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醫院圍手術期質量關鍵過程流程
醫院圍手術期質量關鍵過程流程
一、手術前:
1、協助醫生準確、及時地做好患者的全面檢查,如手術前需要做血、尿、大小便常規、出凝血時間及肝、腎、心、肺功能檢查。
2、心理護理: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況,減輕術前害怕、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增加患者參與治療和護理的意識,建立而對現實、樂觀穩定的心理狀態,利于機體的恢復。
3、皮膚準備:徹底清潔皮膚,防止切口感染。患者應剪指(趾)甲、洗澡,術前一日,手術區域按常規范圍剃去毛發,清潔皮膚。
4、胃腸道準備:術前一日服用瀉藥或灌腸,以排出糞便;術前12h禁食,4~6h禁水。
5、配血及藥物過敏試驗。
6、保證休息:術前保證良好的睡眠。
7、病情觀察:監測生命體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8、術晨準備:按要求為患者放置胃管、導尿,患者應取下假牙、眼鏡、手表、發卡、耳環、項鏈等飾物。術前半小時給予麻醉前用藥。
9、手術后用品準備:備好麻醉床、全麻護理盤、氧氣、吸引器、負壓吸引器、引流袋、監護儀等。
二、手術后
1、搬運患者。
2、保持正確體位:全麻術后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麻術后平臥6h;頸、胸、腹部手術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為半臥位,抬高床頭30~40°;頭部手術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為半臥位,抬高床頭15~30°;脊柱手術后患者需臥硬板床;四肢手術后患者應抬高患肢。
3、病情觀察:
⑴監測生命體征:每30min測量一次血壓、呼吸、脈搏,直至平穩。
⑵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
⑶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
⑷準確記錄出入量。
⑸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脫落、扭曲;保證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
4、術后并發癥護理:
⑴出血: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傷口引流情況,及早發現出血征象。
⑵切口感染:注意保持床鋪及衣物整潔,如有污染及時更換,如術后3~5日,患者仍有劇烈疼痛應觀察切口有無感染跡象。
⑶吻合口漏:表現為術后一周左右突然出現腹部劇烈疼痛或持續性脹痛,發熱,腹膜刺激征(+),應保持引流管通暢,保護好引流管周圍皮膚,遵醫囑用藥,爭取最佳療效。
⑷肺部并發癥:鼓勵患者進行主動有效的咳嗽訓練,促其排痰,定時翻身叩背,可采用蒸汽吸入或超聲霧化吸入等方法濕化呼吸道。
⑸營養支持:術后應維持患者的營養需求,促進傷口愈合。禁食期間應及時給予患者靜脈營養支持,保證水及電解質平衡,護士應正確配制營養液,遵守配伍禁忌原則,嚴格無菌損傷,維持正常輸液速度,做好出入量記錄。
⑹疼痛護理:護士向患者解釋疼痛的原因及可能持續的時間,做好心理護理,必要時遵醫囑適當給予止痛劑,并觀察止痛效果。
篇2:中心醫院圍手術期管理制度
中心醫院圍手術期管理制度
為了全面貫徹"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醫療服務理念,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提高醫療服務過程質量,避免醫療事故、醫療差錯、醫療缺陷的發生,特制定本管理辦法。
一、術前管理
(一)術前檢查
1.除個別病人需急診手術外,所有手術病人均需作全面體格檢查,檢查重點為心、肺、肝、脾、脈搏、血壓、手術區皮膚。
2.病人術前均需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大便常規、尿常規。血型、傳染病四項(乙肝三系、抗HCV、艾滋病抗體、梅毒RPR試驗)、血糖。
3.Ⅲ類以上或四十歲以上手術病人,手術前應常規檢查心電圖、胸透、肝功能,腎功能、血氣分析、血電解質。如有疑似內科疾病者,應請內科會診。
4.Ⅳ類手術或一般情況欠佳病人,術前應請內科會診。
(二)術前討論
1.Ⅲ類以上手術術前報告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醫師。
2.重大疑難手術、新開展手術或破壞性手術,應在完成術前檢查后,由經管醫師向科主任提出報告,安排術前討論,并認真書寫術前討論記錄。
3.新開展或破壞性手術應在術前討論后及時報告醫務科,并經主管院長批準或醫務科長代批。
(三)術前記錄
手術前,經管醫師應寫術前小結。術前小結的內容包括:術前診斷、手術名稱、術前檢查(至少要包括重要化驗項目及生命體征)、術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術后療效預測、并發癥及后遺癥等。
(四)術前談話
1.所有手術病人均要進行術前談話。
2.術前談話后應認真書寫術前談話記錄(門診病人應寫在門診病歷卡上)。
3.術前談話記錄須由醫院經管醫生書寫,若系進修實習人員書寫則須經醫院醫師簽名。
4.術前談話記錄應由病人本人或經授權的親屬簽字。
5.遇重大手術或涉及術后影響病人工作生活及經濟困難等因素時,或遇有公安、司法、法律等情況時應向醫務科或總值班報告。
6.特殊或緊急情況,家屬或單位領導不在時,應及時向科主任匯報,并由科主任報告醫務科、總值班。
7.除涉及保護性醫療制度外(如癌變、重大致殘),對一些矯形或改善功能手術(如骨折整復、肌腱手術、周圍神經手術等),應向病人本人談話,并由病人本人簽字。
8.術前談話除詳細填寫規定項目外,還應重點談明術后并發癥、后遺癥及病人治療預后。
9.術前談話書寫要求字跡端正,不潦草、不涂改。
(五)參加手術范圍及手術批準權限
1.住院醫師: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可主持I類手術。
2.高年資住院醫師:可主持I類手術。在熟練掌握I類手術的基礎上,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可逐步開展II類手術。
3.主治醫師:可主持II類手術。
4.高年資主治醫師:經上級醫師批準,可主持III類手術。
5.副主任醫師:可主持III類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逐步開展IV類手術。
6.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可主持IV類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或根據實際情況可主持一般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及科研項目手術。
7.主任醫師:可主持IV類手術以及新技術、新項目手術。
8.資深主任醫師:主持IV類手術及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和一般科研項目手術,經主管部門批準主持高風險科研項目手術。
9.越級手術需報醫務科批準。
10.Ⅳ類手術、特類手術、破壞性手術、醫院新開展手術、病情嚴重風險大的手術、無人陪同的急診手術,有行政干預的手術,其他正、副主任醫師或病區科主任認為要審批的手術,均須填寫手術審批表并由正、副主任或科主任簽署意見,上報醫務科,由主管業務院長審批或醫務科長代批。
(六)手術通知單
1.手術通知單應在手術前一天上午送往手術室(急診例外)。
2.緊急手術通知單應當面送交手術室護士長或值班人員。
3.手術通知單一律由醫院醫師簽發。對非經醫院醫師簽名的手術通知單,手術室不得受理。
(七)手術安排
1.手術安排由手術室護士長執行。
2.若安排困難需要停刀時,護士長應及時(至少在術前12小時)當面與有關科室負責人(或手術醫師或經管醫師)協商。
3.急診病人應優先安排。護士長應保證緊急手術及時進行,不得借故推諉或拖延時間。
(八)麻醉人員安排
1.麻醉人員由麻醉科主任或委托的上級醫師安排。
2.每例手術均須由醫院麻醉師進行麻醉,進修實習人員不得單獨執行麻醉操作及管理。
3.麻醉科主任應至少在術前12小時把安排情況通知麻醉人員。
4.麻醉人員應做好術前的隨訪工作,必要時應及時與手術主刀醫師或經管醫師協調麻醉方法。
(九)手術病人接送規定
1.手術病人一般由手術室衛生員負責從病區接到手術室,如遇急重危病人應由手術室護士(巡回護士)陪送。已通知病危的手術病人應由病區經管人員陪送到手術室,并與手術室工作人員做好交接班工作。
2.手術室工作人員一律憑手術通知單接手術病人。
3.病人所在科室當班護士應在接到送病人通知后,仔細核對床號、姓名、診斷、手術名稱,并做好術前必要的工作(如術前用藥、檢查病人衣帽),同時將病人有關資料與病人一并交給手術室人員。
4.手術室巡回護士在病人送到手術室后,再次核對病人姓名、床號、手術名稱,并安置好手術體位。
5.危重病人(包括高熱、休克、煩躁等)或神志不清病人進入手術間后,巡回護士應堅守崗位,不得離開,直至手術結束。
6.麻醉人員在進行麻醉前應重新核對病人姓名、床號、診斷、手術名稱,核對無誤后填寫麻醉單。
二、術中管理
(一)堅守崗位
1.手術病人麻醉開始后,麻醉人員就應堅守崗位,不得離開,直至病人麻醉結束,神志清醒。
2.手術開始后,巡回護士應堅守崗位,不得擅自離崗。
3.手術結束后,在病人未離開手術室前,巡回護士應堅守崗位,不得擅自離崗。
4.手術結束后,由麻醉人員或手術醫師共同商議決定病人是否可送病房。
(二)術中意外及處理
1.病人進入手術室前,經管醫師或護士應通知直系親屬在病區等候,
不得離開。
2.術中發生意外情況或需改變手術方案時,應立即報告上級醫師或所在科室主任,由上級醫師或科主任決定是否告訴家屬。
3.遇到特殊情況時,須向病人家屬重新談話并簽字,必要時可允許病人家屬進入手術室,但應征得手術室護士長同意。
4.手術病人在手術室發生病情突變或生命危險時,應立即報告手術室護士長及麻醉科主任,并立即組織人員全力搶救,同時在30分鐘內報告醫務科。醫務科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前往手術室并決定是否報告院領導,如搶救無效決定放棄治療前應與手術醫師、手術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及醫務科共同決定停止搶救。
5.手術中手術者發生困難需求助上級醫師或其他醫師時,被邀者應立即前往。
三、術后管理
(一)手術病人送回病區
1.手術結束待病人完全醒后,一般病人由手術室巡回護士陪送病人回病房,重危、Ⅳ類手術或全身麻醉病人由麻醉人員護送。
2.手術病人到達病區后,巡回護士或麻醉師應詳細向病區工作人員交接班。
3.病區護士在接到手術病人后,應詳細查閱術中情況、術后醫囑,并診視病人,同意交接后即在交接單上簽名,并護送病人到病床,此時手術室護送人員方可離開病人。
4.在護送過程中或病人到達病區未交接前,如果病人發生意外情況,手術室護送人員應立即投入搶救,并同時通知病區值班醫生,共同進行搶救,未脫險或經得病區醫師同意,手術室護送人員不得離開病人。
5.凡術后需立即進行拍片復查等輔助檢查的手術病人,手術醫師應陪同手術室人員到檢查科室。病人未到病房前,手術室護送人員及手術醫師均不得擅離職守(病人從手術室送往輔助科室檢查這段時間以手術醫師為主,檢查后送往病區途中以手術室人員為主)。
(二)術后觀察
1.Ⅱ類以上手術病人,術后均應列入Ⅰ級護理。
2.Ⅱ類手術病人術后回病房后應常規測血壓、脈搏、呼吸一次;椎管內麻醉術后常規測血壓、脈搏、呼吸、體溫四次,間隔一小時;特殊情況按醫囑執行。
3.手術醫師或經管醫師對當天手術后病人至少應作一次常規巡視,并作術后記錄,特殊情況應多次反復診視。
4.值班醫師夜間查房時應重點診視當天手術病人,并作記錄。
5.對術后24小時內病人,當班護士應在病人一覽表上作出鮮明標志。
6.允許病人家屬陪伴術后病人:Ⅰ~Ⅱ類1~2天;Ⅲ~Ⅳ類3~5天。病情需要另行考慮。
篇3:某醫院圍手術期質量關鍵過程流程
醫院圍手術期質量關鍵過程流程
一、手術前:
1、協助醫生準確、及時地做好患者的全面檢查,如手術前需要做血、尿、大小便常規、出凝血時間及肝、腎、心、肺功能檢查。
2、心理護理: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況,減輕術前害怕、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增加患者參與治療和護理的意識,建立而對現實、樂觀穩定的心理狀態,利于機體的恢復。
3、皮膚準備:徹底清潔皮膚,防止切口感染。患者應剪指(趾)甲、洗澡,術前一日,手術區域按常規范圍剃去毛發,清潔皮膚。
4、胃腸道準備:術前一日服用瀉藥或灌腸,以排出糞便;術前12h禁食,4~6h禁水。
5、配血及藥物過敏試驗。
6、保證休息:術前保證良好的睡眠。
7、病情觀察:監測生命體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8、術晨準備:按要求為患者放置胃管、導尿,患者應取下假牙、眼鏡、手表、發卡、耳環、項鏈等飾物。術前半小時給予麻醉前用藥。
9、手術后用品準備:備好麻醉床、全麻護理盤、氧氣、吸引器、負壓吸引器、引流袋、監護儀等。
二、手術后
1、搬運患者。
2、保持正確體位:全麻術后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麻術后平臥6h;頸、胸、腹部手術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為半臥位,抬高床頭30~40°;頭部手術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為半臥位,抬高床頭15~30°;脊柱手術后患者需臥硬板床;四肢手術后患者應抬高患肢。
3、病情觀察:
⑴監測生命體征:每30min測量一次血壓、呼吸、脈搏,直至平穩。
⑵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
⑶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
⑷準確記錄出入量。
⑸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脫落、扭曲;保證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
4、術后并發癥護理:
⑴出血: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傷口引流情況,及早發現出血征象。
⑵切口感染:注意保持床鋪及衣物整潔,如有污染及時更換,如術后3~5日,患者仍有劇烈疼痛應觀察切口有無感染跡象。
⑶吻合口漏:表現為術后一周左右突然出現腹部劇烈疼痛或持續性脹痛,發熱,腹膜刺激征(+),應保持引流管通暢,保護好引流管周圍皮膚,遵醫囑用藥,爭取最佳療效。
⑷肺部并發癥:鼓勵患者進行主動有效的咳嗽訓練,促其排痰,定時翻身叩背,可采用蒸汽吸入或超聲霧化吸入等方法濕化呼吸道。
⑸營養支持:術后應維持患者的營養需求,促進傷口愈合。禁食期間應及時給予患者靜脈營養支持,保證水及電解質平衡,護士應正確配制營養液,遵守配伍禁忌原則,嚴格無菌損傷,維持正常輸液速度,做好出入量記錄。
⑹疼痛護理:護士向患者解釋疼痛的原因及可能持續的時間,做好心理護理,必要時遵醫囑適當給予止痛劑,并觀察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