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建筑公司環境因素識別評價程序

建筑公司環境因素識別評價程序

2024-07-12 閱讀 1471

建筑集團公司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程序

程序文件名稱: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程序

1.目的

識別、評價集團公司能夠控制的、以及可以期望對其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并確定、更新重要環境因素,以對其進行管理。

2.適用范圍

適用于集團公司的活動、施工過程和服務中,能夠控制和可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的識別與評價。

3.職責

3.1管理者代表負責批準重要環境因素。

3.2企管部負責制定并監督實施本程序。

3.3各單位負責對本單位的環境因素進行識別,由專人負責填寫《環境因素識別調查表》(EMS/01-1)、《資源、能源消耗識別統計表》(EMS/01-2),并將結果報送企管部。

3.4企管部負責對各單位識別出來的環境因素進行確認、匯總、登記,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評價,確定重要環境因素,建立《環境因素臺帳》(EMS/01-3)和《重要環境因素臺帳》(EMS/01-4)。

4.控制程序

4.1環境因素識別的要求與方法

4.1.1在分析和選擇活動、過程或服務時應考慮:

a.活動或過程:原材料、半成品的采購施工生產過程(包括建臨設、基礎、結構、裝修全過程)建筑材料的包裝設備維護保養和更新檢驗分析及檢測設施等對環境已經造成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

b.服務中:辦公區域(包括施工現場的生活區)的活動從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入手。

4.1.2在識別環境因素時應考慮覆蓋三種時態、三種狀態和六個方面:

a.三種時態是:

過去、現在和將來:以往遺留的、現有的污染以及活動或服務中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

b.三種狀態是:正常、異常和緊急狀態:正常活動以及可合理預見的情況和緊急狀態(如火災、爆炸等事故)所伴隨的潛在重大環境影響。

c.六個方面是:向大氣的排放、向水體的排放、廢棄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資源的使用、當地其他環境問題和社區問題。

4.1.3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振動、固體廢物、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有毒有害化學品使用、臭氧層的破壞、電磁輻射、光熱輻射、惡臭及其他因子。

4.1.4環境因素的描述:污染物+狀態,如汽車尾氣的排放、噪聲的排放、油的泄露、有毒有害氣體的揮發等。

4.1.5環境因素的識別方法

a.調查問卷法:由各單位填寫《環境因素識別調查表》(EMS/01-1)、《資源、能源消耗識別統計表》(EMS/01-2)統一報企管部。

b.現場觀察法:由安全員(環保員)會同其他相關人員在活動和服務現場進行識別觀察,為問卷調查提供依據。

4.1.6在識別環境因素時,要將本單位的活動、施工過程和服務進行認真的分析,盡量把方方面面的環境因素識別出來。

4.1.7調查表報送企管部后,由企管部設專人對各單位識別出來的環境因素進行分類、登記、核定,形成集團公司的環境因素臺帳,作為環境因素評價的依據。

4.2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

4.2.1評價流程

調查分析環境因素的影響--評價環境因素的影響程度--確定重要環境因素。

4.2.2評價方法:采用定性判斷和定量打分相結合的方法。

4.2.2.1定性判斷的方法

當遇以下情況時,可直接判定為重要環境因素:

a.已違法或接近違反法律及強制監測的環境因素;

b.并不違法但當地政府高度關注或強制監測的環境因素:噪聲、揚塵和污水的排放;

c.政府或法律明令禁止使用、限制使用的或限期替代使用的物資:如哈龍物質的使用、石棉瓦的使用;

d.政府或法律有明文規定但無定量指標的環境因素:廢棄物的管理(建筑施工廢棄物、生活廢棄物、危險廢棄物),能源和資源消耗、危險化學品管理等;

e.異常或緊急狀態下預計產生嚴重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如火災、爆炸、危險品泄漏事故(包括天然氣煤氣的泄漏)、突然斷水斷電、暴雨等。

4.2.2.2定量打分法

用直接判斷法不能確定的重要環境因素,采用定量打分法。此類方法基本過程是:將每一評價因子設定等級區間和分值,進行打分評定重要環境因素。

a.影響范圍(環境影響的規模和范圍,以a表示):超出社區、周圍社區、

場界內、員工10人以下、操作者本人。

b.影響程度(從其恢復程度考慮,以b表示):分嚴重(不可恢復)、一般(一年之內可恢復)、輕微(一天至一周之內可恢復)。

c.發生頻次(環境影響發生的頻率,以c表示):分持續發生、間歇發生、夜間發生、白天發生、偶然發生。

d.排放符合性(法律法規的遵循情況,以d表示):分接近標準的95%和達標。

e.相關方關注度(從對相關方的影響、抱怨程度和合理性考慮,以e表示):分嚴重(極度關注)、中等(一般關注)、輕微(不甚關注)。

f.資源、能源的消耗(以f表示):以目標成本降低率的好(低于目標成本降低率)、中(達到目標成本降低率)、差(超過目標成本降低率)劃分。

g.可節約程度(從能否節約入手分析,以g表示):分加強管理可明顯見效、改造工藝可明顯見效、較難節約。

4.2.3重要環境因素評價基準

執行本程序重要環境因素評分基準的規定(詳見本程序W*/EMS/C*/A/01-20**附表1)。

4.2.4重要環境因素的確認

a.企管部根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和各單位報送的調查表,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

b.單項因子等于5以及a至e項之和≥15分的環境因素為重要環境因素;單項因子等于5以及f.g兩項之和≥7分的環境因素為重要環境因素。

c.在a.b兩項完成后,再到現場核實確定。

d.重要環境因素評價結果要報送管理者代表批準。

4.3環境因素的更新

4.3.1當辦公條件、施工階段發生變化或承接新工程時,由有關單位在兩周內,對發生變化的環境因素進行補充識別,填寫相應的調查表報送企管部。企管部按照本程序的4.2.5要求組織確定重要環境因素。

4.3.2為保持信

息的有效性,由企管部每年組織有關人員對環境因素重新識別、評價,如有變化要予以更新。

4.3.3當發生以下情況時,企管部要組織有關人員對環境因素進行識別、評價和更新:

a.環境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發生較大變化時;

b.本單位施工項目和各項活動發生較大變化時;

c.相關方有合理抱怨時;

d.環境方針有變化時。

4.4重要環境因素的更新

平時如有環境因素的更新要于30天內,按照本程序4.2要求,確定該要素是否為重要環境因素。

4.5重要環境因素的管理

4.5.1對普遍存在的重要環境因素的管理,要在環境目標和指標以及環境管理方案或運行控制中體現,對經濟狀況、技術條件等原因暫時無法實施的,要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

4.5.2對個別單位存在的重要環境因素,要自行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或管理辦法,并報企管部備案。

5.相關文件

W*/EMSC/A-20**《環境管理手冊》

W*/EMS/C*/A/12-20**《記錄控制程序》

6.標準表格

EMS/01-1《環境因素識別調查表》

EMS/01-2《資源、能源消耗識別統計表》

EMS/01-3《環境因素臺帳》

EMS/01-4《重要環境因素臺帳》

EMS/01-5《環境因素評價表(一)》

EMS/01-6《環境因素評價表(二)》

篇2:景區環境因素識別評價標準

景區環境因素的識別與評價標準

1范圍

本標規定了環境因素的識別與評價標準

本標準適用于景區可控制和可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的識別、評價與更新。

2內容

2.1環境因素的識別與判定的頻次及時間

2.1.1以景區的全體部門為對象,每年一次,一般在一月份。

2.1.2在相關法律、法規變更或追加、新增服務項目或原有服務項目的重大調整、相關環境管理要求重大變化等情況下,可適時進行環境影響判定。

2.1.3在環境管理體系建立之初,應進行初始環境評審。

2.2建立一系列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并對環境進行初始確定。

2.3環境因素的識別

2.3.1環境因素的類型

a)景區自身的活動或服務中能夠對其進行控制的環境因素。

b)針對相關方提供給景區的產品或服務中可望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包括可標識的重要環境因素。

2.3.2環境因素的范圍

環境因素的識別范圍包括景區地域范圍內的所有活動或服務,對環境因素的識別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a)景區活動或服務所處的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和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

b)通常考慮以下方面情況,向大氣的排放、向水體的排放,向土地的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資源能源的使用、的使用、固廢物管理等。

c)景區的活動或服務實現的全過程,既:市場開發、規劃建設、景區管理及各項服務提供活動等。

2.3.3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

a)現場觀察法:由各部門負責進行環境因素識別工作,以污染預防的思想為指導,根據工作范圍和服務現場具體情況,各部門填寫本部門的《環境因素排查表》,***組織進行查缺補漏并將環境因素匯總填寫在《環境因素匯總評價表》中。

b)專家評價法:由***組織人員,以會議的形式來識別和判定景區所存在的環境因素。

c)過程分析法:利用服務流程分析,追根溯源的找到確切的污染源,從而對“源”進行控制。

2.3.4環境因素的識別,各部門應根據實際工作的特點進行分析,盡量全面的識別出來環境因素。

2.3.5新增項目的環境因素識別

新建、擴建、改建的項目在可行性研究或式運行中,綜合部可負責組織對環境因素的排查、分類、匯總、登記。

2.4環境因素的判定

2.4.1重大環境因素的判定方法

2.4.1.1是非判斷法

――使用的物質:

a)異常或緊急情況下預計產生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

b)相關方高度關注、合理抱怨或有明確要求的環境因素;

c)缺乏管理易造成浪費或嚴重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

d)改進后有利于提高景區形象的環境因素:

e)較少投入就可治理的環境因素:

f)環境因素較大且規模和范圍廣。

――評價原則:

a)已違反或接近違反法律、法規及強制性標準要求的環境因素。

b)并不違反,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的環境因素;

c)政府或法律明令禁止使用、限制使用或限期替代。

2.4.1.2專家評估法

對不能用上述方法和原則來確定的重要環境因素,采取專家評估法。

2.4.2***負責對環境因素評價結果進行整理,確認后填寫《環境因素匯總評價表》,對確定的重要環境因素可采取下列方式之一進行管理:

a)制定環境因素目標、指標、管理方案并實施運行;

b)制定、實施運行控制程序及應急準備和響應控制程序。

2.5重要環境因素的更新

2.5.1***每年組織相關部門對環境因素重新進行識別與判定。

2.5.2當出現以下情況時,及時對環境因素進行重新識別與判定,更新重要環境因素:

a)管理評審提出的要求

b)相關法律法規發生變化時

c)景區的活動或服務發生較大變化時;

d)相關方要求時。

篇3:粉塵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

隨著煤礦安全生產、健康生產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全社會的重視,煤礦的粉塵危害也逐步作為重中之重的議題受到廣大關注,為了進一步改善我礦粉塵管理水平,增強員工防塵意識,杜絕職業危害病的發生,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作業環境,我礦特制定了粉塵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具體方案如下:

一、粉塵測定點分布

1.綜采面:落煤、司機操作、移架和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4個測點。

2.炮采面:打眼、放炮、回柱放頂、多工序作業、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3.機掘面:掘進機作業、司機操作、帶式輸送機、裝煤(巖)、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4.炮掘面:打眼、放炮、多工序作業、裝巖、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5.轉載點:按巷道長度計算,不足1000m巷道,取各轉載點粉塵濃度平均值作為一個測點;大于1000m巷道作為兩個測點。

6.主要峒室:材料庫、配電室、水泵房、機修室等都作為單獨一個測點。

二、測塵的組織機構和檢查周期:

1.要配置足夠測塵人員。

2.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對井上、下作業場所的粉塵進行測定,并填寫粉塵測定記錄。

3.必須開展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監測工作。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1次,每個采樣工種分2個班次連續采樣,1個班次內至少采集2個有效樣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樣品不得少于4個。

4.粉塵測定要求:

(1)煤礦粉塵測定方法應按GB5748-85《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和MT79-84《粉塵濃度和分散度測定方法》各項規定執行。

(2)井下每個測點的粉塵濃度每月測定兩次,井上測點每月測定一次,在測定全塵濃度的同時,還必須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每個測塵點的布置要符合規定。

(3)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由山西省煤炭工業局綜合測試中心進行檢驗。

5.上報制度:

每月初必須將上月《礦井揚塵測定報表》報局通風處。

防塵區

2010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