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健康危害控制效果評價評價報告書
1.總論
1.1項目背景
項目建設意義(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職業健康危害的,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應當進行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其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經衛生行政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產和使用。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由依法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評價機構進行。
唐山永安職業健康檢測評價有限公司是河北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具有職業健康審計評估資質的檢測評估技術服務機構。能遵循科學、客觀、公正、真實的評估原則,保證評估工作的獨立性,排除非技術人為因素的干擾,對受委托項目進行職業健康專項評估。
為了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保護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年*月唐山市永安職業健康檢測評價有限公司受******公司委托對*****工程進行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1.2評價依據
1.2.1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3)《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國務院令[20**]第352號;
(4)《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衛生部令[2006]第49號;
(5)《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衛生部令[20**]第23號;
(6)《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衛生部令[20**]第24號;
(7)《勞動防護用品監督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2005]第1號;
(8)《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衛生監發【20**】第63號;
(9)《高毒物品目錄》;
(10)《建設項目職業健康危害分類管理辦法》;
(11)《職業病目錄》衛生監發【20**】108號;
(12)《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
依據我國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規章執行。
1.2.2規范、標準
(1)GBZ1-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2)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一部分:化學有害因素;
(3)GBZ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一部分:物理因素;
(4)GB50187-93《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
(5)GB5083-85《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
(6)GBZ158-2003《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
(7)GBZ159-2004《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
(8)GBZ/T160《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測定》
(9)GB12801-91《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
(10)GB16910-1997《小型工業企業建廠勞動衛生基本技術條件》;
(11)GBZ/T229-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一部分?生產性粉塵》
(12)GBZ/T229-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二部分?化學物》
(13)GBZ/T229-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三部分?高溫》
(14)GBZ/T229-201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四部分?噪聲》;
(15)GBZ/T230-2010《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
(16)GB/T205-2007《密閉空間作業職業病危害防護規范》;
(17)GB4792-84《放射衛生防護基本標準》;
(18)GB8702-88《電磁輻射防護規定》;
(19)GB10434-89《作業場所局部振動衛生標準》;
(20)GB10436-89《作業場所微波輻射衛生標準》;
(21)GB10437-89《作業場所超高頻輻射衛生標準》;
(22)其它與職業衛生相關的國家、行業、地方標準、規程和規范等
1.3評價目的
1.3.1貫徹落實國建有關職業衛生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從源頭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
1.3.2明確建設項目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評價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及其效果,對未達到職業病危害防護要求的系統或單元提出職業病控制措施的建議;
1.3.3針對不同建設項目的特征,提出職業病危害的關鍵控制點和防護的特殊要求;
1.3.4為職業危害相關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竣工驗收提供科學依據;
1.3.5為建設單位職業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依據。
1.4評價范圍
以建設項目實施的工程內容為準,主要針對試運行期間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及效果和職業衛生管理措施等進行評價,改、擴建和技術引進、技術改造項目應對利舊內容進行評價。
1.5評價內容
主要包括總體布局及設備布局的合理性、建筑衛生學、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程度、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及效果、輔助用室,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職業健康監護、職業衛生管理措施及落實情況等,必要時還應對項目選址進行評價。
1.6評價方法
根據建設項目職業危害的特點,通過職業衛生現場調查、職業衛生檢測、職業健康檢查等方法收集數據和資料,并結合職業病防護設施、個人職業病防護水平和定量分級結果,對試運行期間作業人員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及職業健康影響進行評價,并可通過檢查表分析法評價職業衛生管理措施等。
1.6.1職業衛生調查
在分析預評價報告的基礎上,開展職業衛生調查。
內容主要包括:工程概況、試運行情況、總體布局、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及布局、生產過程中的物料及產品,建筑衛生學、職業病防護設施、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輔助用室、應急救援、職業衛生管理、職業病危害因素以及時空分布、預評價報告與防護設施設計及審查意見的落實情況等。
1.6.2定量分級
體力勞動強度分級等定量分級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執行。
1.6.3職業衛生檢測
l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根據檢測規范和方法、對化學因素、粉塵、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氣象條件等進行檢測。
l職業病防護設施效果及建筑衛生學檢測
根據檢測規范和方法,對采暖、通風、空氣調節、采光照明、微小氣候等建筑為甚學內容進行檢測,必要時應對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的防護效果進行檢測。
1.6.4職業健康檢查
按照國家職業健康監護相關規定、標準執行。
1.6.5檢查表分析法
依據國家有關職業衛生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標準等,列出檢查單元、部位、項目、內容、要求等,
編制成表,對評價項目的相關內容進行調查與評價。
1.7評價程序
1.7.1準備階段
主要工作為建設單位委托、簽訂評價工作合同、收集和研讀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初步設計、衛生行政部門對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及設計階段的審查意見及有關技術資料、開展初步設計現場調查、編制控制效果評價方案并對方案進行技術審核,確定質量控制要點等。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應收集的主要資料參見附錄A。
1.7.2實施階段
依據評價方案開展職業衛生調查、工作日寫實、職業衛生檢測、職業衛生管理措施核實等工作,并對職業健康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1.7.3報告編制與評審階段
主要工作為分析、整理所得的資料、數據,并對其進行評價,得出結論,提出對策和建議,完成評價報告書的編制。對評價報告書進行評審、修改。
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工作程序參見下圖:
1.8質量控制
在評估過程中堅持按照唐山永安職業健康檢測評價有限公司質量控制文件要求開展工作。
人員技術保證:抽調有職業危害評估專業知識的人員參加評估工作,設置評估負責人、資料收集人、評估報告起草人、審核人。
評估程序保證:要求參加人員全面收集項目相關資料,認真學習與本評估相關的業務和法律、法規知識后,對項目進行職業危害現場調查。制定評估法案,對項目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辨識,對項目工藝和職業危害防護設施進行分析,按照職業健康評估工作方案和程序進行工作。
采取公司內審核,分為評估組內審核、公司質量控制辦公室審核和公司技術顧問小組審核的修改定稿制,保證職業危害評估報告的規范和完整。
2.項目概況及試運行情況
2.1項目概況
2.1.1工程性質、規模、地點
2.1.2建設情況
2.1.3“三同時”執行情況
2.2項目試運行概況
該項目自年月完工后,于?年?月產能達設計產量的?%,至今共運行?個月。
(如實寫吧,強調的是設計產量有個比例的,這個看各單位內部規定的,此外運行時間有規定的一般不超過12個月)
PS:我接觸個廠,從建立其到破產,10年沒有到過設計產能的20%
各位說,這個廠做不做控評
3.總體布局和設備布局調查與評價
3.1總平面布置調查
(用非常簡練的文字描述,主要還是需要CAD的圖紙)
3.2設備布局調查
(用非常簡練的文字描述,主要還是需要CAD的圖紙)
3.3總體布局和設備布局評價
(評價,主要依據包括有毒、無毒分開,高毒、低毒分開,振動放置于第一層,高溫車間布置等待,依據標準是GBZ1-20**)
4.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檢測與評價
4.1職業病危害因素概述
4.1.1生產工藝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4.1.2生產環境及勞動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4.1.3勞動定員及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4.2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明確化學因素、粉塵、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氣象條件等各種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方法、儀器、條件、頻次、檢測點設置等內容。)
4.3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與評價
5職業病危害防治設施調查與評價
5.1防護設施設置及運行情況
5.2防護設施防護設計能力調查與檢測
(調查內容主要防塵、防毒、噪聲與振動控制、防暑降溫、防潮防寒、防輻射、事故通風等。)(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超標時,應對防護設施的防護效果進行檢測,分析超標原因)
5.3防護設施維護情況
5.4防護設施評價
6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調查與評價
6.1防護用品配置種類、數量級參數調查
6.2防護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及執行情況調查
6.3防護用品評價
7建筑衛生學及輔助用室調查與評價
7.1建筑衛生學
主要包括建筑結構、采暖、通風、空氣調節、采光照明、微小氣候等建筑衛生學的調查、檢測(包括檢測方法、儀器、條件、頻次、檢測地點設置等內容)與評價
7.2輔助用室
主要包括工作場所辦公室、生產衛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廁所),婦女衛生室、醫務室等的調查與評價。
8職業衛生管理情況調查與評價
8.1職業衛生管理組織機構及人員
8.2職業病防治規劃、實施方案及執行情況
8.3職業衛生管理制度與操作規程及執行情況
8.4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制度
8.5職業病危害的告知情況
8.6職業衛生培訓情況
8.7職業健康監護制度
8.8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設施及演練情況
8.9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及中文警示說明的設置狀況
8.10職業病危害申報情況
8.11職業衛生檔案管理
8.12職業病危害防治經費
9職業健康監護情況分析與評價
9.1職業健康監護管理情況
9.2職業健康檢查結果
9.3職業禁忌癥、疑似職業病和職業病病人的處置
10結論
(在全面總結評價工作的基礎上,歸納建設項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建筑衛生學及輔助用室、職業衛生管理等的評價結果,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對該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做總體評價)
11建議
(在對建設項目全面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針對試生產階段存在的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不足,從組織管理、工程技術、個體防護、衛生保健、應急救援等方面,綜合提出職業病危害控制措施的建議。)
12附件
12.1建設項目委托書
12.2建設項目立項文件
12.3地理(區域)位置圖
12.4總平面布置圖
12.5檢測報告書
12.6委托單位營業執照
篇2:職業病危害職業衛生預評價報告書
1評價目的
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范和產業政策,從源頭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
識別、分析與評價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確定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類別,為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確定建設項目在職業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為建設項目的設計提供必要的職業病危害防護對策和建議。
?2評價依據
我國有關職業病防治的現行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有關職業病防治的國家、行業、地方等標準、規范;與建設項目有關的主管部門文件、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有關資料、預評價工作委托書等。
3評價范圍
新建項目以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工程內容為準,主要針對項目投產后運行期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及防治內容進行評價。原則上不包括建設期的相關內容。
?4評價內容
主要包括選址、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建筑衛生學要求、職業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輔助用室基本衛生要求、應急救援、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職業衛生管理、職業衛生專項經費概算等。
5評價方法
根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特點,一般采用類比法、檢查表法、風險評估法和綜合分析法等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必要時可采用其他評價方法。
5.1類比法
通過對與擬評價項目相同或相似工程(項目)的職業衛生調查、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檢測以及對擬評價項目有關的文件、技術資料的分析,類推擬評價項目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和危害程度,對存在的職業病危害隱患和產生的后果進行風險評估,預測擬采取的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的防護效果。
5.2檢查表法
依據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標準以及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過對擬評價項目的詳細分析和研究,列出檢查單元、檢查部位、檢查項目、檢查內容、檢查要求等,編制成表,逐項檢查符合情況,確定擬評價項目存在的問題、缺陷和潛在危害。
5.3風險評估法
通過對職業病危害的風險評估,確定擬評價項目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承受水平,并按照承受水平采取防護措施,使風險降低到可承受水平。
5.4綜合分析法
采取職業流行病學調查、類比分析、經驗推斷、專家權重、定量分級等方法相結合的原則,從多層次、多途徑、多方位對擬評價項目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
6評價程序
6.1準備階段
主要工作為接受建設單位委托、簽訂評價工作合同、收集和研讀項目的立項資料和技術資料、進行初步調查分析、編制預評價方案并進行技術審核、確定質量控制原則及要點等。
收集的技術資料主要包括:建設項目概況;生產過程擬使用的原料、輔料、中間品、產品等;生產工藝;生產設備;擬采取的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有關圖紙(建設項目區域位置圖、總平面布置圖等);有關職業衛生現場檢測資料(改、擴建項目);有關勞動者職業性健康檢查資料(改、擴建項目)等。
6.2實施階段
依據預評價方案開展評價工作。通過工程分析、職業衛生現場調查、類比調查等,對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并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評價及風險評估。
6.3完成階段
主要工作為匯總、分析實施階段獲取的各種資料、數據,通過分析、評價得出結論,提出對策和建議,完成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的編制,組織對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進行專家評議。
?7評價方案編制
7.1評價方案應在準備階段編制,是具體指導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的技術文件。應以科學性、實用性、針對性為原則,概述本項目的職業危害特征,明確評價重點、范圍、方法及質量控制措施。
7.2評價方案應在充分研讀有關資料、進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現場調查后編制。
7.3評價方案內容?
7.3.1概述:簡述評價任務由來、評價目的等。
7.3.2編制依據:列出適用于評價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等。
7.3.3評價方法、范圍及內容。
7.3.4項目概況:簡述建設項目性質、規模、地點等。
7.3.5項目分析:初步的工程分析、職業病危害識別分析、篩選評價因子、確定評價單元等。
7.3.6組織計劃:主要包括評價程序、質量控制措施、工作進度、人員分工、經費概算等
8評價報告書編制
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應全面、概括地反映評價的內容,表述簡潔、用語規范、結論明確,引用數據盡可能采用圖表,現場描述采用照片,以利于閱讀和審查。原始資料及數據計算過程等不必在報告書中列出,必要時可編入附件。
評價報告書主要由以下章節和內容組成:
8.1總論
8.1.1項目背景:包括項目性質、投資規模、地理位置、立項意義(社會和經濟效益)、評價任務由來等內容。
8.1.2評價依據:列出評價項目引用的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和標準、基礎技術資料的名稱。
8.1.3評價目的:按照本規程1的規定編制。
8.1.4評價范圍:根據評價項目的實際情況,按照本規程3的規定編制。
8.1.5評價內容:概述本規程4的規定。
8.1.6評價方法:根據評價項目的特點,明確采用的評價方法。
8.1.7評價程序:用文字結合框圖的方式,表述評價工作過程。
8.1.8質量控制:用文字結合框圖的方式,簡述評價全過程質量控制的措施。
8.2現有企業概況:本條款適用于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概述現有企業
的基本情況,以及職業病危害和職業病防治的現狀。
8.3工程分析
8.3.1工程概況:包括項目名稱、性質、規模、擬建地點、自然環境概況、社會環境條件、項目組成及主要工程內容、生產制度、崗位設置、勞動定員、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等。
8.3.1.1項目名稱:應與委托單位提供的建設項目立項文件所用名稱一致。
8.3.1.2項目性質:分為新建、改建、擴建、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等。
8.3.1.3生產規模:根據項目性質分別列出產品方案和生產規模。
8.3.1.4擬建地點:項目擬建地點應按行政區劃說明地理位置,并附項目所在區域位置圖。
8.3.1.5自然環境概況:包括擬建項目所在地區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氣象條件、氣候特征以及是否位于自然疫源地、地方病區等情況。
8.3.1.6社會環境條件:指擬建項目所在地是否位于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地;生態敏感與脆弱區;社會關注敏感區(學校、托幼機構、醫院、涉外領使館、人口密集居住區)等。
8.3.1.7生產制度:輪班制,全年生產作業時間以年/小時(h/a)為單位,同時說明作業天數。
8.3.1.8崗位設置及定員:包括生產作業崗位名稱及生產作業人數,輔助崗位及人數,管理人員等。
8.3.1.9項目組成及主要工程內容:應從全工程范圍用表格列出各項目名稱和主要工程內容。必要時還應列出與職業病防護關系密切的主要設備一覽表。其中:
生產裝置:列出裝置名稱、生產規模及主要工程內容。
輔助裝置:列出為生產配套的各輔助裝置名稱、生產規模及主要工程內容。
公用工程:包括給水、排水、供熱、供電、供燃氣工程等,可用文字簡要說明。
總圖運輸:包括原料及輔料形態、燃料倉庫、儲罐、堆場以及碼頭工程、運輸工程等,應用文字及圖表分別簡要說明。
8.3.1.10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主要是建設項目總的技術經濟指標,包括工程總投資、工程用地面積、建筑面積、綠化面積及系數等。
8.3.2總平面布置及豎向布置:從建筑衛生學和相關的勘察規劃設計等方面概述布置原則,并附總平面布置和豎向布置圖。
8.3.3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布局
8.3.3.1生產工藝流程:包括工藝技術及其來源、生產裝置的生產過程概述、輔助裝置的工藝過程概述、生產裝置的化學原理及主要化學反應,生產設備的先進性(機械化,密閉化、自動化及智能化程度)等。應對主體生產設施按工藝流程做出完整、清晰、無遺漏的敘述,并用工藝流程框圖表示。
8.3.3.2生產設備及布局:用表列出主要生產設備,并說明布局。
8.3.4生產過程擬使用原料、輔料的名稱及用量,產品、聯產品、副產品、中間品的名稱和產量。
8.3.5建筑衛生學:主要包括建筑物的間距、朝向、采光與照明、采暖與通風及主要建筑物(單元)的內部布局等。
8.4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分析
8.4.1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在工程分析的基礎上,劃分評價單元;明確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以及時空分布;確定重點評價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根據評價項目的特點,可以對生產環境或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進行識別。
8.4.2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特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可引起的職業病。
8.4.3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
在工程分析、類比調查、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基礎上,應用選定的評價方法,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職業病危害暴露及接觸水平進行分析。
8.5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分析
8.5.1對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選址、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建筑衛生學要求、職業病防護設施、職業衛生管理、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輔助用室、應急救援措施、職業衛生專項經費概算等進行分析。
8.5.2選址、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建筑衛生學要求等內容應按有關標準、規范要求進行分析。
8.5.3職業病防護設施主要針對不同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別列出擬采取的衛生工程防護設施:防塵,防毒,防噪聲、振動,防暑降溫、防寒、防潮,防非電離輻射(高頻、微波、視頻),防電離輻射,防生物危害,人機工效學等。
8.5.4配置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主要針對不同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別列出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防塵、防毒、防噪、防振、防暑、防寒、防潮、防輻射危害、防生物危害等用品。
8.5.5擬采取的應急救援設施、措施應當列出為應對突發職業病危害事件,擬采取的應急救援設施、措施:主要包括報警裝置、現場急救用品、急救場所、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事故通風設施、救援裝備、防護裝備、警示標識等。
8.5.6擬采取的職業衛生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設置職業衛生管理組織機構,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職業衛生培訓;制定職業病防治規劃及實施方案;建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建立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建立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制度;建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職業病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的使用及維護、檢修、定期檢測制度;設置警示標識及說明。
8.5.7擬設置的輔助用室包括:工作場所辦公室,生產衛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廁所),婦女衛生室,應急救援站的設置情況。
8.5.8職業病防治專項經費概算包括:專項經費總額、衛生防護設施費用、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檢驗設備、應急救援設施、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上崗前體檢、上崗前培訓教育費等及專項經費總額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等。
8.6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等相關標準,對擬建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進行評價。對不符合要求的,應當闡明其原由。
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應包括:選址、總體布局、建筑衛生學要求、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應急救援、輔助用室、職業衛生管理、職業衛生專項投資等。
8.7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補充措施
在對擬建項目全面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針對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存在的不足,從組織管理、工程技術、個體防護、衛生保健、應急救援等方面,綜合提出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補充措施,供設計單位在編寫職業衛生專篇時使用。
8.8結論
在全面總結評價工作的基礎上,歸納擬建項目的選址、布局、工藝、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病危害程度及防護措施等評價結果;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措施;確定職業病危害類別;提出擬建項目在職業病危害控制方面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