人名單提出后,如果提出的候選人的人數符合法定差額比例,直接進行投票選舉。

如果所提候選人的人數超過法定的最高差額比例,進行預選,然后確定正式代表候選人名單。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大在選舉上一級人大代表時,提名、醞釀代表候選人的時間不得少于2天。

3、代表候選人的介紹

主席團向代表介紹候選人的情況。

推薦代表候選人的政黨、人民團體和代表可以在代表小組會議上介紹所推薦的代表候選人的情況。

在選舉日必須停止對代表候選人的介紹。

4、投票

主席團主持投票。

出席會議的代表人數超過人大全體代表的半數,選舉才能進行。

5、計票和宣布當選

投票結束后,由監(jiān)票、計票人員和大會主席團人員核對投票人數和票數,作出記錄,并由監(jiān)票人簽字。

選舉結果由大會主席團確定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6、補選

代表在任期內因故出缺,或資格終止的,其缺額由原選舉單位補選;原選舉單位人大閉會期間,由其常委會補選。

補選時可采用差額選舉方式也可采用等額選舉方式。

補選的具體辦法,由省級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

六、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產生

(一)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

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

特別行政區(qū)成立選舉會議。選舉會議由主席團主持。

選舉會議成員10人以上聯名可以提出代表候選人。

選舉結果由主席團予以宣布并報全國人民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確認所選代表的代表資格,并予以宣布。

(二)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產生

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方式由全國人大的有關決議作出專門規(guī)定。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軍隊負責組織協商選派。

七、選舉經費

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的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

八、違法行為的懲罰

對使用暴力、威脅、欺騙、賄賂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對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或者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對于控告、檢舉選舉中違法行為的人,或者對于提出要求罷免代表的人進行壓制、報復的,應給予行政或刑事處分。

第二篇:中國選舉制度的發(fā)展!!!!!!!!!!!

中國選舉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

本人首先聲明一下,這里所指的“中國選舉制度”闡述的其實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選舉制度,并不包括民國時期的選舉制度!(民國時期的選舉制度雖然為新中國建立后的選舉制度打下了基礎,但缺陷一大堆而且完全體現不出選舉制度的民主性)

接下來,先介紹一下什么是選舉制度。選舉制度,是一國統治階級通過法律規(guī)定的關于選舉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原則、程序與方法等各項制度的總稱,它包括選舉的基本原則、選舉權利的確定,組織選舉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選民和代表之間的關系。

回歸一下歷史,正式的來說,新中國選舉制度正式建立的真正標志是,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選舉法》。雖然該選舉法的缺陷很明顯,還有很多不可實施性的地方,就連鄧小平同志也在后來坦誠的說選舉制度“不夠完備”,“這是由于我國目前的社會情況、人民還有很多缺乏選舉經驗以及文盲尚多等等實際情況所決定的”,“著眼于實際的民主”。但客觀地說,選舉法的規(guī)定可以理解,符合實情。飽嘗專制、官僚壓迫之苦,從未真正行使過選舉權利的中國老百姓能夠以此為武器,以自己的意志行使民主權利,揚起手中的鞭子鞭策政權機關,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主大跨越。

尤其應該肯定的是,1953年選舉法及有關的選舉文件確立了我國選舉制度的“藍本”:普遍選舉,平等的選舉權,直接選舉和無記名投票,照顧少數民族的選舉權權利,規(guī)定黨組織、民主黨派、選民或代表的提名權,按居住狀況劃分選區(qū)等等。這些內容基本上為1954年憲法所確認,大都至今仍然沿用。像縣、市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專門受理有關選舉的訴訟案件等做法,到今天仍有借鑒價值。

在接下來的日子,選舉法一直在國內產生著積極的影響,推動著我國民主建設的發(fā)展,但到了1979年,“文化大革命”摧毀了選舉制度。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以1953年選舉法為框架重新制定選舉法。選舉法歷經三次修改,中央多次發(fā)文指導選舉,不斷調適選舉制度與民主訴求的沖突。期間雖然有民主緊縮和選舉的退步,但總的來說,民主氣氛濃厚,選舉生動活潑,公民的政治激情釋放比較到位。

緊接著的幾個月選舉法被作出六大改革:直接選舉由鄉(xiāng)鎮(zhèn)擴大到縣一級;確立差額選舉制度(國家機關領導人員中副職必須差額選舉,正職原則上實行差額選舉,但可以等額選舉),設立預選程序;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充分民主地提出候選人的辦法”,代表或選民

與政黨、人民團體的提名權法律地位平等;宣傳候選人比較民主,提名人“都可以用各種形式宣傳代表候選人”;規(guī)定無記名秘密投票的投票方法;增設監(jiān)督、罷免、補選代表等規(guī)定。

總的來說,新中國第二部選舉法站在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長治久安、防止“文革”悲劇重演的高度來改革制度設計,選舉制度獲得巨大歷史進步。1980年前后,中國基層群眾再一次燃起久違的民主熱忱,鄉(xiāng)鎮(zhèn)人大直選的同時,全國第一次縣級人大直選拉開帷幕。據1981年9月的全國縣級直選總結報告,2356個縣級選舉單位完成選舉工作,平均1249人選出1名人大代表。

時光再倒回1980年。11月初,北京市海淀區(qū)直選區(qū)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要選兩名人大代表,其中一名是學生。經初步提名醞釀后,18名學生被提名確定為初步候選人,當時,競選的大字報、辯論會、演講、座談會盛極一時,候選人經常在餐廳、教室、廣場進行辯論、回答提問、發(fā)表演說。一系列競選后,12月1日,一名國政系研究生以登記選民57%的得票率當選。湖南師范學院、浙江大學等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競選。全國縣級直選總結報告指出,必須堅決反對“極少數人利用選舉人大代表的機會,搞所謂‘競選’”。這導致1982年選舉法把“用各種形式宣傳代表候選人”改為只能“在選民小組會上介紹所推薦的代表候選人”,限制競選。地方組織法也將地方國家政權機關領導人員差額選舉的原則改為可差額選舉,也可通過預選實行等額選舉。第二次縣鄉(xiāng)直選中,一些地方出現不讓選民或代表提名,不準介紹候選人,大搞等額選舉,選民、代表民的選舉熱情“比較平淡”。蔡定劍教授認為,這是“選舉的后退”,“第一次民主選舉高潮后的小低潮”。

再后來,1982、1986年選舉法連續(xù)兩兩年被修改,盡管在規(guī)定縮小城鄉(xiāng)每一個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減少代表名額,簡化選民登記手續(xù)等方面作了更合理的設計。但是,選舉法連同地方組織法的修改,主要觸及到民主選舉的兩個敏感而核心的問題:一是介紹候選人的

方式;二是預選和差額選舉的部分變性問題。這兩個“重量級”的問題在民主選舉中迂回曲折,飄搖多變。與此相應的是選舉中,民主氣氛和選舉環(huán)境經歷了兩度不小的“波峰”、“波谷”。

1986年,在政治體制改革及地方人大和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中,“兩法”朝著民主化方向作了修改。改變1982年限制介紹候選人的做法,規(guī)定間接選舉時,大會主席團向代表介紹候選人,推舉者在代表小組會上介紹所推薦的候選人;改變放任等額選舉的規(guī)定,重申并明確差額選舉的原則。有了法律武器,加上中辦1986年發(fā)的三個文件,1988年前后的選舉,“民主氣氛濃”,“四級人大換屆選舉成為最民主的一次選舉”。一些地方在選舉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時,主席團組織候選人亮相,向代表發(fā)表施政演說,如1988年4月24日,朱

篇2:中國選舉制度

);?>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頂部

目錄

第一篇:中國選舉制度

第二篇:中國選舉制度的發(fā)展!!!!!!!!!!!

第三篇:分析當代中國選舉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四篇:第三章當代中國選舉制度

第五篇:蔡定劍:聚焦中國選舉制度

更多相關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國選舉制度

選舉制度

選舉是指公民按照特定的方式選擇國家公職人員的行為。選舉制度是規(guī)定公民與國家政權之間關系的、由公民通過選擇國家公職人員的方式,而賦予國家政權合法性的一系列制度和規(guī)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選舉制度是指各級人民代表的選舉、選擇制度。

各級人民代表的選舉、選擇制度,包括普通地方選舉和軍隊人民代表、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選擇制度。

普通地方選舉適用于一般行政地方人民代表的選舉、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的選舉。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獲得

(1)直接選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檢察院或者法院沒有決定停止當事人行使選舉權利的;正在取保候審或者被監(jiān)視居住的;正在被勞動教養(yǎng)的;正在受拘留處分的人員,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間接選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在普通地方選舉中,地方各級人大代表享有選舉權;但享有被選舉權的人不限于本級人大代表。

在軍隊縣級以上人大代表的選舉中,同級軍人代表大會的代表享有選舉權,但享有被選舉權的人不限于本級軍人代表大會的代表。

在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中,選舉會議的成員享有選舉權,但享有被選舉權的人不限于選舉會議的成員。

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協商選派,享有被選舉權的人是參加協商選派的成員,但享有被選舉權的人不限于參加協商選派的成員。

2、暫停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在直接選舉中,因危害國家安全或者其他嚴重刑事犯罪案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經檢察院或者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停止行使選舉權和和被選舉權。

3、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被剝奪

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直接選舉中選民資格的確認

1、選民登記

選民登記是對每一個選民所進行的法律上的認可。

公民必須依法進行登記,經過資格審查,被編入選民名單,

加以公布,才能成為選民。

選民登記由選舉委員會主持,按選區(qū)進行。

每次選舉前對上次選民登記以后新滿18周歲的、被剝奪政

治權利期滿后恢復政治權利的公民,予以登記。

對選民經登記后遷出原選區(qū)的,列入新遷入選區(qū)的選民名

單。

對死亡和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予以除名。

經登記確認的選民資格長期有效。

2、選民名單的公布

選民名單應在選舉日的20日以前由選舉委員會公布。

3、選民資格爭議的裁決

對于公布的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可以向選舉委員會提出申

訴。

選舉委員會對申訴意見在3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申訴人如果對選舉委員會的處理決定不服,可以在選舉日的

5日以前向法院起訴,法院應在選舉日以前作出判決。

法院的判決為最后決定。

三)選舉人權利的保障

1、選舉人權利的保障

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時候采取任何方式追查選舉人的選舉行為。

2、秘密投票和差額選舉

(1)秘密投票

選舉一律采取秘密投票的方式。

選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殘疾不能寫選票的,可以委托他人代寫。

(2)差額選舉

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一律采用差額選舉方式。

二、主持選舉的機構

(一)主持選舉的機構

直接選舉由本級選舉委員會主持,間接選舉由本級人大常委會主持。軍隊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各級選舉委員會主持。

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

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成立特別行政區(qū)選舉會議,選舉會議推選選舉會議主席團,由主席團主持選舉會議。

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決定,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軍隊負責組織協商選派。

(二)直接選舉中選舉委員會的職權

1、主持本級人大代表的選舉;

2、規(guī)定選舉日期;

3、進行選民登記,審查選民資格,公布選民名單;

4、受理對于選民名單不同意見的申訴,并做出決定;

5、劃分選區(qū),分配各選區(qū)應選代表的名額;

6、匯總并公布代表候選人名單,根據較多數選民的意見,確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選人的名單;

7、委派人員主持投票站或選舉大會的選舉;

8、確定選舉結果是否有效,公布當選代表名單;

9、受理對選舉中違法行為的檢舉和控告。

三、代表名額的分配

(一)一般行政地方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

全國人大,省、自治區(qū)、縣、自治縣人大代表的名額,均由本級人大常委會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4倍于城市(鎮(zhèn))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

(二)民族自治地方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

1、在聚居區(qū)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占境內總人口30%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相當于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

2、在聚居區(qū)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占境內總人口數的15%以上、不足30%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適當少于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但是該少數民族的代表名額不得超過代表總名額的30%。

3、在聚居區(qū)內同一少數民族的人口數不及境內總人口數15%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比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少于1/2,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人口特少的自治縣,經省、自治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決定,可以少于1/2。人口特少的其他民族,至少應有一名代表。

4、散居的少數民族應當有當地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其每一代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少于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

(三)軍隊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

各地駐軍選舉出席地方各級人大的代表的名額由駐軍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市、縣的人大常委會決定。

軍隊全國人大代表的名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名額由軍隊最高選舉委員會分配。

(四)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

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

四、直接選舉

直接選舉是選民通過投票等方式,直接選舉人民代表。

直接選舉方式適用于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

(一)選區(qū)劃分

1、選區(qū)和選民小組

選區(qū),是在直接選舉中設立的、選民進行直接選舉代表的基本單位。選區(qū)也是代表聯系選民的單位。

選區(qū)往往又劃分為若干選民小組。

2、選區(qū)的規(guī)模和類型

(1)選區(qū)的規(guī)模

選區(qū)的大小,應按照每一選區(qū)選1至3名代表的原則劃分。

城鎮(zhèn)中各選區(qū)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當大體相等。農村中各選區(qū)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也應當大體相等。

(2)選區(qū)的類型

城鎮(zhèn)選區(qū)可以按居住狀況劃分,也可以按生產單位、事業(yè)單位、工作單位劃分。

城鎮(zhèn)中有生產(工作、事業(yè))單位的選民一般在本單位所屬的選區(qū)參加選舉。

農村縣級人大代表選舉時,一般由幾個村聯合劃為一個選區(qū),人口特多的村或者人口少的鄉(xiāng),可單獨劃為一個選區(qū)。

農村選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時,一般由幾個村民小組合為一個選區(qū),人口多的村民小組或人口少的村,也可以單獨劃為一個選區(qū)。

(二)選舉程序

1、候選人的提出

縣、鄉(xiāng)兩級人大代表候選人按選區(qū)提名產生。

代表候選人可以由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單獨或聯合,以及選民10人以上聯名推薦提出,但每個選民聯名推薦的代表候選人的名額,不得超過本選區(qū)應選代表的名額。

2、投票

投票由選舉委員會主持。

各選區(qū)設立投票站、流動票箱或者召開選舉大會進行選舉。

選民憑身份證或選民證領取選票。

投票之前,主持選舉的工作人員應統計并宣布出席的選民人數,當眾檢查票箱,并組織選民推選監(jiān)票、計票人員。

選區(qū)全體選民過半數參加投票,選舉有效。如參加投票的選民不足半數,須改期選舉。

3、計票

投票結束后,由監(jiān)票、計票人員和選舉主持人核對投票人數和所投的票數,作出記錄,并由監(jiān)票人簽字。

每次選舉所投的票數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數的,有效;多于投票人數的,無效。

凡選舉無效,須當即宣布,并重新組織投票。

在確認投票有效后,統計投票結果。

每一選票所選的人數,多于規(guī)定應選代表人數的作廢;等于或少于規(guī)定應選代表人數的有效。

4、代表候選人的當選

代表候選人獲得參加選舉的選民過半數的選票,始得當選。

如獲得過半數票的代表候選人名額超過應選代表名額時,以得票多的當選。

如代表候選人得票數相等時,應就票數相等的候選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當選。

獲得過半數選票的當選代表人數少于應選代表的名額時,不足的名額另行選舉。

另選時,根據在第一次投票時得票多少的順序,按照法定差額比例,確定候選人名單。

另選以得票多的當選,但所得票數不得少于參加選舉總選票數的1/3。

5、確認和宣布

各選區(qū)計票結束后,由選舉委員會確認選舉結果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6、補選

人大代表在任期內,因故出缺,由原選區(qū)補選。

代表資格終止的,缺額另行補選。

補選出缺的代表時,代表候選人的名額可以多于應選代表的名額,也可以與應選代表的名額相等。

補選的具體辦法,由省級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

五、間接選舉

(一)間接選舉

間接選舉是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間接方式選舉產生的制度。

間接選舉主要適用于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同級軍隊人大代表的選舉和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

(二)選舉程序

1、代表候選人的提出

代表候選人按選舉單位提名產生。

代表候選人可以由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單獨或聯合,以及代表10人以上聯名推薦提出。

2、代表候選人的確定

候選人名單提出后,如果提出的候選人的人數符合法定差額比例,直接進行投票選舉。

如果所提候選人的人數超過法定的最高差額比例,進行預選,然后確定正式代表候選人名單。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大在選舉上一級人大代表時,提名、醞釀代表候選人的時間不得少于2天。

3、代表候選人的介紹

主席團向代表介紹候選人的情況。

推薦代表候選人的政黨、人民團體和代表可以在代表小組會議上介紹所推薦的代表候選人的情況。

在選舉日必須停止對代表候選人的介紹。

4、投票

主席團主持投票。

出席會議的代表人數超過人大全體代表的半數,選舉才能進行。

5、計票和宣布當選

投票結束后,由監(jiān)票、計票人員和大會主席團人員核對投票人數和票數,作出記錄,并由監(jiān)票人簽字。

選舉結果由大會主席團確定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6、補選

代表在任期內因故出缺,或資格終止的,其缺額由原選舉單位補選;原選舉單位人大閉會期間,由其常委會補選。

補選時可采用差額選舉方式也可采用等額選舉方式。

補選的具體辦法,由省級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

六、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產生

(一)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

特別行政區(qū)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

特別行政區(qū)成立選舉會議。選舉會議由主席團主持。

選舉會議成員10人以上聯名可以提出代表候選人。

選舉結果由主席團予以宣布并報全國人民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確認所選代表的代表資格,并予以宣布。

(二)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的產生

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方式由全國人大的有關決議作出專門規(guī)定。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軍隊負責組織協商選派。

七、選舉經費

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的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

八、違法行為的懲罰

對使用暴力、威脅、欺騙、賄賂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對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或者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對于控告、檢舉選舉中違法行為的人,或者對于提出要求罷免代表的人進行壓制、報復的,應給予行政或刑事處分。

第二篇:中國選舉制度的發(fā)展!!!!!!!!!!!

中國選舉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

本人首先聲明一下,這里所指的“中國選舉制度”闡述的其實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選舉制度,并不包括民國時期的選舉制度!(民國時期的選舉制度雖然為新中國建立后的選舉制度打下了基礎,但缺陷一大堆而且完全體現不出選舉制度的民主性)

接下來,先介紹一下什么是選舉制度。選舉制度,是一國統治階級通過法律規(guī)定的關于選舉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原則、程序與方法等各項制度的總稱,它包括選舉的基本原則、選舉權利的確定,組織選舉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選民和代表之間的關系。

回歸一下歷史,正式的來說,新中國選舉制度正式建立的真正標志是,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選舉法》。雖然該選舉法的缺陷很明顯,還有很多不可實施性的地方,就連鄧小平同志也在后來坦誠的說選舉制度“不夠完備”,“這是由于我國目前的社會情況、人民還有很多缺乏選舉經驗以及文盲尚多等等實際情況所決定的”,“著眼于實際的民主”。但客觀地說,選舉法的規(guī)定可以理解,符合實情。飽嘗專制、官僚壓迫之苦,從未真正行使過選舉權利的中國老百姓能夠以此為武器,以自己的意志行使民主權利,揚起手中的鞭子鞭策政權機關,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主大跨越。

尤其應該肯定的是,1953年選舉法及有關的選舉文件確立了我國選舉制度的“藍本”:普遍選舉,平等的選舉權,直接選舉和無記名投票,照顧少數民族的選舉權權利,規(guī)定黨組織、民主黨派、選民或代表的提名權,按居住狀況劃分選區(qū)等等。這些內容基本上為1954年憲法所確認,大都至今仍然沿用。像縣、市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專門受理有關選舉的訴訟案件等做法,到今天仍有借鑒價值。

在接下來的日子,選舉法一直在國內產生著積極的影響,推動著我國民主建設的發(fā)展,但到了1979年,“文化大革命”摧毀了選舉制度。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以1953年選舉法為框架重新制定選舉法。選舉法歷經三次修改,中央多次發(fā)文指導選舉,不斷調適選舉制度與民主訴求的沖突。期間雖然有民主緊縮和選舉的退步,但總的來說,民主氣氛濃厚,選舉生動活潑,公民的政治激情釋放比較到位。

緊接著的幾個月選舉法被作出六大改革:直接選舉由鄉(xiāng)鎮(zhèn)擴大到縣一級;確立差額選舉制度(國家機關領導人員中副職必須差額選舉,正職原則上實行差額選舉,但可以等額選舉),設立預選程序;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充分民主地提出候選人的辦法”,代表或選民

與政黨、人民團體的提名權法律地位平等;宣傳候選人比較民主,提名人“都可以用各種形式宣傳代表候選人”;規(guī)定無記名秘密投票的投票方法;增設監(jiān)督、罷免、補選代表等規(guī)定。

總的來說,新中國第二部選舉法站在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長治久安、防止“文革”悲劇重演的高度來改革制度設計,選舉制度獲得巨大歷史進步。1980年前后,中國基層群眾再一次燃起久違的民主熱忱,鄉(xiāng)鎮(zhèn)人大直選的同時,全國第一次縣級人大直選拉開帷幕。據1981年9月的全國縣級直選總結報告,2356個縣級選舉單位完成選舉工作,平均1249人選出1名人大代表。

時光再倒回1980年。11月初,北京市海淀區(qū)直選區(qū)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要選兩名人大代表,其中一名是學生。經初步提名醞釀后,18名學生被提名確定為初步候選人,當時,競選的大字報、辯論會、演講、座談會盛極一時,候選人經常在餐廳、教室、廣場進行辯論、回答提問、發(fā)表演說。一系列競選后,12月1日,一名國政系研究生以登記選民57%的得票率當選。湖南師范學院、浙江大學等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競選。全國縣級直選總結報告指出,必須堅決反對“極少數人利用選舉人大代表的機會,搞所謂‘競選’”。這導致1982年選舉法把“用各種形式宣傳代表候選人”改為只能“在選民小組會上介紹所推薦的代表候選人”,限制競選。地方組織法也將地方國家政權機關領導人員差額選舉的原則改為可差額選舉,也可通過預選實行等額選舉。第二次縣鄉(xiāng)直選中,一些地方出現不讓選民或代表提名,不準介紹候選人,大搞等額選舉,選民、代表民的選舉熱情“比較平淡”。蔡定劍教授認為,這是“選舉的后退”,“第一次民主選舉高潮后的小低潮”。

再后來,1982、1986年選舉法連續(xù)兩兩年被修改,盡管在規(guī)定縮小城鄉(xiāng)每一個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減少代表名額,簡化選民登記手續(xù)等方面作了更合理的設計。但是,選舉法連同地方組織法的修改,主要觸及到民主選舉的兩個敏感而核心的問題:一是介紹候選人的

方式;二是預選和差額選舉的部分變性問題。這兩個“重量級”的問題在民主選舉中迂回曲折,飄搖多變。與此相應的是選舉中,民主氣氛和選舉環(huán)境經歷了兩度不小的“波峰”、“波谷”。

1986年,在政治體制改革及地方人大和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中,“兩法”朝著民主化方向作了修改。改變1982年限制介紹候選人的做法,規(guī)定間接選舉時,大會主席團向代表介紹候選人,推舉者在代表小組會上介紹所推薦的候選人;改變放任等額選舉的規(guī)定,重申并明確差額選舉的原則。有了法律武器,加上中辦1986年發(fā)的三個文件,1988年前后的選舉,“民主氣氛濃”,“四級人大換屆選舉成為最民主的一次選舉”。一些地方在選舉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時,主席團組織候選人亮相,向代表發(fā)表施政演說,如1988年4月24日,朱

篇3:中國學生營養(yǎng)日大學食品展策劃書

  中國學生營養(yǎng)日大學食品展策劃書

  活動目的:為迎接5.20中國學生營養(yǎng)日,通過舉辦此次活動讓廣大學生了解更多營養(yǎng)與健康的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向大學生宣傳有利于自己健康的食品。了解實際生產流程。

  活動主題:了解營養(yǎng),關注健康

  主辦單位:吉首大學共青團委員會

  承辦單位:吉首大學營養(yǎng)與健康協會

  活動時間:20**年5月18日――5月24日

  活動地點:吉首大學新校區(qū)

  活動內容:

  一,食品展

  時間:5月24日

  地點:新校區(qū)籃球場

  內容:現場分有食品展區(qū),水果拼盤創(chuàng)意大賽區(qū),營養(yǎng)知識競答游戲區(qū)

  1贊助商產品展區(qū)

  糕點類:蛋糕,面包,冰淇淋等

  飲料類:牛奶,果汁,果醋飲料等

  菜肴類:吉首部分餐館的招牌菜

  保健類:各種品牌的保健產品

  擺放各參展商所提供的展品,以供廣大師生品嘗,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評出最受歡迎食品。

  準備工作:a到各種廠家拉贊助包括商品和現金

  b制作評價表

  2水果拼盤創(chuàng)意比賽區(qū)

  參賽人員:凡吉首大學在籍學生均可報名參加。可以單人或多人組隊形式參賽(最多為3人),并要求對作品進行講解。報名日期截止于5月20日,限取10組報名者。

  附:a活動所需材料用具由承辦方提供包括水果和刀具等。

  b規(guī)則:參賽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拼盤的創(chuàng)意設計和組拼工作。作品滿分為50分,作品外形設計10分,色彩搭配10分,材料利用率10分,創(chuàng)意

  設計10分,營養(yǎng)健康10分

  c評委有5人組成,包括學校領導,贊助商和協會成員。

  d根據的分評出一下獎項:

  一等獎:獎金60元及精美紀念品和榮譽證書

  二等獎:獎金40元及精美紀念品和榮譽證書

  三等獎:獎金20元及精美紀念品和榮譽證書

  準備工作:a收集報名資料b購買證書水果與刀具c與社聯協商證書事宜d在我們的網站上(分區(qū))公開活動事宜及細則

  3營養(yǎng)知識競答游戲區(qū)

  知識問答默契配合投球等

  二,參觀老爹公司

  時間:5月17日

  地點:老爹農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給會員發(fā)紀念品)

  參加者:營養(yǎng)與健康協會全體會員和全校志愿者

  準備工作:a與老爹公司協商b召集志愿者c聯系校車d購買紀念品

  三,健康意識宣傳活動

  目的:宣傳健康飲食習慣,讓全校師生健康營養(yǎng)飲食每一餐

  時間:20**年5月18日(周一)5月24日其中17,20日為工作重點以展板附加雜志宣傳其余時間只掛展板,5月24將展板全部搬至活動現場

  地點:新校區(qū)各食堂門口

  準備工作:a制作宣傳展板與雜質橫幅海報

  經費預算:

  宣傳海報10*1=10元

  橫幅20*2=40元

  展板30*6=180元

  雜質2000份*1=2000元

  廠家宣傳單200元

  證書獎品獎金150元

  水果200元

  紀念品300元

  校車100元

  場地100元

  音響200元

  其他200元

  共計:3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