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檔案管理知識問答
干部人事檔案管理知識問答
1.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是:根據干部管理權限和范圍,實行集中統一、分級負責管理干部檔案,維護干部人事檔案的完整與安全,保證利用。包括以下三個內容:
一是按照干部管理范圍,集中統一、分級負責管理干部檔案。這是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組織原則,是黨管干部的原則在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具體要求是:(1)干部人事檔案統一由各級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分別集中管理,不具備保管條件的單位,集中到上級組織、人事部門管理,非組織、人事部門不得保管干部人事檔案,任何個人都不得保存他人檔案;(2)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由各級組織部負責領導,并對同級或下級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3)各級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必須按照統一的政策、規章制度和上級的具體規定進行工作,不得各行其是。
二是維護干部人事檔案的完整與安全。維護干部人事檔案的完整,就是對所管干部都要建立檔案,并做好日常的檔案材料的收集補充工作,不斷充實檔案內容。維護干部人事檔案的安全,要求做好防火、防盜、防光、防潮、防蛀、防高溫等“六防”工作,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對檔案的保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和自然因素對檔案的損壞。同時要建立健全保密制度,切實做到不丟失、不損毀、不擴散、不泄密,確保干部人事檔案的完整與安全。
三是積極為干部工作服務。為干部工作服務,是干部人事檔案工作的宗旨和目的,它決定著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內容,并貫穿于管理工作的全過程。能否為干部工作提供有效服務是檢驗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好壞的主要標準。
2.干部人事檔案的管理體制是怎樣規定的?
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直接為干部工作服務的。這一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干部人事檔案的管理體制基本上與干部管理體制相一致。各級組織、人事部門都應設置干部人事檔案管理機構,配備一定數量的干部檔案管理人員,對檔案實行集中或相對集中管理。由于縣以下基層單位干部人數少,一般都不具備保管干部檔案的條件,因此,為搞好干部人事檔案的建設,保證安全,縣(市)一級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采取三種形式:一是集中管理。全縣(市)干部的檔案集中到縣(市)委組織部統一管理。二是相對集中管理。即全縣(市)干部人事檔案分成兩大塊或幾大塊進行集中管理。具體說,組織部管理管理的干部的檔案,直屬機關干部的檔案和縣工、青、婦等群眾團體干部的檔案;縣人事局管理縣人民政府所屬單位干部的檔案。有的縣教育、衛生等系統的干部數量較多,可分別由縣教委、衛生局等單位集中管理。三是由上級單位代為管理。有一些部門的直屬單位干部人數很少,沒有庫房、設備和專門管理檔案的人員,就采取出一部分保管經費,由上級有關部門代為管理的辦法。
3.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主要有哪些?
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很多,既有綜合性的,又有單項的;既有全國統一制定、普遍適用的,又有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制定的。主要有:
(1)《干部檔案工作條例》(1990年修訂,以下簡稱《條例》),于1991年由中央組織部、國家檔案局聯名頒發。《條例》明確了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性質、任務、特點、體制,并對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各項內容作了統一的規定。它是一個法規性的文件,是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最根本的規章制度,是各級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制定具體管理制度的依據。
《條例》有兩個附件,即:①“干部人事檔案卷皮、檔案袋樣式和規格”,規定了干部人事檔案卷皮的規格、式樣、制作材料、顏色、項目設置。②“轉遞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通知單”式樣,規定了轉遞干部人事檔案的統一辦法。
(2)《干部檔案整理工作細則》,是全國干部人事檔案整理工作統一遵循的制度。它對整理干部人事檔案的要求、標準、檔案材料內容的鑒別、分類、整理過程、注意事項等作了詳細的規定。
(3)《干部檔案材料收集、歸檔的暫行規定》,對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收集、歸檔范圍,歸檔材料必須具備的條件及收集檔案的方法作了具體的規定。
除以上幾種統一的制度外,還有一些基本的工作制度,如:
借閱利用制度。各級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為了做好利用工作,根據各自管理的干部人事檔案范圍和干部管理權限,都制定了本地區、本部門或本系統查閱干部人事檔案的制度。這項制度對借閱范圍、借閱手續、借閱人、借閱方式以及是否可以抄錄、復制作了規定。
登記制度。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為了防止檔案材料的遺失,便于查找、統計,建立了收檔、借閱、摘抄檔案材料、檔案底帳和銷毀材料等各項登記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不僅保證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確保檔案的安全,而且還使干部人事檔案工作人員心中有數,隨時了解并掌握“家底”情況,有利于研究、安排工作。
保密制度。這是一項必不可少的保證干部人事檔案安全的制度。各級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要根據所管干部人事檔案的密級做好檔案的保管、借閱、轉遞等工作。
上述規章制度,是保證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正常進行,推行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依據。
4.什么是干部人事檔案的正本和副本?
干部人事檔案正本,是歷史地、全面地反映一個干部情況的檔案材料構成,全卷分為10大類,是一個干部的全部原始材料的總和。
干部人事檔案副本,是概括反映一個干部情況的檔案材料,由干部人事檔案正本主要材料的復制件(或重復件)構成。
5.現職干部的檔案如何管理?
現職干部,是指現在黨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國家編制)和全民所有制的企、事業等單位任職的干部,也包括上述單位派到“三資”企業和集體所有制單位工作的干部。根據有關規定,在職干部的檔案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由主管該干部職務的部門管理。換句話說,就是哪個部門擁有對該干部任免權,其檔案就歸哪個部門管理。有的單位不具備保管條件,可將干部人事檔案交上級機關或別的有關部門代管,但管理權限是不能變的。所以,干部調動或職務變動后,涉及到管理權限改變時,就要按規定及時將檔案轉給有關部門管理。
此外,由于我國目前實行下管一級的干部管理體制,由上一級主管機關任免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干部,其檔案歸上級機關管理,本單位可根據工作需要建立檔案副本。
有的干部身兼兩職或多職,根據有關規定,凡身兼多職的,一般情況下,其檔案由其任最高職務的部門管理;有的干部同時任一個單位的黨內和行政的最高職務,而這兩個職務分別由兩個上級機關管理,那么這個干部的檔案正本歸管理黨內職務的機關管理。軍隊干部兼地方職務的,主要實際職務在軍隊的,其檔案歸軍隊的主管部門管理;主要職務在地方的,其檔案歸地方主管機關管理。非主要職務管理機關因工作需要可建立副本。
6.退(離)休干部的檔案如何管理?
退(離)休干部的檔案,一般情況下,仍由原管理該干部人事檔案的組織、人事部門管理。如中央、國務院管理的干部,退(離)休后,其檔案由中央、國務院有關職能部門管理。各地區、各部門管理的干部,退(離)休后,其檔案由管理該干部的部門管理。退(離)休干部人事檔案的管理方法與技術要求,與現職干部人事檔案的管理基本相同。此外,中央管理范圍以外的干部中,有少數干部退(離)休后,易地安置,并把黨的關系、供給關系等全部轉給了安置地區的有關部門,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應把檔案轉給安置并管理該退(離)休干部的單位的干部人事檔案部門保管。
7.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檔案及其在同一單位的直系親屬的檔案如何管理?
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和在同一單位工作的直系親屬,或直系親屬雖不在一個單位工作,但其職務屬于本單位管理,檔案自然也都由該機關保管;凡屬這種情況,按照有關文件規定,應采取回避措施,對檔案管理人員及其直系親屬的檔案,由所在單位組織指定本機關有關處、室或專人負責保管。提供利用工作,也由負責保管該檔案的同志辦理。
8.干部死亡后,其檔案如何管理?
干部死亡后,其檔案基本上已失去了為干部人事工作服務的現實功能,而轉化為國家檔案史料。根據有關規定,不論其死亡原因如何,均按照其生前的職務或對社會的貢獻及知名度,確定移交給相應的檔案館保存,具體做法是:
(1)中央、國務院管理的干部死亡后,其檔案由原管理單位保存5年后,移交中央檔案館永久保存。
(2)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管理的司局級職務的干部死亡后,其檔案由原管理單位保存5年后,移交本機關檔案部門保存,并按《機關檔案工作條例》規定的期限,移交中央檔案館永久保存。
(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的司局級職務的干部死亡后,其檔案由原管理單位保管5年后,移交本機關檔案部門保存,并按規定期限,移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檔案館永久保存。
(4)全國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教授和有特殊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知名人士死亡后,其檔案由原管理單位保管5年后,移交本機關檔案部門保存,并按規定的期限,移交同級檔案館永久保存。
(5)其他干部死亡后,其檔案由原管理單位保存5年后,移交本機關檔案部門保存,并按同級國家檔案館接收范圍的規定進館。
死亡干部的檔案在向檔案館移交前,一般采用與現職干部的檔案分離單獨集中保管的方法。其提供利用,按查閱現職干部檔案的有關規定執行。檔案移交檔案館后的管理、利用,按檔案館的規定執行。
死亡干部的檔案,向檔案館移交的準備工作有兩項:①原管理單位可根據工作需要采取縮微或復印方式,保存部分材料,也可把死亡干部的簡歷或簡況輸入計算機貯存,以備查考。②按照檔案館接收規定,做好檔案的整理立卷等工作,不允許移交零散檔案材料。
9.什么是流動人員檔案?如何進行管理?
流動人員檔案是指脫離國家干部隊伍,自行流動到中外合資企業、合作企業、獨資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和私營企業工作的人員的檔案。這是gg開放和干部制度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情況。
管理好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為了妥善保管流動人員的人事檔案,創造人員合理流動的社會條件,加強對流動人員的管理,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于1988年12月1日下發的《關于加強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管理原則、范圍和要求作出了明確規定: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統一由黨委組織部或政府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流動服務中心等機構負責管理,其它機構不得承擔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管理工作,任何個人不得私自保管他人或本人的檔案。《通知》還要求,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保管部門,必須執行國家的保密制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等有關規定,做好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材料的收集、鑒別、歸檔和整理工作,做好查閱、借閱利用工作及檔案的轉遞工作,不得隨意涂改、撤換、銷毀檔案材料。
10.干部辭職、退職、自動離職、被辭退(解聘)后,其檔案如何管理?
一般情況下,干部辭職、退職、自動離職、被辭退(解聘)后,干部的身份已不存在,也不再是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其檔案根據其去向或另就業的情況處理。按照有關規定,已有就業單位的,將檔案轉給有關的組織、人事部門保管。如不具備保管條件,由本人聯系轉給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流動服務中心保管。如需要勞動部門安置就業的,可以轉給該人員所在地區的有關勞動部門。一時不能確定去向的,檔案仍由原單位保管。但是如果另就業或出國,長期不辦理轉移檔案的、原單位不能為其出具涉及本人檔案內容的任何證明材料,或為有關部門提供檔案查閱(國-家-安-全、公安、監察部門和檢察機關因工作需要,可根據有關規定辦理手續進行查閱)。
11.干部逃亡、失蹤、出國不歸,其檔案怎樣管理?
干部“逃亡”是指干部“叛逃”和“出走”。所指“叛逃”是指干部逃出國外、境外,有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言論和行為。“出走”是指干部私自脫離組織跑到國外、境外,但沒有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言行。“失蹤”是指干部無故長時間下落不明。“出國不歸”是指干部出國后長期不歸。這幾部分人雖然情況、性質有所不同,但都屬于自動、長期脫離了組織,置身于國外、境外。因此,其檔案無處可轉。按有關規定,通常情況下,其檔案仍由原單位保管。不過,也允許出國長期不歸人員,自己與有關的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流動服務中心聯系,取得同意后,把檔案轉給他們管理。
12.干部被開除公職后,其檔案怎樣管理?
干部被開除公職后,即失去了干部身份。凡未重新就業的,其檔案仍由原管理單位保管;重新就業的,其檔案應轉給有關的人事(勞動)部門保管。在處理這部分人問題的過程中,對未了結好善后事宜或未確定去向的,為不影響有關問題的妥善解決,其檔案不能隨意轉出。
13.干部受到刑事處分或勞動教養時,其檔案怎樣管理?
干部受刑事處分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其檔案仍由原管理單位保管。待該人員刑滿釋放或解除勞教重新安排了工作,有了固定的單位,根據有關規定,將其檔案轉給有關的人事部門或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流動服務中心。需要通過勞動部門就業的,其檔案須轉給有關的勞動部門。
14.什么是“無頭檔案”?如何對待和防止產生“無頭檔案”?
所謂“無頭檔案”,是指查不到下落的人員的檔案或檔案材料。“無頭檔案”的產生,造成管人與管檔脫節,影響了檔案的利用和建設,也影響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因此,對待已產生的“無頭檔案”,要嚴肅認真地處理。首先對“無頭檔案”要認真進行鑒別,對有保存價值的檔案材料,要認真查找有關人員下落,并轉給有關部門。對查找不到有關人員下落的“無頭檔案”,移交檔案人原籍檔案館保管;對無保存價值的零散檔案材料,造表登記目錄,請示有關領導同意批準銷毀。
要防止“無頭檔案”的發生,首先要在人員工作調動后,及時將其檔案轉給所在單位,不要造成人檔脫節。其次傳遞檔案時要認真細致,防止出現轉錯或轉遞不到位的情況發生。
15.哪些干部人事檔案材料屬于收集、歸檔的范圍?
在干部人事、組織建設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為了使檔案材料符合精練、實用的標準,使之具有保存價值,有關文件明確規定了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收集、歸檔范圍:
(1)干部調配(轉業安置)、任免、考察考核等工作中形成的各類人員登記表(如干部履歷表、履歷書和教師、職工、醫務人員、軍人登記表等),任免呈報表(包括上報的考察材料),鑒定、干部考核登記表、民-主評議和組織考核形成的綜合材料,退(離)休審批表和軍隊轉業干部審批表。
(2)錄用和聘用干部工作中形成的錄用和聘用審批表、聘用干部合同書、政審(考核)材料、續聘審批表、解聘辭退材料。
(3)辦理出國、出境人員審批工作中形成的審批表、登記表及在國外、境外表現情況的鑒定材料。
(4)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議和工、青、婦等群眾團體代表會,以及民-主黨派代表會等會議形成的代表登記表和委員的簡歷、政績材料。
(5)辦理干部工資、待遇工作中形成的登記表、審批表和解決待遇問題的批復材料。
(6)國民教育、成人教育和干部培訓工作中形成的學生(學員)登記表、學習成績登記表、畢業登記表、授予學位的材料、學歷證明書、培訓結業成績登記表、學習鑒定材料。
(7)評聘專業技術職務(職稱)工作中形成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表、專業技術職務考績材料、聘任專業職務的審批表、套改和晉升專業職務(職稱)審批表。
(8)更改干部的姓名、民族、年齡、國籍、入黨入團時間、參加革命工作時間等過程中形成的個人申請、組織審查報告、上級批復以及所依據的證明材料。
(9)黨團組織建設中形成的材料:已批準轉正的中國共-產-黨入黨志愿書、入黨申請書(1-2份系統的)和轉正申請書、自傳、政審材料,黨員登記表,個人總結,不予登記的決定,組織審批意貝及所依據的材料,民-主評議黨員中形成的`組織意見、民-主評議黨員登記表,優秀黨員事跡及組織審批材料,認定為不合格黨員被勸退或除名的主要事實依據材料和組織審批材料,退-黨材料,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的意見。共青團入團志愿書、申請書、團員登記表,優秀團員事跡材料,退團材料。加入民-主黨派的有關材料。
(10)干部的創造發明、科研成果、著作、譯著、有重大影響的論文(如獲獎或在全國性的報刊上發表的)等目錄。
(11)表彰獎勵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先進人物登記表、先進模范事跡、嘉獎通報材料。
(12)組織布置填寫的履歷、自傳、組織鑒定、自我鑒定材料。
(13)紀律檢查、監察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處分決定(免于處分的意見)、查證核實報告、上報批復、本人對處分決定的意見和檢查交待材料,通報批評材料。法院審判工作形成的判決書。復查甄別報告、決定、上級批復材料。
(14)干部審查工作中形成的調查報告、結論、上級批復、個人對結論的意見、檢查交待或說明的材料,以及作為依據的調查證明材料;甄別、復查結論(意見、決定)、調查報告、批復及有關的主要依據材料。
(15)體格檢查中確診有殘疾的體檢表及工傷致殘確定殘廢等級的材料。
(16)辦理干部喪事活動中形成的生平(悼詞)、報紙報道的消息、訃告、非正常死亡的調查報告及能說明有關情況的遺書。
(17)其它可供組織參考并有保存價值的材料。
16.列入收集歸檔范圍的專業技術職務考績材料,具體指的是哪些材料?
主要是指專業技術人員在評聘、晉升專業技術職稱、職務或在定期考核中形成的評議專業技術水平、評價專業技術人員工作實績的正式材料。如《專業技術人員考績檔案》(一種表格),其中包括業務自傳、有關專家評語、考評意見。在考核過程中形成的設計方案、圖紙、論文、實習報告等。如果專業技術人員調到黨政機關或人民團體工作,其全部專業技術干部考績檔案材料應單獨立卷,隨干部檔案一起轉有關部門和干部檔案一起保存。
17.被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的“入黨志愿書”是否收入干部檔案?
根據中央組織部印發的《關于干部檔案材料收集、歸檔的暫行規定》,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的組織意見,屬于收集歸檔的范圍。如果預備黨員被取消資格時,沒有單獨形成處理意見、處分決定等材料,只在“入黨志愿書”中注明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經有關黨委批準蓋章后,其“入黨志愿書”應收集歸入干部檔案(歸六類,并在目錄上注明已取消預備黨員資格),以備查考。凡是單行材料中已明確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的,只收單行材料歸檔,不再收集“入黨志愿書”歸檔。
18.因公出國(出境)人員的哪些材料應收集歸檔?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因公出國人員審查的規定>的通知》規定,中央國家機關的司局級以上干部和省、區、市的地(廳)級以上干部出國,一般與出國任務一起審批,不另辦理出國人員審查手續。因此,對上述人員出國,只收集他們回國后的鑒定(包括自我鑒定)材料歸入干部檔案。其他人員因公出國,按上述文件規定,應填寫《因公出國人員審查表》,此表使用期為3年,由有關部門保存,3年之內再次出國,須在表上作記載,滿3年后,交有關干部人事檔案部門歸入本人檔案。每次出國回來后的鑒定材料,應及時收集歸入本人檔案。如3年之內干部調出單位,應將《因公出國人員審查表》歸入本人檔案,一并轉到新的工作單位。
中央組織部規定的《因公出國及赴港澳人員審查批件》及《因公再次出國證明》,是辦理出國(出境)手續的證明,不收集歸檔。
19.什么是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整理工作?對整理工作有何基本要求和專門規定?
干部人事檔案的整理工作,是以干部個人為單位將收集起來的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進行鑒別、分類、排序、編號、登記目錄、技術加工、裝訂成卷以及不斷充實檔案材料的工作。通過整理,使原來零亂的檔案材料轉化為能反映干部情況的系統、條理的專門案卷,即干部檔案。同時,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整理工作又貫穿于干部檔案立卷的全過程。因此,它是干部人事檔案業務建設中一項很重要的基礎工作。
為了實現干部人事檔案整理工作的規范化,搞好檔案建設,便于檔案的保管和利用,中央組織部根據《干部檔案工作條例》及有關規定,專門制定了《干部檔案整理工作細則》。根據細則的要求,整理工作必須做到:認真鑒別、分類準確、編排有序、目錄清楚、裝訂整齊。通過整理,使每卷檔案達到完整、真實、條理、精練、實用的要求。
20.銷毀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有何要求?
根據有關規定,不屬歸檔范圍的材料不得歸檔,對已經歸檔的材料,經過鑒別,分別情況予以處理。對清理出來需要銷毀的材料,須詳細登記,并報請主管負責人審查批準,方可銷毀。履行這一程序,是為了防止隨意銷毀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任何個人不得私自銷毀檔案材料。
22.查閱、借閱干部人事檔案應遵守哪些規定?
干部人事檔案是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確定的范圍進行管理的,因此,對查閱、借閱不同層次干部的檔案都規定了相應審批制度。盡管各地區、各部門具體的審批辦法有所不同,但是,最基本的規定是,因工作需要才能查閱和借閱干部人事檔案,并且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查閱單位應填寫《查閱干部檔案審批表》,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不能僅憑調查證明材料、介紹信直接查閱干部檔案。
(2)檔案管理單位有權根據規定,確定是否提供和提供哪些材料。
(3)凡查閱干部人事檔案,利用單位應根據有關部門的具體規定,派可靠人員到保管單位查閱室查閱。
(4)檔案一般不借出使用。如有特殊情況借出使用時,要說明理由,經過主管部門負責人批準,并嚴格履行登記手續,限期歸還,借閱單位不得擅自轉借他人。
(5)任何個人不得查閱或借閱本人及其直系親屬的檔案。
(6)查閱檔案,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制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有關規定,嚴禁涂改、圈劃、抽取、撤換檔案材料。查閱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檔案內容。
(7)借用、查閱檔案的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拍攝復制檔案內容。因工作需要從檔案中取證的,必須請示干部檔案主管部門審查批準后才能復制(拍攝)。
23.什么是干部人事檔案的轉遞工作?轉遞干部人事檔案有什么規定?
干部人事檔案的轉遞工作,是指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之間、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與形成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部門及借用干部人事檔案部門之間,通過機要交通或直接派人送取的途徑,轉出和接收干部人事檔案、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工作。具體說,干部因工作調動改變了主管單位時,干部檔案應轉至新的主管單位;在辦理干部職務的任免、獎勵、處分等項工作中,形成了新的干部人事檔案材料,形成材料的單位,要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將材料轉給管理干部人事檔案的部門。
轉遞干部人事檔案工作的規定和要求是:
(1)干部人事檔案須通過機要交通轉遞或派專人送取,不準郵寄或交本人自帶。
(2)縣及相當于縣以上的各級黨委組織、人事部門,可以直接轉遞干部人事檔案。
(3)轉出的檔案必須完整齊全,并按規定經過認真的整理裝訂,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轉出。
(4)轉遞檔案必須按統一規定的“干部人事檔案轉遞通知單”的項目詳細填寫,嚴密包封,按規定密級發出。
(5)收到檔案材料的接收單位,經核對無誤后,須在回執上簽名蓋章并立即退回。對逾期一個月未退回執的,轉出單位應及時催問,以防檔案材料丟失。
除上述規定外,為了全面做好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轉遞工作,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要與有關的干部調配、任免工作等部門,建立必要的聯系制度。
24.如何劃分干部人事檔案的密級?
黨政機關干部人事檔案的密級,應按照中央組織部、國家保密局下發的《組織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分別劃分為絕密級、機密級、秘密級。
(1)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檔案,屬于絕密級。
(2)中央管理的干部和省、部級管理的干部的檔案,屬于機密級。
(3)縣、處級及其以下黨政機關干部的檔案,屬于秘密級。
25.干部人審檔案管理部門與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是什么關系?
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是各級組織、人事部門領導下的、專門從事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業務部門。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是國家檔案管理工作的權力機關,是國務院的一個直屬職能機構,主管全國的檔案事業,對全國的檔案事業實行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統一制度,監督和指導。因此,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一方面由干部主管部門直接領導與指導,實行分級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在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宏觀管理、組織協調下進行工作,認真貫徹執行統一制定的有關的法令、法規及規章制度,接受它們的監督與指導。所以,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是全國檔案工作管理體系的一部分。
26.對干部人事檔案工作進行業務指導的任務是什么?
按照黨管干部的原則和我國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體制,各級干部人事檔案主管部門,在本級黨委組織部門領導下進行工作,對同級或下級的干部人事檔案工作,在業務上負有監督、檢查和指導的責任。業務指導的基本任務是:調查了解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情況;研究解決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的問題,根據中央的方針、政策和上級有關業務部門的規定,制定具體管理辦法或實施意見;總結、推廣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先進經驗;召開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會議;對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等。
篇2:某腫瘤醫院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制度
腫瘤醫院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制度
(一)干部檔案查(借)閱制度
1、查(借)閱人員必須是*黨員,持有《查閱干部檔案審批表》。不得憑借"調查證明材料介紹信"和其它聯系工作介紹信查閱干部人事檔案。
2、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應根據規定,確定是否提供和提供什么材料,并對提供查閱的檔案進行登記。
3、任何人不得查閱或借閱本人及其直系親屬的干部人事檔案。
4、查閱人員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密或擅自向外公布檔案內容。
5、查閱人員要愛護干部人事檔案,嚴禁在檔案材料上圈畫、批注、涂改、折疊,不得抽換、拆散檔案材料。
6、未經主管部門同意,不得復制干部人事檔案材料;不允許把檔案內容抄在筆記本上,摘錄的材料要細致核對,經主管部門簽署意見蓋公章后,方可使用。
7、干部人事檔案一般不借出,因特殊需要,須按查(借)閱干部人事檔案的審批手續辦理,并填寫借條,借出的檔案要妥善保管,不得交無關人員翻閱,不得轉借,不得復制,限期歸還。
(二)干部人事檔案計算機管理制度
1、愛護機器設備,熟悉機器性能,按程序規范操作。
2、充分發揮《干部人事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建立完整的檔案信息數據庫,利用該系統完成檔案查借閱、轉遞、目錄及零散材料的管理和"四統一"管理。
3、以干部人事檔案和干部人事工作中形成的正式文件為依據采集信息并及時維護,確保信息內容的準確、完整和新鮮。
4、新進干部檔案和零散材料的信息錄入在三日內完成;干部檔案索引每半年打印一次;日常管理信息每年匯總一次,并做好有關資料的立卷工作。
5、對新維護的檔案管理信息要及時備份,并登記備份的時間和主要內容。
6、不得隨意使用外來磁盤,確需要使用時要進行病毒檢查,防止機器故障造成信息的損壞和丟失。
7、未經批準不得提供、復制干部信息,無關人員不得查看干部信息,貯有保密信息的載體嚴禁外傳。軟件應由專人保管。
8、利用干檔信息對干部隊伍進行綜合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
(三)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收集補充制度
1、按照中組部《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收集歸檔規定》,經常通過有關部門收集干部任免、調動、考察考核、培訓、獎懲等工作中新形成的反映干部德、能、勤、績的材料,充實檔案內容。
2、收集的干部人事檔案必須是組織上形成的,或是組織上審定認可的材料,未經組織同意,個人提供的材料不得收集。
3、凡新參加工作的國家干部、地方新安置的部隊轉業干部,都應填寫"干部履歷表",審核后,補充進干部人事檔案。
4、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形成部門,在材料形成后的一個月內,將材料主動送交主管干部人事檔案的部門歸檔。
5、掌握形成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信息,及時、主動地向有關部門索要應歸檔材料。
6、注意做好材料收集中的安全保密工作,不得泄露材料內容。
7、認真辦理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收集登記和交接手續。
(四)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鑒別歸檔制度
1、對收集的干部人事檔案材料必須根據中組部的有關規定進行認真鑒別,不屬歸檔的材料不得擅自歸檔。
2、歸檔的材料必須真實、完整,文字清楚,對象明確,手續完備。
3、不屬歸檔范圍的材料,可分別情況,予以處理。凡銷毀材料,必須詳細登記,并報主管負責人審查批準。
4、干部人事檔案材料必須是鉛印、膠印、油印或用藍黑墨水、碳素墨水、墨汁書寫。凡圓珠筆、鉛筆、紅墨水、純監墨水書寫的材料,必須經過復制方可歸檔。
5、歸入的干部人事檔案材料均應按照《干部檔案整理工作細則》進行整理立卷。
(五)干部人事檔案轉遞制度
1、轉遞干部人事檔案或材料必須做到及時、準確、安全。
2、縣及相當于縣以上的黨委組織、人事部門,可以直接轉遞干部檔案。
3、轉出的檔案必須完整齊全,并按規定經過認真的整理裝訂,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轉出。
4、干部人事檔案應通過機要交通轉遞或派專人送取,不準郵寄或交干部自帶。
5、轉遞檔案必須填寫"干部人事檔案轉遞通知單",辦理登記手續。
6、接受單位收到檔案后,應認真核對,并在"干部人事檔案轉遞通知單"的回執上簽名蓋章,立即退回。逾期一個月未退回,轉出單位要查詢,以防丟失。
7、干部人事檔案應隨著干部的工作調動或職務的變動及時轉遞,避免人檔分離。
8、凡是轉出的干部人事檔案或材料均應嚴密包封,并加蓋機密章。
(六)干部人事檔案檢查核對制度
1、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對所管理的檔案要定期地進行檢查核對,一般每半年核對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凡提供利用的干部人事檔案,在收回時,要嚴格檢查,經核對無誤后,方可入庫。
3、整理好的干部人事檔案入庫前,要逐人、逐卷、逐份、逐頁進行檢查核對,發現差錯,及時糾正。
4、轉出和接受干部人事檔案時,應將材料與目錄檢查核對一遍,防止張冠李戴或缺少材料。
5、凡收集的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應檢查是否屬于歸檔材料,是否完整齊全,是否符合歸檔要求,是否手續完備。
6、輸入計算機的干部人事信息須與干部人事檔案核對無誤后,方可使用。
(七)干部人事檔案保管保密制度
1、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秘密法》,做好干部人事檔案的保管保密工作。
2、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應設立專用檔案庫房(室),配置鐵質檔案柜,妥善保管干部人事檔案。
3、干部人事檔案庫房(室)必須備有防火、防潮、防蛀、防盜、防光、防高溫等設施。安全措施應經常檢查,保持庫房的清潔和適宜的溫、濕度。
4、干部人事檔案庫房(房)和檔案拒,應明確專人管理。管理人員工作變動時,必須辦理好交接手續。
5、非管理及無關人員一律不得進入檔案庫房(室)。
6、嚴禁用電話、電報索取或提供有關干部的全面材料和涉及干部政治歷史問題或其它重要問題的材料。
7、不得向無關人員談論泄露有關干部人事檔案的內容。
8、嚴禁任何人攜帶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進入公共場所和娛樂場所。
9、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種草稿、廢紙等,不得亂扔、亂拋,一律按保密紙處理或銷毀。
(八)
送交干部人事檔案材料制度
1、各組織人事、紀檢監察、教育培訓、審計培訓、審計、統戰等部門,應建立送交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歸檔的工作制度。
2、干部人事檔案材料的形成部門,應在材料形成的一個月內,主動送交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歸檔。
3、任何組織與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積壓、滯留應歸檔的材料。
4、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應與各有關部門建立聯系制度,保持收集材料的渠道暢通。
5、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部門,對未能按時遞交檔案材料的部門,應主動與有關部門聯系。
6、發現遞交歸檔的材料,不符合歸檔要求的,及時通知有關部門補送或補辦手續。
篇3:某學院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鑒別歸檔制度
學院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鑒別歸檔制度
一、嚴格按照干部人事工作有關文件規定,對收集的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進行認真鑒別審查,確保歸檔材料真實、完整、齊全。
二、對收集到的不屬于歸檔范圍的材料,或轉有關部門,或退還本人,或按規定程序作銷毀處理。對收集到的不規范不齊全的材料,應及時通知提供材料的部門按規定完善。
三、發現偽造、涂改的材料,須清除偽造材料,修復涂改內容,并對當事人做嚴肅處理。
四、鑒別登記的檔案材料,必須裝入干部人事檔案盒內,一般每2年裝訂入卷1次。
五、干部人事檔案材料,須統一使用16K辦公用紙,對不符合要求的,進行技術加工后歸檔。
六、檔案內容不得使用圓珠筆、紅色及純藍墨水和復寫紙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