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風險評估報告
依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按照檢驗科制定《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醫院生物安全委員會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員會成員參與,對檢驗科生物安全作風險評估,形成報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評估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其中一類和二類統稱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檢驗科屬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不得從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工作,但在臨床工作中,必須將強調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監測,發現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須采取積極措施,及時報告。
1、我院潛在的一類和二類病原微生物評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體、人類變異缺陷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等。
對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種類、來源、傳染性、傳播途徑、易感性、潛伏期、劑量-效應(反應)關系、致病性(包括急性與遠期效應)、變異性、在環境中的穩定性、與其他生物和環境的交互作用、相關實驗數據、流行病學資料、預防和治療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領全科職工共同學習掌握。
2、防控措施:
2.1立即對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立即分別報告醫院感控科、衛生局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3對實驗室進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臺面、地面、儀器表面、空氣等。
2.4接觸人員更換個人防護用品,并對用品進行消毒。
2.5感控科收集病人相關信息資料,對病人實施隔離,協助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2.6對接觸者進行嚴密的健康監護。
二、實驗室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過程中的風險評估
(包括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人員和可能涉及的人員的活動)
1、風險評估:我院檢驗科屬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實驗室布局分為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雖然三區劃分明顯,但是實驗室進出人員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風險。具體可能體現在:病原微生物的帶入和帶出,標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發生(如跌倒、劃傷等)。
2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員
2.1.1進入實驗室的本科工作人員,必須在清潔區更衣區內更換工作服,在半污染區戴工作冒、手套等個人防護用具后方能進入實驗室污染區工作。
2.1.2任何原因需要離開實驗室污染區,必須在污染區洗手(七步法)脫去個人防護用品,在到清潔區進行二次洗手方能離開實驗室。
2.2其他醫務人員
2.2.1運送樣本護工將樣本送至各班組的樣本接收處,核對驗收后方可離開,不得進入實驗室污染區。
2.2.2醫護人員到實驗室查詢結果、業務咨詢等,本科工作人員引導至相應的位置,結束后建議手部清潔后離開實驗室。
2.3病人或病人家屬必須讓其在實驗室外等候。
2.4特殊人群孕婦、兒童及免疫缺陷等人群有工作人員勸說遠離實驗室。
除實驗室工作人員外的任何人員需進入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告知實驗室內具有潛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請遵守實驗室的規定和工作人員的指導。
三、實驗室設施、設備等相關的風險評估:
1風險評估:安全保衛風險,實驗室“五防”(防火、防爆、防盜、防事故、防泄漏)風險,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使用安全風險,高致病性微生物泄漏風險、普通樣本泄漏或損毀風險等。
2、防控措施:
2.1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牢固樹立安全保衛意識,做好“五防”(防火、防爆、防盜、防事故、防泄漏)工作,保證實驗室安全和檢驗工作順利進行。
2.2凡進入實驗室者,必須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其他管理制度。
2.3科主任是科室安全第一責任人,代理人第二責任人,負責安全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對不安全的隱患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同時上報醫院保衛科。
2.4實驗用儀器設備按照“操作規程”,操作,以免發生意外。對違反“操作規程”的行為,任何人都有權制止。
2.5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設置責任人,負責儀器的維護保養,儀器使用者如實記錄使用情況。
2.6垃圾廢物嚴格按照實驗室垃圾廢物處理執行,所有實驗室產生的垃圾廢物不能作為可利用廢物處理或變賣。
2.7實驗室不得使用電路或取暖設備,未配置空調實驗室,當冬天室溫達不到儀器設置溫度是,可采用取暖器升溫,但要嚴防過熱過載,人員一旦離開必須關閉電源。
2.8實驗室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有消防器材。工作人員應掌握基本消防知識。一旦發生災情,及時撲救、報警,同時上報醫院保衛科。
2.9門窗、玻璃、鎖子,應保證完好無損。
2.10實驗完畢,工作人員要認真檢查實驗室的環境和實驗用器具,及時斷水斷電,清除不安全因素,注意關窗鎖門。
2.11.如有重大事故,及時科主任、醫院總值班和保衛處聯系。
四、實驗室工作人員相關的風險評估
1、風險評估:傳染性物品致皮膚粘膜損傷風險、腐蝕、刺激、劇毒化學品泄漏所致風險,物理因素風險(如紫外燈照射風險)、實驗室感染風險等。
2、防控措施:
2.1嚴格遵守科室生物安全規章制度,遵照《生物安全管理體系》,規范實驗室行為;
2.2嚴格執行實驗室各項操作規程。
2.3遵照醫療垃圾標準處理方法流程進行銳器處理;
2.4科室做好職工健康監護和監護檔案;
2.5落實和執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各項制度。
五、醫療廢棄物處理的風險評估
1、風險評估:檢驗科涉及到的垃圾主要有感染性垃圾、損傷性垃圾、生活垃圾、化學性垃圾。主要風險為:人員感染、環境污染等。
2、防控措施:各類垃圾的處理
2.1廢棄大便的處理:試驗余下的大便樣本,連同樣本盒置于套有黃色垃圾袋的污物桶內,密封送醫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統一處理。
2.2廢棄小便、各種體液的處理:試驗余下的小便、體液應傾倒入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處理6小時后按醫院廢水處理,樣本管置于套有黃色垃圾袋的污物桶內,密封送醫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統一處理。
2.3廢棄的反應液體,不含氰化物血球分析儀廢液,按5000mg/L的有效氯,密封24小時后按醫院廢水處理,含氰化物的血液分析儀廢液,按4%的84消毒處理24小時后按醫院廢水處理。
2.4廢棄血液標本的處理:血液標本檢測完畢,生化、免疫(除HIV標本)標本應置冷藏柜中冷藏3天后方可處理,其他樣本于檢測當日由清潔員統一收集,戴雙層手套,移入黃色垃圾袋中,密閉送醫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統一處理。
2.5一次性吸管、滴頭、樣品杯、子彈頭的處理:用完后應置于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24小時后移入黃色垃圾袋中,密閉送醫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統一處理。
2.6HIV標本的處理:HIV標本檢測后應留取足夠血清冰凍保存1年以上,一年以后由市疾控中心抽樣復查結果無誤,清點樣本例數無誤后,在疾控中心人員監督下送醫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按感染性垃圾統一處理。留取血清后剩余標本按“廢棄血液標本的處理”方法處理。
篇2:健康安全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程序
1.0?目的
規范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對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獲得清晰的認識和評價,通過控制策劃,降低或消除各類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應用範圍
?公司內所有生產制造部門和化學品管理部門,如生產、塑膠、貨倉、行政及人事部
職責
****負責編制和維護本程序;
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部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本程序的執行。
參照
?綜合管理體系手冊章節7??產品實現和運行控制
名詞解釋
?暫不適用
內容危險源的識別
6.1.1從公司現在及過去有關的活動、過程、服務和職業健康安全的法規及
其他要求中獲得線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司常規生產的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2)工作場所內自有設施及外界提供的設施。
公司各相關部門在本部門的業務系統范圍內進行識別,且每年對該部門的危險源進行再評估;識別的結果記錄在《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
風險評價
6.2.1?風險評價方法
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D=L×E×C
D----風險值
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評價評分標準見下表
職業健康安全風險評價、評分標準表
評價因子
評分說明
評分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完全可能,會被預料到
10
相當可能
6
可能,但不經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但可以設想
0.5
極不可能
0.2
實際不可能
0.1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
連續暴露
10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6
每周一次暴露,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幾次暴露
1
非常罕見地暴露
0.5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100
災難,數人死亡
40
非常嚴重,一人死亡
15
嚴重,重傷,多人
7
重大,致殘,一人
3
引人注目,需要救護
1
評價值(D)=L×E×C
危險程度
危險等級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一
160~320
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二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三
20~70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四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五
風險等級劃分
風險等級共分為一至五級,其中一至二級為重大風險,三至五級為一般風險。
公司各相關部門對本部門所識別的風險進行評價,且每年對該部門的危險源進行再評估;識別和評價的結果記錄在《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
《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的風險識別、評估過程由相關技術人員、主管、經理共同參與。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措施應滿足職業健康安全法規和其他要求,應與自身運行經驗和能力相適應,要充分考慮風險控制措施的實際控制程度。
6.3.1重大風險控制
對于重大的風險(一至二級)需制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其內容包括:
需控制的風險;風險控制目標,包括分別到相關職能部門的目標;控制風險的措施,包括可選的技術方案;適當的資源要求;實施目標和管理方案的時間和進度計劃;驗收和監督評審部門。
一般風險的控制
通過目標、相關法規、公司的相關管理措施、配備適當的資源進行控制。
風險控制措施、方案實施前和實施中的評審
6.3.3.1實施前的評審應考慮以下要點:
計劃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是否能將風險降至可容許的水平;是否會產生新的危險源;是否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在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每季度對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進行評審并記錄;評審時應考以下要點: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是否有預期的效果;是否產生了新的危險源等
風險控制措施、方案的更新
當有新增的活動,設備和服務時,根據危險源識別和評價的結果,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案;當原有的活動、過程、設備或原材料發生重大變化或修改時,措施或方案應進行調整。
?6.3.5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部每季度到相關部門檢查并評估方案的有效性。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更新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以實現該程序對公司發展的適宜性和其持續改進的內在要求:公司的經營活動發生變化時;相關法律法規有大的調整時;員工提出建議時;管理評審或最高管理者提出要求時。
?記錄
《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
?作業指導
略
篇3:健康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程序
1.0目的
規范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對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獲得清晰的認識和評價,通過控制策劃,降低或消除各類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2.0范圍
??適用于公司內部健康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
3.0權責
品質部負責編制和維護本程序;
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人員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本程序的執行。
4.0程序
4.1危險源的識別
4.1.1?從公司現在及過去有關的活動、過程、服務和職業健康安全的法規及
其他要求中獲得線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司常規生產的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2)工作場所內自有設施及外界提供的設施。
4.1.2公司各相關部門在本部門的業務系統范圍內進行識別,且每年對該部門的危險源進行再評估;識別的結果記錄在《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
4.2?風險評價
4.2.1風險評價方法
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D=L×E×C
D----風險值
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評價評分標準見下表
職業健康安全風險評價、評分標準表
評價因子
評分說明
評分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完全可能,會被預料到
10
相當可能
6
可能,但不經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但可以設想
0.5
極不可能
0.2
實際不可能
0.1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
連續暴露
10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6
每周一次暴露,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幾次暴露
1
非常罕見地暴露
0.5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100
災難,數人死亡
40
非常嚴重,一人死亡
15
嚴重,重傷,多人
7
重大,致殘,一人
3
引人注目,需要救護
1
評價值(D)=L×E×C
危險程度
危險等級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一
160~320
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二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三
20~70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四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五
4.2.2風險等級劃分
風險等級共分為一至五級,其中一至二級為重大風險,三至五級為一般風險。
4.2.3公司各相關部門對本部門所識別的風險進行評價,且每年對該部門的危險源進行再評估;識別和評價的結果記錄在《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
4.2.4《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的風險識別、評估過程由相關技術人員、主管、經理共同參與。
4.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措施應滿足職業健康安全法規和其他要求,應與自身運行經驗和能力相適應,要充分考慮風險控制措施的實際控制程度。
4.3.1重大風險控制
對于重大的風險(一至二級)需制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其內容包括:
需控制的風險;風險控制目標,包括分別到相關職能部門的目標;控制風險的措施,包括可選的技術方案;適當的資源要求;實施目標和管理方案的時間和進度計劃;驗收和監督評審部門。
4.3.2一般風險的控制
通過目標、相關法規、公司的相關管理措施、配備適當的資源進行控制。
4.3.3風險控制措施、方案實施前和實施中的評審
4.3.3.1實施前的評審應考慮以下要點:
計劃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是否能將風險降至可容許的水平;是否會產生新的危險源;是否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
4.3.3.2在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每年度對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進行評審并記錄;評審時應考以下要點:
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是否有預期的效果;是否產生了新的危險源等
4.3.4風險控制措施、方案的更新
當有新增的活動,設備和服務時,根據危險源識別和評價的結果,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案;當原有的活動、過程、設備或原材料發生重大變化或修改時,措施或方案應進行調整。
?4.3.5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部每年度進行相關部門檢查并評估方案的有效性。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更新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以實現該程序對公司發展的適宜性和其持續改進的內在要求:
公司的經營活動發生變化時;相關法律法規有大的調整時;員工提出建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