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地質工作管理規定
一、觀測記錄必須在施工現場進行,并記錄在專門的地質觀測記錄本上,不準弄虛作假。
二、描述地質現象,應做到內容完整、數據準確、圖文結合、重點突出,客觀地反映地質現象的真實情況。
三、對巖石巷道的觀測要及時,做到不漏層、不漏構造,兩次觀測的間距不大于10米;錨噴巷道規定1-2天觀測一次,觀測的位置必須從測點開始丈量。
四、巖石巷道要每10米測繪一個迎頭斷面,兩個斷面間要連續追蹤繪成地質剖面圖,并要測量巷道的方向、坡度和規格。
五、對煤層巷道的觀測,煤厚較穩定、構造較簡單的煤層,兩次觀測的間距不大于15米;煤厚不穩定,構造復雜的煤層,兩次觀測間距不大于5米,觀測點的位置必須從測點開始丈量。
六、每次觀測的結果必須繪制迎頭地質斷面,兩個斷面間要連續追蹤繪成地質剖面圖,要測量巷道的方向、坡度和規格,并標在剖面圖上。
七、當巷道不能揭露煤層全厚以及因地質原因或人為因素造成撇頂、底煤時,要求每隔10-15米探查一次全煤厚,把煤厚點繪到剖面圖上,并用虛線連接出煤層形態。
八、對工作面的地質觀測。工作面每推進10-20米,要進行一次觀測。不能采全高的工作面,必須探清煤厚,規定沿走向10米一條線,線上傾斜方向10米一個煤厚點,并填繪在采區地質圖或儲量計算圖上。
九、在地質工作正常的運行過程中,要做好地質方面的預報工作,要求做到預報及時、措施有效、單位落實。以提高質量和兌現率,防止發生差錯和事故。
十、掘進地質預報,要在開拓區域、采區地質說明書的基礎上,針對巷道掘進中可能出現的地質問題,預報前方地質變化的位置、性質、規模、發展趨勢以及對巷道施工影響程度等。
十一、回采地質預報,要在回采地質說明書的基礎上,對某些有可能影響回采的地質問題,在回采中邊收集資料、邊分析研究、邊預報前方的地質變化、發展趨勢和影響生產程度等。
十二、瓦斯地質預報是在巷道掘進時,對巷道前方的有可能出現的瓦斯和煤塵的涌出進行預報。
十三、回采工作面采后總結必須在工作面采完后一個月內完成;采區總結必須在采區結束后二個月內完成。要求做到準確、詳細、完整。
十四、對“三書”的編寫要及時、詳細,不準滯后。
十五、切實做好水文地質工作,井下涌水量要定點、定時觀測,及時分析其變化情況,“水害”預報必須及時,并下發到有關單位,做好預防措施。
十六、對預計有水患的區域,防治水工程要有方案設計、施工設計,并按規定程序審批。工作結束后要有總結報告。
十七、堅持“有疑必探”的原則,凡對不清楚或有懷疑的地段,都必須安排探放水。探水鉆孔必須有單孔設計,設計必須符合《煤礦防治水工作條例》的要求。
十八、礦每季度要組織進行一次防治水安全檢查。對有存在問題的地點、地段,提出書面整改意見,落實單位整改。
十九、礦井各類防隔水煤柱的留設,必須符合《煤礦防治水工作條例》及《礦井水文地質規程》要求。
二十、對地質儲量管理工作要做到精、細、準,對回采工作面做到準確收集采高并做好記錄,精確計算工作面的回采率及損失率,詳細做好各項年、季、月報表。
二十一、對工作面的回采率定期進行分析,對不合理的丟煤及時下發丟煤通知單,并從技術上提出意見和要求,并如實反映儲量損失情況。
二十二、對地質管理工作的各種臺帳、卡片、記錄齊全,內容豐富、詳細、書寫工整、干凈衛生。
二十三、對所負責的圖紙、資料及時填繪,線條清晰、粗細分明、干凈衛生。
二十四、為減少工作失誤,遇到重大疑難問題時,共同研究,集體會審把關,并把研究結果向有關領導匯報,以便及時指導生產。
二十五、堅持資料定期分析管理制度,每月對地質內業資料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查出的問題要專門記錄并予以及時糾正。
二十六、不得有空壓地質資料現象,只要是工作需要,任何人都必須及時提供,并要求資料準確、可靠。禁止提供假資料,一經發現造假者從重處理,并承擔全部責任。
二十七、做好安全生產聯系工作,向有關單位及工區做好地質資料的交低和超前服務工作。
二十八、積極深入生產現場,認真搜集外業資料,仔細分析整理內業資料,堅持內、外業并舉,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和發放通知單。
二十九、要定期開好月業務工作會,分析總結本月地質存在的問題,研究下月工作,以便下月改進措施。
三十、堅持地質工作質量事故分析制度,對因工作失誤造成的事故,堅持“四不放過”原則,即“事故原因沒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得到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事故人員沒受到教育不放過”。
篇2:礦井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制度
第一節?總則
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是煤礦生產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也是提高防治地質災害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進一步加強礦井防治地質災害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尖兵”作用,超前、準確地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結合礦井生產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節?職責劃分
一、生產技術科職責
(1)負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落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
(2)編制礦井年度、季度、月度、每周《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及臨時預報,并跟蹤驗證分析和總結。
(3)負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編制上報工作。
(4)負責督促施工隊組按照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或臨時地質預報編制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5)負責施工隊組超前探放水、地質鉆探等指令性工作任務的安排及報工工作。
二、調度室職責
(1)負責井下開掘及回采過程中出現的地質條件變化時信息的傳遞。
(2)負責地質構造、探放水、物探施工的有關協調工作。
三、通風隊職責
負責提供各采掘開頭面實測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數據、分析預測結果,用來作為地質預測預報資料。
四、隊組職責
(1)根據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編制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2)根據職能部門的指令安排,負責本單位作業頭超前探放水、地質構造的鉆探施工。
(3)負責在掘進或回采過程中水文發生異常時,及時向礦調度室和地質測量科匯報。
第三節預測預報的主要依據
一、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依據
(1)根據《地質報告》中已經查明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陷落柱、沖刷帶、褶曲、薄煤區、查明的水文地質情況等進行預測預報。
(2)根據巷道在掘進、回采過程中實際揭露水文地質情況,利用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的規律,對相鄰巷道或工作面進行預測預報。
(3)根據超前鉆探探查結果,發現地質構造或富水區,進行補充臨時水文地質預報。
(4)根據精查地質勘探查明井田水文地質情況進行預測預報。
(5)根據巷道施工過程中實際揭露巷道頂板淋水情況進行預測預報。
(6)利用有關水文地質科研成果進行預測預報工作。
(7)探查井田地質構造的導水性,總結地質構造的導水規律,預測預報礦井涌水情況。
第四節預測預報工作要求
一、工作要求
(1)生產技術科按《煤礦防治地質災害規定》及《防治地質災害安全質量標準化標準及考核評級辦法》的要求,收集每月礦井地質、水文地質等原始資料,作為開展預測預報的基本工作內容。
(2)生產技術科在年、季、月初根據礦井生產銜接安排,編制年度、季度、月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部門審核后經總工程師簽字,于下一年度、季度、月度的第一個月日前報送有關職能部門及礦領導。
(3)生產技術科對上年度、季度、月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進行總結,評價預報準確率。分析預測預報不準確的原因,同時將總結備案。
(4)根據施工單位及調度室的反饋信息,施工現場出現地質構造時,地質工程技術人員應及時深入現場觀測,編寫臨時地質預報并發放施工隊組及相關職能科室。
(5)各施工單位生產技術員要認真參照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并納入到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中,及時向職工學習貫徹,使生產作業人員了解工作面的水文地質情況。學習要有記錄、簽字。生產技術科要不定期檢查貫徹學習記錄。
(6)相關施工隊組在預報下發后要嚴格按地質災害預報執行,當工作面水文地質情況發生異常變化時,必須及時向生產技術科反饋現場情況。
(7)地質人員必須跟蹤收集水文地質資料,現場情況變化較大時,及時跟蹤補充預報。
(8)生產技術科要嚴格按防治地質災害安全質量標準化要求,及時收集編錄原始地質資料、涌水資料,并分析總結規律,做好預測預報工作,預報的結果應能保證煤礦正常生產,不因預報錯誤造成工程事故。
(9)生產技術科要積極與有關科研單位開展防治地質災害科研工作,引進推廣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預測預報手段,提高預測預報的水平及準確度。
(10)《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必須在綜合分析各種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要做到及時、準確,能夠有效指導生產。
二、預測預報內容要求
(1)基本預測預報內容
①采掘工作面(巷道)名稱,現采掘位置,下月(季)計劃采掘范圍。
②頂板巖性,頂板裂隙發育程度。
③地質構造情況。
④對影響采掘的斷層、陷落柱、沖刷帶等地質構造要進行專門臨時預報。
⑤根據預測內容提出相應的建議或處理意見。
(2)斷層預測預報內容
斷層位置、性質、產狀、落差、影響范圍、含水性、導水性、建議或處理意見。
(3)陷落柱預測預報內容
陷落柱的位置、形狀、大小,陷落柱體與圍巖接觸部位的充填物性質和特征,陷落柱內巖塊的性質及充填物的密實程度。陷落柱裂隙和導水富水情況。
(4)沖刷帶預測預報內容
沖刷帶的位置,沖刷變薄帶方向和范圍,沖刷帶切割深度、范圍。富水情況。
(5)水文預測預報內容
充水因素分析:預測積水范圍、積水量、預測涌水范圍及涌水量大小。根據預測內容提出相應的建議或處理意見。
篇3:與周邊礦井水文地質資料圖紙交換制度
為切實加強煤礦水害防治工作力度,構建礦井水害防治工作體系,提升礦井水害防治水平,防止各類水害事故發生,保證我礦安全生產,特制定本制度:
1、水文地質資料和圖紙交換時都必須加蓋公章。
2、交換水文地質資料和圖紙一式四份,周邊礦一礦一份,我礦存檔一份。
3、圖紙必須保證每月進行一次填繪,交換圖紙必須與本礦實際情況相符。
4、水文地質資料必須定期更新,保證與本礦實際相符。
5、建立定期交換制度,每季度至少交換一次相關資料和圖紙。
6、設立專門檔案,存放周邊礦井水文地質資料和圖紙,相關資料和圖紙必須保存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