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ISO10015質量管理培訓體系匯編

ISO10015質量管理培訓體系匯編

2024-07-25 閱讀 5027

ICS03:120.10

A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9025――20**idtISO10015:1999

質量管理培訓指南

Qualitymanagement――Guidelinesfortraining

20**―03―20發布20**―09―01實施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GB/T19025―20**

前言

本標準為1994版GB/T19000系列標準之一。它與系列標準中的其他標準共同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指南。在本標準制定時,正值GB/T19000系列中的主要標準由1994版修訂為2000版之際,因此,本標準考慮了與新版標準的協調問題,以確保GB/T19000系列標準的順利過渡。

本標準贊等同采用ISO10015:1999《質量管理――培訓指南》。

本標準的附錄A是提示的附錄。

本標準由全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CSBTS/TC151)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由中國標準研究中心負責起草。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標準研究中心、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國天辰化學工程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鏡、尹旭峰、趙宗勃、牛東波、賀書奎、喬悅生。

GB/T19025―20**

ISO前言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由各國標準化團體(ISO成員團體)組成的世界性聯合會。制定國際標準的工作通常是由ISO的技術委員會完成,各成員團體若對某技術委員會確立的項目感興趣,均有權參加該委員會的工作。與ISO保持聯系的各國際組織(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參加有關工作。在電工技術標準化方面,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

國際標準遵照ISO/IEC導則第3部分給出的規則起草。

由技術委員會通過的國際標準草案提交各成員團體表決,需取得至少75%參加表決的成員團體的同意。才能作為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本標準中的某些內容有可能涉及一些專利權問題,這一點應引起注意,ISO不負責識別任何這樣的專利權問題。

ISO10015是由ISO/TC176/SC3國際標準化組織/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支持技術分委員會制定。

本標準的附錄A僅是提示的附錄。

GB/T19025―20**

ISO引言

質量管理基本原則作為ISO9000族標準(ISO10000系列為其中的一部分)的基礎,強調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和適宜培訓的必要性;也認識到一個組織對其人力資源的承諾及其改進員工能力策略的證實,通常為顧客所關注和重視。

在顧客的要求和期望正在不斷的提高的迅速變化著的市場環境中,組織為了滿足其對提供所要求質量的產品的承諾,其各層人員均應接受培訓。

在涉及有關培訓的問題時,本標準為幫助組織及其人員提供了指南。它可適用于ISO9000族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標準中凡要求指南來解釋“教育”和“培訓”的所有場合。本文所涉及到的“培訓”包括所有類型的教育和培訓。

一組織持續改進的目標,包括其人員的業績,可能受到一些內外部因素包括市場、技術、革新和顧客及其他受益者要求諸方面變化的影響。這些變化可能要求組織分析其與能力有關的需求。圖1給出了如何選擇培訓作為滿足需求的一種有效方法。

圖1通過培訓改進質量

本標準的作用是為了幫助組織識別和分析培訓需求、設計和策劃培訓、提供培訓、評價培訓結果并監視和改進培訓過程提供指南以達到其目標。它強調培訓對持續改進的貢獻并謀略幫助組織使其培訓成為一項更加有效和高效的投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19025――20**質量管理培訓指南idtISO10015:1999

Qualitymanagement――Guidelinesfortraining

1、范圍

本指南覆蓋了影響組織提供產品的質量的培訓戰略和體系的開發、實施、保持和改進。

本標準適用于任何類型的組織。

本標準不擬用于合同、法規或認證。

本標準不對9000系列標準的要求做添加、更改或修改。

本標準不擬用于培訓提供者向其他組織提供的服務。

注:培訓提供者參考的主要標準是GB/T19004.2―1994《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要素第2部分:服務指南》,直至由GB/T19004―2000替代。

當培訓提供者針對他們內部人員的培訓需求時,可以使用本標準。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6583―199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①(idtISO8402:1994)

3、定義

本標準采用GB/T6583R的定義及下述定義。

4、培訓指南

4、1培訓:四階段過程

4、1.1總則

經策劃的、系統的培訓過程能夠在幫助組織改進其能力并滿足其質量目標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這個培訓過程如圖2所示。

為便于理解本標準并清楚地區分指南和表述指南的過程模式,附錄A的表A1至A5中給出了過程模式。

為了選擇和實施培訓,以彌補所要求的與現有的能力之間的差距,管理者應監視下列階段:

(a)確定培訓需求;

(b)設計和策劃培訓;

(c)提供培訓;

(d)評價培訓結果。

如圖所示,一個階段的輸出將為下一個階段提供輸入。

4、1.2有關培訓的產品和服務的采購

管理者應確定是否及何時對有關培訓過程各階段的產品和服務的內外部采購和選用,并進行監視(見表A1至A5)

例如:一些組織可能會發現利用外部專家進行培訓需求分析的益處。

①巳修訂為GB/T19000―2000(idtISO9000:2000)。

圖2培訓循環

4、1.3人員參與

將接受培訓的人員適當的參與作為培訓過程的一部分,可使受訓人員增強過程的責任感,從而使他們為確保成功而能承擔更多的職責。

4、2確定培訓需求

4、2.1總則

如引言中圖1所示,培訓過程應在已完成了組織需求分析并已就有關能力的問題形成記錄后開始進行。

組織應確定影響產品質量的每項工作的能力需求,評價進行該項工作的人員的能力,并制定計劃以彌補可能存在的任何能力方面的差距。

需求的確定應建立在對組織當前的和預期的需求與其人員的現有能力相比較的分析的基礎上。

本階段的目的應是:

(a)確定現有的和要求的能力之間的差距;

(b)確定由于員工現有能力與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不匹配所需要的培訓;

(c)將規定的培訓需求形成文件。

組織應進行現有的和要求的能力之間的差距分析,以確定差距是否能通過培訓彌補或是否可能需要其他措施(見表A1)

4、2.2確定組織的需求

當開始進行培訓進,組織應考慮將其質量和培訓方針、質量管理要求、資源管理和

過程設計作為4、2的輸入,以確保所要求的培訓能夠為滿足組織的需求而開展。

4、2.3確定和分析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應形成文件。可定期或當需要分配工作和評價業績時評審這種文件。

關系到組織的戰略目標和質量目標(包括人員能力需求)的組織未來需求的確定,可依據各種內外部資料。例如:

――影響工作過程或組織提供的產品性質的組織或技術的變化;

――從過去或當前的培訓過程中記錄的資料;

――組織的人員完成規定任務的能力評估;

――人員的調整或季節性波動記錄,包括臨時人員;

――為完成具體的任務所需要的內部或外部認證;

――為尋求對組織目標有貢獻的員工個人發展機會的要求;

――由于顧客抱怨或不合格報告引起的過程評審和糾正措施的結果;

――影響組織及組織的活動和資源的法規、規章、標準和導則;

――市場調查中識別或預測的新的顧客要求。

4、2.4評審能力

對表明每個過程所要求的能力和每個員工所具有的能力的記錄應定期評審。

評審能力使用的方法可包括:

――與員工、管理人員或經理面談和(或)問卷調查;

――觀察;

――小組討論;

――相關專家的介入。

評審與工作要求和工作表現有關。

4、2.5確定能力差距

對現有能力與相應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并記錄差距。

4、2.6識別解決辦法以彌補能力差距

彌補能力差距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培訓或組織的其他活動,如重新設計過程;補充經過充分培訓的人員;將工作外包;改進其他資源;輪崗或修改工作程序。

4、2.7為培訓需求確定說明

當選擇以培訓作為彌補能力差距的方法后,就規定培訓需求并形成文件。

培訓需求說明應將培訓的目標和預期結果形成文件。培訓需求說明的輸入應由通過

4、2.3找出的能力要求、以前培訓的結果、當前的能力差距和糾正措施要求來提供。

這個文件應成為培訓計劃的一部分,并應包括組織目標的記錄。這些組織目標被考慮作為設計和策劃培訓及監視培訓過程的輸入。

4、3設計和策劃培訓

4、3.1總則

設計和策劃階段為培訓計劃提供了基礎。

本階段包括:

(a)針對在4、2.5中識別的能力差距所應采取的措施的設計和策劃;

(b)為評價培訓結果和監視培訓過程確定準則(4、5條、第5章和表A2)。

4、3.2確定制約條件

確定并列出在關制約培訓過程的項目。

這些項目可包括:

――依法規定的各種要求;

――組織確定的方針要求;包括那些與人力資源有關的要求;

――財務考慮;

――時間和日程要求;

――接受培訓人員的可用性、積極性和能力;

――某些因素,如能否獲得進行培訓的內部資源或聲譽好的培訓提供者;

――任何其他可用資源的制約條件。

這些制約條件被用于選擇培訓方式(4、3.3)和培訓提供者(4、3.5)及培訓計劃的編制(4、3.4)。

4、3.3培訓方式和準則

應列出滿足培訓需求的各種可能的培訓方式。適當的培訓形式將依據所列出的資源,制約條件和目標而定。

培訓方式可包括:

――現場的或非現場的課程和專題研討會;

――學徒;

――在工作中接受輔導和建議;

――自學;

――遠程學習。

適當的方式或這些方式的組合的選擇準則應予以確定并形成文件。

這些可包括:

――時間和地點;

――設施;

――費用;

――培訓目標;

――學員情況[如:當前的或計劃的職業身份,特長和(或)經歷,參加者的最大數量];

――培訓持續的時間和實施的順序;

――評定、評價和證書的形式。

4、3.4培訓計劃

應制定培訓計劃,以便與可能的培訓承辦者協商具體培訓各過程的事宜,如具體培訓內容。

培訓計劃有助于明確的理解組織的需求、培訓要求和培訓目標。目標確定了受培訓人員可實現的培訓結果。

培訓目標應建立在針對培訓需求而在培訓計劃中所規定要達到的預期能力的基礎上,以確保培訓的有效提供,并創造通暢和公共的交流。

培訓計劃應考慮下述方面:

(a)組織的目標和要求;

(b)培訓需求說明;

(c)培訓目標;

(d)學員(接受培訓人員的有關情況);

(e)培訓方式和內容概要;

(f)日程安排,如持續時間,日期和重要的階段;

(g)資源要求,如培訓材料和教職人員;

(h)財務要求;

(i)為評價培訓結果制定準則和方法以測量下述方面;

――學員的滿意程度

――學員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的收獲;

――學員在工作中的業績;

――學員的領導的滿意程度;

――對學員組織的影響;

――監視培訓過程的程序(見條款5)。

4、3.5選擇培訓提供者

任何可能的內外部的培訓提供者在被選擇提供培訓之前應受到嚴格的審查。這個審查可包括提供者的書面信息(如有關目錄、情況介紹)和評價報告。審查應依據培訓計劃和已

知的制約條件來進行。

選擇應記錄在為培訓過程規定了主辦者、任務和職責和協議或正式的合同中。

4、4提供培訓

4、4.1總則

為提供培訓而開展在培訓計劃內所有規定的活動是培訓提供者的職責。

然而,組織也應該提供必要的資源以保證培訓提供者的服務,其支持和促進培訓的作用還包括:

――支持培訓者與受培訓者雙方;

――監視培訓質量。

注:培訓者是應用培訓方法的人。

組織可以在監視培訓提供中為培訓提供者提供支持(見條款5)。

這些活動的成功受到組織、培訓提供者和學員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效果的影響。

下述分條款的目的是為組織如何開展這些活動提供指南(見表A3)。

4、4.2提供支持

4、4.2.1培訓前支持

培訓前支持可包括下述活動:

――向培訓提供者簡要介紹有關的信息(見4、2);

――向學員簡要介紹培訓的性質和準備彌補的能力差距;

――使培訓雙方能夠接觸。

4、4.2.2培訓支持

培訓支持可包括下述活動:

――為培訓雙方提供有關的工具、設備、文件、軟件和住宿;

――為學員提供恰當的和充分的機會以應用得到發展的能力;

――應培訓者和(或)受培訓人員雙方要求就工作業績給予反饋。

4、4.2.3培訓后支持

培訓后支持可包括下述活動:

――從學員中收集反饋信息;

――從培訓者處收集反饋信息;

――向管理者和參與培訓過程的人員提供反饋信息。

4、5評價培訓結果

4、5.1總則

評價的目的是確認組織目標和培訓目標已經實現,即培訓是有效的。

培訓結果的評價輸入是培訓需求說明和培訓計劃,以及培訓實施記錄。

當學員在工作中被觀察和考驗前,培訓的結果常常不能被充分的分析和證實。

在學員已完成培訓后規定的期間內,組織的管理者應確保進行評價以驗證其能力所達到的水平。

評價應在短期和長期的基礎上開展:

――在短期方面,應從學員中獲得有關培訓方式、所用資源以及培訓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反饋信息;

――在長期方面,應對學員的工作業績和生產率改進做出評價。

評價過程應包括收集資料和準備對監視過程提供輸入的評價報告(見表A4)。

4、5.2收集資料并準備評價報告

評價報告可包括下述方面內容:

――培訓需求說明;

――評價準則和對評價來源、方法和日程的說明;

――分析收集的資料并闡明結果;

――評審培訓費用;

――結論和改進建議。

不合格的發生可能需要糾正措施程序。

應在培訓記錄中表明培訓的完成。

5、培訓過程的監視和改進

5、1總則

監視的主要目的是確保作為組織的質量體系的一部分的培訓過程按要求進行管理和實施,以便提供在滿足組織的培訓要求方面過程是有效的客觀證據。監視包括評審整個培訓過程的四階段中的每個階段(見圖2)

監視應由有能力的人員依據組織形成文件的程序進行。如可能,這些人員應獨立于被監視對象。監視的方式可包括:磋商、觀察和資料收集。在培訓計劃階段,方式應已確定(見4、3.4)。

監視對于提高培訓過程的有效性是一個有價值的工具(見表A5)。

5、2培訓過程的確認

監視輸入可包括培訓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全部記錄。根據這些記錄,可完成不同階段的評審以發現不合格并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可持續收集這些輸入以提供培訓過程確認的

基礎,并為改進提出建議。

如果遵照程序并滿足規定的要求,則應更新人員的能力記錄以反映這種增加的合格證明。

如果未遵照程序而滿足要求,則應修改程序并更新人員的能力記錄以反映這種增加的合格證明。

如果遵照程序而要求未滿足,則可能需要采取糾正措施以改進培訓過程或制定一個適當的非培訓方式的解決辦法。

總之,培訓過程的評審應為改進培訓過程的各個階段的有效性尋求各種機會。

所進行的各種監督和評價活動,獲得的結果及策劃的措施的適當的記錄應予以保持。

附錄A(提示的附錄)

表A1確定培訓需求(4、2)

表A2設計和策劃培訓(4、3)

表A3提供培訓(4、4)

表A4評價培訓結果(4、5)

表A5培訓過程的監視和改進

篇2:iso10015質量管理培訓指南匯編

質量管理培訓指南

Qualitymanagement―Guidelinesfortraining

20**-03-20發布20**-09-01實施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GB/T19025-20**

前言

本標準為1994版GB/T19000系列標準之一。它與系列標準中的其它標準共同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指南。在本標準制定時,正值GB/T19000系列標準中的主要標準由1994版修訂為2000版之際,因此,本標準考慮了與新標準的協調問題,以確保GB/T19000系列標準的順利過渡。

本標準等同采用ISO10015:1999《質量管理-培訓指南》。

本標準的附錄A是提示的附錄。

本標準由全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CSBTS/TC151)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由中國標準研究中心負責起草。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標準研究中心、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國天辰化學工程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鏡、尹旭峰、趙宗勃、牛東波、賀書奎、喬悅生。

GB/T19025-20**

ISO前言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由各國標準化團體(ISO成員團體)組成的世界性聯合會。制定國際標準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術委員會完成,各成員團體若對某技術委員會確立的項目感興趣,均有權參加該委員會的工作。與ISO保持聯系的各國際組織(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參加有關工作。在電工技術標準化方面,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保持密切合作關系。

國際標準遵照ISO/IEC導則第3部分給出的規則起草。

由技術委員會通過的國際標準草案提交各成員團體表決,需取得至少75%參加表決的成員團體的同意,才能作為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本標準中的某些內容有可能涉及一些專利問題,這一點應引起注意,ISO不負責識別任何這樣的專利權問題。

ISO10015是由ISO/TC176/SC3國際標準化組織/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支持技術分委員會制定。

本標準的附錄A僅是提示的附錄。

GB/T19025-20**

ISO引言

質量管理基本原則作為ISO9000族標準(ISO10000系列為其中的一部分)的基礎,強調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和適宜培訓的必要性;也認識到一個組織對其人力資源的承諾及其改進員工能力策略的證實,通常為顧客所關注和重視。

在顧客的要求和期望正在不斷提高的迅速變化著的市場環境中,組織為了滿足其對提供所要求質量的產品的承諾,其各層人員均應接受培訓。

在涉及有關培訓的問題時,本標準為幫助組織及其人員提供了指南。它可適用于ISO9000族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標準中凡要求指南來解釋“教育”和“培訓”的所有場合。本文所涉及到的“培訓”包括所有類型的教育和培訓。

一組織持續改進的目標,包括其人員的業績,可能受到一些內外部因素包括市場、技術、革新和顧客及其他受益者要求諸方面變化的影響。這變化可能要求組織分析其與能力有關的需求。圖1給出了如何選擇培訓作為滿足需求的一種有效方法。

本標準的作用是為幫助組織識別和分析培訓需求、設計和策劃培訓、提供培訓、評價培訓結果并監視和改進培訓過程提供指南以達到其目標。它強調培訓對持續改進的貢獻并試圖幫助組織使其培訓成為一項更加有效和高效的投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質量管理培訓指南

Qualitymanagement―Guidelinesfortraining

1范圍

本指南覆蓋了影響組織提供產品的質量的培訓戰略和體系的開發、實施、保持和改進。

本標準適用于任何類型的組織。

本標準不擬用于合同、法規或認證。

本標準不對ISO9000系列標準的要求做添加、更改或修改。

本標準不擬用于培訓提供者向其他組織提供的服務。

注:培訓提供者參考的主要標準是GB/T19004.2-1994《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要素第2部分:服務指南》,直至由GB/T19004-2000替代。

當培訓提供者針對他們內部人員的培訓需求時,可以使用本標準。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括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6583-199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

idtISO8402:1994)

3定義

本標準采用GB/T6583的定義及下述定義。

3.1能力competence

在工作中,知識、技能的應用和行為表現。

3.2培訓training

提供和開發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以滿足要求的過程。

4培訓指南

4.1培訓:四階段過程

①已修訂為GB/T19000-2000(idtISO9000:2000)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20**-03-20批準20**-09-01實施GB/T19025―20**idtISO10015:1999

GB/T19025-20**

4.1.1總則

經策劃的、系統的培訓過程能夠在幫助組織改進其能力并滿足其質量目標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這個培訓過程如圖2所示。

為便于理解本標準并清楚地區分指南和表述指南的過程模式,附錄A的表A1至A5中給出了過程模式。

為了選擇和實施培訓,以彌補所要求的與現有的能力之間的差距,管理者應監視下列階段:

a)確定培訓需求;

b)設計和策劃培訓;

c)提供培訓;

d)評價培訓結果。

如圖所示,一個階段的輸出將為下一個階段提供輸入。

圖2培訓循環

4.1.2有關培訓的產品和服務的采購

管理者應確定是否及何時對有關培訓過程各階段的產品和服務的內外部采購和選用,并進行監視(見表A1至A5)。

例如:一些組織可能會發現利用外部專家進行培訓需求分析的益處。

4.1.3人員參與

將接受培訓的人員適當的人員適當的參與作為培訓過程的一部分,可使受訓人員增強過程的責任感,從而使他們為確保成功而能承擔更多的職責。

4.2確定培訓需求

4.2.1總則

如引言中圖1所示,培訓過程應在已完成了組織需求分析并就有關能力的問題形成記錄后開始進行。

組織應確定影響產品質量的每項工作的能力需求,評價進行該項工作的人員的能力,并制定計劃以彌補可能存在的任何能力方面的差距。

需求的確定應建立在對組織當前的和預期的需求與其人員的現有能力相比較和分析的基礎上。

GB/T19025-20**

本階段的目的應是:

a)確定現有的和要求的能力之間的差距;

b)確定由于員工現有能力與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不匹配所需要的培訓;

c)將規定的培訓需求形成文件。

組織應進行現有的和要求的能力之間的差距分析,以確定差距是否能通過培訓彌補或是否可能需要其他措施(見表A1)。

4.2.2確定組織的需求

當開始進行培訓時,組織應考慮將其質量和培訓方針、質量管理要求、資源管理和過程設計作為4.2的輸入,以確保所要求的培訓能夠為滿足組織的需求而開展。

4.2.3確定和分析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應形成文件。可定期或當需要分配工作和評價業績時評審這種文件。

關系到組織的戰略目標和質量目標(包括人員能力需求)的組織未來需求的確定,可依據各種內外部資料。例如:

――影響工作過程或組織提供的產品性質的組織或技術的變化:

――從過去或當前的培訓過程中記錄的資料;

――組織的人員完成規定任務的能力評估;

――人員的調整或季節性波動記錄,包括臨時人員;

――為完成具體的任務所需要的內部或外部認證;

――為尋求對組織目標有貢獻的員工個人發展機會的要求;

――由于顧客抱怨或不合格報告引起的過程評審和糾正措施的結果;

――影響組織及組織的活動和資源的法規、規章、標準和導則;]

――市場調查中識別或預測的新的顧客要求。

4.2.4評審能力

對表明每個過程所要求的能力和每個員工所具有的能力的記錄應定期評審。

評審能力使用的方法可包括:

――與員工、管理人員或經理面談和(或)問卷調查;

――觀察;

――小組討論;

――相關專家的介入。

評審與工作要求和工作表現有關。

4.2.5確定能力差距

對現有能力與相應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并記錄能力差距。

4.2.6識別解決辦法以彌補能力差距

彌補能力差距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培訓或組織的其他活動,如重新設計過程;補充經過充分培訓的人員;將工作外包;改進其他資源;輪崗或修改工作程序。

4.2.7為培訓需求確定說明

當選擇以培訓作為彌補能力差距的方法后,應規定培訓需求并形成文件。

培訓需求說明應將培訓的目標和預期結果形成文件。培訓需求說明的輸入應由通過4.2.3找出的能力要求、以前培訓的結果、當前的能力差距和糾正措施要

GB/T19025-20**

求來提供。

這個文件應成為培訓計劃的一部分,并應包括組織目標的記錄。這些組織目標被考慮作為設計和策劃培訓及監視培訓過程的輸入。

4.3設計和策劃培訓

4.3.1總則

設計和策劃階段為培訓計劃提供了基礎。

本階段包括:

a)針對在4.2.5中識別的能力差距所采取的措施的設計和策劃;

b)為評價培訓結果和監視培訓過程確定準則(見4.5條、第5章和表A2)。

4.3.2確定制約條件

確定并列出有關制約培訓過程的項目。

這些項目可包括:

――依法規定的各種要求;

――組織確定的方針要求;包括那些與人力資源有關的要求;

――財務考慮;

――時間和日程要求;

――接受培訓人員的可用性、積極性和能力;

――某些因素,如能否獲得進行培訓的內部資源或聲譽好的培訓提供者;

――任何其他可用資源的制約條件。

這些制約條件被用于選擇培訓方式(4.3.3)和培訓提供者(4.3.5)及培訓計劃的編制(4.3.4)。

4.3.3培訓方式和選擇準則

應列出滿足培訓需求的各種可能的培訓方式。適當的培訓形式將依據所列出的資源,制約條件和目標而定。

培訓方式可包括:

――現場的或非現場的課程和專題研討會;

――學徒;

――在工作中接受輔導和建議;

――自學;

――遠程學習。

適當的方式或這些方式的組合的選擇準則應予以確定并形成文件。

這些可包括:

――時間何地點;

――設施;

――費用;

――培訓目標;

――學員情況【如:當前的或計劃的職業身份,特長和(或)經歷,參加者的最大數量】;

――培訓持續的時間和實施的順序;

――評定、評價和證書的形式。

4.3.4培訓計劃

GB/T19025-20**

應制定培訓計劃,以便與可能的培訓承辦者協商具體培訓各過程的事宜,如具體培訓內容。

培訓計劃有助于明確的理解組織的需求、培訓要求和培訓目標。目標確定了受培訓人員可實現的培訓結果。

培訓目標應建立在針對培訓需求而在培訓計劃中所規定要達到的預期能力的基礎上,以確保培訓的有效提供,并創造通暢和公開的交流。

培訓計劃應考慮下述方面:

a)組織的目標和要求;

b)培訓需求說明;

c)培訓目標;

d)學員(接受培訓人員的有關情況);

e)培訓方式和內容概要;

f)日程安排,如持續時間,日期和重要的階段;

g)資源要求,如培訓材料和教職人員;

h)財務要求;

i)為評價培訓結果制定準則和方法以測量下述方面:

――學員的滿意程度;

――學員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的收獲;

――學員在工作中的業績;

――學員的領導的滿意程度;

――對學員組織的影響;

――監視培訓過程的程序(見條款5)。

4.3.5選擇培訓提供者

任何可能的內外部的培訓提供者在被選擇提供培訓之間應受到嚴格的審查。這個審查可包括提供者的書面信息(如有關目錄、情況介紹)和評價報告。審查應依據培訓培訓計劃和已知的制約條件來進行。

選擇應記錄在為培訓過程規定了主辦者、任務和職責的協議或正式的合同中。

4.4提供培訓

4.4.1總則

為提供培訓而開展在培訓計劃內所有規定的活動是培訓提供者的職責。

然而,組織也應提供必要的資源以保證培訓提供者的服務,其支持和促進培訓的作用還包括:

――支持培訓者與受培訓者雙方

――監視培訓質量。

注:培訓者是應用培訓方法的人。

組織可以在監視培訓提供中為培訓提供者提供支持(見條款5)。

這些活動的成功受到組織、培訓提供者和學員之間相互作用的效果的影響。

下述分條款的目的是為組織如何開展這些活動提供指南(見表A.3)。

4.4.2提供支持

4.4.2.1培訓前支持

GB/T19025-20**

培訓前支持可包括下述活動:

――向培訓提供者簡要介紹有關的信息(見4.2);

――向學員簡要介紹培訓的性質和準備彌補的能力差距;

――使培訓雙方能夠接觸。

4.4.2.2培訓支持

培訓支持可包括下述活動:

――為培訓雙方提供有關的工具、設備、文件、軟件或食宿;

――為學員提供恰當的和充分的機會以應用得到發展的能力;

――應培訓者和(或)受培訓人員雙方要求就工作業績給予反饋。

4.4.2.3培訓后支持

培訓后支持可包括下述活動:

――從學員中收集反饋信息;

――從培訓者處收集反饋信息;

――向管理者和參與培訓過程的人員提供反饋信息。

4.5評價培訓結果

4.5.1總則

評價的目的是確認組織目標和培訓目標已經實現,即培訓是有效地。

培訓結果的評價輸入是培訓需求說明的培訓計劃,以及培訓實施記錄。

當學員在工作中被觀察和考驗前,培訓的結果常常不能被充分的分析和證實。

在學員已完成培訓后規定的期間內,組織的管理者應確保進行評價以驗證其能力所達到的水平。

評價因在短期和長期的基礎上開展:

――在短期方面,應從學員中獲得有關培訓方式、所用資源以及培訓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反饋信息

――在長期方面,應對學員的工作業績和生產率改進做出評價。

評價應根據已制定的準則進行(4.3.4)。

評價過程應包括收集資料和準備對監視過程提供輸入的評價報告(見表A4)。

4.5.2收集資料并準備評價報告

評價報告可包括下述方面內容:

――培訓需求說明;

――評價準則和對評價來源、方法和日程的說明;

――分析收集的資料并闡明結果;

――評審培訓費用;

――結論和改進建議。

不合格的發生可能需要糾正措施程序。

應在培訓記錄中表明培訓的完成。

5培訓過程的監視和改進

GB/T19025-20**

5.1總則

監視的主要目的是確保作為組織的質量體系的一部分的培訓過程按要求進行管理和實施,以便提供在滿足組織的培訓要求方面過程是有效的客觀證據。監視包括評審整個培訓過程的四階段中的每個階段(見圖2)。

監視應由有能力的人員依據組織形成文件的程序進行。如可能,這些人員應獨立于被監視對象。監視的方式可包括:磋商、觀察和資料收集。在培訓計劃階段,方式應以確定(見4.3.4)。

監視對于提高培訓過程的有效性是一個有價值的工具(見表A5)。

5.2培訓過程的確認

監視輸入可包括培訓過程中各階段的全部記錄。根據這些記錄,可完成不同階段的評審以發現不合格問題并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可持續收集這些輸入以提供培訓過程確認的基礎,并為改進提出建議。

如果遵照程序并滿足規定的要求,則應更新人員的能力記錄以反映這種增加的合格證明。

如果未遵照程序而滿足要求,則應修改程序并更新人員的能力記錄以反映這種增加的合格證明。

如果遵照程序而要求未滿足,則可能需要采取糾正措施以改進培訓過程或制定一個適當的非培訓方式的解決辦法。

總之,培訓過程的評審應為改進培訓過程的各個階段的有效性尋求各種機會。

所進行的各種監督和評價活動,獲得的結果及策劃的措施的適當記錄應予以保持。

GB/T19025-20**

附錄A

(提示的附錄)

表A1確定培訓需求(4.2)

GB/T19025-20**

表A2設計和策劃培訓(4.3)

GB/T190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