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咨詢經理職位描述與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職位描述:
PreferredOver20yearsworkingexperiencewith10+softwareR&Dand10+SoftwareEngineeringconsulting
Withexperienceofenterprise-levelsoftwareR&Dtransformationandoperatingmodeldesign
Expertiseat2-3belowspecificdomains(softwareconfiguration,opensourcecomponentgovernance,testingautomation,CodeQuality/Security,requirementmanagement)
Withexperienceofatleast1clientsoftwareengineeringexperience,likeCISCO/Nokia/IBM/HPE/MSStrongC-levelconvincing&coveragecapability
微信
篇2:工程造價咨詢工作崗位職責
工程造價咨詢(審計)成果的質量管理,必須建立在全員崗位質量管理責任制的基礎上。
1、崗位質量管理職責
(1)單位技術負責人
主持制訂大型和有重大影響項目的咨詢(審計)實施方案編制工作,負責指導和審核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編制的咨詢(審計)實施方案,對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執業全過程負責技術指導,解答咨詢(審計)業務實施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對重大疑難問題及專業上的分歧,尋找專業支撐,提出處理意見;對更新的軟件、新頒布的工程造價文件及時組織學習,針對工程造價咨詢(審計)業務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專業問題,建立全員參與研討的互動機制,提高全體執業人員專業水平;結合咨詢(審計)業務具體開展情況和咨詢服務回訪與總結情況,歸納其共性問題,并將存在的共性問題納入質量改進目標,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與方法;對本單位全體員工進行定期技術培訓,并負責向公司備案本單位全年培訓計劃和季、月度培訓計劃的調整情況。
(2)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
負責編制一般性項目的咨詢(審計)實施方案,組織本項目組專業人員對咨詢(審計)實施方案的學習,并用它來指導項目組每個成員的執業行為;對委托方提供咨詢(審計)資料內容的完整性、規范性、合理性負責,并辦理資料交接清單;按照實施方案擬定的原則、風險防范要點、計價依據等要素,規范地開展咨詢(審計)工作;具體負責業務實施過程中相關單位、相關專業人員間的技術協調、組織管理和業務指導工作;對咨詢(審計)過程中尚未排除的風險,須如實向單位技術負責人反映報告,并在初步成果文件形成前加以解決;按照公司規定,對項目組初步咨詢(審計)成果復核后,匯總成冊;對咨詢(審計)初步成果文件的評價深度和復核質量負責;咨詢(審計)成果審核后,負責組織按質量控制總監(或總審)審核意見進行修改。
(3)專業造價工程師(或造價員)
按照批準的咨詢(審計)實施方案,規范地進行咨詢(審計)工作;對自己的計價依據、計算方法、計算公式、計算程序、計算結果、
取證及必要的論證分析評價過程記錄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和留存;依據留存資料,完成咨詢(審計)初步成果的自校或互校,自校或互校后的初步成果,應表述清晰規范完整、計算數據齊全準確,結論真實可靠;對自己發現而無法排除的風險,須在咨詢(審計)過程中,及時向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反映匯報,以征得問題解決;專業造價工程師(或造價員)對自己承擔的咨詢(審計)初步成果質量負責,對支撐自己咨詢(審計)結論的資料完整性和準確性負責,對送審的咨詢(審計)初步成果按復核和審核意見進行修改。
2、校審簽發質量管理責任
(1)專業造價工程師(或造價員)自校或互校責任
專業造價工程師(或造價員)按照職責劃分,對完成自校或互校的初步成果確認無漏項和錯誤后,隨同歸納整理后的全部咨詢(審計)資料及填寫的《工程造價咨詢業務質量控制單》,一道提交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復核。對未決事項和需要提請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重點復核的問題,須在《工程造價咨詢業務質量控制單》自校或互校意見欄中加以說明,應說明而未說明的,視同對其已認同,由專業造價工程師(或造價員)負直接責任,并給予相應處罰。
自校或互校的主要內容:
是否完成了咨詢(審計)合同、實施方案規定的范圍和深度;
項目咨詢(審計)采用的法規、規范、標準、計算方式、價格等依據是否正確、合理;
對工程量進行逐項復核,檢查工程量計算式是否正確、依據是否充分、上機結果與計算底稿是否一致;
逐項復核定額套用或分析綜合單價的組成是否正確;
數據引用、計量單位、數據調整、數據匯總是否準確;
咨詢過程中形成的結論,其分析過程、記錄、會議記要、取證等文件是否真實、完整和有效;
對咨詢(審計)項目中發現的復雜事項、重大分歧、以及對咨詢(審計)結果有重大影響的問題,
(2)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復核責任
咨詢(審計)成果文件質量執行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即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對所執行的業務質量負總責。
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在專業造價工程師(或造價員)自校或互校初步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咨詢(審計)合同、實施方案規定的內容和深度進行全面復核,對未決事項和需要提請單位質量控制總監(或總審)重點復核的問題,須在《工程造價咨詢業務質量單》復核意見欄中加以說明,應說明而未說明的,視同對其已認同,由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負直接責任,并給予相應處罰。
復核的主要內容:
咨詢(審計)原則、依據、方法是否符合合同和實施方案擬定的要求與有關規定;
對重要項目的工程量計算進行抽查,驗算關鍵數據及相互間的關聯關系和鉤稽關系是否正確;
各專業的技術經濟指標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計算底稿是否完整、正確;
原編制咨詢(審計)初步成果的專業造價工程師(或造價員)對《工程造價咨詢業務質量控制單》上提出的復核意見進行修改后,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方可簽字,繼續履行下一步的審核程序。
(3)單位質量控制總監(或總審)審核責任
送審文件必須經過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全面復核,在《工程造價咨詢業務質量控制流程單》簽署復核意見后、有專業造價工程師(或造價員)修改后的初步咨詢(審計)成果、具備歸檔要求的咨詢(審計)完整資料,方可進入審核程序。
審核的主要內容:
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對初步成果進行調整、糾正、補充的依據是否恰當和準確,與建施雙方一些關鍵性的分歧是否得到解決;
單位質量控制總監(或總審)如發現咨詢(審計)成果文件初稿有不準確、不完整、不可靠或錯誤之處,應責成和督促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予以修改、補充和完善,必要時單位質量控制總監(或總審)可直接進行修改和補充,并將修改和補充內容通知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
項目經理(或項目負責人)對《工程造價咨詢業務質量控制流程單》簽署的審核意見修改后,單位質量控制總監(或總審)方可簽字,繼續履行下一步程序。
(4)單位技術負責人審查簽發責任
凡依據咨詢合同要求提交的咨詢(審計)成果文件,資料齊全,校審簽署齊全,具備存檔條件,單位技術負責人予以審查簽發。單位技術負責人對簽發的咨詢(審計)成果文件的完整性負責。
(5)單位校審中遇到的重大疑難問題,質量控制總監應組織技術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組成技術領導小組進行會審,并擬定出具體解決措施,形成會議記要,進入檔案。
篇3:安全生產標準化咨詢評審工作細則制度
第一次到現場咨詢、現場診斷
1.了解企業概況,通過資料和詢問確認有無以下內容:
1.1.重大危險源
1.2特種設備
1.3特種人員
1.4危險工藝
1.5儲存、使用、生產危險化學品,品種及數量
1.6職業危害
2.?按照資料清單現場收集
2.1盡量收集全面,作好記錄
2.2確認原件的信息與實際相符(如辦公地址、生產經營地址、機構代碼、機構人數、生產經營范圍、證件是否過期等相關內容)
2.3收集的資料要看到原件,收集復印件,一定要加蓋企業公章,多頁的資料要蓋騎縫章。
2.4企業如涉及1.1--1.6的內容注意相關資料證明的確認和收集。
3.?了解企業安全管理現狀,幫助企業梳理現有的規章制度。
?指導企業對照相應專業評定標準(或評分細則),對安全管理情況、現場設備設施狀況進行現狀摸底,找出問題和缺陷;對于發現的問題,定責任部門、定措施、定時間、定資金,及時進行整改并驗證整改效果。
?企業要根據自身經營規模、行業地位、工藝特點及現狀摸底結果等因素及時調整達標目標。
4.經過現狀梳理,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和企業的需求進行培訓。
講解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流程的策劃準備及制定目標、教育培訓、現狀梳理、管理文件制修訂、實施運行及整改、企業自評、評審申請、外部評審等八個階段的工作如何進行。
5現場勘查(現場診斷)
5.1現場勘查需要帶的工具及文件
現場檢查表、不合格項告知書,照相機、測距儀等
5.2現場填寫不合格項清單及不合格告知書
描述咨詢中發現的不符合情況和嚴重程度,也可以列出問題清單,以及對這些不符合的糾正和驗證要求。與企業溝通,使企業明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是否具備下階段自評/評審的條件。自評/評審的可能性和時間要求。
6.診斷報告()
企業標準化體系運行階段
1.?隨時與企業保持溝通,了解企業安全管理文件的修訂、標準化體系運行、標準化自評的情況,不合格項的整改情況等,以確認是否可按照計劃進行評審。
2.?指導企業自評、編寫自評報告、完成評審申請工作。
3.?所有電話溝通、QQ溝通做好詳細記錄
4.?正式評審前確認企業已具備標準化評級條件和要求
第二次到現場正式評審
1.?需要帶的文件
1.1標準化咨詢/評審技術服務現場確認表
1.2咨詢/評審組服務意見反饋表
1.3工貿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評分細則(或行業評審標準)
1.4不合格項告知書
1.5咨詢/評審首/末次會議記錄
1.6現場咨詢/評審首/末次會議簽到表
2.?召開首次會議
?評審組長主持會議
2.1雙方介紹參加評審的人員(企業第一負責人應到場)
2.2宣布評審目的、范圍、依據及時間安排。
2.3確定陪同人員:其職責為向導、見證、聯絡、做好記錄。
2.4說明評審方法:
2.4.1評審時,按《考評標準》中《考評檢查表》進行逐項考評,以現場查證、資料核對和檢查考核的方法進行。
2.4..2自評時,對企業的所有單位和全部設備設施、作業環境均進行評價。
2.4.3正式評審時,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抽樣的原則為:
(1)綜合管理考評內容中,對人員抽查考核數量不少于現場(或在冊)數量的10%。
(2)設備設施的考評,根據設備設施的擁有量(H),按下列比例抽樣(包含在用、試運行、租賃等設備設施):
a.H≤10時,抽100%;
b.10 c.100 d..500 e.H>1000時,抽5%。 2.5請企業領導講話 3.?評審開始 3.1基礎管理的評審 對照標準條款檢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制度、操作規程等核心內容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企業在安全生產標準化系統運行階段的有關記錄、臺賬、檔案是否完善,不合格項整改的閉環證據等。 應注意的是:審查文件的符合性(是否滿足標準化體系規范的要求)、系統性(是否包括了機構全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活動的控制要求和規范規定的應形成的文件)、協調性(文件之間的對應是否連貫,要求是否一致,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銜接和對應)、有效性(是否現行有效)。 3.2作業現場的評審 3.2.1帶現場檢查表、不合格項告知書,照相機、測距儀等 3.2.3填寫不合格項清單及不合格告知書 4.?評審記錄的要求 4.1關注主要危險源及風險的控制情況,查閱有關的記錄(如危險源辨識和評價記錄,法律法規的識別和登記記錄、監控記錄、培訓記錄、不符合項和整改記錄等)。 ?注重關鍵崗位和體系運行的主要問題,注意收集體系運行有效性的證據(有效性是評審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不但要收集不符合的證據,也要注意收集標準化體系運行有效的證據。例如:職業病的防治效果,事故隱患的有效控制等)。 ?善于從眾多的記錄當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樣本,當發現問題時要深入檢查或擴大抽樣比例,以確定客觀證據。 4.2記錄應全面,應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實描述、憑證材料、涉及的文件、不符合的依據等。字跡要清晰,內容要準確具體,易于再查。 5.評審組內部溝通 匯總不合格項,統一評審意見。確定評審結論。 5.1不符合的確定: 5.1.1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 ?判定不符合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客觀事實不能摻雜任何個人的主觀“推理”、“假設”或“想當然”的成份,客觀證據包括:在文件、記錄審閱以及現場觀察中發現的客觀事實;現場評審發現的不符合事實;評審中經過驗證的談話或負有管理職責人員的談話也可成為客觀證據。 例如:受評審人員不了解本身的職責,需進一步核實的是受評審者是否履行了本人的職責。 5.1.2必須以評審準則(規范及評分細則等)為依據 ?判定不符合項時,一定要以評審準則為依據。不能夠以評審員個人的任何意見、觀點作依據。也就是說評審員開具的不符合項必須在準則中明確地找到所不符合的判據。如果找不到不符合判據,就不能判為不合格。 5.1.3分析不符合的原因,追蹤體系缺陷 標準化體系評審的目的是判定受評審方的標準化體系是否符合規范的要求。所以評審員不能僅滿足于發現個別的不符合現象,還應對這些現象進行追蹤和分析,以找出體系上存在的問題。這也是正確判定不符合的需要。 5.1.4評審組內相互溝通、統一意見 ?在形成不符合項前,需要評審組成員共同充分討論,交流情況,互相補充印證。這樣可以更準確、更全面的作出判斷,避免由于某個評審員個人收集信息的局限所帶來的片面性。 ?是否形成不符合項,由評審評組共同確定,不能統一意見的由組長確定。 6.評審組長與企業領導進行溝通: ?末次會議之前,評審組應與受評審方(通常是最高管理層和管理者代表)舉行溝通會議。溝通的內容主要是: 6.1通報評審過程中的評審發現,對于不構成不符合報告的情況,以口頭意見的形式向受評審方通報; 6.2對評審過程中發現的不合格項,應與受評審方共同確認不符合的客觀事實。 ?評審員在現場評審的時間畢竟有限,所發現的事實有可能只是問題的一個側面,所以要在形成不符合報告前與受評審方共同確認這些事實。同時要聽取受評審方對不符合項判定的意見,以利查清楚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這也有利于受評審方制定糾正措施。 ?如果受評審方提出補充證據,證明評審員對不符合項陳述有誤,評審員經過補充調查核準,應勇于修正錯誤。 6.3商定糾正措施的完成時間。 ?溝通會議結束之后,即可舉行末次會議。 7.末次會議 ?末次會議是評審組向受評審評方報告評審結果和評審結論的會議。末次會議仍由評審組長主持,出席會議人員與首次會議相同。與會者簽到,應作好會議記錄。 7.1組長代表評審組對受評審方在評審中的配合與支持表示感謝 7.2對受審核方標準化體系的符合性和運行有效性做出基本評價,同時指出薄弱環節及不足。 7.3宣布不符合項,并確認受審核方理解并認同。 7.4說明抽樣的局限性。發現不符合項的部門未必是唯一存在的部門,要求受審核方舉一反三,加強檢查。 7.5再次對保密進行承諾,包括對評審內容的保密。 7.6宣布本次評審的結論(分數、級別) 7.7不符合項整改要求(整改措施、完成時間、閉環證據等) 7.8受審核方領導講話。可就評審結論和整改措施作簡短表態,以及今后的打算。 7.9末次會議結束。 ?當所有議程結束,受審核方沒有任何異議時組長宣布會議結束。 咨詢'/評審組長的任務與職責: 1)領導、管理咨詢/評審工作及咨詢/評審組; 2)與咨詢/評審委托方確定咨詢/評審范圍及準則; 3)代表咨詢/評審組與受咨詢/評審方建立初步的接觸; 4)進行文件評審(現場診斷),向受咨詢/評審方提出文件評審(現場診斷)的意見 5)確定咨詢/評審的可行性; 6)制定咨詢/評審計劃,報受咨詢/評審方,取得確認; 7)在咨詢/評審組內,對每位咨詢/評審組成員分配任務,并加以協調; 8)協調工作文件的準備,指導咨詢/評審員準備檢查表; 9)主持召開首、末次會議; 10)代表咨詢/評審組定期與受咨詢/評審方進行溝通; 11)主持咨詢/評審組的內部會議,溝通咨詢/評審情況,組織討論咨詢/評審發現、決定不符合項并準備咨詢/評審結論,力求全組取得一致意見; 12)編寫咨詢/評審報告,全面、準確地報告咨詢/評審經過和結果; 13)與受咨詢/評審方商定整改措施的完成時間,組織對受咨詢/評審方整改措施的跟蹤驗證; 14)參加一部分咨詢/評審工作; 15)參加對咨詢/評審方案的評審,不斷總結經驗,提高管理水平。 咨詢/評審員(組員)承擔的任務與職責: 1)準備工作文件; 2)參加咨詢/評審過程中的溝通及首、末次會議; 3)完成分配的咨詢/評審工作:收集信息、獲取客觀證據與形成咨詢/評審發現,認真做好咨詢/評審記錄。 4)參加咨詢/評審的組內溝通,對咨詢/評審發現及咨詢/評審結論積極發表意見; 5)保管好工作文件,按時歸還有關文件; 6)適當時,完成咨詢/評審的后續活動 7)完成咨詢/評審組長交待的其他任務。 五項咨詢/評審原則,其中有三項是與咨詢/評審自評員有關的原則。 “道德行為”原則 “公正表達”原則 “職業素養”原則 1)“道德行為”原則 ?“誠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謹慎”是最基本的“道德行為”也是咨詢/評審員應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誠信”是指誠實、守信用。咨詢/評審員應言行一致,能夠履行承諾。 ?“正直”指公正、客觀、坦率。咨詢/評審員在工作中不阿諛奉承、不以勢壓人,也不無原則屈服于任何壓力,不隱瞞自己的觀點。 ?“保守秘密”是咨詢/評審員的職業戒律,除非有法律要求或得到受審核方的明確批準,咨詢/評審員不應向任何其他方泄露有關咨詢/評審的有關信息,包括與咨詢/評審有關的文件內容,受審核方的商業、技術、管理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信息,咨詢/評審、自評報告等。 “謹慎”是指辦事嚴謹 2)?“公正表達”原則 ?咨詢/評審員在咨詢/評審中應履行真實、準確的報告義務。遵循“以客觀證據為依據,以規范標準為準繩”的基本要求,真實、準確地報告咨詢/評審證據、發現、結論。 3)?“職業素養”原則 ?咨詢/評審員應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是勤奮并具有判斷力。 ?咨詢/評審員應勤奮、不斷進取,努力學習新的知識,具備必要的能力,以適應工作的需要。 ?咨詢/評審員應具有很強的判斷力,能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識別和分析,并迅速作出正確而客觀的判斷。 與咨詢/評審自評有關的原則。 “獨立性”原則“基于證據的方法”原則 1)?“獨立性”原則 保持“獨立性”是實現咨詢/評審的公正性和咨詢/評審結論的客觀性的基礎。這一原則要求參加咨詢/評審活動的人員應獨立于咨詢/評審活動(即與咨詢/評審活動無直接責任、利益關系)不帶偏見,沒有利益上的沖突。 2)“基于證據的方法”原則 “證據”是能夠證明某事物的真實性的有關事實和材料,“咨詢/評審證據”是與“咨詢/評審準則有關的能夠被證實的記錄、事實陳述或其他信息”。 ?在一個系統的咨詢/評審過程中,“基于證據的方法”是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現的咨詢/評審結論的合理方法。 ?咨詢/評審員決不能憑主觀臆想和推測下結論,必須獲得證據,有證據才有結論,對咨詢/評審結論的要求一是可信,二是可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