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高效應急體系
應急救援是創新和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建設更加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貫徹“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一樹立”“三堅持”“三加強”的重要內容。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的總體工作部署,圍繞加快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建立完善企業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完善企業應急預案的具體要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正不斷向前推進。
以國家隊建設為契機,推進區域隊建設。按照“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標準建設7支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目的是做出示范,推動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國家隊建設高起點,嚴要求,特事特辦,急事快辦,齊抓共建,探索出了國家、地方和依托企業三結合的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國家對大型和高精尖救援裝備給予重點投入、地方政府在資源保障和政策制度上給予必要支持、依托企業實施常態化建設的隊伍建設路子。通過“硬件”與“軟件”建設相結合,協調推進組織、裝備、設施、制度和能力等建設,全面提升了國家隊水平。特別是以開灤、大同和平頂山等國家隊為建設試點,形成了“六加一”的成果;以提升應急救援能力為核心,圍繞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應急機動能力、專業救援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發揮礦山救護隊軍事化、專業化的特點,探索了“四隊一組”的專業隊伍構成,為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創造了經驗、樹立了樣板,區域隊建設進一步推進,地方骨干專業應急救援隊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相關行業和中央企業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
以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設為核心,推進應急信息化建設。目前,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已基本完成,初步驗收已獲通過;截至2011年底,北京、河北、遼寧、吉林、江蘇、山東、湖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11個省(市)安全生產應急平臺一期工程已建成運行;大批中央企業應急平臺已建成運行,大型煤礦和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安全生產監測監控及預警預報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健全了應急預案、應急隊伍、應急裝備、應急物資、應急醫療、應急專家、應急地理等各類安全生產應急資源數據庫,加強了各應急聯絡員單位聯動機制及信息溝通合作,完善了企業應急預案,強化了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預防工作。
以提升應急救援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為重點,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應急救援裝備研制和安全生產應急產業發展。大口徑地面救生鉆機、大功率的排水設備、綜合功能較強的專業技術裝備等設備裝備的采用范圍不斷擴大,一批應急救援新技術、新裝備得到推廣和應用。集裝箱式裝備運輸、礦用灌漿注膠防滅火工藝、多功能煙熱模擬訓練系統、礦山井下避災硐室等研發運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與救援裝備生產企業、科研院所的聯系合作,大力開展新裝備、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工作。
寄希望廣大的救護隊指戰員、更多的企業和專家、學者通過創新研發、交流合作、技術進步等手段不斷提升應急救援能力,為建設更加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而努力。
篇2:安全預警應急體系
1安全預警機制
N1:沒有安全預測預警系統及其設定的應急響應(預警)級別,或者嚴重不符合要求。
N2:現場沒有預警/警報(緊急報警系統),或者經驗證無或效果不佳。
N3:沒有建立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制度,或者沒有合理的實現方式。
N4:日常生產經營工作的檢查考核沒有包括安全預測預警系統的運行。
2應急救援組織
N1:應急救援組織體系運作機制嚴重缺失,嚴重不符合要求。
N2:沒有設立應急協調中心(應急救援指揮機構辦事機構)的常設機構。
N3:現場應急指揮機構組成職責沒有涵蓋所有現場應急救援活動的應急功能。
N4:至少2項應急響應功能分配與各部門/單位的職能及活動不相符、不匹配。
N5:沒有建立應急人員的應急能力保持方案。
3應急資源保障
N1:沒有評估現有應急能力并編制所需應急設備/器材的類型、數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備用措施等清冊。
N2:沒有應急專項經費管理監督措施以及應急狀態時經費保障措施。
N3:沒有參與應急活動的所有部門通訊方式、分級聯系方式。
N4:現場配置的消防器材、個人防護裝備和與接觸物質相關的呼吸裝置/急救器材至少有2類/3個在類型、數量上不符合要求,或者器材放置于不容易拿取的位置。
N5:沒有現有應急器材的登記表和分布圖。
N6:生產區域及應急器材/設備沒有施行編號、符號標記管理。
4應急預案編制
N1:沒有編制應急救援預案。
N2:所編制應急救援預案沒有層次,沒有形成預案體系。
N3:沒有編制標準化操作程序(基本程序)。
N4:沒有制定專項應急處置方案。
N5:沒有充分、詳細、可靠的支持附件。
N6:沒有進行應急預案發布前的評審,或者只有內部評審二沒有外部評審。
N7:應急預案沒有由行政正職簽署發布,并按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
5應急預案實施
N1:沒有制定應急預案實施后的應急工作實施方案。
N2:沒有按按要求展開應急預案的專題培訓并宣傳、教育應急知識,或者記錄、材料嚴重缺失。
N3:當年舉辦的演習不符合要求(特別是類型和頻次),或者關于演習計劃和方案、記錄、總結、報告等記錄材料檔案嚴重缺失。
N4:沒有制定預案維護和更新的計劃和要求。
N5:當年對預案沒有任何的維護、更新、修訂改進。
篇3:建設高效應急體系
應急救援是創新和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建設更加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貫徹“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一樹立”“三堅持”“三加強”的重要內容。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的總體工作部署,圍繞加快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建立完善企業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完善企業應急預案的具體要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正不斷向前推進。
以國家隊建設為契機,推進區域隊建設。按照“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標準建設7支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目的是做出示范,推動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國家隊建設高起點,嚴要求,特事特辦,急事快辦,齊抓共建,探索出了國家、地方和依托企業三結合的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國家對大型和高精尖救援裝備給予重點投入、地方政府在資源保障和政策制度上給予必要支持、依托企業實施常態化建設的隊伍建設路子。通過“硬件”與“軟件”建設相結合,協調推進組織、裝備、設施、制度和能力等建設,全面提升了國家隊水平。特別是以開灤、大同和平頂山等國家隊為建設試點,形成了“六加一”的成果;以提升應急救援能力為核心,圍繞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應急機動能力、專業救援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發揮礦山救護隊軍事化、專業化的特點,探索了“四隊一組”的專業隊伍構成,為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創造了經驗、樹立了樣板,區域隊建設進一步推進,地方骨干專業應急救援隊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相關行業和中央企業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
以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設為核心,推進應急信息化建設。目前,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已基本完成,初步驗收已獲通過;截至2011年底,北京、河北、遼寧、吉林、江蘇、山東、湖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11個省(市)安全生產應急平臺一期工程已建成運行;大批中央企業應急平臺已建成運行,大型煤礦和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安全生產監測監控及預警預報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健全了應急預案、應急隊伍、應急裝備、應急物資、應急醫療、應急專家、應急地理等各類安全生產應急資源數據庫,加強了各應急聯絡員單位聯動機制及信息溝通合作,完善了企業應急預案,強化了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預防工作。
以提升應急救援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為重點,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應急救援裝備研制和安全生產應急產業發展。大口徑地面救生鉆機、大功率的排水設備、綜合功能較強的專業技術裝備等設備裝備的采用范圍不斷擴大,一批應急救援新技術、新裝備得到推廣和應用。集裝箱式裝備運輸、礦用灌漿注膠防滅火工藝、多功能煙熱模擬訓練系統、礦山井下避災硐室等研發運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與救援裝備生產企業、科研院所的聯系合作,大力開展新裝備、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工作。
寄希望廣大的救護隊指戰員、更多的企業和專家、學者通過創新研發、交流合作、技術進步等手段不斷提升應急救援能力,為建設更加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