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X井下水溝蓋板切割安全措施

X井下水溝蓋板切割安全措施

2024-07-13 閱讀 9152

因水溝蓋板過長不符合鋪設要求,需要切割機進行切割,特制定以下技術要求。

一、施工前準備

1、先檢查切割作業現場附近20m內風流中瓦斯不得超過0.5%,否則禁止作業。

2、使用前必須認真檢查設備的性能,確保各部件的完好性。

3、電源閘刀開關、鋸片的松緊度、鋸片護罩或安全擋板進行詳細檢查。

4、使用之前,先打開總開關,空載試轉幾圈,待確認安全無誤后才允許啟動。

二、注意事項

1、切割機工作時務必要全神貫注,不但要保持頭腦清醒,更要理性的操作電動工具,切割人員要做到持證上崗。

2、電源線路必須安全可靠,嚴禁私拉亂接,小心電源線擺放,不要被切斷。使用前必須認真檢查設備的性能,確保各部件完好。

3、嚴禁使用已有殘缺的砂輪片,切割時應防止火星四濺,并遠離易燃易爆物品。

4、不得進行強力切鋸操作,在切割前要待電機轉速達到全速即可。

5、不允許任何人站在鋸后面,停電、休息或離開工作地時,應立即切斷電源。

6、使用切割機如在潮濕地方工作時,必須站在絕緣墊或干燥的木板上進行。

7、設備出現抖動及其它故障,應立即停機修理,操作時嚴禁戴手套操作。如在操作過程中會引起灰塵,要戴上口罩或面罩。

8、作業完畢應關閉電源,并做好設備及周圍場地的清潔。

三、施工要求

1、指定專人在現場檢查和監督。

2、切割機工作地點附近10內范圍內,應是不燃性材料建筑,必須配備兩個專業滅火器。并應有供水管路,設專人負責噴水。

3、在井下進行切割時,必須在下方使用鐵板接受火星。

4、水溝蓋板切割標準要與水溝的寬窄相符合,應與水溝邊緣對

齊為宜。

5、切割作業完畢后,并設專人現場監護1h,確無異常后才能撤離現場。

四、安全技術措施

1、安康部要抓好現場安全及質量督查工作,發現問題應督促施工單位及時處理,確保施工安全及工程質量符合質量標準化要求。

2、其它仍按《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執行。

生產技術部

2011年10月25日

檔案管理制度

篇2:排水蓋板封堵制度

為確保尾礦庫安全運行,防止由于排水蓋板封堵不規范導致泄漏事故發生,特制定排水蓋板封堵制度。

(1)、必須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封堵,對排洪系統蓋板要逐一檢查,并詳細編號、記錄存檔,保證蓋板尺寸和質量滿足設計要求,對于排洪系統排水口不符合要求的必須向主要負責人匯報,采取措施處理。

(2)、加強尾礦庫排洪構筑物排水窗口封堵的安全管理,排水蓋板實行誰封堵誰負責。在尾礦庫運行期間一旦出現蓋板滑落造成安全生產事故的,追究封堵人員的相關責任。

(3)、尾礦庫排水蓋板統一進行編號,封堵時,要求實施封堵人員按蓋板編號順序實施封堵。

(4)、建立排洪系統封堵臺賬(封堵記錄),排洪系統封堵記錄應包括:蓋板編號、封堵措施、封堵時間、批準封堵人簽字及實施封堵人員簽字等內容。

(5)、封堵措施:尾礦庫排洪構筑物停止使用后必須進行封堵。排洪拱涵蓋板封堵,要將蓋板用雙層土工布包裹,捆綁結實后實施封堵。實施封堵時必須2至3人在場同時進行。

(6)、封堵人員要詳實記錄實施封堵的時間、封堵措施,并在封堵記錄上簽字。

(7)、尾礦庫管理人員要對排洪構筑物封堵實施批準并監督檢查封堵情況,并在封堵記錄上簽字。

(8)、排水蓋板封堵記錄每月由尾礦庫管理人員上交安全科,安全科對封堵記錄長期保存,以備查驗。并為尾礦庫排洪構筑物一旦出現險情時進行分析原因和采取措施提供依據。

篇3:防護蓋板管理制度范本

1.管理內容及要求

⑴本制度所指防護蓋板系指廠區范圍內的地溝、管溝、電纜溝蓋板,各類貯槽頂部入孔蓋板,上水閥門井蓋板、下水管道檢查井蓋板、各污水井蓋板、設備水平入孔或檢查孔蓋板、車間沉淀池蓋板、吊裝孔蓋板等。

⑵各類防護蓋板均應固定牢靠,便于起吊。

⑶新建、改建、擴建或技改工程,對各類防護蓋板實行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用。

⑷任何單位、個人均無權擅自移動,拆除或損壞各類防護蓋板。如確因施工需要要臨時拆除或移動防護蓋板,應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如設置臨時防護樁桿,懸掛警示燈,警示繩等同時設置警示牌,待施工作業完畢后,要及時恢復防護蓋板,并拆除臨時警示標志。

⑸各類設備的防護蓋板及檢查孔、觀察孔在運行中嚴禁打開,因檢查設備運行情況,確需打開時,應采取防范措施,檢查完畢,應隨時蓋上。

⑹各類防護蓋板的日常管理由所在單位負責,應將其列為安全管理工作重要內容,若發現缺損現象,應按隱患上報程序及時上報,并及時恢復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檢查與考核制度

⑴各部門領導、安全員應隨時檢查防護蓋板的完好性,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

⑵安全技術處不定期檢查,須更換蓋板有動力車間或基建科負責實施。

⑶擅自損壞移動防護板者,設計管理不到位者,整改不及時者,按安全生產責任制有關條款予以處理,造成后果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