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評價從業人員職業化建設規范

安全評價從業人員職業化建設規范

2024-07-15 閱讀 4540

2012年上半年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工作,于2012年5月26日在北京市等10座城市如期舉辦,全國有超過7000名考生參加了鑒定。這次鑒定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繼成功地組織了2010年、2011年的3次鑒定后進行的第4次鑒定。

目前,全國已有近2萬名安全評價從業人員經參加職業資格鑒定,取得了《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在遍布全國的甲、乙級資質安全評價機構中登記從業,成為安全評價以及安全生產專業技術服務工作的技術骨干力量。經過10多年的發展壯大,安全評價從業人員已經建立起了職業化的技術隊伍。

職業資格的作用

職業分類是以工作性質的同一性為基本原則,對社會職業體系進行系統劃分和歸類。隨著社會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越來越復雜,現在社會的勞動分工已經是由各種各樣的職業或職業群組合而體現,這些職業活動相互間既統一和諧,也各自獨立相互分割,需要運用一定的科學手段,按照不同職業的性質、活動方式、技術要求及管理范圍等加以區分,在系統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對全社會就業人員所從事的各類職業進行系統劃分和歸類,并根據某一個職業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對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員提出必備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基本要求,依此設定職業資格,作為從事此項職業的基本條件。

職業資格反映了勞動者為適應職業崗位的需要而運用特定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在我國,一項職業資格設定的從業人員基本條件,采用“國家職業標準”的形式予以規定,它是從業人員從事職業活動,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能力鑒定,以及用人單位錄用、使用人員的基本條件和依據,從業人員通過參加職業培訓、職業能力鑒定,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而獲得職業資格。

我國現代職業分類起步較晚,但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與完善,職業分類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和關注。1986年我國頒布了國家標準《職業分類與代碼》,1995年頒布的《勞動法》明確規定由國家確定職業分類。1999年5月,在參照國際標準職業分類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充分考慮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變化的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以下簡稱《大典》)頒布。

《大典》將我國社會職業劃分為8個大類、若干個中、小類,細分為上千個職業,覆蓋了我國全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比較全面客觀地反映了我國社會職業結構,對我國勞動力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廣泛的應用領域。2007年8月30日頒布的《就業促進法》也規定了國家對從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殊工作的勞動者,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安全評價人員職業資格的確立

評價人員的隊伍建設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開始進行,制定從業人員隊伍建設規劃、組織專家開發培訓教材,評價工作在那時主要是針對建設項目“三同時”安全監察工作的需要,涵蓋了職業安全和職業健康兩部分內容。

1999年9月,在原國家經貿委安全生產局的領導下,首部專門的培訓教材《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指南》出版。同年12月在青島市舉辦了首次專業技術培訓班,近200人參加了培訓學習,經考試有130余人取得了培訓合格證書,成為首批持證上崗的評價人員。隨后在2000年、20**年連續舉辦的多次培訓中,近千人參加了培訓,其中728人考試合格上崗工作,初步建立起了評價人員的基本隊伍。

20**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成立后,根據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需要,對評價的內涵作了新的界定,定位為安全生產的范圍,20**年6月7日,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印發了《關于加強安全評價機構管理的意見》,正式明確了安全評價的概念和評價內容,當年由專家編寫出版的培訓教材《安全評價》專門用于組織培訓學習使用,并在2003年、2005年作了兩次較大的修訂。

20**年6月29日,《安全生產法》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安全評價被列為法律規定的安全生產事項。2005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以后,為了更加嚴格規范對從業人員的能力考核,重點加強對資格考試的管理,原來自培自考的方式改為委托專業考試服務機構承擔安全評價人員資格考試,實行了考培分離制度。到2007年,全國共有1萬7710人取得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安全評價人員資格證書》,參加評價工作。

2007年初,為了更加科學、規范、依法管理這支隊伍,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建議下,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依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經組織專家論證,將從事安全評價工作批準為我國的一項新職業,安全評價從業人員定名為“安全評價師”,列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職業編碼*4-07-01-11,自此從事安全評價工作成為了一項社會職業,次年《安全評價師國家職業標準》頒布、《安全評價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出版,安全評價從業人員隊伍的建設進入了職業化發展階段。

2008年,按照職業資格鑒定工作的規定和程序,1萬4156名持有《安全評價人員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經參加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取得了不同級別的《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初步完成了這支隊伍的職業化建設。

安全評價師隊伍的發展

2009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頒布了修訂后的《安全評價機構管理規定》,將從業人員取得《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安全評價機構申請資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2010年,為保證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經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兩部局領導協商一致,同意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繼續組織開展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2010年9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制定了《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考核方案》,11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2010年度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有關工作的通知》,委托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協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組織開展鑒定工作,并要求中國安全生產協會為鑒定的實施做好技術支持服務。2010年12月26日,首次面向安全生產領域從業人員的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圓滿舉行。

2011年底,經過3次鑒定,目前全國共有安全評價師1萬9877人,其中一級4679人,二級7904人,三級7294人,初步顯現出了金字塔形的人才階梯結構。

安全評價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建設是遵循了《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的規定而推行的。安全評價師作為一種知識技能型新職業,總體規模不大,其人群在我國職業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微小,但這個職業的工作性質、職業道德、法律責任卻十分重要。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的設立符合法律規定,順應了安全評價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社會化、專業化發展的需要,也填補了安全生產領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的職業空白,這在安全生產領域是一項創新性的發展,也實現了對安全評價從業人員法制化、規范化、職業化建設和管理的愿望,還為安全生產領域逐步建立職業資格體系探索了道路、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2008年國務院提出了加快規范建設我國各類職業資格管理制度的要求,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開始了一輪大規模的修訂完善工作,安全評價從業人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與國家職業體系建設的總體方向脈絡吻合,安全生產從業人員不但需要專業化建設,更需要職業化建設,這項職業資格的設立正逢其時,也適應了市場機制的要求。

安全評價從業人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順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滿足了安全生產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反映出了社會發展的進步,與安全評價機構的資質管理相配合,充分體現出了歡迎全社會關注安全生產、重視安全生產、投入安全生產的理念,這支隊伍的建立也為“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生產方針的落實了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近十年來,安全評價機構這支安全生產專業技術服務工作的新軍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高事故防范技術支撐保障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安全生產專業技術咨詢服務的領域也得到了不斷的拓展,安全評價師隊伍在其中起到了有力的支撐。安全評價師隊伍已經完成了職業化的建立,目前進入了職業化管理的階段,管好、用好這支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正在積極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修訂工作,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壯大起來的職業化安全生產專業技術服務隊伍,必將為我國的安全生產工作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篇2:軍官職業化制度辦法

軍官職業化制度:

軍官職業化:就是大部分軍官來自正規的軍事院校專業畢業學員,并和軍隊簽署一般不低于**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服役協議或合同,沒有特殊情況必須服完兵役,不得中途退出,當事人一旦退役政府和軍隊不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當然服役期間政府和軍隊也相應提供能讓當事人滿意的各項待遇。基本上就是參照美國部隊的做法吧。

軍官隊伍的職業化進程始于19世紀初期,它是由下列三個因素所決定的:一是軍事技術的加速發展;二是人數眾多軍隊的出現;三是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鞏固。

1.軍事技術的進步,使軍隊組織結構日趨復雜。到19世紀初,軍事領域所包含的專業已達數百種。這就需要培養一種負責協調各種專業間相互關系的專門人才。同時,隨著軍事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綜合程度越來越高,培養既精通軍事的各個門類、又懂得如何進行協調的人才也變得越來越不可能。這兩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軍事職業化的誕生。從此,軍官作為一種具有特定社會功能的職業,就逐步與政治家和警察拉開了距離。因為像封建社會那樣成為一名既能領兵打仗、又能治理國家、還會維護國內秩序的專家,已變得越來越困難。

2.人數眾多軍隊的出現,導致了將一生都貢獻給軍事職業的軍官的出現。從此,歐洲國家兼管軍事的朝廷大臣以及由貴族大地主擔任的軍事首長開始退出歷史舞臺。18世紀以前,主要由終生服役士兵組成的人數較少的軍隊,開始被應征士兵組成的人數眾多軍隊所取代,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賦予了所有公民為國效力的義務。在服役幾年之后,他們將重新回到原先的平民生活中去。此外,人數眾多軍隊的出現,也改變了傳統的官兵關系。18世紀以前,雇傭兵是軍隊的主體,他們多為社會敗類,是被社會拋棄的階層,他們既沒社會地位,也不被社會所信任。軍官剛好相反,它們出身貴族,擁有特權地位。進入19世紀后,軍隊成分發生了重大變化。士兵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實際上成了全體公民的代表;而軍官隊伍則成為一個按知識和能力標準選拔出來的專業集團,生活在自己相對封閉的世界里,與社會生活聯系較少。

3.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在西方國家的最終確立,自然會要求軍隊最大限度地貼近社會。軍隊民主化、軍官實行選舉制,就是這種傾向發展的極端形式。比如,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美國民軍的軍官都是由居民選舉產生的。在法國大革命初期,新型軍隊的軍官也是經選舉產生的。當然,軍官選舉制與軍官職業化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就像按貴族出身來任命軍官一樣,同樣是不合理的。資產階級民主關于社會各階層在包括軍隊在內的所有政治體制中都擁有平等代表權的要求,徹底地摧毀了封建貴族階層在建立軍官隊伍方面的特權。正是由于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確定軍官隊伍構成上的權力斗爭,使雙方被迫做出讓步,最終讓軍官隊伍按照新的原則來任用。

特征編輯本段

在西方,職業人員通常是指那些所從事的工作具有某種社會功能的人員,如衛生、司法、教育、軍事等。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整個社會運轉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軍事職業人員負責為公眾提供安全保證等。一般來說,職業人員都具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稱職(擁有專門知識、受過專門培訓);二是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歸屬感(屬于某一社會群體)、自制和自我完善能力。同時,這三個特征又各有其具體內容。軍官職業具有任何職業都具有的上述三種特征,但每一種特征根據服兵役的特性又具有自己的特點。

1、稱職。稱職與否是衡量職業化程度的一種尺度,也是社會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它要求從事某種職業的人應遵從社會文化傳統,具備熟練運用所學知識造福于社會的能力。要做到稱職,職業人員必須要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豐富的學識。

軍官要具備軍事職業所需要的素養。首先是要接受廣泛的人文教育。因為在歷史的任何一個時期,組織和使用暴力的方法都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軍事知識就像法律知識一樣,與歷史、政治、經濟、社會和心理學等領域相互交叉,并與自然科學緊密聯系在一起。軍官要對自己的事業有一個起碼的了解,就必須通曉相關領域的知識,并能在自己的軍事生涯中熟練地運用這些知識。就像律師和醫生一樣,軍官要經常與人打交道。這就要求他必須深入地了解人的本性、人的行為動機,而這些只能通過廣泛的人文教育才能獲得。因此,如果說接受人文教育是從事醫生和律師職業前提的話,那么它也應當成為職業軍官培訓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2、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指的是所從事職業的社會重要性,以及這種職業所具有的壟斷性。它要求職業人員對待所從事職業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就業,而要比普通人多付出一份社會責任。因此,作為職業人員應當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服務于社會和忠于使命作為就業的主要動機,而不能將獲取報酬作為主要目的,否則他就不是一名真正的職業人員。

就像其它職業人員一樣,軍官愛軍習武的主要動機是出于對自己所選擇職業的熱愛,以及通過履行職業來造福社會的責任感。在西方發達國家,軍官并不屬于高收入的職業,然而它仍然吸引著大量優秀青年從軍報國,原因就在于此。可以說,在任何國家物質刺激對軍官的職業動機都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選擇軍官職業的人,不同于向雇主提供勞務的雇工,誰給的報酬多就為誰服務。同時,他們也不像因一時的愛國熱情而從軍的義務兵,缺乏持之以恒地不斷完善自我、熟練掌握管理軍隊的知識與技能的愿望。

3、“歸屬感”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愿望。職業人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作為某一社會群體成員的“歸屬感”,或稱“團隊精神”。擁有某種職業的人,會始終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社會功能群體的成員。這個群體具有特定的道德規范和效率標準。這與非職業人員有著較大不同。這種“歸屬感”是職業人員在特定氛圍中長期合作共事的結果。出于這種“歸屬感”,職業人員通常都具有在職業生涯中加強自我約束、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職業水平、追求職業發展的愿望。

對于一名軍官來說,他指揮的軍事單位越大,所需具備的職業素養就越高。一個只能帶領一個摩步排的軍官,他所具備的職業素養是較低的,最多也就是剛剛邁入職業化的門坎。而一名能指揮一個空降師或核動力潛艇的軍官,他就是一個具有高度素養的職業軍官。能夠指揮有陸、海、空軍部隊參加的合同戰役的將軍,他的職業素養就達到了軍事生涯的頂峰。

美國的軍事專家認為,軍事職業化的基本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通用的,不受地域、時間變化的影響。可以說,優秀的職業軍官在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所具有的職業素養是相同的。同樣,在19世紀確立的軍官職業化標準,到20世紀和21世紀也仍然適用。職業知識和技能標準是超國界的,它是聯系各國軍官的紐帶,盡管各國軍官在其它方面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差異。

篇3:安全評價從業人員職業化建設規范

2012年上半年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工作,于2012年5月26日在北京市等10座城市如期舉辦,全國有超過7000名考生參加了鑒定。這次鑒定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繼成功地組織了2010年、2011年的3次鑒定后進行的第4次鑒定。

目前,全國已有近2萬名安全評價從業人員經參加職業資格鑒定,取得了《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在遍布全國的甲、乙級資質安全評價機構中登記從業,成為安全評價以及安全生產專業技術服務工作的技術骨干力量。經過10多年的發展壯大,安全評價從業人員已經建立起了職業化的技術隊伍。

職業資格的作用

職業分類是以工作性質的同一性為基本原則,對社會職業體系進行系統劃分和歸類。隨著社會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越來越復雜,現在社會的勞動分工已經是由各種各樣的職業或職業群組合而體現,這些職業活動相互間既統一和諧,也各自獨立相互分割,需要運用一定的科學手段,按照不同職業的性質、活動方式、技術要求及管理范圍等加以區分,在系統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對全社會就業人員所從事的各類職業進行系統劃分和歸類,并根據某一個職業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對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員提出必備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基本要求,依此設定職業資格,作為從事此項職業的基本條件。

職業資格反映了勞動者為適應職業崗位的需要而運用特定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在我國,一項職業資格設定的從業人員基本條件,采用“國家職業標準”的形式予以規定,它是從業人員從事職業活動,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能力鑒定,以及用人單位錄用、使用人員的基本條件和依據,從業人員通過參加職業培訓、職業能力鑒定,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而獲得職業資格。

我國現代職業分類起步較晚,但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與完善,職業分類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和關注。1986年我國頒布了國家標準《職業分類與代碼》,1995年頒布的《勞動法》明確規定由國家確定職業分類。1999年5月,在參照國際標準職業分類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充分考慮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變化的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以下簡稱《大典》)頒布。

《大典》將我國社會職業劃分為8個大類、若干個中、小類,細分為上千個職業,覆蓋了我國全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比較全面客觀地反映了我國社會職業結構,對我國勞動力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廣泛的應用領域。2007年8月30日頒布的《就業促進法》也規定了國家對從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殊工作的勞動者,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安全評價人員職業資格的確立

評價人員的隊伍建設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開始進行,制定從業人員隊伍建設規劃、組織專家開發培訓教材,評價工作在那時主要是針對建設項目“三同時”安全監察工作的需要,涵蓋了職業安全和職業健康兩部分內容。

1999年9月,在原國家經貿委安全生產局的領導下,首部專門的培訓教材《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指南》出版。同年12月在青島市舉辦了首次專業技術培訓班,近200人參加了培訓學習,經考試有130余人取得了培訓合格證書,成為首批持證上崗的評價人員。隨后在2000年、20**年連續舉辦的多次培訓中,近千人參加了培訓,其中728人考試合格上崗工作,初步建立起了評價人員的基本隊伍。

20**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成立后,根據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需要,對評價的內涵作了新的界定,定位為安全生產的范圍,20**年6月7日,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印發了《關于加強安全評價機構管理的意見》,正式明確了安全評價的概念和評價內容,當年由專家編寫出版的培訓教材《安全評價》專門用于組織培訓學習使用,并在2003年、2005年作了兩次較大的修訂。

20**年6月29日,《安全生產法》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安全評價被列為法律規定的安全生產事項。2005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以后,為了更加嚴格規范對從業人員的能力考核,重點加強對資格考試的管理,原來自培自考的方式改為委托專業考試服務機構承擔安全評價人員資格考試,實行了考培分離制度。到2007年,全國共有1萬7710人取得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安全評價人員資格證書》,參加評價工作。

2007年初,為了更加科學、規范、依法管理這支隊伍,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建議下,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依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經組織專家論證,將從事安全評價工作批準為我國的一項新職業,安全評價從業人員定名為“安全評價師”,列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職業編碼*4-07-01-11,自此從事安全評價工作成為了一項社會職業,次年《安全評價師國家職業標準》頒布、《安全評價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出版,安全評價從業人員隊伍的建設進入了職業化發展階段。

2008年,按照職業資格鑒定工作的規定和程序,1萬4156名持有《安全評價人員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經參加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取得了不同級別的《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初步完成了這支隊伍的職業化建設。

安全評價師隊伍的發展

2009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頒布了修訂后的《安全評價機構管理規定》,將從業人員取得《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安全評價機構申請資質的重要條件之一。

2010年,為保證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經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兩部局領導協商一致,同意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繼續組織開展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2010年9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制定了《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考核方案》,11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2010年度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有關工作的通知》,委托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協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組織開展鑒定工作,并要求中國安全生產協會為鑒定的實施做好技術支持服務。2010年12月26日,首次面向安全生產領域從業人員的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鑒定圓滿舉行。

2011年底,經過3次鑒定,目前全國共有安全評價師1萬9877人,其中一級4679人,二級7904人,三級7294人,初步顯現出了金字塔形的人才階梯結構。

安全評價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建設是遵循了《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的規定而推行的。安全評價師作為一種知識技能型新職業,總體規模不大,其人群在我國職業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微小,但這個職業的工作性質、職業道德、法律責任卻十分重要。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的設立符合法律規定,順應了安全評價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社會化、專業化發展的需要,也填補了安全生產領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的職業空白,這在安全生產領域是一項創新性的發展,也實現了對安全評價從業人員法制化、規范化、職業化建設和管理的愿望,還為安全生產領域逐步建立職業資格體系探索了道路、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2008年國務院提出了加快規范建設我國各類職業資格管理制度的要求,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開始了一輪大規模的修訂完善工作,安全評價從業人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與國家職業體系建設的總體方向脈絡吻合,安全生產從業人員不但需要專業化建設,更需要職業化建設,這項職業資格的設立正逢其時,也適應了市場機制的要求。

安全評價從業人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順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滿足了安全生產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反映出了社會發展的進步,與安全評價機構的資質管理相配合,充分體現出了歡迎全社會關注安全生產、重視安全生產、投入安全生產的理念,這支隊伍的建立也為“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生產方針的落實了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近十年來,安全評價機構這支安全生產專業技術服務工作的新軍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高事故防范技術支撐保障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安全生產專業技術咨詢服務的領域也得到了不斷的拓展,安全評價師隊伍在其中起到了有力的支撐。安全評價師隊伍已經完成了職業化的建立,目前進入了職業化管理的階段,管好、用好這支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正在積極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修訂工作,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壯大起來的職業化安全生產專業技術服務隊伍,必將為我國的安全生產工作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