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模版

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模版

2024-07-13 閱讀 1628

再生資源回收以物資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正在成為全球潮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可持續發展就是,既符合當代人類的需求,來看下面的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內容:

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要求起草。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

本標準起草人:管愛國、富鴻鈞、蔡海珍、曹陽、胡佳偉。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的性質、功能、設立原則、建設標準和經營管理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的建設和經營管理活動,不適用于我國法律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的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報廢汽車等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289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

GB12801生產過程安全衛生標準要求總則

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再生資源renewableresource

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

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造紙原料(如廢紙、廢棉等)、廢輕化工原料(如橡膠、塑料、農藥包裝物、動物雜骨、毛發等)、廢玻璃等。

3.2

回收站點collectionsite

在工礦企業、機關團體、高等院校、居民集中區專門設立的進行再生資源回收、分類、存儲、中轉的回收場所,包括固定回收站點和流動回收站點。

4設立原則

設立依據

固定回收站點的設立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執行國家土地、建筑、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消防安全、社會治安等有關方面的政策和規定。

設立前提

固定回收站點的選址、布局、規模和建設要與當地經濟技術、城建交通、環保市容協調發展。

按照“便于購銷,保護環境”的原則,采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設統一、規范的回收站點。

4.3設立要求

固定回收站點的設立應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記條件,領取營業執照后方可從事經營活動,并在30日內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商務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機構備案。

4.4廢舊金屬回收站點設立要求

回收廢舊金屬的固定回收站點應在取得營業執照后15日內向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備案。

5建設要求

5.1建設依據

回收站點的建設應符合本地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提倡“七統一、一規范”,即統一規劃、統一標識、統一著裝、統一價格、統一計量、統一車輛、統一管理和經營規范。

鼓勵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采用連鎖經營方式發展直營或加盟回收站點。

對于生活類再生資源,固定回收站點的建設要根據本區縣(市)大小、實際居住人口與再生資源產生量情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則,城區每2000戶居民設置1個回收站(點);鄉鎮每2500戶居民設置一個回收站(點),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設立流動回收車。

5.2建設條件

固定回收站點的營業面積一般應不少于10平方米。

門面招牌采用統一規范的站名和設計,站點的建筑、設計、外部裝修應與社區環境協調,原則上要求全封閉。

中轉站應配備稱量、檢測、分揀、起重、運輸等設施設備。

中轉站營業面積應不少于500平方米,城市中轉站應在每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內設置1個,鄉鎮中轉站按每個鄉鎮設置2個。

5.3建筑設計要求

回收站點建筑設計應符合GB2894、GB50016要求,符合環境、排污、市容、消防要求,交通便利、不擾民。

5.4站點內部要求

回收站點內部應懸掛《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登記證明》、收購品種及價格表,服務公約和公安部門嚴令禁止收購的物品名稱,履行民事要求。

5.5存放要求

回收站點內再生資源應按商品儲運要求堆放整齊,按規定要求分類擺放。

6設施設備要求

回收站點應配置相應的設施設備。

設施設備應具備防止地面水、雨水及地下水流入、滲透的裝置,并符合消防安全和環保要求。

6.1衡器要求

配備統一的檢驗鑒定合格的衡器。

衡器應與區域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系統相適應,并按相關規定定期送檢。

6.2運輸設備要求

回收站點至分揀中心、集散市場間配備相應的封閉式運輸設備,并設置相應裝置,防止運輸過程中滲瀝液滴漏、各類廢棄物飛揚灑落。

流動回收車和機動運輸車應采用統一標識和統一編號,應當按照當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規定的路線和時間行駛。

6.3消防設備要求

依法取得消防驗收和備案,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規定要求配置消防設施、器材,設置消防安全標志,并定期組織檢驗、維修。

應保證回收站再生資源能及時運出,避免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和火災隱患。

7經營管理及勞動保護要求

7.1經營依據

回收站點從事收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經營活動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遵守《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7.2從業人員要求

從業人員應接受職業道德教育和崗位知識、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且應規范作業。

提倡為回收站點其招用的人員制發統一的再生資源流動回收標識。

非個體經營的固定回收站點應根據《勞動法》要求,為員工辦理相關勞動保險,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

7.3綜合治理責任要求

建立綜合治理和安全責任制,回收站點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發生重大責任事故,要追究其責任。

在經營活動中發現有公安機關通報尋查的贓物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時,應立即報告公安機關。

7.4統計工作要求

回收站點應配合本地區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管理部門的統計工作,根據當地要求定期上報廢舊物資回收基本情況和經營狀況的統計數據。

7.5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管理要求

從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及其它舊貨收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經營活動應遵守電子廢棄物、舊貨流通的有關法規和規定。

參考文獻

[1]商商貿發[2009]142號,商務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通知

[2]商務部令[2007]第8號,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

[3]商商貿發[2010]187號,商務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來源: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市場處

篇2: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模版

再生資源回收以物資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正在成為全球潮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可持續發展就是,既符合當代人類的需求,來看下面的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內容:

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要求起草。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

本標準起草人:管愛國、富鴻鈞、蔡海珍、曹陽、胡佳偉。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的性質、功能、設立原則、建設標準和經營管理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的建設和經營管理活動,不適用于我國法律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的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報廢汽車等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289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

GB12801生產過程安全衛生標準要求總則

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再生資源renewableresource

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

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造紙原料(如廢紙、廢棉等)、廢輕化工原料(如橡膠、塑料、農藥包裝物、動物雜骨、毛發等)、廢玻璃等。

3.2

回收站點collectionsite

在工礦企業、機關團體、高等院校、居民集中區專門設立的進行再生資源回收、分類、存儲、中轉的回收場所,包括固定回收站點和流動回收站點。

4設立原則

設立依據

固定回收站點的設立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執行國家土地、建筑、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消防安全、社會治安等有關方面的政策和規定。

設立前提

固定回收站點的選址、布局、規模和建設要與當地經濟技術、城建交通、環保市容協調發展。

按照“便于購銷,保護環境”的原則,采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設統一、規范的回收站點。

4.3設立要求

固定回收站點的設立應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記條件,領取營業執照后方可從事經營活動,并在30日內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商務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機構備案。

4.4廢舊金屬回收站點設立要求

回收廢舊金屬的固定回收站點應在取得營業執照后15日內向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備案。

5建設要求

5.1建設依據

回收站點的建設應符合本地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提倡“七統一、一規范”,即統一規劃、統一標識、統一著裝、統一價格、統一計量、統一車輛、統一管理和經營規范。

鼓勵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采用連鎖經營方式發展直營或加盟回收站點。

對于生活類再生資源,固定回收站點的建設要根據本區縣(市)大小、實際居住人口與再生資源產生量情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則,城區每2000戶居民設置1個回收站(點);鄉鎮每2500戶居民設置一個回收站(點),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設立流動回收車。

5.2建設條件

固定回收站點的營業面積一般應不少于10平方米。

門面招牌采用統一規范的站名和設計,站點的建筑、設計、外部裝修應與社區環境協調,原則上要求全封閉。

中轉站應配備稱量、檢測、分揀、起重、運輸等設施設備。

中轉站營業面積應不少于500平方米,城市中轉站應在每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內設置1個,鄉鎮中轉站按每個鄉鎮設置2個。

5.3建筑設計要求

回收站點建筑設計應符合GB2894、GB50016要求,符合環境、排污、市容、消防要求,交通便利、不擾民。

5.4站點內部要求

回收站點內部應懸掛《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登記證明》、收購品種及價格表,服務公約和公安部門嚴令禁止收購的物品名稱,履行民事要求。

5.5存放要求

回收站點內再生資源應按商品儲運要求堆放整齊,按規定要求分類擺放。

6設施設備要求

回收站點應配置相應的設施設備。

設施設備應具備防止地面水、雨水及地下水流入、滲透的裝置,并符合消防安全和環保要求。

6.1衡器要求

配備統一的檢驗鑒定合格的衡器。

衡器應與區域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系統相適應,并按相關規定定期送檢。

6.2運輸設備要求

回收站點至分揀中心、集散市場間配備相應的封閉式運輸設備,并設置相應裝置,防止運輸過程中滲瀝液滴漏、各類廢棄物飛揚灑落。

流動回收車和機動運輸車應采用統一標識和統一編號,應當按照當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規定的路線和時間行駛。

6.3消防設備要求

依法取得消防驗收和備案,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規定要求配置消防設施、器材,設置消防安全標志,并定期組織檢驗、維修。

應保證回收站再生資源能及時運出,避免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和火災隱患。

7經營管理及勞動保護要求

7.1經營依據

回收站點從事收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經營活動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遵守《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7.2從業人員要求

從業人員應接受職業道德教育和崗位知識、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且應規范作業。

提倡為回收站點其招用的人員制發統一的再生資源流動回收標識。

非個體經營的固定回收站點應根據《勞動法》要求,為員工辦理相關勞動保險,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

7.3綜合治理責任要求

建立綜合治理和安全責任制,回收站點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發生重大責任事故,要追究其責任。

在經營活動中發現有公安機關通報尋查的贓物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時,應立即報告公安機關。

7.4統計工作要求

回收站點應配合本地區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管理部門的統計工作,根據當地要求定期上報廢舊物資回收基本情況和經營狀況的統計數據。

7.5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管理要求

從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及其它舊貨收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經營活動應遵守電子廢棄物、舊貨流通的有關法規和規定。

參考文獻

[1]商商貿發[2009]142號,商務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通知

[2]商務部令[2007]第8號,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

[3]商商貿發[2010]187號,商務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來源: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市場處

篇3:衛生技術人員梯隊建設計劃和管理措施

衛生技術人員梯隊建設計劃和管理措施

1.目的

  加強醫院人才隊伍建設,保障醫院高速穩定發展。

2.范圍

  適用于人才引進及培養工作。

3.內容

1.人才隊伍建設

  (1)實施總量控制,結果調整,微觀靈活放開原則。醫院總人數按病床定編,總理實行宏觀控制管理,分類管理、科學合理設置崗位。按專業、技術、年齡結構進行調整與擴充,衛生技術人員穩定在85%,行政工勤(含副系列)占15%;制定各科室人力資源配置原則和實施方案,以病人為中心,按需設置定編。

  (2)統籌規劃,招聘高學歷人才,加快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依據醫院專業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逐步地招聘高學歷人才,招聘的形式有重點,有選擇的到國內知名醫學類院校直接招聘,社會公開招聘。為吸引優秀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老我院工作,醫院將采取兩項措施: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改善醫院的硬件設施和外部環境,為他們營造良好、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二是制定相應的招聘高學歷人才政策,加大高學歷人才招聘力度。按照醫院發展規劃,今后5年內至少招聘博士研究生30名,碩士研究生200名。

  (3)引進由專業特長的學科帶頭人和急需人才,積極開展新項目,促進醫院專業學科的發展。面向社會招聘“成品”人才,凡符合我院高層次人才引進規定,愿到我院從事醫學臨床診療工作,優先聘用。

  (4)創新人才培訓機制,儲備有用之才。

  a)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前沿水平的學科帶頭人,5年內重點選拔40—50名中青年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其中5-10名成為國內同學科領域知名專家,8—15名成為省內同學科領域知名專家。人才梯隊建設的五年目標:擁有一定數量的50歲左右的學術帶頭人;45歲左右在省內由一定知名度的學科接班人;40歲左右在技術上嶄露頭角的重點培養對象;35歲左右發展前途和極具潛力的后備人才。制度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選派優秀中青年骨干到國內一流醫院深造,利用參加學術會獲取新信息、新技術、新思路。不斷探索培養學科帶頭人的新途徑。鼓勵創新創業,營造有利于學科帶頭人成長的良好環境氛圍;

  b)提高在職學歷教育,堅持院校培養為主,自學為輔,鼓勵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到國內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讀在職學歷、學位,優化學歷結構;

  c)加強繼續教育,使衛生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不斷優化。醫院將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教育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建立醫院自主、個人自覺的繼續教育運行機制和終身學習體系,把繼續教育作為晉級,晉升和評聘專業技術職務的必備條件。

  (5)加強與國內知名大醫院合作,帶動我院專業學科的快速發展。

2.在未來五年內與國內知名大醫院的合作與交流,對重點專業進行重點扶持的計劃:

  (1)具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內外知名大醫院的先進技術。

  (2)聘請客座專家為我院重點專業的兼職教授,定期來院進行講學核技術指導。

  (3)選派專業人才到國內知名大醫院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技術引進,客座教授的技術指導,專業人才的培訓,帶動專業的快速發展,使其重點專業水平在我市乃至我省同專業中達到領先水平,爭取創出市級乃至省級的拳頭專業并通過對重點專業的扶持來帶動其他專業的發展。

3.保障措施

  (1)堅持重業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關鍵崗位傾斜的原則,建立按崗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學歷條件,穩定學術技術帶頭人隊伍。

  (2)高薪招聘有專業特長的學科帶頭人(市級以上拔尖人才),凡待研究課題來院的人才,醫院確保科研啟動經費到位。協助辦理家屬調動、工作安排及子女入學,優先選拔派往先進國家進修學習。

  (3)改革現行用人制度和獎勵辦法,破格任用和重獎學術、技術成就卓著、有創新成果者,獎勵有創新思路或有開發前景的課題研究者。加大獎勵力度,拿出專項資金鼓勵大家發表論文。

  (4)不斷開闊視野,改變觀念,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制定政策鼓勵職工外出進修學習,提供機會走出國門,向國際先進學習,舉辦學術講座,創建良好的學習風氣,創造濃厚的學歷氛圍。

  (5)建立健全科學的衛生人才評價體系和使用機制:堅持公開、公正、透明原則,建立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檔案(學歷,學位、執業證書,職稱證書等資料),依據標準和程序對各類各級醫護人員的履職能力、技術能力、服務質量、職業道德進行評價,量才用人,擇優聘任,科學選拔。

  (6)加快我院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推行人事聘用、薪酬分配和崗位考核制度,創新人才激勵競爭機制,重點抓住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三個重要環節,使優秀人才脫衣而出。

  (7)提高引進人才質量。堅持公開、公正、透明的選拔人才原則,嚴格按照醫院引進人才標準和程序招聘人才,引進人才層次不斷提高,人才選拔程序不斷優化。

  (8)為優秀人才搭建發展平臺。依據各專業特點設置等級崗位,為專業技術人員搭建悌式奮斗目標,制度崗位任職條件和任期目標,實行競爭上崗、聘約管理。

  (9)全院要從戰略高度認識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列入議事日程,擺到突出位置,要把人才培養經費列入財政計劃,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技師研究解決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在今后醫院的發展與建設中,我院要在此基礎上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有特色的、有競爭力的明星醫院。總體達到市級先進水平,在全省達到骨干地位。我們將以寬廣的技術平臺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滿足人才,以和諧的氛圍留住人才,以競爭的機制激勵人才,以輝煌的事業造就人才,以人性化法規制度保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