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基施工常見問題預防處治措施范本
道路路基施工常見問題預防處治措施一、路基網裂(一)原因分析1、土的塑性指數偏高或為膨脹土;2、路基碾壓時土含水量偏大,且成型后未能及時覆土;3、路基壓實后養護不到位,表面失水過多;4、路基下層土過濕。(二)預防及處治措施1、采用合格的填料,或采取摻加石灰、水泥改性處理措施;2、選用塑性指數符合規范要求的土填筑路基,控制填土最佳含水量時碾壓;3、加強養護,避免表面水分過分損失;4、若因下層土過濕,應查明其層位,采取換填土或摻加生石灰粉等技術措施處治。二、路基縱向開裂甚至形成錯臺(一)原因分析1、清表不徹底,路基基底存在軟弱層或坐落于古河道處;2、溝、塘清淤不徹底、回填不均勻或壓實度不足;3、路基壓實不均;4、舊路利用路段,新舊路基結合部未挖臺階或臺階寬度不足;5、半填半挖路段未按規范要求設置臺階并壓實;6、使用滲水性、水穩性差異較大的土石混合料時,錯誤地采用了縱向分幅填筑。(二)預防措施1、應認真調查現場并徹底清表,及時發現路基基底暗溝、暗塘,消除軟弱層;2、徹底清除溝、塘淤泥,并選用水穩性好的材料嚴格分層回填,嚴格控制壓實度滿足設計要求;3、提高填筑層壓實均勻度;4、半填半挖路段,地面橫坡大于l:5及舊路利用路段,應嚴格按規范要求將原地面挖成寬度不小于1.0m的臺階并壓實;5、滲水性、水穩性差異較大的土石混合料應分層或分段填筑,不宜縱向分幅填筑;6、軟弱層填土路基完工后應進行超載預壓,預防不均勻沉降;7、嚴格控制路基邊坡,符合設計要求,杜絕虧坡現象。(三)處理措施采取邊坡加設護坡道的措施。三、路基橫向裂縫路基出現橫向裂縫,將會反射至路面基層、面層,如不能有效預防,將會加重地表水對路面結構的損害,影響結構的整體性和耐久性。(一)原因分析1、路基填料直接使用了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數大于26的土;2、同一填筑層路基填料混雜,塑性指數相差懸殊;3、路基頂填筑層作業段銜接施工工藝不符合規范要求;4、路基頂下層平整度填筑層厚度相差懸殊,且最小壓實厚度小于8cm。(二)預防及處治措施1、路基填料禁止直接使用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數大于26的土;當選材困難,必須直接使用時,應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2、不同種類的土應分層填筑,同一填筑層不得混用;3、路基頂填筑層分段作業施工,兩段交接處,應按要求處理;4、嚴格控制路基每一填筑層的標高、平整度,確保路基頂填筑層壓實厚度不小于8cm。四、路基壓實度不夠(一)原因分析1、壓實遍數不夠,壓路機質量偏小;2、填土松鋪厚度過大;3、碾壓不均勻,局部有漏壓現象;4、含水量偏離最佳含水量,或超過有效壓實規定值;5、沒有對緊前層表面浮土或松軟層進行處治;6、土場土質種類多,出現不同類別土的混填;7、填土顆粒過大,顆粒之間空隙過大,或采用不符合要求的填料。(二)預防及處治措施1、確保壓路機的質量及壓實遍數符合規范要求;2、選用振動壓路機配合三輪壓路機碾壓,保證碾壓均勻;3、壓路機應進退有序,碾壓輪跡重疊、鋪筑段落搭接超壓應符合規范要求;4、填筑土應在最佳含水量±2%時進行碾壓;5、當下層因雨松軟或干燥起塵時,應徹底處治至壓實度符合要求后再進行當前層施工;6、優先選擇級配較好的粗粒土等作為路堤填料,填料的最小強度應符合規范要求。路基填料強度指標填挖類型路床頂以下深度填料最小強度(CBR)%填方0~30cm830~80cm580~150cm4>150cm3零填或挖方0~30cm830~80cm57、不同類的土應分別填筑,不得混填,每種填料累計總厚度一般不宜小于0.6m;8、填土應水平分層填筑、分層壓實,通常壓實厚度不超過30cm,路床頂面最后一層的最小壓實厚度不小于15cm。五、路基“彈簧”路基土壓實時受壓處下陷,四周彈起,呈軟塑狀態,體積得不到壓縮,不能密實成型。(一)原因分析1、填土為粘性土時的含水量超過最佳含水量較多;2、碾壓層下有軟弱層,且含水量過大,在上層碾壓過程中,下層彈簧反射至上層;3、翻曬、拌和不均勻;4、局部填土混入凍土或過濕的淤泥、沼澤土、有機土、腐殖土以及含有草皮、樹根和生活垃圾的不良填料;5、透水性好與透水性差的土壤混填,且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了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壤”。(二)預防及處治措施1、避免用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數大于1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兩個百分點的土作為路基填料;2、清除碾壓層下軟弱層,換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壓;3、對產生“彈簧”的部位,可將其過濕土翻曬、拌和均勻后重新碾壓;或挖除換填含水量適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壓;4、對產生“彈簧”且急于趕工的路段,可摻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適宜后重新碾壓;5、嚴禁異類土壤混填,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水囊”;6、填筑上層時應開好排水溝,或采取其它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到路基50cm以下;7、填筑上層時,應對下層填土的壓實度和含水量進行檢查,待檢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層。六、路基表面松散,起皮路基填筑層接近壓實度時,表面起皮、松散、成型困難。(一)原因分析1、路基填筑起皮的原因一般為:填筑層土的含水量不均勻且表面失水過多;為調整高程而貼補薄層;碾壓機具不足,碾壓不及時,未配置膠輪壓路機;含砂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粉土自身粘結力差,不易于碾壓成型;2、基填筑層松散的原因一般為:施工路段偏長,拌和、粉碎、壓實機具不足;粉碎、拌和后未及時碾壓,表層失水過多;填料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過多;碾壓完畢,未及時養護,表面遭受冰凍;(二)預防及處治措施1、防治路基填筑層起皮的措施是:確保填筑層的含水量均勻且與最佳含水量差值在規定范圍內;合理組織施工,配備足夠合適的機具,保證翻曬均勻、碾壓及時;嚴禁薄層貼補,局部低洼之處,應留待修筑上層結構時解決;路基秋冬或冬春交接之際施工,填筑層碾壓完畢,應及時封土保溫,以免凍害;當利用粘結力差的低液限粉土填筑路基時,碾壓過程中應適量灑水,補充填筑層表面含水量,可防止“起皮”現象的出現;2、防治路基填筑層松散的措施是:合理確定施工段落長度,合理匹配壓實機具,保證碾壓及時;適當灑水后重新碾壓;確保填料含水量與最佳含水量差值在規定范圍內。七、高路堤施工時該注意的問題不均勻沉降與邊坡變形是高路堤施工的主要質量問題。(一)原因分析1、基底處理不徹底,壓實度達不到要求;2、基底處于山坡或谷底時,未按“先處置谷底,后挖臺階處理坡面”的程序施工。(二)預防措施1、高填方路堤的基底應按“規范”進行場地清理,并按設計要求的基底承壓強度進行壓實;路基壓實度填挖類型路床頂以下深度車行道最低壓實度(重型)人行道最低壓實度(重型)填方0~80cm≥95%≥93%80cm~150cm≥93%≥90%>150cm≥90%≥90%零填或挖方0~80cm≥95%≥93%2、高填方路堤的基底處地形較陡時時,應按先處置低處,后挖臺階處理坡面,并嚴格分層填筑分層壓實;3、高填方的邊坡加設護坡道,上下邊坡采用不同的邊坡比;4、路堤填土的壓實不能代替土體的固結,而土體固結過程中沉降是隨時間遞減的,因此高路堤(高度大于20m)填筑不宜一次完成,應留有固結沉降期。(三)處理措施1、采用“預壓法”,待其穩定后,整修路基頂面;2、采用“粉噴樁”或“灌漿法”遏制沉降發展,再對路基頂面整修。八、高填方路堤超限沉降的防治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超限是較常見的病害之一,如不很好的防治,將會影響公路的正常營運和使用壽命。(一)原因分析1、路基兩側超寬填筑不夠,隨意增大路堤填筑層厚度,壓實工藝不符合規范要求,壓實度不均勻,且達不到規定要求;2、工程地質不良,選用填料不當,且未作地基土空隙水壓觀測;3、填料土質差,路堤受水浸部分邊坡陡,施工過程中排水不利,土基含水量過大;4、路堤填筑使用超粒徑填料。(二)預防及處治措施1、填前清表時應注意觀察,若發現地基強度不符合設計要求時,必須進行加固處理;2、高填方路堤應嚴格按設計邊坡度填筑,不得貼補幫寬,路堤兩側超填寬度一般控制在30-50cm,逐層填壓密實,然后削坡整型;3、高填方路堤受水浸淹部分在常水位0.5m以上應采用植草防護,以下在坡腳采用漿砌片石防護;4、在軟弱土基上進行高填方路堤施工時,除應對軟基進行必要的處理外,從原地面以上1-2m高度范圍內不得填筑細粒土,應填筑硬質石料,并用小碎石、石屑等材料嵌縫、整平、壓實;5、高填方路堤填筑過程,注意防止局部積水;在半填半挖的路段,除應挖成階梯與填方銜接分層填壓外,要挖好載水溝;6、對軟弱土基的高填方路堤,應注意觀測地基土空隙水壓力的情況,當空隙水壓力增大,導致穩定系數降低時,應放慢施工速度或暫停填筑,待空隙水壓力降低到能保證路堤穩定時,再行施工;7、對于高填方路堤的路床頂面以下0~50cm范圍內的填料粒徑要求不大于10cm;8、高填方路堤考慮到沉降因素超填時,應按設計要求辦理。
篇2:保衛處治安科長崗位職責
保衛處治安科科長崗位職責
1、在主管處長的領導下負責治安科全面工作。
2、定期深入醫院各科室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政治動向,治安狀況,及時向領導提出院內治安形勢分析報告和綜合治理建議或措施。
3、制定本科室年度工作計劃,并負責對本科室人員的考核。
4、加強對本科職工的法制教育,依法辦案,秉公辦事,服務育人。定期組織治安骨干進行業務學習,熟悉醫院治安的有關法律法規,經常開展調查研究,掌握醫院治安工作規律,提高治安骨干的業務水平。
5、帶領并督促保衛人員認真執行門衛制度、巡邏制度及其他有關規章制度,嚴格遵守保衛人員工作規范,及時糾正違規行為。
6、經常檢查各門衛值班室及門衛區域衛生狀況,保持區域整潔。檢查門衛、巡邏人員著裝儀表,保持良好的窗口形象。
7、預防各種犯罪活動,開展治安防控,定期檢查并落實相關措施。
8、負責組織打擊現行破壞活動,追查各種失竊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協助上級公安機關偵破重大案件。
9、組織力量開展案件偵查工作,不斷提高破案率。做好各類案件的接報、登記、調查等基礎工作,有關結案材料及時整理和歸案。協助公安機關偵破重大案件。
10、建立月報制度,將每月的典型案件等重要治安情況及破案統計形成書面材料,報送保衛處辦公室歸檔。
11、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任務。
篇3:軟基墊層淺層處治施工規范要求
軟基墊層及淺層處治施工規范要求
1墊層與淺層處治應達到增加地表強度,防止地基局部剪切變形的目的。
2軟土、泥沼地區采用換填地基時,其填筑、施工及檢驗應遵照部頒《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J033-95)的規定。
3拋石擠淤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
3.1使用不易風化石料擠淤,片石大小隨泥炭稠度而定。對于容易流動的泥炭或淤泥,片石宜稍小些,但不宜小于30cm,且小于30cm粒徑含量不得超過20%。
3.2當軟土地層平坦時,拋投應沿路中線向前拋填,再漸次向兩側擴展。軟土地層橫坡徒于1:10時,應自高側向低側拋投,并在低側邊部多拋投,使低側邊部約有2m寬的平臺頂面。
3.3片石拋出軟土面后,應用較小石塊填塞墊平,用重型機械碾壓緊密,然后在其上設反濾層,再行填土。
4砂(礫)墊層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
4.1砂墊層材料宜采用潔凈中、粗砂,含泥量不應大于3%,并將其中植物、雜質除盡。
4.2攤鋪后適當灑水,分層壓實,壓實厚度宜為15cm~20cm。如采用砂礫石,應無粗細粒料分離現象。
4.3砂墊層寬度應寬出路基邊腳2m,兩側端以片石護砌或采用其他方式防護,以免砂料流失。
4.4對砂墊層、砂樁、砂井用砂要求:
進場砂要求采用級配良好的中粗砂,大于0.5mm的砂含量占總重量的50%以上,含泥量小于3%,滲透系數不小于5×10-3cm/s。砂在進場前,承包人必須自檢,進行以下試驗:
①砂篩分試驗,砂料必須為中粗砂,大于0.5mm的砂含量占總重量的50%以上;
②砂含泥量試驗,含泥量小于3%;
③砂的滲透試驗,滲透系數不小于5×10-3cm/s;
④砂的最大干密度試驗。
達不到以上標準,不得使用。
4.4.1砂墊層用砂,每個砂場的砂必須在進場前進行試驗檢查,合格才能進場,在同一砂場進的同一批砂,每5000m3檢查一次,監理再按以上頻率的20%抽檢,如監理工程師對承包人進的砂直觀性差,可要求承包人一起抽檢。合格方可使用,否則要求承包人清理不合格砂出場。
4.4.2砂樁及砂井用砂,每個砂場進場前必須檢查,合格才能進場,在同一砂場進的同一批砂,每2000m3檢查一次,監理工程師再按以上頻率的20%抽檢;監理工程師對承包人進場砂外觀上檢查有懷疑的,應同承包人一起抽檢,抽檢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則要求承包人將不合格砂清出現場;監理工程師對承包人進場外觀差、含泥量超標的砂,應立即通知承包人將其清出現場:對含有泥團進場砂,監理工程師立即通知承包人無條件將不合格砂清出現場,若承包人現場管理人員不執行,則從嚴處罰承包人,并對承包人進行必要整改。
4.5砂墊層實測項目
表4.6砂墊層實測項目
項次檢查項目規定值或允許偏差檢查方法和頻率規定分
1砂墊層厚度不小于設計每200m檢查4處40
2砂墊層寬度不小于設計每200m檢查4處30
3反濾層設置符合設計每200m檢查4處30
4.6砂墊層外觀鑒定:表面坑洼不平時,每處減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