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型露天采石場危險有害因素和防范措施
露天采石場的生產工藝和作業方式,以及在現場綜合管理、鑿巖穿孔、爆破物品領退與運輸、爆破、邊坡管理、采掘、剝離、裝載和運輸、機械電氣、職業衛生等整個采石過程中,存在多方面、多形式對作業人員身體甚至生命,以及生產設備造成威脅或傷害的因素。對這些危險有害因素必須全面認真進行識別與分析,從而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確保采石場安全生產。
1?存在的主要危險因素
1.1?采場邊坡不穩定
由于開采方式與方法不當,造成邊坡過高、過陡,危石、浮石沒有及時清除,或存在不分段開采、或從臺階下“掏采”現象,或由于礦石穩固性差或地質結構變化,在鑿巖、爆破震動、雨水沖刷、強勁風流等外力作用下,引起邊坡垮塌、滑坡等危及工作人員生命和設備財產安全的危險因素。
1.2?爆破
由于炸藥本身的易爆性、炸藥在爆炸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及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炸藥、雷管等爆破器材的領取、使用操作,由于導火索火雷管起爆、爆破后處理不當、警戒不嚴、信號不明、安全距離不夠、飛石傷人、違章或人為失誤等原因,危及人員生命和設備財產安全的危險因素。
1.3?墜落
在開采作業面上進行開采、爆破前穿孔、裝藥、點炮起爆等作業中,由于無防護措施、防護措施不完備或損壞等原因,造成作業人員墜落等危及人員身體和生命安全的危險因素
1.4?觸電
在電氣設備設施運行、操作和檢修過程中,作業人員缺乏安全用電知識、違反電氣安全操作規程;電壓、電氣設備等方面選用與所處的環境條件不相符;使用了安全性能不合格的設備、器具,缺乏必要的保護裝置;設備使用不當、超載運行;設備和線路的安裝不合格、檢查、維修不善,帶病運行等引起的危及人員生命安全的危險因素。
1.5?機械傷害
采掘、破碎、傳輸等機具的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夾擊、碰撞、剪切、卷入、絞、碾、割、刺、傾覆等人身傷害和設備事故。主要原因是因為人員操作失誤或設備缺陷所導致的危害。
1.6?物體打擊
物體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產生動力,打擊人體造成人身傷亡事故。在露天采石場因安全管理不善、安全教育不足、思想麻痹、作業時精力不集中、違章作業,或露天開采方式和方法不當,作業場所內存在“傘檐、老鷹嘴”等現象,或因作業場所工作面不平整等原因,造成設備、巖石從高處墜落擊中人體和設備造成傷害。
1.7?火災
導火索以及機械、車輛燃油遇高溫、明火,以及易燃可燃物存放不當等,可能引發火災,造成人員傷害和設備的損毀。
1.8?水害
露天采石場必須建立有效的防排水系統,并根據地表、地下水的滲漏采取必要的措施。采石場的總出入口、排水井口和作業場地等處,都必須采取妥善的防洪措施。如果排水設施、設備施工不合理;排水設備的供電系統出現故障;沒有采取防水措施;降雨量突然加大,造成采石場積水增大等原因出現就會破壞邊坡的穩定,形成滑坡和坍塌,使人員安全和機械設備遭到危害和損壞,造成經濟損失。
1.9?車輛運輸傷害
礦場車輛雖然只是在礦區內進行運輸作業,但如果對安全駕駛和行車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麻痹、違章駕駛、管理不善和車輛帶病運行等,就會造成車輛傷害事故。車輛傷害主要有:有碰撞、刮擦、翻車、墜車、失火和搬運、裝卸中墜落及物體打擊等。車輛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違章駕車、疏忽大意、車況欠佳、道路條件差、環境惡劣以及運輸管理制度不健全等。
1.10?泥石流
礦石剝離后的碎石、泥土沒有及時清理,排土場選址不當,以及沒有采取排水、防沖刷措施,都有可能形成泥石流,從而造成嚴重的危害后果。
2?存在的主要有害因素
2.1?粉塵
生產環境中的粉塵危害極大,它的存在不但會導致生產環境惡化,加劇機械設備磨損,縮短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更重要的是危害人體健康,引起各種職業病。露天采石場在鑿巖、爆破、裝卸、破碎、篩分等作業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將會對作業人員造成職業傷害。
2.2?噪聲
噪聲能引起職業性噪聲耳聾或引起神經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統等疾病的高發,會使操作人員的失誤率上升,嚴重的會導致事故發生。露天采石場的噪聲主要產生于鑿巖作業、空壓機、破碎及爆破瞬間。鑿巖作業產生的噪聲強度較大(90分貝以上)、時間長、距人近,危害性較大;空壓機運轉過程中,產生的噪聲約為95分貝,但距人較遠,危害性不大;破碎產生的噪聲約為90分貝,采取減震措施并經一定距離衰減后,對人體危害性不大;爆破產生噪聲雖然強度大,但具有瞬時性,一般距人遠,有害性較弱。
2.3?高溫
露天作業夏季除受太陽輻射外,還要承受被加熱的礦石、地面和周圍物體釋放出的熱能,易造成人員中暑、太陽紫外線的燒傷和灼傷。另外,高溫、高溫環境可影響勞動者的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及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高溫還可以抑制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作業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內能力降低,從而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
2.4?凍傷
在北方嚴寒季節里,長時間的室外、野外作業以及無取暖設施的室內,由于極度低溫和潮濕作用,會造成人員局部凍傷、體溫降低、手腳麻木,使注意力不集中、反映時間延長、作業失誤率增多,甚至產生幻覺,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都有一定的影響,增加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3?防范措施
3.1?加強安全管理
3.1.1?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嚴格貫徹實施《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爆破安全規程》、《金屬與非金屬露天礦山安全操作規程》。
3.1.2?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制定作業人員安全操作規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職。
3.1.3?組織制定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改善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保證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負責,還應必須具備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并經考核合格。
3.2安全教育制度化
3.2.1?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3.2.2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方可上崗作業。
3.2.3?所有從業人員,每年接受兩次安全培訓;企業負責人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持證上崗,每年接受一次安全培訓;新從業人員上崗前經過“三級”安全教育。
3.3?爆破安全管理
3.3.1作業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民用爆炸物品和爆破作業的安全規定,由專職爆破員進行爆破作業,設置爆破警戒范圍,實行定時爆破制度。禁止在雷雨天、夜間和霧天進行爆破作業。
3.3.2作業單位應當采用臺階式開采,淘汰落后和不安全的開采方式,嚴禁采用擴壺爆破、掏底崩落等開采方式。不能采用臺階式開采的,應當自上而下分層順序開采。實施淺眼爆破時,分層高度不得超過6米;實施中深孔爆破時,分層高度不得超過20米。分層鑿巖平臺寬度不得小于4米;最終邊坡角根據巖體的穩定性確定,但最大不得超過60度。
3.3.3作業單位在作業前和作業中以及每次爆破后,應當對坡面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工作面有裂痕,或者在坡面上有浮石、危石和傘檐體可能塌落時,相關人員應當立即撤離至安全地點,并采取可靠、安全的預防措施。危險區域應當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和崗哨,嚴禁在危險區域內從事任何作業,嚴禁任何人員在邊坡底部休息和停留。
3.3.4?相鄰采石場之間應當設置大于30米的隔離帶;隔離帶礦體只能由一方開采并應予以確定。相鄰采石場進行爆破作業,應當約定實施爆破的時間。在爆破危險區域內有兩個以上的單位(作業組)進行露天爆破作業時,必須明確由一個單位統一指揮。對可能危及對方生產安全的,雙方應當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和應當采取的安全措施,指定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進行安全檢查與協調。
3.3.5爆炸物品的使用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使用爆炸物品時要有專人監管現場。爆破后,爆破員必須按規定的等待時間進入爆破地點,檢查有無危石、盲炮等現象;自上而下撬掉險石、大塊浮石,未清理完畢前其下部不應生產。每次爆破后,爆破員應認真填寫爆破記錄。
3.4采場安全管理
3.4.1作業單位在采石場開采前,應有建設主管部門認定資質的設計單位或者省級以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認定資質的采礦工程技術服務機構編制的開采方案,并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其進行審查。采石場的布置和開采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時,應當重新編制開采方案并審查。
3.4.2?進入采石作業現場的人員,必須佩帶安全帽。在距地面高度超過2米或者坡度超過30度的坡面上作業時,應當使用安全繩或者安全帶。安全繩應當拴在牢固地點,嚴禁多人同時使用一條安全繩。
3.4.3礦山開采按設計進行,自上而下、臺階式開采,臺階之間留有清掃平臺。作業場所在相應地段設立警示信號、危險標志。露天礦山開采的階段高度、平臺寬度、邊坡角符合安全要求。能見度較低時,停止作業。
3.4.4邊坡設專人定期維護,及時清理疏松巖石。定期對邊坡進行安全檢查,發現異常情況立即處理。
3.4.5?采石場上部需要剝離的,剝離工作面應當超前于開采工作面4米以上。
3.4.6作業單位應當修建安全的行人上山道路,作業人員不得站在危石、浮石上及懸空作業;在人工裝運作業時,應當有專人監視,防止坡面落石。嚴禁在同一坡面上下雙層或者多層同時作業。
3.4.7作業人員在鏟裝、運輸作業時,應當嚴格遵守裝載、運輸安全規程的規定。同一工作面有兩臺鏟裝機械作業時,最小間距應當大于鏟裝機械最大回轉半徑的2倍。
3.4.8嚴禁自卸汽車運載易燃、易爆物品;嚴禁超載運輸;嚴禁在駕駛室外側、車斗內站人;嚴禁人機帶病作業。
3.4.9廢石、廢渣應當排放到廢石場。廢石場的設置應當符合設計要求和有關安全規定。順山或順溝排放廢石、廢渣的,應當有防止泥石流的具體措施。
3.4.10礦區運輸道路和運輸車輛的行駛要符合《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安全規程》要求。
3.5機電設備安全管理
3.5.1露天礦用設備供電電纜的敷設,保持絕緣良好,不與金屬管線和導電材料接觸。
3.5.2橫過道路、鐵路的電纜采取防護措施。
3.5.3電氣設備應當有接地、過流、漏電保護裝置。變電所應當有獨立的避雷系統和防火、防潮及防止小動物竄入帶電部位的措施。
3.6防排水和防火安全管理
3.6.1作業單位應當有完善的防洪措施。對開采境界上方匯水影響安全的,應當設置截水溝;有可能滑坡的,應當采取防洪排水措施。
3.6.2采場的總出入溝口、平硐口、排水口和工業場地等處,采取妥善的防洪措施。
3.6.3按規定設置消防設備和器材。
3.7職業衛生安全管理
3.7.1作業單位應當加強粉塵檢測和防治工作,制定職業危害防治措施,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和勞動保護設施,指導和監督其正確使用。
3.7.2接觸粉塵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作業人員,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3.7.3粉塵和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不得超過工業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中的規定。作業場噪聲不超過90db(a)。
3.7.4根據氣候特點采取防暑降溫措施或防凍避寒措施。
3.8事故預防
3.8.1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作業單位應當制定應急救援預案,明確救援人員的職責,并與就近的救援組織簽訂救護協議。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應當立即組織搶救,及時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3.8.2對存在的各類事故隱患,及時進行整改,并有登記、整改和處理的檔案。
3.8.3對暫時不能整改的隱患要有監控措施。
篇2:油罐清理作業危險源分析防范
清罐作業之前,應根據現場情況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和有關技術的培訓教育,并經考核合格后方準上崗。要求所有工作人員掌握的安全技能和知識主要包括:清罐安全、防靜電安全、防火防爆安全、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辦法等;呼吸器具的使用知識,防護及搶救用品及相關知識,缺氧癥的急救等知識。并做好班前的安全檢查教育和確定作業過程中的安全喊話(或手勢)方式。項目監督、現場負責人、技術員、安全員對安全進行監督檢查。每日收工時,清點人員及其器材等,不留人為隱患。
油罐清理作業的主要危險包括以下各方面:
1、著火、爆炸;
2、窒息、中毒;
3、磕、碰、撞傷;
4、落物砸傷;
5、滑跌;
6、梯(架)上掉落;
7、扭傷;
8、不正確地使用工具。
篇3:變電站巡視設備危險點防范制度
1正常巡視
1.1雷雨天:
(1)防避雷針落雷反擊傷人,應穿絕緣靴并遠離避雷針5m;
(2)防避雷器爆炸傷人,應戴安全帽,而且不得靠近避雷器檢查動作值;
(3)防室外端子箱及機構箱進水,應把端子箱及機構箱門關牢。
1.2夜間:
(1)夜間能見度低易發生事故,應保證戶外照明良好并兩人同時巡視,以便互相照應;
(2)巡視時防地溝蓋板缺少或高低不平導致踏空摔傷。
1.3霧天:
(1)防突發性設備霧閃,應穿絕緣靴巡視;
(2)空氣濕度大,絕緣水平降低易發生放電,在室外布置措施或巡視時嚴禁揚手;
(3)防能見度低誤入非安全區域內。
1.4大風天:
(1)刮起的雜物可能使電氣設備短路,認真巡視并及時處理雜物;
(2)防止開合機構箱門失控夾傷手,開合箱門時用力適度,避免箱門在風力作用下夾傷手;
(3)防止設備防雨帽、標示牌脫落傷人,平時要認真檢查,發現不牢固的要及時處理。
1.5高溫天:
(1)防止充油設備內部壓力增大,油位升高導致噴油,應注意監視油位變化,必要時請求停電處理;
(2)防止液壓機構壓力異常升高,斷路器不能正常可靠動作。
1.6汛期:
(1)做好汛期前檢查,排水管道暢通防電纜溝進水;
(2)操作時穿絕緣靴,戴絕緣手套,防止巡視道路操作平臺積水,危及操作人員安全。
2特殊巡視
2.1系統接地:
(1)檢查設備時應戴安全帽,防止接地故障產生諧振引起電壓互感器爆炸傷人;
(2)穿絕緣靴及戴絕緣手套,并與接地點保持8m以上距離,防接地點產生接地電壓而形成跨步電壓傷人。
2.2電流互感器開路:穿絕緣靴,戴絕緣手套和安全帽,防止其爆炸傷人或產生高電壓電擊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