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院傳染病突發事件報告制度
(1)所有從事職業的醫務人員都是責任報告人。
(2)醫療機構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加強傳染病突發事件報告管理。
(3)明確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范圍(詳見附表1)
(4)明確報告內容
具體內容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卡》。
——事件發生、發展、控制過程信息:事件發生、發展、控制過程信息分為初次報告、進程報告、結案報告。
①初次報告
報告內容包括事件名稱、初步判定的事件類別和性質、發生地點、發生時間、發病人數、死亡人數、主要的臨床癥狀、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報告單位、報告人員及通訊方式等。
②進程報告
報告事件的發展與變化、處置進程、事件的診斷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勢態評估、控制措施等內容。同時,對初次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進行補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至少按日進行進程報告。
③結案報告
事件結束后,應進行結案信息報告。在確認事件終止后2周內,對事件的發生和處理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其原因和影響因素,并提出今后對類似事件的防范和處置建議。
12、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2級醫療機構)
(1)科室工作人員熟悉傳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及專業知識(包括流行動態、診斷、治療、預防、職業暴露的預防和處理等),經醫院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2)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科室布局、分區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區域的標識與標志明確、清楚。保持室內清潔衛生,潔、污物品分開放置。
(3)對傳染病進行分類隔離,并采取及時、正確的救治措施。
(4)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和"消毒技術規范》對科室的設施、設備、醫用物品等進行消毒。工作人員在工作區采取標準預防措施;醫護人員每診療、護理一個病人和接觸污染物品后,應嚴格按照手衛生規范及時進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時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員應為就診的呼吸道發熱病人提供口罩。
篇2:突發事件案件管理制度
突發事件的發生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本礦投資的利益,促進本礦全面、協調、持續發展,本制度根據《煤礦安全規程》、《本礦規章制度》等有關規定,結合本礦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更為有效組織安全生產突發事(案)件搶險救援,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制定本制度。
1、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報告主要負
責人,情況緊急時可直接向安監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2、主要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趕到事故現場,啟動事
故應急救援預案,組織搶救.并在一小時內向安監部門和有關部門報
告,不得遲報、漏報、謊報和瞞報。
3、妥善保護事故現場和相關證據,事故搶救過程中確需移動現
場物件的,應做好標記和記錄。
4、落實資金用于搶險救援、善后處理和醫療費用。
5、積極配合宥關部門進行搶險救援、善后處理和事故調查,接受調查詢問,如實提供相關資料、文件等。
6、保證通訊、信息暢通,及時上報事故處理有關信息。
7、按照“四不放過”原則,嚴格執行事故處理決定,處理事故責任人,認真分析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訓,嚴肅教育職工,落實防
范和整改措施,防止類似事故的再次發生。
8、建立值班制度、舉報電話.任何人都有舉報事故的權利和義
務,對舉報事故及隱患和在事故搶險救援中的有功人員給予獎勵。
篇3:煤礦事故突發事件信息報告處理制度
(一)為規范事故和突發事件信息報告與處理,及時處置安全生產事故和突發事件,根據《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方法(試行)》調度和地面設施管理制度建設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事故和突發事件信息報告應及時、準確和完善,任何人不得遲報、漏報、謊報或者瞞報;信息處置應當遵循“反應快速、協同配合、分級負責”的原則。
(三)事故和突發事件信息處置:調度室在接到事故和突發事件信息時,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定的應急響應,立即向煤礦值班領導匯報,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按照程序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同時通知安全管理部門,由調度室和安全管理部門共同做好事故信息的核查、跟蹤、處置、督導等工作。
(四)信息報告內容包括事故或突發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現場情況和原因初判等。
(五)事故和突發事件發生后,事故單位必須保護好現場,因搶救變動事故現場時,應做好標志,繪制現場效果圖,有條件的應拍照、錄像。
(六)發生事故和突發事件后,事故單位不得隱瞞不報和謊報,不得故意破壞現場。(七)事故和突發事件的調查處理按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
務院令第493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