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現場不安全因素分析預防
一、施工現場不安全因素分析
(一)事故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事故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是造成人的傷害、物的損失事故的先決條件,各種人身傷害事故均離不開物與人這兩個因素。人身傷害事故就是人與物之間產生的一種意外現象。在人與物兩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的背后,實際上還是隱含著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是造成絕大部分事故的兩個方面潛在的不安全因素,通常也可稱作事故隱患。
分析大量事故的原因可以得知,單純由于不安全狀態或者單純由于不安全行為導致的事故情況并不多,事故幾乎都由多種原因交織而形成的,是由人的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結合而成。
(二)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是指影響安全的人的因素。即:能夠使系統發生故障或發生性能不良的事件的人員個人的不安全因素和違背設計和安全要求的錯誤行為。人的不安全因素可分為人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為兩個大類。
1、個人的不安全因素
個人的不安全因素是指人員的心理、生理、能力中所具有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影響安全的因素。
個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是指人在心理上具有影響安全的性格、氣質和情緒(如急燥、懶散、粗心等)。
〔2〕生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生理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大致有5個方面:
1)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2)體能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3)年齡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4)有不適合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疾病。
5)疲勞和酒醉或剛睡過覺,感覺朦朧。
〔3〕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
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知識技能、應變能力、資格等不能適應工作和作業崗位要求的影響因素。
2、人的不安全行為
人的不安全行為是指造成事故的人為錯誤,是人為地使能夠使系統發生故障或發生性能不良的事件的人員個人的不安全因素和違背設計和操作規程的行為。
人的不安全行為通俗地用一句話講,就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的失誤。
(1)不安全行為在施工現場的類型
按《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一86),可分為13個大類:
1)操作失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2)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設備。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體存放不當。
6)冒險進入危險場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業、停留。
9)在機器運轉時進行檢查、維修、保養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為。
11)沒有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用具。
12)不安全裝束。
13)對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處理錯誤。
(2)產生不安全行為的主要原因
1)系統、組織上的原因。
2)思想上責任性的原因。
3)工作上的原因。
(3)產生不安全行為的工作上的主要原因
1)工作知識的不足或工作方法不適當。
2)技能不熟練或經驗不充分。
3)作業的速度不適當。
4)工作不當,但又不聽或不注意管理提示。
3、必須重視控制和防止產生人的不安全因素
《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一99)條文說明指出:“分析的事故中有89%都不是因為技術解決不了造成的,都是違章所致。由于沒有安全技術措施,缺乏安全技術措施,不作安全技術交底,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造成的”。有關部門對近年來的企業傷亡事故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違反操作規程或勞動紀律原因列居首位,其中60%以上都是因為安全教育培訓不夠,缺乏安全操作知識,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和指揮錯誤等不安全行為原因事故。另有資料反映:有人曾對7500件傷亡事故進行了分析,其中天災僅占2%,即98%的傷亡事故在人的預防能力范圍內,是可以預防的。其中在可防止的全部事故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事故占88%。以上資料表明,各種各樣的傷亡事故,絕大多數是由人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是在人的能力范圍內,是可以預防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施工現場勞動條件改善,機械設備的進一步完善,在造成事故的原因比例中,由人的不安全因素所占的比例會有所增加。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人的因素,加強對員工的安全教育培訓,杜絕和預防出現人的不安全因素。
(三)物的不安全狀態
物的不安全狀態是指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質條件,包括機械設備等物質或環境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通常人們將此稱之為物的不安全狀態或稱之為物的不安全條件,也有直接稱其為不安全狀態。
1、物的不安全狀態的內容
(1)物(包括機器、設備、工具、物質等)本身存在的缺陷。
(2)防護保險方面的缺陷。
(3)物的放置方法的缺陷。
(4)作業環境場所的缺陷。
(5)外部的和自然界的不安全狀態。
(6)作業方法導致的物的不安全狀態。
(7)保護器具信號、標志和個體防護用品的缺陷。
2、物的不安全狀態的類型
(1)防護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
(2)設備、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個人防護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
(四)組織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組織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通常也可稱為組織管理上的缺陷,它也是事故潛在的不安全因素,作為間接的原因共有以下方面。
1、技術上的缺陷。
2、教育上的缺陷。
3、生理上的缺陷。
4、心理上的缺陷。
5、管理工作上的缺陷。
6、學校教育和社會、歷史上的原因造成的缺陷。
篇2:火電廠化學工作危險因素預防控制
火電廠化學專業在生產中需要使用許多化學危險品,這些物質對生產設備有極強的腐蝕性,且這種腐蝕作用是潛在的長期的,致使生產設備使用壽命變短,安全隱患增多,檢修頻率增大,如果不能及時發現設備的安全隱患,發生事故,后果將十分嚴重。如果對化學危險品操作或使用不當,致使發生泄漏,將嚴重威脅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和環境安全。如何預防和控制化學品的危害,防止事故發生成為安全生產中一個重要方面。火電廠化學專業的生產作業與其它作業相比有明顯區別和特殊要求,且目前火電廠化學專業生產自動化水平較低,許多操作需要工作人員親自到現場在危險環境下進行,化學設備的檢修作業多容易使人產生麻痹思想導致事故發生。為此,筆者認為相關工作人員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基本工作。
1、人員培訓
作業人員的安全培訓在預防化學品的危害中起著重要作用,安全培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生產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基本特性以及安全防護基本知識。
(2)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3)事故發生時的緊急救護和自我救護技術措施。
(4)事故案例教育。
(5)安全生產技能教育,使作業人員做到規范操作,提高可靠率,避免失誤。
通過培訓使作業人員安全規范工作,掌握安全生產知識和規律,提高預防事故發生的能力。安全培訓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應定期培訓與不定期培訓結合開展,危險作業前有針對性的安全培訓非常必要。安全培訓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典型事例分析討論的形式能夠提高受訓人員的參與熱情,收到良好效果。
2、個人防護
在與化學危險品有關的各項作業中應合理規范地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做好使作業人員不受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線。電廠應根據工作場所中的危害因素及其危險程度,為作業人員免費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防護用品。按照防護用品的使用規則和防護要求,作業人員要做到會檢查防護用品的可靠性,全正確使用防護用品,會正確維護保養防護用品。作業人員應認識到防護用品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及有害因素,它不能視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為一種必要的輔助性防范措施。但如果在作業中完全拋棄這最后的一道防護屏障那更是錯誤的(應刪除),在作業過程中應做好個體防護而又不依賴于個體防護。
3、作業監護
在有關化學危險品的操作或檢修作業中,應有作業監護人,使作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的活動行為得以受到指導、監督與提示,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有效避免。工作監護是保證人身安全及操作正確一項重要措施。工作監護人要有極強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熟悉安全工作規程,掌握安全施工方法、檢修工藝和質量標準,掌握化學危險品的特性及事故處理措施,能辯別作業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發現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并提出改正措施。工作監護人雖然不必親自動手工作,但他的心應該融入到作業中去,處處為被監護作業人員的安全著想。
4、有效隔離
把生產設備與故障設備或檢修設備安全有效隔斷開來(刪除),阻止危險品對人員、設備、環境造成危害。有效隔斷是設備檢修時防止事故發生的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必須認真細致的執行,在辦理檢修工作票時,不能只憑系統圖來填寫安全措施,一定要察看現場,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來填寫安全措施,并且要適當擴大有效隔斷的范圍,在布置安全措施時一定要操作到位,做到萬無一失,另外,還要通過設置屏障與隔離措施,使作業人員與危險源之間得到隔離。
5、做好危險因素分析及事故預控
事故的發生雖有其突發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預防為主”是現代安全生產的基本原則。資料統計表明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當事人對有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點缺乏事先預想,或者雖然預想到卻缺乏有效地防范而造成的,做好危險點分析預控,可以增加作業人員對危險點危險性的認識,有助于克服麻痹思想。危險點分析預控不是憑空亂想,它是有目的的對將開始作業中的危險點進行充分估計、分析、判斷,制定出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安全防范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確實起到預防事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