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執行患者身份識別制度(范本)

執行患者身份識別制度(范本)

2024-07-15 閱讀 1629

為了規范醫院管理,有效防止錯誤識別患者身份引起的醫療事故,規定護士至少使用2種身份識別方法查對患者身份。采取多種措施嚴格執行身份識別制度。

一在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活動中,應同時使用床頭卡、治療卡、腕帶等方法確認患者身份;對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

二是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監護室、產房之間流程)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

三是對住院患者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識別標識:普通病人使用綠色腕帶,病危、病重、一級護理、手術病人使用紅色腕帶,新生兒使用粉紅色腕帶。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認真核對患者腕帶信息,準確確認患者的身份。

四是腕帶識別信息填好后必須經兩名護理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兩人重新核對。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

五是患者使用腕帶舒適,松緊度適宜,皮膚完整無破損;護士在給病人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雙核對;加強對患者腕帶使用情況的檢查。

六是在手術病人轉運交接中有識別患者身份的具體措施,如:手術病人進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對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手術室護士核對后方可接入手術間。

七是在采血、給藥或輸血等操作前,必須嚴格執行患者身份識別查對制度,應至少使用兩種身份識別方法。

八是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陳述患者姓名,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身份識別制度為規范醫療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據,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它將大大提高患者護士在操作治療過程中識別患者的準確性,全面提升護理工作的安全性。

篇2:住院精神病患者社區轉診制度

醫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社區轉診制度

為適應我市社區精神疾病防治康復工作的需要,我院決定建立精神患者社區轉診制度,具體要求如下。

一、轉診患者范圍:《浙江省社區精神病人管治范圍》所要求管治的各類精神疾病患者。

二、于患者出院前征求患者及家屬意見,由患者及家屬決定是否轉診社區。

三、對愿意轉診社區的患者,由經治醫生認真填寫《精神疾病患者社區聯系卡》。

四、《精神疾病患者社區聯系卡》正頁交患者和家屬帶回,交所在社區精防機構,由社區精防機構對患者進行隨訪。

五、《精神疾病患者社區聯系卡》存根聯附在出院病歷中,由病案室統一收集并登記。

篇3:A區醫院醫療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醫院醫療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一、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急診危重及住院患者必須使用腕帶,提高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

二、護理人員在執行醫囑、實施檢查、治療、護理之前,必須認真核對和識別患者身份,應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禁止僅以房間號或床號作為識別的依據。

三、為患者實施任何護理操作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確認患者身份,并請患者自己說出姓名,確保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治療。

四、在重危患者轉運及轉科、全麻四類手術病人轉運時使用重危患者轉運交接單,認真識別患者身份;手術患者同時使用手術交接單,并按要求核對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