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市場品質管理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市場品質管理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2024-07-26 閱讀 7068

市場品質管理崗位職責

工作職責:

1、市場品質改善體制和流程建立及管理系統的開發運用

1-1參與MQIC事務局建立與運作;

1-2市場品質信息(DTR、warranty)分析、項目提煉、要否對策判斷、責任判定、改善對象確定、改善進度的一元化管理、項目CLOSE與否判定;

1-3疑難項目CFT的組織與推進;

2、市場品質改善目標設定、分解&管理、達成與未達分析,項目提煉、組織改善推進

2-1C-speed工作策劃、組織與推進;周期總結、課題提煉與解決;效率提升&流程優化;

2-2車型MIS管理、項目策劃、周期總結、課題提煉與解決;

3、市場不具合改善

3-1國產件市場品質項目一次解析、對策依賴、進度管理及對策效果判定;

3-2KD件市場品質項目一次解析、對策依賴、進度管理及對策效果判定;

4、車輛新技術市場品質改善;

4-1車聯網市場品質項目管理;

4-2新技術市場品質改善運用

4-3組織和推進并判斷新技術市場品質項目解析到關閉;

5、市場品質前移工作;

5-13H內到DLR實施現車調查;

5-2派駐到全國4個區域工作;

任職資格:

1、大學本科,英語CET-4或日語JLPT-2;

2、汽車、電子電器、內燃機、機械制造等專業優先;

3、有電子電裝、零部件質量管理、車聯網和自動駕駛及電動車制造、車輛品質管理、研發經驗優先;

4、悉車輛構造、汽車電器電子、汽車新技術、QC手法,并能熟練拆裝車輛并具備診斷車輛不良的經驗;

市場品質管理崗位

篇2:市場開辦者食品質量責任制度

市場開辦者食品質量責任制度

  第一條為了規范食品經營活動,加強市場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確保廣大消費者購買到安全放心的食品,明確市場內各方責任,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食品市場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展銷會舉辦者必須對入場經營者的資格進行審查,明確和落實入場經營者的食品安全質量管理責任。定期對入場經營者的經營環境、條件、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經營食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進行檢查,發現銷售不符合法定要求食品或者其他違法行為的,要及時制止并立即報告所在地工商部門。

  第三條市場內經營者均應建立健全食品質量責任制度,嚴格落實食品質量責任制。

  第四條市場內經營者應保持場內整潔衛生,經營的食品必須符合國家、地方或行業制定的質量衛生標準。

  第五條市場配備專職食品質量監督員負責食品質量的督促管理工作。

  第六條市場管理辦公室對場內食品質量實施以下監督管理:

  (一)建立市場內食品質量安全制度,負責食品質量安全日常管理工作;

  (二)檢查進場銷售食品的相關憑證,并分類管理;

  (三)協助政府有關部門維護市場經營秩序,發現場內經營者制售假冒偽劣食品和其他擾亂市場經營秩序的行為,及時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查處;

  (四)建立并指導場內經營者建立食品經營臺帳;

  (五)宣傳落實政府食品質量管理有關規定。

  第七條實施食品準入的市場設立檢測室,配置檢測設備、專職檢測人員,對場內重要食品實施售前檢測。

  第八條市場管理人員應積極協助清查和處理退出市場的不合格食品。

  第九條市場內經營者應與本市場簽定食品質量安全保證書(協議),訂立食品質量保證及對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退貨條款。

  第十條市場內經營者應審驗供貨方的經營資格,驗明食品合格證明和食品標識,索取相關票證。應當檢驗檢疫的,還應當向供貨方按照產品生產批次索要符合法定條件的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或者由供貨方簽字或者蓋章的檢驗報告復印件。不能提供檢驗報告或者檢驗報告復印件的食品,不得銷售。

  第十一條市場內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進貨、銷貨臺帳。進貨臺帳應如實記錄購進食品名稱、購貨時間、規格(品種)、數量、供貨方名稱及其聯系方式、檢驗檢疫證明編號、食品質量保質期限等情況;從事批發業務的,還要建立銷貨臺帳,如實記錄銷售食品名稱、銷售時間、規格(品種)、數量、購貨方名稱及其聯系方式等情況。

  進貨臺帳和銷貨臺帳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十二條市場內經營者應當對所出售的食品質量向消費者做出如下承諾:所經營的食品符合相應的標準,在保質期限內,無腐爛變質,包裝標識符合要求,標識內容屬實,票證合法齊全。

  消費者有要求的,經營者在出售的食品時,應提供合法銷售憑證,未能提供合法銷售憑證的,應提供商品質量信譽卡。

  第十三條市場內經營者銷售的食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或存在危害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隱患的,必須立即停止銷售,退出市場。

  單位名稱(蓋章):

  擬任法定代表人(負責人)簽名:

篇3: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

一、指導思想:以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為基礎,以市場準入為根本,以全面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對進入縣內市場的農產品,實行“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測,基本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無公害,確保全縣人民吃上放心農產品。

二、實施原則: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的原則,從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入手,先易后難、先常規后特殊、先大家后個別、先示范后推廣,從蔬菜類、畜產品類開始,從批發市場、超市開始,逐步向全市農產品市場的農產品延伸。

三、工作目標:通過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準入,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三項制度”,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措施,推行農產品生產、銷售記錄和標識管理制度,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推行先進的管理手段、引導規范經營;強化執法監督、建立農產品信用監督約束機制等主要內容,逐步實現我縣農產品市場檢測人員、速測儀器、檢測場所、檢測結果記錄公示、檢測結果網絡化管理的具體到位,營造廣大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自覺關心支持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的良好氛圍,最終實現農產品市場銷售的無公害化,并進一步向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發展。

(一)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三項制度”

免檢制度。對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食用農產品,并與基地種植相符的實行入市免檢制度,憑認證證書和專用標志直接進入市場銷售。

索證抽檢制度。對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實行索證抽檢制度。

現場檢測制度。對來源于非認證基地的農產品并且未取得任何認證的產品,實行現場檢測制度。

(二)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

1、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身份編碼識別管理制度。按照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性編碼規則》要求,制定完善本轄區農產品產地編碼規則,隨時補充完善編碼,提高編碼的時效性和科學性。加快編碼的普及應用,逐步實現生產者在每批上市農產品上應標明產地編碼,以便追查農產品產地來源和生產者,并將產地編碼作為農產品追溯的重要依據,更好地為我市農產品順利進入各地市場服務。

2、推行標識管理。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進行市場準入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率先實行農產品標識掛牌銷售。標識牌要注明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產品質量等內容(標識牌的制作、發放由市場準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安排)。

3、實行農產品生產、銷售記錄制度。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生產基地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保鮮)到市場銷售的各個環節的記錄;經初級加工、有包裝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者應當在產品包裝物上標注其產品的加工單位和原生產基地;生產者在生產中要嚴格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規定,記載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以及防疫、檢疫情況;逐步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通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及時有效的追溯發生問題的環節和責任。

(三)建立農產品信用監督約束機制

以執法部門監督為主,行業自我監督為輔,結合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形成全方位的監督網絡。通過消費者評選、同行業評比、監督部門評定等綜合評價的辦法,在全社會大力開展創建信用市場、信用企業、信用品牌活動,以充分發揮在農產品安全體系引導市場的功能與作用,逐步使農產品生產基地、經營企業自覺提高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積級推行“誠信、安全、健康消費”在重點市場、超市設立農產品安全誠信公示欄,定期向消費者提供農產品安全信息,提高消費者的知情權,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