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煤礦職工不安全行為預防井下電氣網絡三大保護保護接地規程

煤礦職工不安全行為預防井下電氣網絡三大保護保護接地規程

2024-07-13 閱讀 6703

煤礦井下防止觸電保護有:變壓器中性點禁止接地、完善的保護接地系統、靈敏的漏電保護。對保證煤礦低壓電氣設備的安全運行,避免各類事故的發生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接地、漏電保護、過流保護,通常稱為煤礦井下電氣網絡的三大保護。這里主要談談保護接地有關知識。

什么是保護接地呢肯定有人說,保護接地就是由金屬線把電氣設備外殼和大地連接。這僅是片面的理解。保護接地就是用導體把電氣設備中所有正常不帶電部分的外露金屬部分和埋在地下的接地電極連接起來,以防止人身觸電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措施。井下電氣設備電壓在36伏以上和由于絕緣損壞可能帶有危險電壓的電器設備的金屬外殼、構架、鎧裝電纜的鋼帶等必須有保護接地。保護接地的主要形式有:保護接地網、主接地極、局部接地極、接地母線、連接導線與接地導線。

保護接地有什么重要作用呢從觸電安全保護和直接短路兩個方面來解釋保護接地的重要作用。

1、有保護接地和沒有保護接地情形下,設備外殼帶電,如果人觸及帶電外殼的情形分析:沒有保護接地:這是觸電電流全部經過人體流入大地,形成回路,非常危險,可能導致觸電身亡。

有保護接地:人體電阻為1000歐姆,規程規定接地電阻不得超過2歐姆,由于人體電阻遠遠大于接地極的電阻,因此只有接地電流的一小部分流經人體,大部分則從接地裝置流過。

兩者比較可以看出,有保護接地的情況下,人體在觸及帶電設備時相對安全多了。

2、若兩臺井下電氣設備碰殼漏電,兩相對地短路,如果短路電流不能使繼電器動作,就存在危險電壓。若將所有的電器設備的接地極都連接起來,形成接地網,此時就不是接地短路,而是直接短路,短路電流增大,從而使保護裝置動作,切除故障。

我們再來談談保護接地網的構成。井下電氣設備比較分散,而且供電距離又遠,很難有一個集中的接地裝置來滿足保護接地的需要。因此,除井下中央變電所設置接地極外,沿途供電線路還埋設了許多局部接地極。利用鎧裝電纜的鉛皮、鋼帶以及橡套電纜的接線,把分布在井底車場、運輸大巷、采區變電所以及工作面配電點的電氣設備(36伏以上)的金屬外殼在電氣上連接起來,這樣就使各處埋設的接地極(局部接地極)也并聯起來,從而形成一個井下保護接地系統,這就是井下保護接地網。

在現實工作中,有些同志認為電氣設備的橡套電纜有接地芯線和設備金屬外殼連接,就不用再埋設局部接地極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在井下保護接地網中,局部接地極是基礎組成單元,接地芯線起一個連接作用,兩者缺一不可。

區隊在日常井下保護接地裝置的檢查與維修中應注意以下要點:應明確檢查人員、檢查時間、檢查標準。凡有值班人員的機電硐室和專職司機的電氣設備,在交接班時,必須由值班人員和專職司機對局部接地極、接地導線及連接導線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于其它電氣設備的保護接地,則由維護人員每周至少進行一次表面檢查,檢查的重點是整個接地網的連接情況,使保護接地處于完好狀態,一經發現接觸不良,或有嚴重銹蝕情況,應立即處理。

篇2:施工現場不安全因素分析預防

一、施工現場不安全因素分析

(一)事故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事故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是造成人的傷害、物的損失事故的先決條件,各種人身傷害事故均離不開物與人這兩個因素。人身傷害事故就是人與物之間產生的一種意外現象。在人與物兩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的背后,實際上還是隱含著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是造成絕大部分事故的兩個方面潛在的不安全因素,通常也可稱作事故隱患。

分析大量事故的原因可以得知,單純由于不安全狀態或者單純由于不安全行為導致的事故情況并不多,事故幾乎都由多種原因交織而形成的,是由人的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結合而成。

(二)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是指影響安全的人的因素。即:能夠使系統發生故障或發生性能不良的事件的人員個人的不安全因素和違背設計和安全要求的錯誤行為。人的不安全因素可分為人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為兩個大類。

1、個人的不安全因素

個人的不安全因素是指人員的心理、生理、能力中所具有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影響安全的因素。

個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是指人在心理上具有影響安全的性格、氣質和情緒(如急燥、懶散、粗心等)。

〔2〕生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生理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大致有5個方面:

1)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2)體能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3)年齡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4)有不適合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疾病。

5)疲勞和酒醉或剛睡過覺,感覺朦朧。

〔3〕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

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知識技能、應變能力、資格等不能適應工作和作業崗位要求的影響因素。

2、人的不安全行為

人的不安全行為是指造成事故的人為錯誤,是人為地使能夠使系統發生故障或發生性能不良的事件的人員個人的不安全因素和違背設計和操作規程的行為。

人的不安全行為通俗地用一句話講,就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的失誤。

(1)不安全行為在施工現場的類型

按《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一86),可分為13個大類:

1)操作失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2)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設備。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體存放不當。

6)冒險進入危險場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業、停留。

9)在機器運轉時進行檢查、維修、保養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為。

11)沒有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用具。

12)不安全裝束。

13)對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處理錯誤。

(2)產生不安全行為的主要原因

1)系統、組織上的原因。

2)思想上責任性的原因。

3)工作上的原因。

(3)產生不安全行為的工作上的主要原因

1)工作知識的不足或工作方法不適當。

2)技能不熟練或經驗不充分。

3)作業的速度不適當。

4)工作不當,但又不聽或不注意管理提示。

3、必須重視控制和防止產生人的不安全因素

《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一99)條文說明指出:“分析的事故中有89%都不是因為技術解決不了造成的,都是違章所致。由于沒有安全技術措施,缺乏安全技術措施,不作安全技術交底,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造成的”。有關部門對近年來的企業傷亡事故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違反操作規程或勞動紀律原因列居首位,其中60%以上都是因為安全教育培訓不夠,缺乏安全操作知識,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和指揮錯誤等不安全行為原因事故。另有資料反映:有人曾對7500件傷亡事故進行了分析,其中天災僅占2%,即98%的傷亡事故在人的預防能力范圍內,是可以預防的。其中在可防止的全部事故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事故占88%。以上資料表明,各種各樣的傷亡事故,絕大多數是由人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是在人的能力范圍內,是可以預防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施工現場勞動條件改善,機械設備的進一步完善,在造成事故的原因比例中,由人的不安全因素所占的比例會有所增加。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人的因素,加強對員工的安全教育培訓,杜絕和預防出現人的不安全因素。

(三)物的不安全狀態

物的不安全狀態是指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質條件,包括機械設備等物質或環境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通常人們將此稱之為物的不安全狀態或稱之為物的不安全條件,也有直接稱其為不安全狀態。

1、物的不安全狀態的內容

(1)物(包括機器、設備、工具、物質等)本身存在的缺陷。

(2)防護保險方面的缺陷。

(3)物的放置方法的缺陷。

(4)作業環境場所的缺陷。

(5)外部的和自然界的不安全狀態。

(6)作業方法導致的物的不安全狀態。

(7)保護器具信號、標志和個體防護用品的缺陷。

2、物的不安全狀態的類型

(1)防護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

(2)設備、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個人防護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

(四)組織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組織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通常也可稱為組織管理上的缺陷,它也是事故潛在的不安全因素,作為間接的原因共有以下方面。

1、技術上的缺陷。

2、教育上的缺陷。

3、生理上的缺陷。

4、心理上的缺陷。

5、管理工作上的缺陷。

6、學校教育和社會、歷史上的原因造成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