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場風險評估報告范本
一、評估目的:
1、為了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檢查采石場在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方面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標準和規定。
2、找出采石場存在的主要風險、有害因素及其產生的危險,危害后果和原因,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3、對采石場生產過程中固有的不安全因素、有害因素進行定性、定量的評價和科學的分析,預測其安全等級,并及時監測跟蹤,預防事故的發生。
二、評估對象及范圍:
1、評估對象:
2、該采石場礦區批復開采范圍內所涉及的生產工藝過程、危險物、設備設施、工程及水文地質、職業衛生、環境風險、管理風險、緊急情況等風險評估。
三、參與評做人員:
:法人
:礦長
:安全員
:安全員
:員工代表
:員工代表
四、評估等級
內部自評估
五、實施評估依據
1、采石內部評估技術資料
(1)地質普查報告
(2)開發利用方案
(3)開采方案
2、評估的法律法規政策技術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爆破安全規程》
《礦山電力設計規范》
《工礦山安全評價導則》
《作業場所空氣中呼吸性巖土塵接觸濃度管理標準》LD41-92
《礦山安全標志》GB14161-1993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1985
《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GB5083-1999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11-1986
《小型露天采石場安全標準化導則》
六、評估方法
本評估屬于勞動安全與職業危險評估,評估方法主要采用結合本采石場實際進行規范評估。規范評估主要是以國家和地方政府已頒布執行的有關法令、規范和條例為準繩,以國家及行業制定的有關勞動安全衛生技術標準、規定、規范為依據,以國內現有技術工藝水平或條件為基礎,通過詳細了解本采石場的生產流程以及生產作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危害因素,在此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本采石場采取的勞動安全與職業危害措施作出分析和評估,提出意見和整改措施。同時運用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評估方法,從危險性類別出現條件到造成的后果進行危險性分析,對照有關的標準,找出可能存在的事故。促使采石場勞動安全與職業危害防范設施符合有關標準規范、規程和要求,實現采石場達到安全、生產、經濟效益同步全面發展。
七、水文地質風險評價
1、基本情況:
(1)水文:采礦區內屬,礦體位于,地表水可順破徑流沿凹溝排出礦區,礦體上方匯水面積小,自然排水條件良好。
(2)地質:在露天開采時已先行剝離,對礦體開采影響不大。山體主要有完整堅硬巖組,巖性為,分布范圍廣,厚度大,巖石完整,巖廠石堅硬致密,未見明顯大的斷裂破碎帶和滑塌現象。
2、評價結論:礦區內水文地質條件比較簡單,采場充水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但都可以順溝而下自然排匯至礦區外。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從以上分析評估,評估小組認為本采石場水文地質方面不存在重大風險。
3、整改控制預防措施:采礦時上部松散蓋層按60度邊坡角剝離,礦體部分按要求設置安全清掃平臺。采礦過程中隨時對邊坡進行監測,一旦發現不穩定巖塊下滑,應及時處理,以免事故發生。在開采過程中應注意巖石沿裂滑脫及整體懷滑坡現象。
八、生產風險評估
1、采剝:該采石場為山坡露天道路開拓方式、分水平臺階自上而下開采方式,采用中深孔爆破法開采,并承包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爆破進行爆破,能夠符合該采石場的安全生產要求。
2、通風:本采石場為露天開采,因此無需采用通風設備,但爆破后要經10分名鐘以上自然通風,方可進入工作而;在氣壓較低的氣候下作業,爆破后,最好要經30分鐘以上時間,作業人員可進入工作面工作。
3、破碎:礦山采用機械破碎方式進行破,整個破碎過程只需一至二人看護,全機械化,設備在本地同比較為先進,大大有效降低了人員的風險。設備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安全防護設施和漏電保護,使用人員應經三級安全和廠家培訓方可上崗。
4、評估結論:設備較為先進,多為新購買且為正規廠家生產設備,各項安全性能經測試較為正常,評估中未發現明顯級別風險。
九、機電設備風險評估
1、機電設備:本采石場破碎過程使用的機電劾主要有:空壓機、破碎錘、鑿巖機、裝載機、挖掘機等。所選用生產機械設備簡單,安全危險程度相對較低。但其可能發生安全事故的危險源主要在于:(1)各機電設備的飛輪帶傳動部件;(2)空壓機的儲氣罐;(3)機動車輛;(4)液壓破碎錘作業時飛濺傷害。
2、風險控制措施:對空壓機等機電設備傳動部件角帶等必須設置防護罩;移動式電氣設備,應使用礦用橡套電纜;必須購置具有生產資質廠家生產的設備;機動車輛必須經有關部門進行檢測,符合使用條件方可使用。特種作業人員需經培訓、持證上崗;操作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加強設備安全管理,落實設備檢查和維修保養制度,就能保證正常安全運行。
十、供配電及防雷措施風險評估:
該礦山已設計礦山供電系統的防雷設施,礦山供電主要用于空壓機、破碎機及照明系統,礦區在開發利用方案中已根據設備功率選擇變壓器,能滿足生產需要。該《開發利用方案》中已對礦山進行防雷設計,符合規范要求。
十一、防火防爆措施風險評估:
1、該礦爆破器材使用、管理,及爆破方案,風險評估等均由爆破公司全權負責,本項不進行評估。
2、礦山開采過程中一般無火危險,采石場上無易燃品,屬輔助設施數量少,規模小,火災危險級別較低,無重大風險。
3、評估結論:防爆措施已交由有資質的民爆公司按要求管理,采石場按規范加監督即可。礦區內火災危險級別低,無重大風險。
4、建議措施:在所有生產、生活設施等重要地方,配置消防滅火器,在采場四周辟出防火帶;經常教育員工,嚴格野外用火,開采時應遵守當地森林防火有關規定。維護好機械和電氣設備,消除明火源。一旦發生火災,除了組織全體員工撲救外,還必須及時撥打“119”,火警電話報警,實行社會聯動救火。
十二、職業危害風險評估:
1、風險情況:礦區在鑿巖、爆破、破碎中粉塵二次飛揚,均可能產生較多粉塵。粉塵濃度超標對人體肺部有一定危害;在開采時使用空壓機等設備時產生的噪音,以及爆破生產的噪聲具有職業危害。在高溫季節從事露天開采作業時,如果防暑降溫不力或飲用水不足,會造成作業人員高溫脫水或中暑,對作業人員造成傷害。所以在高溫季度應盡量安排好作業時間,避開中午高溫作業時間,以及提供足夠用水、配備遮陽設施,減少高溫、熱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2、評估結論:采用濕式鑿巖防塵,爆破對人員撤至安全地帶避炮煙,有關操作人員按規定戴好防護耳罩或耳塞等。破碎工作人員還應戴好防護口罩,通過各種方法盡量避開以上存在的風險。
3、建議措施:應加強個人的防塵保護工作,所有粉塵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口置。使用濕式鑿巖,并對爆堆、公路等粉塵較多的源頭實施噴霧。對破碎設備中會振動產生粉塵的振動篩實施噴霧,降低粉塵濃度。礦山在招收新工人時應先做好體檢,預防已有職業病人員進入粉塵作業,有條件定期給職工體檢,并定期輪換。采取防暑降溫措施,礦區要提供足夠飲用水,配備急救藥品。盡量完善生產、生產輔助設施,即可保證職工生產的便利和身體健康,又可保障安全生產。
十三、危險物風險評估:
1、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危險物有:
(1)崩塌、滑坡危險:露天邊坡的破壞模式從外觀看,有崩塌、剝落、滑動、錯動、沉陷、傾倒等,該采石場地形坡度為25-30度,構造裂隙多為陡裂隙,在爆破震動過程中,存在著巖石崩塌危險,局部裂隙節理發育地段,其邊坡受爆破震動破壞,有可能發生局部滑坡的危險。
(2)浮石、危石、險石擊傷危險:礦山開采時,地表土未剝離或臺階邊坡上的浮石、險石、危石未消除干凈時或沒有及時處理時,就有可能發生浮石、危石、險石下落傷人;液壓破碎錘在二次破碎石時,飛濺石塊可能危險到人或物。
(3)高處墜落危險:由于礦山分臺階,從上向下分階梯進行開采,屬高處作業場所,若未采取預防高處墜落的防護措施,則有可能發生作業人員高處墜落的傷害事故。
十四、環境風險評價:
(1)礦區礦石為礦,未見明顯金屬礦化,礦山遠離村莊,礦山開發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
(2)設計要求礦主應及時將剝離廢石土集中堆放于礦山的排土場內,以防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危害礦山附近的農田安全。
(3)設計確定采用中深孔法。爆破作業產生的少量煙塵和二氧化碳氣體為瞬間染源,不會對周圍環境及人員產生明顯影響。要求爆破時所有人員應轍至安全地帶,并應等炮煙完全散盡后方可進入相關范圍。可以滿足有關規定要求。
(4)礦山開采過程中,火藥爆炸場為瞬時污染源,對周圍環境及人員的影響短暫;噪聲主要為設備運轉作業時產生高分貝噪聲的設備主要有鑿巖機、空壓機、柴油機等。要求相關作業人員佩戴防護耳罩,進行個體防護。采取上述措施后,噪聲即不會對工人產生明顯危害。同時由作業地點距居民點較遠,也不會外界產生明顯影響。
(5)礦區范圍內地勢坡度一般在25-30度之間,天然狀態下斜坡穩定,未見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礦體開采后破壞了自然坡度,必須嚴格建立邊坡管理制度,以確保礦山開采安全。開拓必須以階梯式降起。
(6)綠化是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設計在采場周圍已遭破壞地段以及達到最終境界的排土場臺階和采場邊坡先行選擇適宜生長的草、灌木聯合覆蓋,以減少地表徑流的沖刷而產生的水土流失。
(7)廢土場上游匯水面積大,設計在堆填區周界5米外修截水溝將堆填區上游雨水截流排往場外。
(8)堆填區坡腳設置堆石壩,以防止堆填區邊坡滑塌;在堆石壩下游處設置一道石砌擋土墻,以有效攔截可能流失的沙土。
(9)綜合上所述,礦山開采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較大影響。
十五、總評估結論:
本礦山經評估小組現場勘查結果認為:本采石場能根據有關設計要求進行總體規劃布置,進行較為合理的開采,礦山為小型露天采石場,采用剝層開采,開采技術工藝較為簡單,能滿足安全生產要求,安全措施符合有關安全規范的要求,能滿足生產需要,只要加以落實相關措施,能保障生產安全。
?二〇一六年三月三日
篇2:采石場職業病防治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1.公司(石場)建立健全本單位職工的職業健康體驗檔案,對本單位職工的職業健康檢查結果進行記錄和存檔。
2.職業健康體驗檔案由專人負責,并做好分類、登記、查閱、保管工作。
3.公司(石場)每年對各單位職業健康檔案進行檢查,每年不少于一次。
4.公司石場負責對本單位職工進行職業健康知識的宣傳,增強職工的職業危害防護意識,嚴格執行崗位操作規程,正確使用和維護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5.公司(石場)組織本單位職工進行崗前的職業健康知識的培訓。
6.公司(石場)實行職業健康安全負責制,設立相應的勞動衛生管理組織和專(兼)職人員,具體承擔職業病防治工作。
7.公司(石場)協同地方職業病防治機構按規定做好職工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對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實施質量控制,并進行抽查測定。
8.公司(石場)對有職業禁忌的職工調離其所禁忌的工作崗位;對有職業病職工調離原有害工作崗位。
9.公司(石場)組織對職業病人應及時進行治療、康復和定期復查;對疑似職業病的職工,要及時組織復查和治療。
10.檢測人員必須執行國家的衛生標準,檢測技術應科學、規范,結果必須真實、不得弄虛作假。
11.按照國家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將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濃度或者強度的檢測結果,及時報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和安監管部門,并及時向職工公布。
12.公司(石場)應協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依法對職業病防治作進行監督檢查,并公布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和職業病情況。
13.女職工的特殊權益和保護勞動管理部門應依據勞動法對女職工在“四期”和因生理特點所承擔社會特殊責任而規定的應享有的權益給以保護。
篇3:安全技術交底采石場石方爆破
交底內容:
1、使用爆破器材的單位,必須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并持說明使用爆破器材的地點、品名、數量、用途、四鄰距離的文件和安全操作規程,向所在地縣、市公安局申請領取《爆炸物品使用許可證》,方準使用。
2、爆破作業,必須由經過考核合格的爆破員擔任。
3、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由各生產、儲存、銷售、運輸、使用爆炸物品單位的主管領導人負責。
4、儲存、運輸、使用爆破器材的單位,設立專用爆破器材倉庫、儲存室時,必須憑縣、市以上主管部門批準的文件及設計圖紙和專職保管人員登記表,向所在地縣、市公安局申請許可。經審查,符合條例規定的,發給《爆炸物品儲存許可證》,方準儲存。
5、使用爆破器材的單位,臨時存放爆破器材時,要選擇安全可靠的地方單獨存放,指定專人看管,并報所在地縣、市公安局批準。臨時小量存放的,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備案。沒有公安派出所的地方,向鄉人民政府備案。
6、爆破單位應分別在施工前和起爆前7日向爆破區附近單位和居民發布施工通告和起爆通告,通告內容應包括:
(1)工程項目名稱、工程設計單位、監理單位及協作單位、工程負責人等;
(2)爆破地點、起爆時間、警戒范圍、警戒標志,各種信號及其意義以及發出信號的方式、時間、安全措施等有關注意事項。
7、裝藥填塞期間,禁止與爆破作業無關的人員進入現場。在爆破危險區邊界上應設立明顯的警戒標志。起爆前30min,進入爆破危險區域內的所有通道必須派專人警戒。
8、進行爆破作業時,必須遵守爆破安全操作規程。要有專人負責指揮;在危險區的邊界,設置警戒崗哨和標志;在爆破前發出信號,待危險區的人員撤至安全地點
后,始準爆破。爆破后,必須對現場進行檢查,確認安全后,才能發出解除警戒信號。
9、進行大型爆破作業,或在城鎮與其他居民聚居的地方、風景名勝區和重要工程設施附近進行控制爆破作業,施工單位必須事先將爆破作業方案,報縣、市以上主管部門批準,并征得所在地縣、市公安局同意,方準爆破作業。
10、使用爆破器材,必須建立嚴格的領取、清退制度。爆破員領取爆破器材,必須經班組長或現場負責人批準,領取數量不得超過當班使用量,剩余的要當天退回。
11、禁止非爆破員進行爆破作業。
12、爆破作業有下列情形之一時,禁止進行放炮:
(1)有頂板或邊坡塌落危險的;
(2)通道不安全或通道阻塞的;
(3)工作面瓦斯超限、炮眼溫度異常或有涌水危險的;
(4)危及設備或建筑物安全、無有效防護措施的;
(5)危險區邊界未設警戒的;
(6)光線不足或無照明的;
(7)大霧天、黃昏和夜晚進行地面或水下爆破的;
(8)雷雨天或狂風暴雨天;
(9)工作人員穿化纖衣服的。
13、爆破作業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及相關規范的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