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溶解乙炔生產過程中不安全因素安全預防措施

溶解乙炔生產過程中不安全因素安全預防措施

2024-07-23 閱讀 3422

溶解乙炔生產從電石進廠到產品出廠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不同的崗位危險危害特性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應采取相應措施加以預防。

1.電石搬運、破碎過程。由于搬運、破碎是暴露在空氣中進行的,若電石遇水、受潮等影響或加料斗內乙炔置換不干凈,在搬運、破碎電石過程中會發生撞擊和摩擦等點火能,只要桶內乙炔含量達到爆炸極限范圍,發生事故是必然的。因此在搬運、破碎前,應檢查電石桶內是否有乙炔,存在乙炔應先通過自然通風或氮氣置換清除它,搬運時應輕裝輕卸,防止點火源的產生。此外,電石破碎時會產生粉塵和噪聲,對人體有害,應設置除塵裝置清除粉塵,作業人員須戴防塵口罩和耳塞加以防護。

2.乙炔發生過程。在乙炔發生器投料時,易發生電石相互撞擊和與器壁撞擊產生火花。敞口式發生器加料是暴露在大氣中進行,通風不好存在乙炔,作業頻繁,燃爆的可能性很大。采用全密封加料桶情況較好,但加料前后氮氣對料斗吹掃不干凈或料斗密封性差有泄漏,也同樣會發生爆炸。所以對敞口式發生器而言,通風裝置保持良好非常重要,加料時應避免電石相互撞擊。密閉式料斗加料前必須用純度大于98%的氮氣對它徹底置換排除空氣,局部用測氧儀對料斗內的氧含量進行檢測,看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加料結束后,還應用氮對料斗進行吹掃排除乙炔氣。掃吹用氮必須經過減壓(低于0.05MPa),否則的話,壓力過高、流速過快,容易產生沖擊能和靜電,也會發生爆炸。料斗泄漏不密封,應及時修復或更換。

發生器操作溫度最好控制在70℃左右,不得超過90℃,冷卻塔出口溫度應低于35℃(硫酸凈化法要求更低)。因為溫度過高,乙炔中的水含量增大,會增加冷卻塔的負荷,且溫度過高,反應加劇,甚至失控,易造成聚合放熱,最終引起爆炸,對安全也不利;溫度過低,電石乳液的乙炔量增多,且有可能在排渣時夾帶未完全水解的電石進入渣池,渣池表面乙炔與空氣混合易出現燃爆。低壓乙炔發生器工作壓力應控制在4~7KPa間,壓力過高造成水封失封,會排放出大量乙炔氣;壓力過低,則會造成壓縮機入口為負壓,空氣易侵入系統,可能構成乙炔空氣混合氣體。此外,發生器液面高低,對溫度、壓力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3.乙炔凈化過程。根據乙炔凈化所采用的凈化劑種類不同,生產操作時的要求也有所區別。常見的凈化工藝有濃硫酸法和次氯酸鈉法。濃硫酸凈化法,安全措施主要是控制工藝溫度,要求在5~35℃間。溫度過低,硫酸流動性差,凈化塔壓差會增大,導致壓縮機進口壓力過低;冷卻水溫度過高,濃硫酸吸水發熱,導致塔內溫度過高,輕者會造成設備、填料、泵、管道損壞,重者會造成燃爆事故。次氯酸鈉凈化法,最主要的是控制有效氯的含量,要求進入塔頂部的有效氯含量不得大于0.1%。如果有效氯含量在2.5%以上,無論氣相、液相均易發生游離氯與乙炔的激烈反應而爆炸。其次,中和塔中氫氧化鈉含量應控制在5~12%間,含量過低,乙炔氣呈酸性,會腐蝕凈化塔后的乙炔管道和乙炔壓縮機。乙炔凈化劑和堿液應及時更換和補充。若乙炔氣中夾帶電石污泡沫雜質,會與酸反應積聚粘結狀化合物,堿液中Na2CO3、Na2SO4含量達到一定程度,都會堵塞設備和管道,影響生產。更換、補充凈化劑、液堿,都必須通過安全補液器加入塔內,防止空氣侵入。作業人員更換、配制凈化劑、液堿,應按規定佩戴防毒面具、防腐手套等,因為濃硫酸、次氯酸鈉、氫氧化鈉對人體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性。

4.乙炔壓縮干燥過程。經壓縮機壓縮后的高壓乙炔的最大危險是,即使乙炔在純的狀態下(即無空氣或氧氣助燃劑),如有點火源也會發生火災,引起爆炸,乙炔分解成碳和氫,這樣的爆炸叫做分解爆炸。爆炸反應的一個特性,那就是限制性,要防止分解爆炸,就要消除二個條件中的一個。高壓乙炔爆炸的限制條件,有溫度、壓力、能量、容器的大小、器壁和種類、雜質等。當高壓乙炔溫度達到200℃以上,即開始聚合反應,并放熱,若熱量不能及時導出,氣體溫度繼續升高,反應加速,很快可以達到分解爆炸溫度發生爆炸。乙炔不凈化,PH3、H2S念量高,發生分解爆炸的溫度更低、點火能更小。為此《往復活塞乙炔壓縮機技術條件》要求壓縮機各級排氣溫度不得超過90℃,同時考慮干燥充瓶時的要求,冷卻后的乙炔溫度應低于40℃。因此操作壓縮機絕對不得出現中斷潤滑油和冷卻水供給現象。中斷潤滑油不僅會造成機器損壞,更危險的是容易發生撞擊產生激發能引起爆炸。同時,乙炔分解爆炸的最小點火能隨壓力增高而下降,當壓力增加到2.5MPa時,則最小分解點火能僅為0.2mJ,所以國家標準GB13591《溶解乙炔充裝規定》規定乙炔壓縮充裝壓力最高不得超過2.5MPa。乙炔分解爆炸發生的可能性還與設備容器大小、管道內徑、長度有很大關系,容器、管道越大,分解爆炸越容易發生,管道越長危險性增大,同時會引起分解爆炸傳播,形成爆轟。因此除了在建站、設計時做好工藝設備選型外,平時操作時更換乙炔干燥器干燥劑時,要特別注意填滿填實干燥容器,避免留下空容積。此外,高壓乙炔在低于16℃的情況下,若乙炔含水量過高,能造成乙炔水合晶體,堵塞阻火器、閥門和氣瓶,造成超壓。含水量過高,充入氣瓶內,降低乙炔的溶解度,影響乙炔瓶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所以干燥后乙炔氣體中含水量應控制在小于1g/m3。

5.乙炔充裝過程。乙炔充裝是乙炔生產過程最危險的區域,按GB18218《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辨識,一般企業都屬于重大危險源(臨界量,生產區為1t)。乙炔充裝除了高壓乙炔的危險特性外,還有管理難度大的特殊性。首先,乙炔充裝排閥門多,泄漏點多,操作頻繁,人員進出多,容易產生靜電等。通常說“十起爆炸九次漏”,乙炔工廠發生事故往往是由漏氣引起的。生產系統設備、管道、閥門等泄漏,無論是乙炔氣外泄還是空氣進入系統,只要存在發火源,就很有可能發生爆炸。因此充裝崗位要經常檢漏,并應加強通風,不準將門窗全部關閉,防止乙炔氣滯留。特別是冬天,天氣冷,門窗關閉不通風,氣候又干燥,易產生靜電,更會發生事故。導除靜電的辦法除作業人員應穿防靜電工作服、鞋外,還應用冷卻水噴淋乙炔瓶充灌排。

其次,市場無序競爭,乙炔瓶丙酮缺量、超期缺陷瓶違規充裝等現象普遍,客觀上造成了乙炔瓶充裝時的不安全性。根據多年來國內外對乙炔瓶安全性能檢驗的經驗,乙炔瓶質量(包括填料、瓶體等)均合格,充裝的乙炔氣和丙酮的質量和數量均符合標準規定,這樣的乙炔瓶是可以保證安全的,即使有人為回火條件,乙炔瓶也不會爆炸。這已多次被乙炔瓶安全試驗所證實。但現實確實令人擔憂,丙酮少量超裝乙炔,填料下沉、斷裂繼續使用等,都會大大增加乙炔瓶分解爆炸的可能性。近幾年來多次的乙炔瓶爆炸事故也證明了這點。

第三,乙炔溶于丙酮是個放熱過程,丙酮沸點只有56.1℃,若充裝時不冷卻,充裝流速過快,管道內存在鐵銹等雜質,這些不安全因素都會引起乙炔爆炸。因此《溶解乙炔充裝規定》要求乙炔充裝溫度不得超過40℃,一次性充裝流速不得超過0.6m3/h.瓶。日常檢修時注意清除管道、阻火器、閥門內雜質,防止充裝時雜質流動摩擦、撞擊。

6.設備檢修過程。設備檢修過程是溶解乙炔生產企業的事故多發區。有時檢修人員為了盡早恢復生產,沒有嚴格執行檢修規程規定的降溫、降壓、清洗、置換、試漏、分析等程序,導致乙炔外泄和空氣進入系統形成爆炸性氣體混合物,造成事故。防止辦法只有一個,即嚴格執行檢修安全規程和程序。具體來講,溶解乙炔設備檢修要做到以下幾條:

6.1單機檢修必須可靠地與系統切斷隔離,如加盲板、拆除部分連接管道等。

6.2設備檢修前后,必須用氮氣置換合格,檢修后系統內氧含量小于3%,并經氣密性試驗合格。

6.3在帶壓狀態下,不準拆卸和緊固乙炔設備的螺栓及其它緊固件。

6.4乙炔設備及生產現場動火時,應先辦理“動火證”,按規定程序審批,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在批準的有效時間和范圍內進行動火。動火現場應清除干凈,必須指定專人監護,并備足夠的滅火器材。需動火的設備、裝置、管道必須與生產系統可靠切斷,用水清洗后再用氮氣置換至可動火標準。動火前取樣分析時,應注意死角,取樣時間應不早于動火前半小時,必要時,動火分析應隨時進行。

6.5進入乙炔設備內檢修前,必須先辦理“進罐作業證”,除按規定清洗置換,還應用空氣進行置換,使罐內氧含量在18-21%之間。取樣時間不早于進入設備前半小時,因故較長時間中斷作業或安全條件改變,應重新辦理“進罐作業證”和取樣分析。罐內作業照明應使用電壓不超過12伏的防爆燈具,并且絕緣良好無接頭外露。罐內檢修人員應按規定穿戴好防護用品,設備外須有專人監護,并應有緊急救護措施。

7.丙酮灌裝、儲存、使用過程。丙酮屬于低閃點易燃有毒危險化學品,按《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雖然一般溶解乙炔廠不單獨構成重大危險源(臨界量:使用場所為2t,儲存場所為20t),但它的危險危害性還是很大的。槽

車到廠在灌裝時暴露于空氣,尤其是夏季,丙酮易揮發,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吸入和接觸對人體有害。因此在灌裝丙酮時,要禁止明火、撞擊和摩擦,流速不要超過3m/s,槽車要有接地裝置,防止靜電積聚,操作人員應戴防毒口罩和防護手套。丙酮儲存庫房應陰涼通風,隔開儲存,通道暢通。丙酮使用場所不準超過一個包裝桶(160Kg),充瓶時用氮加壓、密閉操作,壓力不準超過0.8MPa。

篇2:氧乙炔氣瓶安全制度

一、總則:

為了加強氧乙炔氣瓶安全管理,保證安全使用,保證人身和國家財產安全,特制定本部門氧乙炔氣瓶安全管理制度。

二、儲存和使用:

1、儲存氣瓶時,應遵守下列要求:

(1)、應置于專用倉庫儲存,氧乙炔氣瓶倉庫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

(2)、倉庫不得有地溝、暗道,嚴禁明火和其它熱源;倉庫應通風、干燥,避免陽光之射;

(3)、空瓶與實瓶兩者應分開放置,并有明顯標志,氧乙炔氣瓶應分室存放,并在附近設置滅火器材;

(4)、氣瓶放置整齊,并配戴好瓶帽。立放時,要妥善固定;橫放時,頭部應朝向一方,垛高不宜超過五層。

2、氣瓶使用應遵守下列規定:

(1)、不得擅自更改氣瓶的鋼印和顏色標記;

(2)、氣瓶使用前應進行安全狀況檢查,對盛裝氣體進行確認;

(3)、氣瓶的放置地點,不得靠近熱源,距明火10米以外;盛裝易引起聚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氣體的氣瓶,并應避開放射性射源;

(4)、氣瓶立放時應采取防傾倒措施;

(5)、夏季應防止曝曬;

(6)、嚴禁敲擊、碰撞;

(7)、嚴禁在氣瓶上進行電焊引弧;

(8)、嚴禁用溫度超過40℃的熱源對氣瓶加熱;

(9)、瓶內氣體不得用盡,必須留有剩余壓力,應小于0.05MPa;

(10)、氣瓶投入使用后,不得對氣瓶進行挖補、焊接修理;

(11)、使用氣瓶的工作人員應熟悉氣瓶一般安全知識。

三、確保氣瓶安全五條紀律:

1、禁止用氧氣瓶或其它壓縮氣瓶對輪胎充氣,吹掃容器管道系統,缺氧的工作現場通風以及作為各種容器打壓的氣源;

2、禁止用氧氣瓶充裝氫氣或其它氣體;

3、禁止用扳手及手錘等敲打旋轉瓶閥,防止閥門損壞氣瓶沖出;

4、涉及到易燃易爆場所或有危險作業現場,在操作使用氣瓶時,必須事先完善可靠的安全措施,經主管領導批準方可進行。

四、氣瓶管理工作的檢查與考核:

1、本車間氣瓶管理工作的檢查與考核,由車間負責;

2、發生下列情況按照《太原第一熱電廠安全生產獎懲規定》進行考核:

(1)、由于違章作業、違章指揮,造成氣瓶爆炸、著火、設備損壞或人身事故;

(2)、由于對氣瓶管理不善,維護不當致使發生氣瓶爆炸、著火、設備損壞或人身事故;

(3)、發生一般習慣性違章造成嚴重人身未遂事故或造成嚴重設備損壞未遂事故;

(4)、外包工程施工單位,在承包設備檢修或更改工程使用氣瓶發生不安全情況時,由生技部或承包方在工程費用結算中按有關規定根據安監部罰款通知書進行扣罰;

3、根據本制度,凡是現場使用乙炔氣瓶時應裝設止回閥,如不使用止回閥每次罰款300元;

本管理制度如有與上級有關規定不符的條款,以上級規定為準。

篇3:氧氣乙炔倉庫安全管理辦法

為加強公司氧氣、乙炔倉庫安全保衛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特制定本辦法:

一、責任體系及職責

本部位安全保衛管理小組,由第一責任人(單位主管供應領導)、直接責任人(供應部門負責人)和安全員(倉庫保管員)組成,全面負責倉庫的安全保衛工作。其職責分別是:

1、安全員是本部位安全保衛管理和安全保衛措施的實施者和落實者;

2、直接責任人負責本部位安全保衛管理的監督和檢查工作;

3、第一責任人負責本部位安全保衛管理的組織和領導工作。

二、氧氣、乙炔倉庫的安全保衛操作規程:

1、非本庫人員禁止入內,確因工作需要,須經倉庫保管員同意后,方可進入。

2、庫內嚴禁煙火,嚴禁攜帶火種,穿帶釘子的鞋,入內應關閉手機等通訊工具。

3、裝卸氧氣、乙炔瓶要按規定輕拿輕放,禁用能產生火花的工具。收發有登記手續。

4、庫內不得同時存放性質相抵觸的爆炸物品和其它物品。

5、照明燈具及電器設施應達到防爆要求,并有良好的通風措施,定期檢測,確保狀態良好。

6、本部位配置?KG干粉滅火器?具,放置在?,倉庫保管員要做到每周進行一次檢查,每月進行一次維護保養,保持良好狀態,倉庫保管員必須熟悉掌握“三懂、三會”的內容(懂本崗位火災危險性,懂預防火災的措施,懂撲救火災的方法;會報警,會使用消防器材,會撲救初期火災)及自救逃生的常識和方法,公司綜合事務部要做好“三懂、三會”的培訓工作。

三、本部位安全保衛檢查

倉庫保管員每天檢查一次、直接責任人每周檢查一次、第一責任人每月檢查一次、公司綜合事務部該業務管理人員要每半月檢查一次,并有記錄。

檢查內容:

1、查倉庫周邊的防火情況,嚴禁一切煙火;

2、查倉庫周圍有無危及倉庫安全的作業;

3、查倉庫門窗和安全防范設施有無損壞;

4、查消防器材完好情況;

5、查倉庫警示標識是否處于正常狀態。

倉庫保管員要堅持及時發現和排除不安全因素,重大問題立即向主管領導和公司綜合事務部(電話:****)報告,確保安全萬無一失。

6、查安全保衛責任體系運行情況,查各類責任人履行職責情況。

四、考核

1、因不執行本辦法或玩忽職守,造成企業和職工個人財產損失在500元以下的,由第一責任人、直接責任人和安全員及其他責任人按所負責任劃分全額賠償;500元以上超出部分按20%的比例賠償,賠償總額不超過5000元。

2、在倉庫內違章吸煙的給予違章人經濟處罰200元。

3、倉庫保管員發現違章行為不制止,考核其100元。

4、違反本辦法構成違法犯罪的,由公安機關追究單位和責任人的法律責任。被公安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同時,公司仍追究內部管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