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公司改進控制程序

公司改進控制程序

2024-07-10 閱讀 2825

公司管理手冊:改進控制程序

1.目的

采取有效的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實現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2.范圍

適用于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制定、實施和驗證。

3.職責

3.1技檢部負責對體系、產品持續改進的策劃,當出現存在或潛在質量問題時,發出相應的《糾正或預防措施處理單》并跟蹤驗證實施效果。

3.2各部門負責實施相應的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

3.3管理者代表負責協調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

4.程序

4.1持續改進的策劃。

4.1.1企業為了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就必須不斷提高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在實現質量方針和目標的活動中,持續追求對質量管理體系各過程的改進。

4.1.2日常的改進活動。

對日常改進活動策劃和管理按本章"4.2"和"4.3"條款執行。

4.1.3較重大的改進項目。

涉及對現有過程和產品的更改及資源需求的變化,在策劃和管理時應考慮:

a)改進項目的目標和總體要求;

b)分析現有過程的狀況確定改進方案;

c)實施改進,并評價改進的結果。

4.1.4管理者代表通過質量方針和目標的貫徹過程、審核結果、數據分析、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管理評審結果,積極尋找體系持續改進的機會,確定需要改進的方面(如技術改造、工藝優化、資源配置、環境質量的改善等)組織各部門進行策劃,制定《改進計劃》報告管理者代表審核,廠長批準后予以實施。改進計劃的內容及管理參照《管理體系策劃控制程序》和《產品實現的策劃程序》。

4.2糾正措施

4.2.1對于存在的不合格應采取糾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發生,糾正措施應與所遇到問題的影響程度相適應。

4.2.2識別不合格。

對于管理體系各過程輸出的信息進行識別:

a)過程、質量環境管理出現重大問題,或超過公司管理規定時;

b)管理評審發現不合格時;

c)顧客對產品質量投訴時;

d)內審發現的不合格;

e)供方產品或服務出現嚴重不合格時;

f)產品質量或產品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出現不符合時;

g)相關方抱怨和投訴。

4.2.3原因分析、措施制定、實施與驗證。

4.2.3.1對情況a,b,管理者代表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處理單》中"不合格事實"欄,確定責任部門;由責任部門填寫"原因分析"欄、制定糾正措施并實施、管理者代表跟蹤驗證實施效果。

4.2.3.2對情況c,由營銷部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處理單》中"不合格事實"欄,確定責任部門。由責任部門分析原因,制定糾正措施并實施。管理者代表跟蹤驗證實施效果并將結果反饋給營銷部,及時轉告顧客并取得顧客滿意。

4.2.3.3對情況d,由審核組發出"不合格報告"執行《內部審核程序》。

4.2.3.4當出現情況e時,技檢部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處理單》中"不合格事實"欄,通知供方,要求供方進行原因分析并將糾正措施反饋給技檢部。技檢部對其下一批來料進行跟蹤驗證。執行《采購控制程序》對供方控制的規定。

4.2.3.5當出現f、g時,由技檢部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處理單》中"不合格事實"欄,由責任部門分析原因,制定糾正措施并實施,技檢部跟蹤驗證實施效果。

4.3預防措施

4.3.1企業應識別潛在的不合格并采取預防措施,以消除潛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發生。所采取的預防措施應與潛在問題的影響程序相適應。

4.3.2識別潛在不合格。

管理者代表要及時分析如下記錄:

a)供方供貨質量統計,產品質量統計、市場分析、顧客滿意程度調查等;

b)以往的內審報告,管理評審報告;

c)糾正、預防、改進措施執行記錄等;

d)過程監視的觀察結果。

以便及時了解體系運行的有效性,過程、產品、環境質量趨勢及顧客的要求和期望;并在日常對體系運作的檢查和監督過程中,及時收集分析各方面的反饋信息。

4.3.3發現有潛在不合格事實時,根據潛在問題影響程度,確定輕、重、緩、急。由管理者代表召集相關部門討論原因,定出預防措施和責任部門,填寫《糾正和預防措施處理單》的潛在不合格事實欄,經責任部門分析原因,制訂預防措施并實施。管理者代表跟蹤驗證實施效果,并評審其有效性,其負責人簽名確認。

4.3.4公司應建立并保持程序,確定有關的職責和權限,這些程序應要求,對于所有的糾正和預防措施,在其實施前應先通過風險評價過程進行評審。

4.4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控制及記錄。

4.4.1在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過程中,管理者代表負責配置必要資源,協助分析原因和確定責任部門,并監督措施實施的過程。

4.4.2由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引起的對體系文件任何更改,按《文件的控制程序》執行。

4.4.3主要改進、糾正和預防措施的相關記錄應作為下次管理評審的輸入之一。

5.相關文件

5.1《數據分析控制程序》

5.4《不符合控制程序》

6.記錄《糾正和預防措施處理單》

篇2:A工廠持續改進控制程序

工廠持續改進控制程序

1.目的

通過持續地改進質量、服務(包括時間安排、交付)和價格,使所有顧客都受益。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工廠在質量、價格、服務、供貨信譽方面的改進。

3.定義

3.1持續改進:指已達到基本質量要求的基礎上減少質量變差,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務為主要目標的活動。

4.職責

4.1由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各部門制訂持續改進計劃并監控實施情況。

4.2由各相關部門按持續改進計劃實施改進。

5.工作程序

5.1由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各部門針對質量、服務、價格、供貨信譽方面,制訂持續改進計劃,并優先考慮特殊特性的產品/過程,以持續改進那些已表明穩定具有可接受的能力和性能過程,持續改進計劃可包括以下方面的問題。

5.1.1機床因故障或事故引起的機器停止運行;

5.1.2設備安裝,模具更換及機器調整時間;

5.1.3產品的生產周期滿足不了顧客的要求;

5.1.4零部件加工后無法裝配或交付,需報廢或重新加工;

5.1.5成品或在制品占用不必要的場地和空間;

5.1.6過程輸出變差過大;

5.1.7生產線/設備初始運轉能力低于100%;

5.1.8過程均值不在目標值上;

5.1.9多次試驗所累計的結果與試驗要求不一致;

5.1.10將人力物力投入不增值且不是必須的過程,或者人未盡其力,物未盡其用;

5.1.12過多的搬運和貯存;

5.1.13確定新的過程目標值滿足顧客更高或將要提出的要求;

5.1.14改進測量系統在臨界條件下的測量能力(如GR&R占過程總變差的10%-30%)。

5.1.15顧客不滿意,如抱怨、修理、退貨、錯送、履約不全、顧客的憂慮、售后質量保證等;

5.1.16降低水、空氣和能源的消耗;

5.1.17優化生產工序時間,解決"瓶頸"問題;

5.1.18延長產品和設備的壽命和使用周期;

5.1.19進行改進使產品和設備易于維修;

5.1.20節約和愛護資源(如物流環節/房屋建筑/生產場地/裝備物資/環保)。

5.1.21其它

5.2持續改進計劃內容

5.2.1由管理者代表針對5.1所列出的內容確定工廠優先解決的項目,確定持續改進項目,優先考慮所有顧客和工廠在產品先期質量策劃時確定的特殊性的產品/過程改善方面,并考慮成本和價格因素。

5.2.2調查狀況

由管理者代表組織各部門針對目前現狀進行調查、測量,并采用統計技術進行分析評定,確定目前指標和主要原因。

5.2.3根據目前指標和顧客目前和未來期望確定目標值。

5.2.4根據確定目標值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采用5.3中所列持續改進技術制訂持續改進的具體措施和時間進度以及各階段目標、明確責任部門/人。

5.2.5由持續改進計劃的責任部門按計劃規定階段時間進行總結,以圖表方式反映持續改進后的指標與目標值對比情況,并將趨勢提交管理者代表和廠長。

5.2.6針對未達到預期目標情況,責任部門應制訂措施或經管理者代表同意降低過高目標值。

5.3持續改進時適當應用以下技術:

(1)控制圖/能力調查;

(2)設備總效率;

(3)PPM分析;

(4)價值分析;

(5)基準確定;

(6)動作/人機工程分析;

(7)防錯技術;

(8)質量功能展開QFD;

(9)PFMEA;

(10)CAD/CAM;

(11)數值分析;

(12)解決問題的技術(8D流程等);

(13)檢驗/測量技術;

(14)體系/過程/產品審核及供應商評價。

5.4由廠辦按《培訓控制程序》組織培訓實施持續改進的人員,使其理解掌握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利于持續改進工作的成效。

6.相關文件

QR/SH02.04-01《持續改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