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頻電爐安全操作規程
1.開爐前應通知中頻機組操作人員起動機組,同時應檢查爐體、冷卻水系統、中頻電源開關、傾爐機械和吊包運行軌道等是否正常,地溝蓋板是否缺損,蓋好。如有問題應先行排除,才能開爐。
2.在中頻機組啟動完畢之后,方可送電開爐。
3.開爐時,需先將爐料放入爐膛,開放冷卻水后,才能合上中頻電源開關。停爐時,斷開中頻電源后,方可通知中頻機組停機。冷卻水應繼續保持15分鐘。
4.爐料中不得混有密閉容器、管子或其它易爆炸物。爐料必須干燥,不帶水或冰、雪塊。裝填爐料時,不準用錘子猛打,應輕放、輕敲以免損壞爐膛。爐膛燒損減薄超過規定時,應停爐修理。
5.工具應放在指定地點,使用時應事先烘烤干燥。
6.煉合金鋼加入合金材料時,應在預熱后用鉗子夾住,緩慢,分批加入,加入時操作者臉部應避開爐口。
7.傾側爐體將鋼水注入澆包時應先停電,然后操縱機械緩慢傾注。澆包必須經過烘烤干燥。爐前坑內不準有積水。
8.取試樣要注意周圍人員,以免鋼花燙人。
9.電氣線路有故障時應及時檢修。檢查地溝,感應圈、冷卻水管和其它電器時,要注意防止自身及其它人員觸電。
10.吊運澆包不應速度太快,鋼水不應裝得過滿(應離澆包沿口一定距離)。如用手抬包澆注,行走時應互相配合好,不要急走急停。如鋼水潑出,要穩當放下,不準扔包。
11.發現停水,漏爐、感應圈絕緣層破裂和漏水時,應立即停爐檢修。
12.半噸以上中頻爐拆爐時,要上下照應,互相配合,拆裝時要有專人指揮。
13.停爐后必須切斷電源總開關。關閉水閥門后方可離去。
篇2:電爐熔化工安全職責范文
1.工作前穿戴好規定的防護用品.
熔練中注意殘渣的侵蝕情況,嚴重時應搖爐修補或出鋼,爐殼鋼板發紅時應立即出鋼.
2.避免鋼水流到傾斜機構上影響出鋼.
3.出鋼時將電極提起、切斷電源,并注意爐的傾斜角度,切勿超過最大限度.
4.出鋼坑及渣坑要經常保持干燥.渣坑、渣桶要經常清理.
5.所需工具不可亂放,經常檢查冷卻水循環情況.
6.在鋼水中加鋁時勿用含鎂合金.熔煉過程中加料時,爐料必須預熱,以免引起爆炸.
7.鋼水包漏鋼時,應將鋼水自爐嘴流回爐內,或注入預置的大平鋼錠模內,防止鋼花傷人.
8.修理爐頂或電極時必須斷電,注意不要燙傷.
9.在爐內攪拌或取樣時,切勿倒在潮濕處以防爆炸.
10.如出鋼口凍結,無法打開時,要用氧氣燒割.氧氣瓶須放在10米以外,并不得受外熱和撞擊,以防爆炸.
11.熔渣和廢鋼未凝固時不得放在信道上或澆水冷,卻以免爆炸.
篇3:電爐安全管理措施規定
用電加熱實現預期工藝目的(如物料的冶煉、熔化、加熱、熱處理、燒結、烘干等)的電熱設備。在作業時具有一定的危險存在,為了讓大家更好的進行電爐作業,下面提供了電爐安全管理措施的資料,供參考。
1設備與相關設施
1.1電爐的最大出鋼量,應不超過平均出鋼量的120%。
1.230t及其以上的電爐,均應采用高架式布置,并采用鋼水罐車出鋼。
1.3電爐傾動機械應設零位鎖定,電極升降應有上限位鎖定;電爐爐蓋升降與旋轉、電極升降與旋轉、爐子傾動等動作的機械之間,應設有可靠的安全聯鎖;電爐液壓站,應在斷電事故情況下仍能完成一次出鋼動作。
1.4根據GBJ16的規定,額定容量大于或等于40MVA的電爐變壓器室,應設置CO2等氣體自動滅火系統。
1.5氧氣閥門站至氧燃燒嘴和碳氧噴槍的氧氣管線,應采用不銹鋼制作,并應在軟管接頭前焊接長1.5m以上的銅管;氧氣閥門站應遵守本規程9.2.12的規定。
1.6設在密閉室內的氮、氬爐底攪拌閥站,應加強維護,發現泄漏及時處理;并應配備排風設施,人員進入前應排風,確認安全后方可入內,維修設備時應始終開啟門窗與排風設施。
1.7采用煤氣燒嘴時,應設置煤氣低壓報警及與之聯鎖的快速切斷閥等防回火設施,還應設置煤氣吹掃與放散設施。
1.8水冷爐壁與爐蓋的水冷板、Consteel爐連接小車水套、豎井水冷件等,應配置出水溫度與進出水流量差檢測、報警裝置。出水溫度超過規定值、進出水流量差報警時,應自動斷電并升起電極停止冶煉,操作人員應查明原因,排除故障,然后恢復供電。
1.9豎爐、Plus2000爐、Consteel爐的廢鋼預熱段廢氣出口,以及Korfarc爐爐蓋彎管出口,應設置廢氣成分連續分析系統;廢氣中的氧與一氧化碳超過規定值,燃燒室中的點火燒嘴便應工作,并供入適量空氣,使排出廢氣繼續完全燃燒。
1.10電爐直接排煙除塵系統的設計,應遵守GB6222和GB9078的規定,系統中應有泄爆措施。
1.11豎爐的豎井移動與停留區域下方空間,不應設置閥站等有火災危險的建筑物,不應有電纜架或易燃管線穿越,否則應采取可靠的防護措施。Plus2000爐廢鋼預熱的預熱料籃旋轉區域下方空間,不應有任何易燃物;料籃旋轉時,人員應處于安全位置。
1.12Consteel爐廢鋼傳送帶,兩側應設置寬度不小于0.9m的安全走道。傳送帶支架下方,不應有人員通行;若有道路通過,應采取可靠的防護措施。
1.13電爐供電設施及其各部位的絕緣電阻,應符合有關電氣規程、規范的規定;爐殼與電極、爐蓋升降裝置,應可靠接地。供電設施附近,不應有易造成短路的材料與物件。
1.14爐后出鋼操作室(或操作臺)應設在較安全的位置,其正對出鋼口的窗戶應有防噴濺設施。操作室出入口應設在遠離出鋼口一側。爐下鋼水罐車運行控制應與電爐出鋼傾動控制組合在一個操作臺上,以便協調操作。電爐出鋼傾動應與爐下鋼水罐車的停靠位置及電子秤聯鎖,出鋼水量達到規定值,電爐回傾到適當位置后,鋼水罐車方可從出鋼工位開出,以保證出鋼作業安全。
1.15偏心爐底出鋼口活動維修平臺,只有在電爐出鋼完畢回復原始位置,方可開向工作位置。
1.16爐前噴粉設施與電爐熱噴補機的發送罐,其設計、制造、驗收與使用,應符合壓力容器規范的規定。
1.17直流電弧爐水冷鋼棒式底電極,應有溫度檢測,應采用噴淋冷卻方式,避免采用有壓排水方式。爐底冷卻水管,應懸掛設置,不應采用落地管線,以防漏鋼時釀成成爆炸事故。
1.18應在電爐爐下不同厚度的耐火材料中設置溫度測量元件,當某特定測量點溫度超過規定值時,應立即停止冶煉,修理爐底。
1.19電爐爐頂維護平臺應設安全門,人員進入時,安全門開啟,電極電流斷開,電爐不會傾動,爐蓋不會旋轉。
1.20采用鐵水熱裝工藝的電爐,應能正確控制兌鐵水小車的停車位和鐵水罐傾動的速度與位置,防止造成跑鐵事故。
1.21采用爐前熱潑渣工藝的電爐,熱潑渣區域周圍的建、構筑物與地坪、上方的管線或電纜,應有可靠的防護措施,并應采取措施防止因作業區內積水釀成爆炸事故。
1.22采用活動爐座的電爐,應由一臺吊車吊運;因條件限制只能用兩臺吊車抬運時,應采取措施,保證作業安全。電爐的修爐區,應設置爐殼底座(或支架)、修爐坑或修爐平臺。
1.23電極連接站,應設置可靠的防護設施,以防紅熱電極灼傷人員或損壞周圍設施。
2生產操作
2.1電爐開爐前應認真檢查,確保各機械設備及聯鎖裝置處于正常的待機狀態,各種介質處于設計要求的參數范圍,各水冷元件供排水異常現象,供電系統與電控正常,工作平臺整潔有序無雜物。
2.2電極通電應建立聯系確認制度,先發信號,然后送電;引弧應采用自動控制,防止短路送電。
2.3豎爐第一料籃下部的廢鋼,單塊重量應不大于400kg;待加料的廢鋼料籃吊往電爐之前,不應掛小鉤,廢鋼料籃下不應有人。
2.4電爐吹氧噴碳粉作業,應加強監控。當泡沫渣升至規定高度時,應停止噴碳粉。水冷氧槍應設置極限位,以確保氧槍與鋼液面的安全距離。
2.5氧燃燒嘴開啟時應先供燃料,點火后再供氧;關閉時應先停止供氧,再停止供燃料。
2.6爐前熱潑渣操作,應防止灑水過多,以避免積水產生事故。
2.7電爐通電冶煉或出鋼期間,人員應處于安全位置,不應登上爐頂維護平臺,不應在短網下和爐下區域通行。
2.8電爐冶煉期間發生冷卻水漏入熔池時,應斷電、升起電極,停止冶煉、爐底攪拌和吹氧,關閉燒嘴,并立即處理漏水的水冷件,不應動爐。直至漏入爐內的水蒸發完畢,方可恢復冶煉。
2.9正常生產過程中,應經常清除爐前平臺流渣口和出鋼區周圍構筑物上的粘結物。粘結物厚度應不超過0.1m,以防墜落傷人。
2.10電爐爐下區域、爐下出鋼線與渣線地面,應保持干燥,不應有水或潮濕物。
2.11電爐加料(包括鐵水熱裝和吊鐵水罐)、吊運爐底、吊運電極,應有專人指揮。吊物不應從人員和設備上方越過,人員應處于安全位置。
2.12維修爐底出鋼口的作業人員與電爐主控人員之間,應建立聯系與確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