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煤層安全措施范本
為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按照《煤礦安全規程》中有關防止煤與瓦斯突出的各項規定;防止人生事故,安全順利的揭穿煤層;特制定本措施。
1.各班作業人員,必須提前30min到井口參加班前會。凡入井人員必須攜帶隔離式自救器。
2.地測部門必須準確及時提供測量地質資料,測量人員要按設計嚴格放中腰線,施工人員要嚴格按測量人員所給定的中腰線施工。
3.工作面布置獨立的進、回風系統,消滅違反《規程》的串聯風、擴散通風、循環風。通風系統要求簡單、風流穩定、設施牢固可靠、
4.掘進過程中,必須按規定接、吊掛好風筒,及時處理漏風的風筒,風筒出風口距離工作面不得大于5米。
5.瓦斯檢查員,必須執行瓦斯巡回檢查制度和請示報告制度,并認真填寫瓦斯檢查班報,每次檢查結果記入檢查地點的記錄牌上,做到“三對口”(即原始記錄、記錄牌板、瓦斯日報吻合)。瓦斯檢查員進行瓦斯及二氧化碳濃度檢查。每班至少檢查三次,同時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聯鎖放炮”制度。
6.瓦斯檢查員要認真執行井下定點手上交班制度,嚴禁空班、漏檢、假檢、誤檢。
7.發現瓦斯超限積聚,瓦斯檢查員必須查明原因并及時報調度室進行處理。處理時要有礦山救護隊員和瓦斯檢查員在場,如果當班處理不完,瓦斯檢查員和礦山救護隊員除向調度室匯報外,必須在現場交接班,繼續處理直到完畢。
8.巷道施工必須嚴格執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則進行,當工作面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鼓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嗅味等透水征兆時,必須停止工作,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9.在掘進過程中,要隨時檢查工作面有無危巖活石,及時處理不合格和失效的支護。
10.錨網支護距離磧頭不得大于1米。
11.每班爆破作業炮眼的長度,炮眼布置,必須按《作業規程》規定執行;嚴禁反向爆破。封泥長度不得小于0.5m,并必須使用水炮泥。且每班必須超前一循環掘探眼,長度不得低于4米。不得用探眼作為炮眼。
12.探眼探出煤后,必須立即向調度室匯報;調度室報告公司領導、安全技術部門負責人。
13.放炮采用遠距離放炮和放震動炮的方法。破了皮的放炮母線必須及時包扎好。
14.放炮地點設在+980運輸大巷。放炮時,回風系統中能波及到的其他有人作業地點,必須停電、撤人、放炮后30min方可進入工作面檢查。每次放炮后,必須執行“敲幫問頂”制度,嚴格按“刁、摻、放”的原則進行頂板管理,加強臨時支護。
15.各類電氣保護必須齊全,嚴禁隨意短接閉鎖回路。嚴格執行停送電管理制度,設備檢修嚴禁帶電檢修。
16.如發生事故,嚴格按2010年《威鑫煤業應急救援預案》和2010年《威鑫煤業災變計劃》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本文來自:安全信息網()詳細出處參考:
篇2:揭穿煤層安全措施
為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按照《煤礦安全規程》中有關防止煤與瓦斯突出的各項規定;防止人生事故,安全順利的揭穿煤層;特制定本措施。
1.各班作業人員,必須提前30min到井口參加班前會。凡入井人員必須攜帶隔離式自救器。
2.地測部門必須準確及時提供測量地質資料,測量人員要按設計嚴格放中腰線,施工人員要嚴格按測量人員所給定的中腰線施工。
3.工作面布置獨立的進、回風系統,消滅違反《規程》的串聯風、擴散通風、循環風。通風系統要求簡單、風流穩定、設施牢固可靠、
4.掘進過程中,必須按規定接、吊掛好風筒,及時處理漏風的風筒,風筒出風口距離工作面不得大于5米。
5.瓦斯檢查員,必須執行瓦斯巡回檢查制度和請示報告制度,并認真填寫瓦斯檢查班報,每次檢查結果記入檢查地點的記錄牌上,做到“三對口”(即原始記錄、記錄牌板、瓦斯日報吻合)。瓦斯檢查員進行瓦斯及二氧化碳濃度檢查。每班至少檢查三次,同時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聯鎖放炮”制度。
6.瓦斯檢查員要認真執行井下定點手上交班制度,嚴禁空班、漏檢、假檢、誤檢。
7.發現瓦斯超限積聚,瓦斯檢查員必須查明原因并及時報調度室進行處理。處理時要有礦山救護隊員和瓦斯檢查員在場,如果當班處理不完,瓦斯檢查員和礦山救護隊員除向調度室匯報外,必須在現場交接班,繼續處理直到完畢。
8.巷道施工必須嚴格執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則進行,當工作面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鼓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嗅味等透水征兆時,必須停止工作,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9.在掘進過程中,要隨時檢查工作面有無危巖活石,及時處理不合格和失效的支護。
10.錨網支護距離磧頭不得大于1米。
11.每班爆破作業炮眼的長度,炮眼布置,必須按《作業規程》規定執行;嚴禁反向爆破。封泥長度不得小于0.5m,并必須使用水炮泥。且每班必須超前一循環掘探眼,長度不得低于4米。不得用探眼作為炮眼。
12.探眼探出煤后,必須立即向調度室匯報;調度室報告公司領導、安全技術部門負責人。
13.放炮采用遠距離放炮和放震動炮的方法。破了皮的放炮母線必須及時包扎好。
14.放炮地點設在+980運輸大巷。放炮時,回風系統中能波及到的其他有人作業地點,必須停電、撤人、放炮后30min方可進入工作面檢查。每次放炮后,必須執行“敲幫問頂”制度,嚴格按“刁、摻、放”的原則進行頂板管理,加強臨時支護。
15.各類電氣保護必須齊全,嚴禁隨意短接閉鎖回路。嚴格執行停送電管理制度,設備檢修嚴禁帶電檢修。
16.如發生事故,嚴格按2010年《威鑫煤業應急救援預案》和2010年《威鑫煤業災變計劃》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篇3:煤層沖擊傾向鑒定試行規范
煤層沖擊傾向的鑒定試驗工作除應遵守煤炭工業部頒發的《煤和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測定方法》外,還應遵守本規范的規定。第一節一般規定1、?煤層的沖擊傾向分三類,強烈沖擊傾向、中等沖擊傾向和無沖擊傾向。強烈沖擊傾向煤層及中等沖擊傾向煤層統稱為有沖擊傾向煤層。2、煤層的沖擊傾向鑒定以井田為單位進行,鑒定試行工作由煤炭工業部指定單位負責。3、煤層沖擊傾向鑒定的結果由鑒定試驗單位報煤炭國,并通知有關單位。4、已發生破壞性沖擊地壓的煤層屬于有沖擊傾向煤層。第二節鑒定方法1、用煤樣動態破壞時間DT、沖擊能量指數KE與彈性能量指數WET等指標鑒定煤層的沖擊傾向,各指標的界限值見表1。表1煤的沖擊傾向鑒定指標值DT(ms)≤5050
?σ?C?σT(mS)?→?DT←??n20、每組試件的動態破壞時間算術平均值按下試計算并取整數:DT=lnM?DTii=l試中DT—試件平均動態破壞時間,mS;DTi—第I個試件動態破壞時間,mS;n—每組試件個數。試驗結果按表1判據鑒定。(二)彈性能量指數測定彈性能量指數是煤樣在單軸壓條件下,破壞前所積蓄的變形能與產生塑性變形消耗的能量的比值,用符號WET表示。本規范采用*—Y函數記錄儀自動繪圖法測定彈性能量指數,當不具備自動繪圖設備時,也可采用電阻應變片法測定彈性能量指數。一、儀器、設備1、儀器(1)位移傳感器(2)載荷傳感器(3)動態電變阻應變儀(4)*—Y函數記錄儀2、?材料試驗機二、試件規格、加工精度、數量3、試件采用直徑5±0602Cm,高徑比1±0.2的圓柱體,也可采用5×5×5Cm(公差與略述體相同)的正方形試件。4、按(一)中第七條執行。5、每組試件數不少于10件。三、測試系統6、測試系統見圖4。四、測定步驟7、測定前對試件進行編號,檢查試件加工精度,測量試件尺寸(試件直徑應在其高度中部兩個垂直的方向測量,求算術平均值)。對試件層理、裂隙、節理、含水狀態等及加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描述,填入記錄表格。8、按本規范(一)中第11條執行。9、任取試件3—5件,進行單向抗壓強度測定,求出平均破壞載荷值,以此為參考值,估計用于測定彈性能量指數的煤試件的卸載值。30頁圖圖4?WET測試系統1—上加壓板?2—試件?3—載荷傳感器?4—球形座?5—下加壓板;6—位移傳感器;7—磁力表架;8—*—Y函數儀;9—動態應變儀。10、將壓力傳感器和試件放在壓力機下加壓板中心,并使三者的軸線重合。11、安裝位移傳感器。依次將載荷傳感器和位移傳感器同接收儀器連接(圖4)12、接通儀器電源、預熱、調試、檢查,使之處于可工作狀態。13、開動壓力機,使上壓板與試件接觸(但此時試件應未受力)后調整儀器零點,然后,以每秒0.5~1Mpa的速度對試件加載。加載到預計破壞載荷的1~5%,同時繪出載荷變形曲線,最后對試件加載到破壞,記下破壞載荷,描述記錄破壞特征,填入記錄表格。14、當用電阻應片法測定WT45~87是的有關規定執行。15、按每秒0.5~1.0Mpa的加載速度逐級加載,以預計破壞載荷的10%的間隔讀一次數,記錄載荷與應變值,直至達預計載荷的8c%。以加載時的同樣間隔,逐級卸載測取讀數,卸載至破壞載荷的1~5后,再繼續加載至試件破壞,并將破壞載荷,破壞特征,填入記錄表。每個試件測定過程讀數不得少于5次。繪制加載和卸載的應力應變曲線。五、測定結果計算16、按下式檢查測定結果:0.7Pc≤Pc′≤0.9Pc試中PC—試件破壞載荷,KN;PC—卸荷點載荷,KN。卸荷點載荷不滿足上式的數據則予以廢棄,然后,應補充試件數,直至滿足要求的試件數不少于10件。17、計算彈性能量指數(1)單個試件彈性能量指數:WET=ΦSP/ΦSt式中ΦSP—彈性應變能;ΦSTt—塑性變形能量。ΦSP、ΦSTt用求積儀或其他方法求出,見圖5。?32頁圖圖5?計算圖1nWET=MWETi?ni=?1?式中WET—彈性能量指數平均值;WETi—第i個定件彈性能量指數;n—試件個數。計算結果取一位小數;測定結果按表1判據鑒定。(三)沖擊能量指數的測定沖擊能量指數是在單軸壓縮受力狀態下,煤樣的全應力——應變曲線峰值前所積聚的變形能與峰值后所消耗的變形能之比值,本規范適用于電液伺服試驗機或剛性試驗機測定沖擊能量指數。一、儀器設備1、電液伺服試驗機或剛性試驗機。2、載荷傳感器,位移傳感器或其它變形測定裝置。3、*—Y函數記錄儀二試件規格,加工精度,數量4、試件規格,加工精度均按(一)中第6、7條執行。5、試件數量為10件三、試驗系統6、試驗采用電液伺服試驗系統或剛性試驗機系統,見圖6、7。33頁圖?圖6電液伺服試驗系統1—上加壓板;2—試件;3—球形座;4—墊塊;5—下加壓板;6—磁力表架;7—位移傳感器;8—控制柜;9柜;9—*—Y函數儀。34頁圖圖7剛性試驗系統1—上壓板;2—剛性柱;3—磁性表座;4—位移傳感器;5—試件;6—載荷傳感器;7—球形座;8—下壓板;9—動態電阻應變儀;10—*—Y函數記錄儀。四、測定步驟7、測定前對煤術的監查、描述等按(一)中第10條執行8、按本規范(一)中第11條執行9、根據試驗單軸抗壓強度;破壞狀態等力學特征,選擇合適的變形速率,一般變形速率控制在(0.5~1)×105mmS以內。10、采用伺服試驗系統時,首先將試件置于試驗機的承壓板中心,調整球形座,使試件受力均勻。煤試件多呈脆性破壞,應加保護罩。開動試驗機,使試件與上加壓板接觸,此時載荷顯示器有少許載荷指示。11、安裝位移傳感器,調整控制柜各有關旋鈕到指定位置,按選定的應變速率加載至應力應變全程曲線繪出為止。12、采用剛性機試驗系統時,將四根剛性柱放在壓力機上下壓板中間,在四根剛性柱中間放球形座和載荷傳感器,其上放試件。要求試件頂面與上加壓板平行并高出剛性柱1Cm左右。13、在試件再側安裝量測位移傳感器,將兩支位移傳感器串聯按半橋橋路連接,接入動態應變儀。通過動態應變儀輸出端把位移與壓力信號接入*—Y函數記錄儀。接通各儀器電源,預熱15—30分鐘。根據試件破壞特性,選擇儀器各有關旋鈕位置,并預調平衡,使之處于工作狀態。14、開動壓力機按每秒0.5—1Mpa的速度加載,當加載到預計破壞載荷的70—80%時,停止加載。將四根剛性柱與上壓板緊密接觸,繼續開動壓力機,按每秒(0.5—1)×10-5ma的變形速率加載至應力應變全程曲線繪出。15、記錄加載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對破壞后的狀況進行描述。一、測定結果計算16、按全應力變曲線的峰值后段特性分成Ⅰ類曲線和Ⅱ類曲線;即以過峰值強度的垂線為分界,曲線后段位于右邊為Ⅰ類曲線,位于左邊為Ⅱ類曲線,如圖8。36頁圖8兩類典型的應力應變全程曲線17、對Ⅰ類曲線用求積儀或其他方法求出峰值前后曲線下方的面積F*、Fs,見圖9。圖937頁圖9應力應變全程曲線圖中Fs是OC段曲線下的面積,即加載過程中煤樣積聚的能量;F*是CD段曲線下的面積,即煤樣破壞消耗的能量。D為殘余強度的初始點,其確定方法:采用上升段曲線的切線與ε軸垂線交點的距離EQ,截取QF=EQ,由F引ε軸垂線交下降段曲線為D。18、單個試件沖擊能量指數按下式計算:FsKE=F*19、每組試件沖擊能指數KE取其試件的算術平均值,測定結果按給定的判據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