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生產標準化咨詢評審工作細則制度

安全生產標準化咨詢評審工作細則制度

2024-07-23 閱讀 3909

第一次到現場咨詢、現場診斷

1.了解企業概況,通過資料和詢問確認有無以下內容:

1.1.重大危險源

1.2特種設備

1.3特種人員

1.4危險工藝

1.5儲存、使用、生產危險化學品,品種及數量

1.6職業危害

2.?按照資料清單現場收集

2.1盡量收集全面,作好記錄

2.2確認原件的信息與實際相符(如辦公地址、生產經營地址、機構代碼、機構人數、生產經營范圍、證件是否過期等相關內容)

2.3收集的資料要看到原件,收集復印件,一定要加蓋企業公章,多頁的資料要蓋騎縫章。

2.4企業如涉及1.1--1.6的內容注意相關資料證明的確認和收集。

3.?了解企業安全管理現狀,幫助企業梳理現有的規章制度。

?指導企業對照相應專業評定標準(或評分細則),對安全管理情況、現場設備設施狀況進行現狀摸底,找出問題和缺陷;對于發現的問題,定責任部門、定措施、定時間、定資金,及時進行整改并驗證整改效果。

?企業要根據自身經營規模、行業地位、工藝特點及現狀摸底結果等因素及時調整達標目標。

4.經過現狀梳理,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和企業的需求進行培訓。

講解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流程的策劃準備及制定目標、教育培訓、現狀梳理、管理文件制修訂、實施運行及整改、企業自評、評審申請、外部評審等八個階段的工作如何進行。

5現場勘查(現場診斷)

5.1現場勘查需要帶的工具及文件

現場檢查表、不合格項告知書,照相機、測距儀等

5.2現場填寫不合格項清單及不合格告知書

描述咨詢中發現的不符合情況和嚴重程度,也可以列出問題清單,以及對這些不符合的糾正和驗證要求。與企業溝通,使企業明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是否具備下階段自評/評審的條件。自評/評審的可能性和時間要求。

6.診斷報告()

企業標準化體系運行階段

1.?隨時與企業保持溝通,了解企業安全管理文件的修訂、標準化體系運行、標準化自評的情況,不合格項的整改情況等,以確認是否可按照計劃進行評審。

2.?指導企業自評、編寫自評報告、完成評審申請工作。

3.?所有電話溝通、QQ溝通做好詳細記錄

4.?正式評審前確認企業已具備標準化評級條件和要求

第二次到現場正式評審

1.?需要帶的文件

1.1標準化咨詢/評審技術服務現場確認表

1.2咨詢/評審組服務意見反饋表

1.3工貿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評分細則(或行業評審標準)

1.4不合格項告知書

1.5咨詢/評審首/末次會議記錄

1.6現場咨詢/評審首/末次會議簽到表

2.?召開首次會議

?評審組長主持會議

2.1雙方介紹參加評審的人員(企業第一負責人應到場)

2.2宣布評審目的、范圍、依據及時間安排。

2.3確定陪同人員:其職責為向導、見證、聯絡、做好記錄。

2.4說明評審方法:

2.4.1評審時,按《考評標準》中《考評檢查表》進行逐項考評,以現場查證、資料核對和檢查考核的方法進行。

2.4..2自評時,對企業的所有單位和全部設備設施、作業環境均進行評價。

2.4.3正式評審時,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抽樣的原則為:

(1)綜合管理考評內容中,對人員抽查考核數量不少于現場(或在冊)數量的10%。

(2)設備設施的考評,根據設備設施的擁有量(H),按下列比例抽樣(包含在用、試運行、租賃等設備設施):

a.H≤10時,抽100%;

b.10

c.100

d..500

e.H>1000時,抽5%。

2.5請企業領導講話

3.?評審開始

3.1基礎管理的評審

對照標準條款檢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制度、操作規程等核心內容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企業在安全生產標準化系統運行階段的有關記錄、臺賬、檔案是否完善,不合格項整改的閉環證據等。

應注意的是:審查文件的符合性(是否滿足標準化體系規范的要求)、系統性(是否包括了機構全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活動的控制要求和規范規定的應形成的文件)、協調性(文件之間的對應是否連貫,要求是否一致,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銜接和對應)、有效性(是否現行有效)。

3.2作業現場的評審

3.2.1帶現場檢查表、不合格項告知書,照相機、測距儀等

3.2.3填寫不合格項清單及不合格告知書

4.?評審記錄的要求

4.1關注主要危險源及風險的控制情況,查閱有關的記錄(如危險源辨識和評價記錄,法律法規的識別和登記記錄、監控記錄、培訓記錄、不符合項和整改記錄等)。

?注重關鍵崗位和體系運行的主要問題,注意收集體系運行有效性的證據(有效性是評審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不但要收集不符合的證據,也要注意收集標準化體系運行有效的證據。例如:職業病的防治效果,事故隱患的有效控制等)。

?善于從眾多的記錄當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樣本,當發現問題時要深入檢查或擴大抽樣比例,以確定客觀證據。

4.2記錄應全面,應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實描述、憑證材料、涉及的文件、不符合的依據等。字跡要清晰,內容要準確具體,易于再查。

5.評審組內部溝通

匯總不合格項,統一評審意見。確定評審結論。

5.1不符合的確定:

5.1.1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

?判定不符合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客觀事實不能摻雜任何個人的主觀“推理”、“假設”或“想當然”的成份,客觀證據包括:在文件、記錄審閱以及現場觀察中發現的客觀事實;現場評審發現的不符合事實;評審中經過驗證的談話或負有管理職責人員的談話也可成為客觀證據。

例如:受評審人員不了解本身的職責,需進一步核實的是受評審者是否履行了本人的職責。

5.1.2必須以評審準則(規范及評分細則等)為依據

?判定不符合項時,一定要以評審準則為依據。不能夠以評審員個人的任何意見、觀點作依據。也就是說評審員開具的不符合項必須在準則中明確地找到所不符合的判據。如果找不到不符合判據,就不能判為不合格。

5.1.3分析不符合的原因,追蹤體系缺陷

標準化體系評審的目的是判定受評審方的標準化體系是否符合規范的要求。所以評審員不能僅滿足于發現個別的不符合現象,還應對這些現象進行追蹤和分析,以找出體系上存在的問題。這也是正確判定不符合的需要。

5.1.4評審組內相互溝通、統一意見

?在形成不符合項前,需要評審組成員共同充分討論,交流情況,互相補充印證。這樣可以更準確、更全面的作出判斷,避免由于某個評審員個人收集信息的局限所帶來的片面性。

?是否形成不符合項,由評審評組共同確定,不能統一意見的由組長確定。

6.評審組長與企業領導進行溝通:

?末次會議之前,評審組應與受評審方(通常是最高管理層和管理者代表)舉行溝通會議。溝通的內容主要是:

6.1通報評審過程中的評審發現,對于不構成不符合報告的情況,以口頭意見的形式向受評審方通報;

6.2對評審過程中發現的不合格項,應與受評審方共同確認不符合的客觀事實。

?評審員在現場評審的時間畢竟有限,所發現的事實有可能只是問題的一個側面,所以要在形成不符合報告前與受評審方共同確認這些事實。同時要聽取受評審方對不符合項判定的意見,以利查清楚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這也有利于受評審方制定糾正措施。

?如果受評審方提出補充證據,證明評審員對不符合項陳述有誤,評審員經過補充調查核準,應勇于修正錯誤。

6.3商定糾正措施的完成時間。

?溝通會議結束之后,即可舉行末次會議。

7.末次會議

?末次會議是評審組向受評審評方報告評審結果和評審結論的會議。末次會議仍由評審組長主持,出席會議人員與首次會議相同。與會者簽到,應作好會議記錄。

7.1組長代表評審組對受評審方在評審中的配合與支持表示感謝

7.2對受審核方標準化體系的符合性和運行有效性做出基本評價,同時指出薄弱環節及不足。

7.3宣布不符合項,并確認受審核方理解并認同。

7.4說明抽樣的局限性。發現不符合項的部門未必是唯一存在的部門,要求受審核方舉一反三,加強檢查。

7.5再次對保密進行承諾,包括對評審內容的保密。

7.6宣布本次評審的結論(分數、級別)

7.7不符合項整改要求(整改措施、完成時間、閉環證據等)

7.8受審核方領導講話。可就評審結論和整改措施作簡短表態,以及今后的打算。

7.9末次會議結束。

?當所有議程結束,受審核方沒有任何異議時組長宣布會議結束。

咨詢'/評審組長的任務與職責:

1)領導、管理咨詢/評審工作及咨詢/評審組;

2)與咨詢/評審委托方確定咨詢/評審范圍及準則;

3)代表咨詢/評審組與受咨詢/評審方建立初步的接觸;

4)進行文件評審(現場診斷),向受咨詢/評審方提出文件評審(現場診斷)的意見

5)確定咨詢/評審的可行性;

6)制定咨詢/評審計劃,報受咨詢/評審方,取得確認;

7)在咨詢/評審組內,對每位咨詢/評審組成員分配任務,并加以協調;

8)協調工作文件的準備,指導咨詢/評審員準備檢查表;

9)主持召開首、末次會議;

10)代表咨詢/評審組定期與受咨詢/評審方進行溝通;

11)主持咨詢/評審組的內部會議,溝通咨詢/評審情況,組織討論咨詢/評審發現、決定不符合項并準備咨詢/評審結論,力求全組取得一致意見;

12)編寫咨詢/評審報告,全面、準確地報告咨詢/評審經過和結果;

13)與受咨詢/評審方商定整改措施的完成時間,組織對受咨詢/評審方整改措施的跟蹤驗證;

14)參加一部分咨詢/評審工作;

15)參加對咨詢/評審方案的評審,不斷總結經驗,提高管理水平。

咨詢/評審員(組員)承擔的任務與職責:

1)準備工作文件;

2)參加咨詢/評審過程中的溝通及首、末次會議;

3)完成分配的咨詢/評審工作:收集信息、獲取客觀證據與形成咨詢/評審發現,認真做好咨詢/評審記錄。

4)參加咨詢/評審的組內溝通,對咨詢/評審發現及咨詢/評審結論積極發表意見;

5)保管好工作文件,按時歸還有關文件;

6)適當時,完成咨詢/評審的后續活動

7)完成咨詢/評審組長交待的其他任務。

五項咨詢/評審原則,其中有三項是與咨詢/評審自評員有關的原則。

“道德行為”原則

“公正表達”原則

“職業素養”原則

1)“道德行為”原則

?“誠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謹慎”是最基本的“道德行為”也是咨詢/評審員應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誠信”是指誠實、守信用。咨詢/評審員應言行一致,能夠履行承諾。

?“正直”指公正、客觀、坦率。咨詢/評審員在工作中不阿諛奉承、不以勢壓人,也不無原則屈服于任何壓力,不隱瞞自己的觀點。

?“保守秘密”是咨詢/評審員的職業戒律,除非有法律要求或得到受審核方的明確批準,咨詢/評審員不應向任何其他方泄露有關咨詢/評審的有關信息,包括與咨詢/評審有關的文件內容,受審核方的商業、技術、管理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信息,咨詢/評審、自評報告等。

“謹慎”是指辦事嚴謹

2)?“公正表達”原則

?咨詢/評審員在咨詢/評審中應履行真實、準確的報告義務。遵循“以客觀證據為依據,以規范標準為準繩”的基本要求,真實、準確地報告咨詢/評審證據、發現、結論。

3)?“職業素養”原則

?咨詢/評審員應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是勤奮并具有判斷力。

?咨詢/評審員應勤奮、不斷進取,努力學習新的知識,具備必要的能力,以適應工作的需要。

?咨詢/評審員應具有很強的判斷力,能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識別和分析,并迅速作出正確而客觀的判斷。

與咨詢/評審自評有關的原則。

“獨立性”原則“基于證據的方法”原則

1)?“獨立性”原則

保持“獨立性”是實現咨詢/評審的公正性和咨詢/評審結論的客觀性的基礎。這一原則要求參加咨詢/評審活動的人員應獨立于咨詢/評審活動(即與咨詢/評審活動無直接責任、利益關系)不帶偏見,沒有利益上的沖突。

2)“基于證據的方法”原則

“證據”是能夠證明某事物的真實性的有關事實和材料,“咨詢/評審證據”是與“咨詢/評審準則有關的能夠被證實的記錄、事實陳述或其他信息”。

?在一個系統的咨詢/評審過程中,“基于證據的方法”是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現的咨詢/評審結論的合理方法。

?咨詢/評審員決不能憑主觀臆想和推測下結論,必須獲得證據,有證據才有結論,對咨詢/評審結論的要求一是可信,二是可重現。

篇2:涂料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標準補充規定

附件6涂料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標準補充規定A級要素B級要素補充的內容達標要求評審扣分項3風險管理3.1范圍與評價方法(小型企業評審標準為3.1風險評價)風險評價的范圍應重點但不局限于對以下生產工藝過程、場所、設備設施等進行評價:(1)樹脂、基料、固化劑的生產工藝過程,包括合成或熱煉、稀釋、壓濾、檢驗、上槽(入庫);(2)成漆生產工藝過程,包括配料混合、分散研磨、調漆(色)、檢驗、過濾、包裝、入庫;(3)硝化棉、固體樹脂溶解工藝過程;(4)稀釋劑、輔助材料的配制工藝過程;(5)樹脂儲罐區、溶劑儲罐區的物料儲存、物料進出(或裝卸)過程;(6)硝化棉、甲苯-2,4-二異氰酸酯(下簡稱TDI)及其他甲、乙類危險化學品的儲運過程;(7)有機熱載體爐、蒸汽鍋爐、電熱棒加熱、電感應加熱等系統;(8)停水、停電、停蒸汽;(9)停儀表風氣源;(10)工藝參數偏差等。未列入風險評價范圍,缺1項扣1分。3.5重大危險源(小型企業評審標準為3.4)確認重大危險源按照GB18218辨識并確定重大危險源;應特別注意對以下危險化學品進行重大危險源辨識:硝化纖維素、甲醇、乙醇、丙酮、松節油、乙酸正丁酯、過氧化甲乙酮、過氧化(二)異丁酰、苯、甲基苯、甲苯-2,4-二異氰酸酯等。4管理制度4.2操作規程操作規程的內容編制的操作規程應涵蓋下列崗位:(1)漂油、脫酸、脫色崗位;(2)樹脂,如醇酸、聚酯、丙烯酸、聚氨酯、環氧酯、氨基等合成崗位;(3)基料,如油脂基料、天然樹脂基料、酚醛樹脂基料、瀝青基料等熱煉崗位;(4)固體樹脂,如硝化棉、改性松香樹脂、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乙烯樹脂、氯化橡膠等溶解崗位;(5)樹脂、基料壓濾,如使用板框式壓濾機、油水分離機、高速離心機、袋式過濾機、紙芯過濾機、過濾塔篩等設備的崗位;(6)研磨,包括使用攪拌機、高速分散機、砂磨機、三輥機、球磨機等分散設備的崗位;(7)色漆、清漆配料崗位;(8)調漆、調色崗位;(9)輔助材料配制崗位;(10)包裝崗位;(11)倉儲崗位。未制定相關操作規程,扣40分(B級否決項)。操作規程不符合規定要求,1項扣1分。企業編制但不局限于下列通用設備的操作規程:(1)輸送系統,包括氣動式隔膜泵、齒輪泵、真空泵、轉子泵、離心泵、空氣壓縮機等;(2)起重設備,包括電梯、電動葫蘆、吊車、升降機、液壓升降平臺等;(3)加熱系統,包括有機熱載體爐、鍋爐、電熱棒加熱、電感應加熱等。操作規程至少應包括下列內容:(1)正常開、停車操作程序;(2)各種操作參數、指標的控制;(3)安全注意事項和異常處理方法;(4)事故應急處理措施;(5)急停車操作程序;(6)接觸化學品的危險性;(7)個體安全防護措施。6生產設施及工藝安全6.2安全設施1.檢測報警設施的配備散發可燃氣體、可燃蒸汽的場所應設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散發硫化氫、氰化氫、氯氣、一氧化碳、丙烯腈、環氧乙烷、氯乙烯等有毒區域設置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儀:(1)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的有效覆蓋水平平面半徑,室內宜為7.5m;室外宜為15m。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的探頭宜在可燃氣體、可燃蒸汽釋放源處安裝;(2)檢測比空氣重的可燃氣體或有毒氣體的檢測報警儀,其安裝高度應距地坪0.3~0.6m;(3)檢測比空氣輕的可燃氣體或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儀,其安裝高度宜高出釋放源0.5~2m。1.應當配備的安全設施,缺1項扣2分;2.配備的安全設施不符合規定,1項扣2分。其他設備設施:(1)輸送泵宜配置壓力表;(2)密閉式砂磨機配置壓力、溫度安全聯鎖裝置;(3)溶劑儲罐應配置壓力表、呼吸閥、液位計。玻璃管液位計加護套保護措施,易燃易爆液體不宜使用玻璃管液位計,儲罐液位計指示宜為電子液位顯示并設置液位高低限報警,報警信號送至控制室;(4)蒸汽鍋爐配置壓力表、溫度計及水位計;(5)樹脂反應釜的超溫報警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如壓力表、溫度計、水位計等完整、齊全、有效;(6)屬特種設備的樹脂反應釜(工作壓力≥0.1mpa表壓;負壓或真空下工作;工作溫度≥標準沸點等),其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定期校驗、檢修、記錄;(7)有機熱載體爐配置液位計、溫度計、安全閥、膨脹器、自動調節保護裝置;(8)單體聚合釜設置防爆膜及溢沫槽。2.設備安全防護設施的配備(1)防護欄、安全梯、平臺的設置符合GB4053.1、GB4053.2、GB4053.3、GB4053.4的規定;(2)各種外露的機械轉動設備和皮帶傳動部位,設置便于觀察的安全防護裝置,防護罩符合GB/T8196要求;(3)分散機、攪拌機的轉盤或轉葉使用時,置于移動分散缸內的中央位置,分散缸設置固定裝置。3.防爆設施的配備(1)易燃易爆場所按GB50058規定配置防爆型電氣設備;(2)甲乙類廠房、倉庫內的起重設備和電梯為液壓升降平臺或防爆型電梯和防爆型電動起動設備;(3)甲乙類廠房、倉庫采用防爆工具;(4)散發比空氣重的可燃氣體、可燃蒸氣的甲類廠房以及有粉塵、纖維爆炸危險的乙類廠房,按照GB50016第3.6.6條款規定采用不產生火花的地面;(5)在有火災爆炸危險性的場所采用防爆型電子臺秤,即防爆型稱重顯示控制器;(6)砂磨機、分散機、包裝機、樹脂反應釜、樹脂過濾裝置等安裝靜電接地裝置;(7)電線、電纜采用穿鋼管敷設或防火電纜槽盒鋪設。4.作業場所防護設施(1)企業按照GB50057規定設置防雷設施;(2)重點防火防爆作業區的入口處,設置人體靜電消除裝置。5.控制事故的安全設施泄壓和止逆設施:(1)樹脂、固化劑反應釜設置用于泄壓的閥門、防爆膜(片)、溢位槽、放空管等設施;(2)有爆炸危險的甲、乙類廠房和倉庫應按照GB50016第3.6條款規定設置泄壓設施;(3)工藝上需要排空的設備,如樹脂反應釜、容器、物料儲罐(槽等)均安裝排空管,并定期檢查其有效性。易燃、易爆液體的儲罐(槽)的排空管應設有阻火器,并加裝傘蓋。緊急處理設施:(1)配備緊急備用電源;(2)樹脂反應釜配置通入氮氣封閉液面設施;(3)密閉砂磨機設定限溫、限壓的緊急停車、儀表聯鎖設施。6.減少與消除事故影響的安全設施防止火災蔓延設施:(1)當必需在間墻、樓梯間開門時,按照GB50016的規定采用防火門;防火墻上不開設門、窗、洞口,當必須開設時,設置固定的或自動關閉的甲級防火門窗;(2)在甲乙類車間、倉庫防火分區的間墻、樓梯間按照GB50016第7.4和7.5條款規定設置防火門;(3)甲乙丙類液體的儲罐或儲罐組,其四周按照GB50016、GB50351的規定設置防火堤;(4)甲、乙、丙類液體倉庫設置防止液體流散的設施,如墁坡;(5)甲、乙類廠房內部或頂層(即天臺)不設置溶劑儲罐及儲罐區。如工藝需要設置高位儲槽時,其儲量不超過一晝夜的用量,但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6)進入生產廠區、罐區及爆炸性氣體環境或危險化學品作業區范圍的機動車輛在排氣管出口處,佩帶防火罩;(7)甲、乙、丙類液體儲罐區防火堤出口處的含油污水排水管應設置安全水封設施,雨水排水管應設置閥門等封閉、隔離裝置。滅火設施:(1)按照GB50140、GB50016規定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滅火系統、室內外消防栓、給水管道、滅火器材、消防水泵房及消防水池等消防給水和滅火設施;(2)在易燃液體儲罐區、甲類可燃液體桶裝堆場、溶解硝化棉的廠房設置噴淋裝置;(3)建筑面積超過60m2或儲存量超過2t的硝化棉倉庫設置噴淋滅火系統;(4)樹脂反應釜、熱煉鍋應采用熱載體加熱,不應采用明火直接釜底加熱工藝;有機熱載體爐安全閥、壓力表、液面計及自動控制和自動保護裝置符合《有機熱載體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的要求。緊急個體處置設施:根據規定配置洗眼器、噴淋器、逃生器、逃生索、應急照明等設施;應急救援設施:包括堵漏、工程搶險裝備和現場受傷人員的急救箱、擔架等醫療搶救裝備。逃生避難設施:按照GB50016第3.7條、第3.8條的規定設置逃生和避難的安全通道(梯)和安全出口。6.3特種設備涉及的特種設備涂料企業涉及的特種設備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壓力容器,含儲存沸點低于45℃甲類液體的容器、壓力管道;(2)鍋爐、有機熱載體爐;(3)起重機械,包括電梯、吊車、垂直升降機、電動葫蘆等;(4)企業內機動車輛。未建立臺帳或檔案,扣5分,臺帳和檔案內容不符合要求,1項扣1分。6.4工藝安全1.裝置停車要求生產裝置停車滿足下列要求:(1)編制停車方案。正常停車必須按停車方案中規定的步驟進行,用于緊急處理的自動停車聯鎖裝置,不應用于正常停車;(2)系統降壓、降溫必須按要求的幅度、速率先高壓后低壓的順序進行。凡需保壓、保溫的設備容器等,停車后要按時記錄壓力、溫度的變化;(3)大型傳動設備的停車,必須先停主機、后停輔機;(4)設備、容器卸壓時,應按規定排放和散發易燃、易爆、易中毒等危險化學品,防止造成事故;(5)冬季停車后,要采取防凍保溫措施。1.未制定停車方案,扣3分;停車方案內容,1項不符合扣1分;2.停車未執行操作規程和停車方案,1次扣3分;3.有關人員不清楚停車要求,1人次扣1分。2.裝置緊急情況處理要求企業緊急情況處理應遵守下列要求:(1)發生緊急情況,應妥善處理,同時向有關方面報告;(2)工藝及機電設備等發生異常情況時,應迅速采取措施,并通知有關崗位協調處理;(3)發生停電、停水、停氣(汽)時,必須采取措施,防止系統超溫、超壓、跑料及機電設備的損壞;(4)發生爆炸、著火、大量泄漏等事故時,應迅速啟動應急預案。(5)如果有,企業有機熱載體爐新加的導熱油不得馬上加熱運轉,宜慢慢升溫,將導熱油中的水分逐漸蒸發出去后才能正式運轉傳熱。(6)砂磨機、三輥機、分散機、攪拌機,除短時間調試、洗機外不得空轉。分散機運轉時,禁止用油刀和鐵棒接觸攪拌軸。分散機由低速轉向高速時不宜一步到位,操作人員不得離開。1.操作規程中未制定發生緊急情況及異常情況時的處理措施,1項扣2分;2.緊急情況未按規定處理,1次扣3分;3.操作人員不清楚緊急及異常情況處理措施和上報程序,1人次扣1分。6.5關鍵裝置及重點部位關鍵裝置和重點部位的確定關鍵裝置包括但不局限于:樹脂合成裝置;固化劑合成裝置;有機熱載體爐;蒸汽鍋爐;研磨機,主要為三輥機、砂磨機;高速分散機或攪拌機;稀釋劑配制釜。確定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少1處扣2分。重點部位包括但不局限于:溶劑儲罐區;硝化棉倉庫;TDI倉庫;甲、乙類物品倉庫;硝化棉溶解、稀釋劑包裝工序;樹脂溶解鍋;發電機房和變電站等。9危險化學品管理9.7儲存和運輸(小型企業評審標準為9.4)危險化學品的儲存要求(1)涂料用硝化棉按照GB15603附錄b條款規定,專庫儲存于陰涼、干燥、通風良好的庫房內,嚴禁與氧化劑、堿類等性質不同的物品混存;(2)鋁粉按照GB17914第3.3.2.4條款規定單獨儲存;(3)甲醇、乙醇、丙酮等按照GB17914第3.3.2.3條款規定專庫儲存;(4)有機過氧化物與還原劑按照GB17914第3.3.2.7條款規定分別儲存;(5)過氧化苯甲酰(含穩定劑)、過氧化甲乙酮的儲存環境符合GB17914第3.5.1條款規定。(6)劇毒化學品,如TDI,按照GB17916第3.2.4條款的規定專庫儲存或存放在間隔的單間內,實行雙人收發、雙人保管制度。儲存不符合規定要求,1處扣2分。

篇3: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編制評審和修訂管理制度

1目的

為了加強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的管理,及時評審和修訂安全生產規章、操作規程,確保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2使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范圍內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的評審和修訂。

3職責

3.1安全生產制度評審由綜合管理部負責組織公司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成員和相關職能部門人員,對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進行定期評審。

3.2車間主任負責組織對車間作業活動安全操作規程進行編制或修訂。

3.3公司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報審稿經總經理審批后,發布實施。

4控制程序

4.1評審和修訂的時機和頻次

4.1.1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在官方媒體公布或通過文件精神下達。

4.1.2安全生產行政管理部門發放安全管理相關文件、通知時。

4.1.3公司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新方法的投入使用時,各相關部門編制相應的生產工藝和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

4.1.4當發生事故時,工藝、技術、材料等發生變更時,由安全環保科組織相關部門及時對管理制度進行修訂,確保管理制度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4.1.5當公司安全生產相關的組織機構或管理機構的管理職責發生重大變化時,綜合管理部應組織先骨干部門及時對管理制度進行評審和修訂。

4.1.6公司綜合管理部每年定期進行一次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的適用性評審和修訂工作。

4.2評審和修訂

4.2.1制度評審和修訂的原則;

a.制度評審的區域包括:目的、適用范圍、術語、責任、控制要點及方法、相關支持文件、相關記錄。

b.注意把公司制度評審與部門制度評審相結合,將公司制度和部門制度評審結合起來,做到“審點帶面”,從面推動公司制度的健全有效和經營管理手段的科學性。

c.注意制度評審意見的建設性,不僅要找出制度制定、執行中的漏洞,更關鍵的是要提出客觀/科學的建設性意見,要體現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

d.注意制度評審的科學性。評審組成員應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要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進行評審,完善制度。

4.2.2評審組根據評審結果對公司相關制度出具修訂草案,提交公司領導審批。

4.2.3公司領導審批后,評審組將行館制度制定成冊,必下發各單位。

5.附則

5.1本制度從下發之日起執行。

5.2本制度由綜合管理部制定并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