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苯的危害防護措施

苯的危害防護措施

2024-07-14 閱讀 6403

苯的理化物性:

苯屬芳香烴類化合物,有特殊的芳香氣味,常溫下為無色油狀液體,極易揮發,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二硫化碳。

接觸機會:

苯在工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主要可通過:煤焦油分餾、石油分裂解、合成橡膠、染米、塑料、農藥、香料、噴漆、制鞋等行業工藝中產生。

苯的毒作用表現

苯在生產環境中以蒸汽狀態存在,主要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皮質僅能吸入少量。苯中毒的毒作用機理尚未完全清楚,以往認為苯易蓄積于神經組織和造血系統,引起神經細胞氧化還原功能抑制及造血系統的功能障礙。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癥狀,輕癥初有粘膜刺激癥狀,隨后出現興奮或酒醉狀態,并伴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現象;重癥除上述神經系統癥狀外,還可出現昏迷、譫妄、陣發行和強制性抽搐,嚴重時可因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苯慢性中毒最常見的表現為神經衰弱癥,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失眠、乏力,經常接觸苯,皮膚可因脫脂而變為干燥、脫屑以至皸裂。

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物中如甲苯代替苯做溶劑:做好通風排毒工作;嚴禁用苯洗手;接觸高濃度苯蒸氣應戴防毒面具。發生急性中毒,應迅速將患者移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立即脫去被苯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膚,注意保暖;呼吸心跳停止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苯中毒一經確診,則應調離接觸苯的作業,除積極治療,還應適當安排休息。

篇2:建筑集團職業危害因素防護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預防控制施工生產中導致職業中毒、矽肺等職業危害因素,根據《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結合集團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是施工生產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場所,均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施工生產中產生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

(一)粉塵:矽塵、水泥塵、電焊煙塵等;

(二)有害氣體: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o*)、硫化氫(H2S)等;

(三)物理因素:高溫、局部振動、噪聲、低氣壓等。

第四條?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施工工序或過程

(一)粉塵:鑿眼、爆破、找頂、出渣、裝卸、運輸、

攪拌、噴砼、碎石、篩選沙石料、電焊等;

(二)有害氣體:爆破、機車尾氣、電焊、燃煤取暖、

坑道、巖層氣體溢出等;

(三)物理因素:夏季露天作業、燃煤鍋爐、手風鉆打

眼、機械運轉、碎石、爆破、裝卸、運輸、鍛造、高原低氣壓環境作業等。

第五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主要領導應當重視職業病防治工作,熟悉職業病防治、安全生產法規,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

第二章一期預防

第六條?項目部應當采用有利于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和保護員工身體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

第七條?項目部應當參加工傷保險,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第八條?按照國家規定,項目部禁止使用童工,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和孕期、哺乳期女工從事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九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工會應當督促項目部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不利于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情況應提出意見和改進措施,對員工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問題應與項目部領導進行協商解決。

第十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安質部門應將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加大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監督檢查,保護員工的健康安全。

第十一條?集團母子公司衛生防疫部門應對重點工程、長大隧道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

第三章?二級預防

第十二條?項目部應確定責任人負責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建立職業衛生檔案和員工健康監護檔案,建立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預案。

第十三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施工要求,必須采用有效的通風防塵、排毒,灑水降塵、降溫,消聲隔音、防振,保暖防寒、供氧等綜合防護措施,做到濕式鑿巖標準化,噴霧灑水經常化,機械通風合理化,個人防護普遍化,從而控制或消除職業危害因素。

(一)防塵:按照建筑主體設計要求配備通風機和風管;濕式鑿眼;出渣時噴霧灑水、定時用水沖洗巖幫、路面;碎石場、攪拌站、噴砼機盡可能封閉塵源,灑水降塵;接塵員工應戴防塵口罩;有條件的可采用送風式防塵頭盔。

(二)預防有害氣體急性中毒:爆破、出渣、有軌運輸工序,巖層中有氣體溢出時要加強通風,風流應達到員工作業的區域,并有足夠的新風量;采用噴霧或噴淋水簾隔離、稀釋有害氣體;作業員工須戴過濾式防塵防毒口罩。

(三)物理因素的預防:調整夏季野外作業時間,避開高溫時段;施工機械采取防震減振措施,配備隔音消聲設備;進入高原、低氣壓地區施工要嚴格遵守特殊環境施工規定,配備必須的防寒、保暖、防紫外線、供氧設施;員工噪聲環境下作業應戴耳塞。

第十四條?項目部應當為員工提供安全可靠的個人防護用品(防塵、毒口罩,耳塞,眼鏡,服裝,鞋帽,手套等)。

第十五條?項目部應當在設置的公告欄內公布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職業中毒的應急救援措施。

第十六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情況,定期對施工場所進行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評價。并將資料每年11月底前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四章?三期預防

第十七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員工上崗前應當體檢并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在崗期間也應定期組織體檢和培訓,普及職業衛生和安全生產法規知識,熟悉操作規程,正確使用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員工體檢資料應及時收集、整理存檔,并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十八條?員工上崗前未經職業健康檢查或體檢發現有職業禁忌者不得安排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十九條?在崗員工經健康檢查發現患有慢性職業中毒或職業病者,項目部應根據病情將其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

第二十條?員工發生急性中毒,項目部應當及時組織搶救,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發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上應立即向項目部和指揮部領導匯報,并啟動應急救援預案。

第二十一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者離崗時應進行健康體檢,并將體檢資料存檔備查;同時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本辦法由集團公司安質處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3:石油銷售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石油銷售公司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職業病防護設施與職業病防護用品的監督管理,使職業病防護設施和職業病衛生防護用品在使用時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要求,以控制或者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石油銷售公司(以下簡稱"HB公司"或"公司")各部室以及所有從事勞動的員工。

第三條本制度所稱的職業病防護設施(以下稱"防護設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為目的,采用采用吸除、阻隔等設施以阻止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影響的裝置和設備。

本制度所稱的職業病防護用品(以下稱"防護用品"),是指為保障勞動者在職業勞動中免受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對機體暴露在有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環境的部位,采用相應的防護用品進行保護。

第二章管理

第四條公司自行或委托有關單位對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設計和安裝非定型的防護設施項目的,防護設施在投入使用前應當經具備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評價和鑒定。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防護設施,不得使用。

第五條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對公司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并出具檢測報告。在檢測過程中應履行法定職責,不得弄虛作假。檢測報告除具備基本內容外,還應當有檢測依據、檢測結果和檢測結論。

第六條公司應當建立防護設施管理責任制,并采取下列管理措施:

(一)設置防護設施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兼)職防護設施管理員;

(二)制定并實施防護設施管理規章制度;

(三)制定定期對防護設施的運行和防護效果檢查制度。

第七條公司對防護設施應當建立防護設施技術檔案管理。

(一)防護設施的技術文件(設計方案、技術圖紙、各種技術參數等);

(二)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資料;

(三)防護設施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

(四)使用、檢查和日常維修保養記錄;

(五)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評價報告。

第八條公司應當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維修、保養,保證防護設施正常運轉,每年應當對防護設施的效果進行綜合性檢測,評定防護設施對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第九條公司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使用防護設施操作規程、防護設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施。

第十條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護設施。如因檢修需要拆除的,應當采取臨時防護措施,并向勞動者配發防護用品,檢修后及時恢復原狀。經工藝改革已消除了職業病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護設施的,應當經所在地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確認,并在職業病防治檔案中做好記錄。

第三章附則

第十一條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