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安全勞動衛生注意事項
焊接是生產,檢修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尤其是高參數、高精密,大型設備的檢修生產,焊接工作的重要性顯得更為突出。從事焊接生產工作經常與各種易燃易爆氣體、壓力容器和電器設備接觸,焊接過程中又存在有害氣體、粉塵、弧光輻射、高頻電磁場、噪聲以及射線等對人體與環境不利的因素,因此,稍有疏忽就會發生爆炸、火災、燙傷、觸電等設備與人身事故。焊工也容易引起中毒、塵肺、血液病、電光性眼炎以及皮膚病等職業病患,因此,焊接安全及勞動衛生應當引起相當的重視。
1各類焊接方式造成的潛在安全衛生影響:
(1)手工電弧焊:電焊打眼經常發生,電焊煙塵是主要有害因素,會造成呼吸系統疾病或錳中毒,觸電的危險也很大。
(2)氬弧焊:弧光輻射的強度比手工電弧焊大,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能引起紅斑、小水泡等皮膚疾病,存在高頻電磁輻射和放射性危害,有毒氣體臭氧和氮氧化物會造成呼吸系統疾病,存在觸電危險。
(3)氣焊與氣割:火災和爆炸是主要危險,焊接銅、鋁等有色金屬時,有毒氣體會引起急性中毒。
(4)碳弧氣刨:高濃度的煙塵是主要有害因素,會造成呼吸系統疾病或中毒,操作中火花飛濺,可能造成灼燙或火災。
(5)等離子切割:弧光輻射、臭氧、氮氧化物濃度均高于氬弧焊,同時還存在噪聲、高頻電磁場、熱輻射和放射性等有害因素,勞動衛生條件差,存在觸電危險。
2焊接生產事故實例
以下是公司發生過的焊接事故實例。
2.1燒傷、燙傷事故
在檢修工作中,實際發生的輕度燒傷、燙傷事故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個人防護措施不當,未能穿戴好防護服、防護鞋等。因為焊接、切割過程中火星、鐵液飛濺不可避免,而普通工作服不能有效地起到安全防護的作用,因此造成大量的輕度燒、燙傷事故。
近年來,公司逐步購進了一些焊工專用防護服、防護鞋,減少了此類事故。
2.2錳中毒事故
1996年4~7月,鍋爐檢修分場制作排粉機葉輪,2名焊工被安排負責全部焊接工作,使用普通J422、J507焊條。焊接過程中,由于連續作業時間長,焊工又不注重個人安全防護,未能采取戴口罩、間歇性作業等措施,幾個月的焊接工作完成后,在后來的體檢中,查出這2名焊工有錳中毒現象,遂安排住院治療。
2.3煙塵損害事故
1995年5月,在機組小修工作中,1名焊工進入煙道內進行焊補工作。由于焊接作業環境極差,煙塵密布,而焊工本人也未對此次焊接作業的安全事項引起足夠重視,在焊接開始幾分鐘后,即窒息而暈倒,經監護人發現后立即救出現場才幸免于難。
后來,公司針對本次事件制定了詳細的預防措施,并配備了防毒面具,使得類似事故再沒有發生過。
3焊接事故種類及防范措施
3.1火災
火災的危險源主要有:氣焊火焰、電弧、熔渣、鐵液飛濺、氣體自燃等。
火災的發生就是上述危險源與易燃、可燃物品相接觸而引起的。
因此,針對火災的防范措施主要有:焊接作業場所不得存有木材(屑)、油脂或其他易燃、可燃物品等,以上物品一般應距工作地點10m以外;露天進行焊割作業要采取防風措施,以防火星飛濺,當風力超過5級時,不宜進行焊割作業;不管在平地還是高空作業,都要采取措施防止金屬熔渣的飛濺和掉落,在離開現場前,必須進行檢查,確認無火種留下;氣焊時對氣瓶及減壓器的使用、維護必須按照有關規程、規定進行,不得受熱、受沖擊、沾染油脂等;在可能引起火災的場所附近進行焊接作業時,必須備有必要的消防器材。
3.2爆炸
爆炸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氣瓶及減壓器的不正確使用,氣焊氣割工作的不正確操作,
燃料容器及管道的不正確焊割工作,帶壓容器及管道的不正確焊割工作。
爆炸的發生主要是在工作中違反了有關安全管理規定、規程或安全操作規程等引起的。
因此,針對爆炸的防范措施主要有:氧氣瓶和乙炔氣瓶應按規定定期檢驗,使用期滿或送檢不合格的氣瓶,均不得使用;禁止把氧氣瓶與乙炔氣瓶或其他可燃氣瓶、可燃物同車運輸;在運輸、儲存和使用過程中,避免氣瓶劇烈震動和碰撞,防止脆裂爆炸,氣瓶應有瓶帽和防震圈;氣瓶應避免直接受熱或陽光曝曬;操作中氧氣瓶距離乙炔瓶、明火或熱源應大于5m;在運輸、儲存和使用過程中,避免氧氣瓶及減壓器沾染油脂;氣焊和氣割工作現場存在爆炸性粉塵或其他危險因素時禁止作業,易燃易爆物品應距工作地點10m以外;不得直接在水泥地面上切割金屬材料,氣焊、氣割工作發生回火時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關閉氧氣、乙炔調節閥,氧氣、乙炔膠管或減壓器燃燒爆炸時,應立即關閉氣瓶的總閥門;燃料容器及管道、帶壓容器及管道的焊割工作必須有嚴密可行的事故預防措施方可進行,否則不得進行。
3.3觸電
觸電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易導電的焊接作業現場環境(如潮濕、金屬容器等),漏電的焊接設備、工器具等。觸電的發生主要是操作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規程、規定,造成人體與導電體相接觸而引起的。
因此,針對觸電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在金屬容器內及其他金屬結構上的焊接,或在潮濕的環境中焊接,更要加強個人防護,必須穿絕緣鞋、戴皮手套、墊上橡膠板或其他絕緣襯墊,并設監護人員,遇到危險時可以立即切斷電源;操作中嚴禁隨意接觸導電體,尤其是身體出汗衣服潮濕時更要注意;在工作前養成安全檢查的良好習慣,先檢查接地、接零裝置是否完好可靠,然后檢查絕緣防護是否到位和接觸部位是否可靠絕緣;
在進行改變焊機接頭、改接二次回路線、搬動焊機、更換熔絲、檢修焊機等工作時,應先切斷電源,然后才能進行其他工作。
3.4燒傷、燙傷
燒傷、燙傷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氣焊火焰、電弧、熔渣、鐵液飛濺、氣體自燃等。
上述危險因素不僅是火災發生的源頭,同樣也是燒、燙傷發生的源頭。
燒傷、燙傷的發生就是上述危險源與人體相接觸而引起的。
因此,針對燒傷、燙傷的防范措施除與針對火災的防范措施相同外,還應注意:工作前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穿戴好防護服,防護鞋等;在工作現場注意站立位置,尤其不能站在焊割作業點的下方;氣焊點火時要注意焊嘴的方向不能對向人,焊割作業不能直接在水泥地面上進行,以防火星飛濺。
3.5弧光輻射
弧光輻射的危險源主要是弧光,其危害主要有:電焊晃眼,電光性眼炎(俗稱打眼),皮炎等,氬弧焊的弧光輻射強度比焊條電弧焊還要大,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能引起紅斑、小水泡等嚴重皮膚疾病。
因此,針對弧光輻射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穿、戴好工作服、護目鏡等;
在工作現場設置防護屏,用于遮擋弧光;室內工作時,采用不反光而能吸收光線的材料作室內墻壁的飾面。
3.6高頻電磁輻射
高頻電磁輻射的危險源主要是氬弧焊引弧時產生的高頻電磁場。
高頻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經衰弱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嚴重時會使血壓不正常等。
雖然氬弧焊時每次起動高頻振蕩器的時間只有2~3s,對人體的影響較小,但仍有必要采取防護措施。
針對高頻電磁輻射的防護措施主要有:減少高頻電的作用時間,若使用振蕩器旨在引弧,則可于引弧后立即切斷振蕩器線路;施焊工件的地線做到良好接地,能大大降低高頻電流,接地點距工件越近,情況越能得到改善;在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振蕩器的頻率;
屏蔽把線及軟線。
3.7中毒、煙塵損害
中毒、煙塵損害的危險源就是在焊接過程中產生的煙塵、有毒氣體等。
電焊煙塵的危害主要有引起焊工塵肺、錳中毒、金屬煙熱等。
有毒氣體會對呼吸系統甚至全身造成傷害。
針對中毒、煙塵損害的防護措施主要有:做好焊接通風除塵,尤其是在焊工進入狹小的空間內時更要注意;在焊接材料能保證其工藝性能和力學性能的前提下,盡量使用發塵量較低的焊條或焊絲;焊工個人做好防護工作,尤其注意戴好防護口罩。
3.8放射損傷
放射損傷的危險源主要是氬弧焊使用的釷鎢棒電極。釷是天然放射性物質,能放射出α、β、γ3種射線,會引起人體慢性輻射損傷,出現各種病變。
雖然在焊接現場放射性濃度都比較低,但在釷鎢棒磨尖、修理,特別是儲存地點,放射性濃度大大高于焊接地點,因此,也有必要采取防護措施。
針對放射損傷的防護措施主要有:接觸釷鎢棒后,應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并經常清洗工作服及手套等;配備專用砂輪來磨尖釷鎢棒,砂輪機應裝設除塵設備;釷鎢棒存儲應置于密閉鉛盒內,存儲地點安裝通風裝置;選用合理的工藝規范避免釷鎢棒的過量燒損。
3.9噪聲損害
噪聲的來源主要是在焊接現場或焊接方法、焊接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噪聲的危害主要是影響神經系統,以及對聽覺的損害。
針對噪聲的防護措施主要有:焊工佩戴隔音罩或隔音耳塞等個人防護器;在工作現場和焊接設備等部分采用吸聲或隔音材料等。
3.10設備損壞
設備損壞主要是由于在焊接生產過程中違反有關安全生產規定或長期過載使用等造成的被焊補設備、焊接及切割過程中使用的有關電焊機、加工用電氣設備的損壞等。
篇2:空調安裝焊接切割操作安全注意事項
焊接與切割操作安全注意事項
1.開啟瓶閥應平穩緩慢,避免高壓氣體沖壞減壓閥;
2.調整焊接用低壓氣體時,應將減壓器調節螺釘旋松才能開啟瓶閥;
3.調節氧氣減壓器控制出口壓力為0.15~0.2MPa,調節乙炔減壓器控制出口壓力為0.01~0.62MPa;
4.焊炬先開乙炔閥,點火后進行調整使火焰長度適中,然后再開氧氣閥調節成中性焰;割炬先開乙塊閥,再開預熱氧閥,最后開切割氧閥;
5.焊炬和割炬點火時,焊嘴或割嘴方向應避開人體,以免被火焰燒傷;
6.嚴禁在氧氣閥門和乙塊閥門同時開啟時用手或其他物體堵住焊嘴或割嘴出口,以防止氧氣倒流;
7.焊炬嘴和割炬嘴,不得過分受熱,若溫度過高時,應放入水中冷卻;
8.停止使用時,焊炬應先關乙炔閥,然后關氧氣閥;割炬應先關切割氧閥,再關乙炔和預熱氧閥;
9.乙炔膠管在使用中發生破裂著火時,應先將焊炬或割炬熄滅,然后停止供氣;氧氣膠管著火時,應迅速關閉氧氣瓶閥門,停止供氧;
10.氣割操作需要較大的氧氣輸出量,因此與減壓器高壓端連接的氣瓶閥門應全打開,以便保證提供足夠的流量和穩定的壓力;防止低壓表看上去有壓力,但使用時壓力突然下降,此時容易發生回火,火焰進入膠管而引起爆炸;
11.在作業現場禁止把焊接電纜、氣體膠管、鋼繩混絞在一起,嚴禁用鋼瓶作地線;
12.可燃易燃物料與焊接作業點火源距離不應小于10m,工作地區必須配有足夠的水源、滅火工具和滅火器材,并應根據撲救物料的燃燒性能選用滅火器材;
13.不得無意義地揮動點燃后的焊炬,避免傷人或引燃其他物品;
14.工作完畢后應關閉氧氣瓶與乙塊瓶閥,松開減壓器螺絲,放出膠管內的余氣;
15.工作結束后,先調松減壓器再關閉瓶閥;
16.焊接完畢要及時關閉鋼瓶閥門,收起焊炬、割炬及膠管,及時淸掃現場。
篇3:焊工焊接切割安全注意事項
1、電源端接線必須由專業電工進行,焊機或供電線路出現故障,焊工要及時聯系動力電工進行處理;
2、焊工穿戴專用工作服、絕緣鞋、防護手套等符合專業防護要求的勞動保護用品。衣著不得敞領卷袖,必須配戴防護面罩,以免弧光傷眼;焊接前,必須事先消除有害、易燃、易爆物質,解除容器或管道內壓力,消除容器密封狀態(敞開旋口蓋);
3、檢查作場所周圍是否有易燃物,如有,應清除或采取可靠的隔離、防護措施,并設專人監護;
4、高空作業時必須要求專人拉合閘和調節電源,電源導線應在切斷電源后用繩索提吊,不得攜帶著登高或從高處跨越;
5、不宜在雨、雪及大風天氣進行露天焊接作業。如確實需要時,應采取遮蔽雨雪、防止觸電和火花飛濺等措施;
6、焊接時,焊工不要接觸焊接物件或其它導電物件;
7、焊工要求其他檢修人員遠離結構件封頭部位;
8、嚴禁焊接密閉容器;
8、焊工與焊件間必須絕緣,且容器外設專人監護;
9、焊接完工后,焊接位置應予以隔離或設專人監護,防止燙傷其他人員及火災事故發生;
10、工作結束后,檢查地面,滅絕火種,切斷電源,方可離開。
11、焊工在工作前必須檢查好回火防止器及一切工具是否良好;乙炔瓶、氧氣瓶、膠管接頭、閥門的緊固件應堅固牢靠,不準有松動、破損和漏氣。氧氣瓶及其附件以及膠管工具上禁止沾油;
12、工作前必須檢查氧氣管、乙炔管,如有漏氣、老化、鼓包和變質時,不準使用,管內應保持清潔,不得有異物,氧氣管、乙炔管不得互換使用;
13、工作前應檢查作場所周圍是否有易燃物,如有,應清除或采取可靠的隔離、防護措施,并設專人監護;
14、在連接氧氣表(減壓器)之前,要用專用扳手將氧氣瓶閥門微開,放出一些氧氣,吹凈瓶口污物和雜質,隨后關閉。操作時工作人員應站在氣口側面,并閃開。開氣時,氣門不可朝下;
15、乙炔、氧氣瓶應垂直放置,防止傾倒,嚴禁與氧氣瓶等易燃品同時存放;
16、開啟氧氣或乙炔瓶閥門時,禁止用鐵器敲擊,應用專用工具,動作要緩慢,防止產生火花,嚴禁面對減壓器站立;
17、點火前,急速開啟焊、割炬閥門,用氧氣吹風,檢查噴嘴出口。無風時不準使用,試風時切忌對準臉部;
18、點火時,應先把氧氣閥稍稍打開,然后打開乙炔閥,停止使用時,先關乙炔閥,然后關氧氣閥,以防止火焰倒吸。焊接中,當焊槍發生爆聲或手感到震動時,應立即關好乙炔閥,使之冷卻后進行修理。點燃后的焊槍不準隨意扔放,必要時將火熄滅;
19、在機械上(或高處)作業時,應在切割部件下部搭設安全保護裝置以防金屬溶液落下引起火災或燒傷其他人員;
20、了解設備的消防器材狀況,并保證在焊接地點周圍有2個以上干粉滅火器;切割工作結束后,應檢查地面,滅絕火種;
21、使用氧氣瓶時,不可將瓶內的氣體用完,至少要留有1-2個氣壓的氣體;
22、使用時,必須保證氧氣瓶距明火不得小于10m。
焊工在放置和使用乙炔瓶時必須做到:
23、乙炔氣瓶使用、運輸環境溫度不超過40℃,乙炔瓶不得靠近熱源和電氣設備,夏季防止曝曬,與明火距離一般不小于10米;
24、工作地點不固定、移動較頻繁時,應裝在專用小車上,應盡量避免將乙炔瓶和氧氣瓶放在一起;
25、使用時,必須裝設專用的減壓閥及回火防止器,開啟閥門時,操作者要站在閥口的側面,動作應輕緩;
26、乙炔瓶內氣體不得用盡,壓力不小于1個氣壓。
27、乙炔瓶嚴禁與氧氣瓶等易燃品同時存放。
28、使用前檢查氧氣瓶,氧氣瓶應有底座、防震橡膠圈和安全帽,并有“氧氣”二字明顯標志,不準與其它氣瓶放在一起;
29、搬運氧氣瓶時,應先將安全帽戴好擰緊,要輕拿輕放,防止震動,禁止拋擲或滾動,不準與易燃品油脂一起搬動;
30、在冬季應特別注意不得碰撞和震動氧氣瓶,以防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