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第三人制度(范本)
古羅馬有一句法律諺語:“物在呼喚它的主人”。
這句法律諺語形象、生動地陳述了這樣一個準則:權利人對于作為私有財產的“物”所享有的無可爭議、不容侵犯的所有權。即使“物”因某種原因發(fā)生遺失(遺失而非遺棄),或者被盜搶,事實上脫離了主人的控制,但并不影響主人對物所享有的所有權,其他有“完璧歸趙”的義務。物如同放飛的信鴿,即使在千里之外,依然不辭勞苦朝著主人所在的方向扇動翅膀。
然而,“物在呼喚它的主人”的理念與現(xiàn)代社會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案例,張三把一件貴重物品,比如古董委托給李四暫時保管,豈料李四是一個見利忘義的白眼狼,謊稱自己是所有人,轉身就把張三的古董賣給了不知情的王五。
在這起糾紛中,如果強調權利人對于物擁有的靜態(tài)的、絕對的權利,認為張三依然對物——古董享有所有權,可以向王五索要被乙賣掉的股東的話,就會出現(xiàn)下列問題:第一、對王五不公平,損害了王五的合法權益。第二,如果我們接著假設,王五得到古董后又轉賣給了趙六,趙六又將其贈送給王二麻子,如果此時張三有權追討原物的話,就麻煩了,從李四到王二麻子的整個民事活動都要作廢,一下子就造成很多糾紛,太折騰人了。如果任由這樣折騰下去,不僅會造成社會關系的不穩(wěn)定,而且會影響商品交易安全,增加交易成本,嚴重影響人們開展商品交易活動的信心和積極性,如果商品不流通就無法創(chuàng)造財富,整個社會經(jīng)濟也喪失了發(fā)展的源泉。
由此可見,在商品經(jīng)濟條件下,再強調所有人對物的絕對權利就顯得有些不合適宜了,我們必須通過一項制度安排,一方面保護好所有權人的正當權益,另一方也要對所有人的權利有所限制。這項制度安排,就是民法中的“善意第三人”制度。
善意第三人制度是指,當?shù)谌?所有權人、占有人之外的人)從一個無所有權但和合法占有某動產的人(占有人)手中有償取得該動產時,即使占有人并沒有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只要該第三人對占有人無處分權這一事實不知情(主觀上為善意),該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
就像上文中李四擅自變賣古董一案,如果從李四手中購買古董的王五對李四不是真正的所有權人,沒有對古董進行處分的權利的話,也就是說,王五是善意第三人的話,那么按照善意第三人制度,雖然李四沒有處分權,王五也可以取得古董的所有權,張三不能要求王五返還古董,只能要求李四賠償自己的損失。
善意第三人制度不利于保護所有權的利益,但是可以保障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尤其重要的是,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促進商品貿易和市場經(jīng)濟繁榮。話又說回來,客觀上張三也有一定過錯,誰叫自己當初委托給李四的時候所托非人呢?善意第三人同時也能夠警示所有權人穩(wěn)妥、謹慎地管理好自己的財產。
在實踐中,怎樣認定第三人是善意還是惡意呢?首先當然看考察當事人自己的說法,同時,還可以綜合考慮受讓人的知識水平、受讓人對轉讓人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交易地點(是否為合法交易場所)、交易的具體情形(如交易的價格是否明顯偏低)等客觀因素綜合認定。如果受讓人明知或者應當知道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人,或者明知轉讓人身份、行為可疑,甚至出現(xiàn)買賣雙方惡意串通的,都不能認定為“善意”,因此也就不適用善意第三人制度,所有權人有權追回自己的動產。
善意第三人制度一般只適用于動產,不適用不動產,因為不動產(如汽車、房屋)一般都有產權證明,可以比較容易、準確地查詢到所有權人,不像動產所有人,沒有產權證書,查驗起來如同霧里看花,很多情況下,如同在誰手上,就推定誰是主人。
另外,對于占有人使用盜、搶、騙等非法手段取得的動產(法律上稱為盜贓物或贓物)是否適用善意第三人制度還存在爭議,還有待法律的進一步明確。
篇2:善意取得制度格式內容
一、綜述
當前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
不動產商品交易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和空間中頻繁進行。從事商品交易的當事人很難知道對方是否對其占有的物品擁有所有權,也很難進行查證。況且在商機萬變的信息時代,在一般情況下,要求當事人對每一個交易對象的權利是否屬實加以查證,不太現(xiàn)實。如果受讓人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權轉讓該財產,而在交易完成后因出讓人的無權處分而使交易無效使其善意第三人退還所得的財產,這不僅要推翻已形成的財產關系還使當事人在交易中心存疑慮,從而造成當事人交易的不安全,法律為了避免這些不安全因素的干擾規(guī)定了善意取得制度。雖然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尚未確認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卻承認善意購買者可以取得對其購買的、依法可以轉讓的財產的所有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二、制度概述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善意取得
規(guī)則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占有人,在不法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的所有權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占有人)賠償損失。
(二)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價值基礎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中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它是均衡所有權人和善意受讓人利益的一項制度,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所有權人的利益,保證所有權安全。其次它側重維護善意受讓人的利益,促進交易安全。當所有權人與善意受讓人發(fā)生權利沖突時,應當側重保護善意受讓人。這樣有利于維護交易的安全,還有利于鼓勵交易。這種情況下,對所有權人利益的限制,我們可以認為是對所有權人在托付別人保管自己財產或管理自己財產時不盡注意義務,而使他承擔相應不利后果的責任。
(三)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
關于善意取得存在的理論基礎,多數(shù)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1)取得時效說。時效制度,以時間及時間之經(jīng)過為其構成要件,而善意取得制度則與時間及時間之經(jīng)過沒有聯(lián)系,所以,時效制度與善意取得制度是兩種各自獨立的制度。(2)權利外形說。占有人應推定其為法律上的所有者,故受讓人有信賴之基礎。(3)法律賦權說。善意取得是由于法律賦予占有人處分他人所有權的權能。(4)占有效力說。善意取得系由于受讓人受讓占有后,占有之效力使然。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法律上承認占有公信力的邏輯結果,即贊成權利外形說。[2]
三、贓物研究
關于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的研究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財產的流轉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常常將犯罪所得贓物以低于市場交易價格出賣,許多與案件無關的第三人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購買或接受該物品,這就形成了“贓物的善意取得”。在刑事司法實踐中,當公安機關追查案件中贓物的下落和去向時,常常也會遇到贓物已被犯罪嫌疑人通過民事流轉轉讓給不知情的第三人合法占有的情形。
所謂贓物,應包括經(jīng)由走私、盜竊等方式取得之物。
(一)司法實踐中關于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
我國司法實踐中,承認善意購買者可以取得對其購買的、依法可以轉讓的財產的所有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但是,根據(jù)我國法律和司法實踐,對于贓物、遺失物等不適用于善意取得。我國法律嚴格禁止銷售和購買贓物,即使買受人購買贓物時出于善意,也不能取得對該物的所有權。根據(jù)《民法通則》第79條的規(guī)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遺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歸國家所有或歸還失主,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1]所以如果所有人因為被盜、遺失等原因而喪失對其財產的占有以后,不問財產幾經(jīng)轉手,所有人都有權請求最后占有人返還。如果最后占有人是善意的,也支付了一定的金額。所有人在取回該物時,應該償還占有人的損失。因為占有人在保管該物時付出了一定的代價,而且最后占有人往往在占有該物時出于善意并非惡意。如果不對善意占有人的利益加以保護反而使其正當?shù)睦媸艿綋p害,必然會造成不良后果。同時,根據(jù)我國司法實踐,如果受讓人是無償取得某項財產的,則不論其取得財產時是善意還是惡意,所有人都有權要求受讓人返還原物。
(二)關于否定贓物適用善意取得的概述
善意取得我國理論界對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有以下幾種不同意見。第一種觀點采用否定說,認為贓物不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另一種觀點認為,贓物仍是自由流通物與其他市場交易的商品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應適用善意取得制度。[2]本文采取第一種觀點既否定說,因為保護所有權人的利益與保護交易安全同屬于民事立法中應當遵循的法律原則,一方面,如果不對所有權人的利益進行保護,正常的交易就不可能順利進行。因此,在交易安全和所有權人利益的保護中,相比之下后者具有在先性。另一方面,對所有權人的利益加以保護,已經(jīng)成為當代司法實踐中的一種趨勢。對于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第二種肯定說的理由目的是要保護交易安全以維持正常的市場交易。但應當注意的是:首先,在正常的市場交易情況下所有權人對自己的合法財產進行交易是基于自己意志而為之的行為,而贓物作為非基于所有權人的意志而喪失對其占有的物,根本就不具備所有權人要處分該物的意思表示,若仍適用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對于所有權人過于苛刻,并且與我國的物權法相沖突。其次,贓物作為交易的標的物,在交易的總量中畢竟只占很小的比例,否定贓物適用于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根本不會影響到正常的市場交易。最后,否定贓物適用于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還可以收到反制各種銷贓行為的功效。當今我國正在嚴打的歷史階段如果對于盜竊物適用善意取得勢將為不法分子打開一道綠燈。例如:甲從乙處盜竊一把自行車,賣給自行車寄賣店,寄賣店再轉手賣給丙。假如贓物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丙出于善意在支付低于市場價金的同時即獲得了對該贓物所有權,乙便無權向丙要求返還占有物(自行車)。甲為此獲得了不法財產,丙也同樣在低于市場價格的情況下購買了同樣的商品。這樣等于間接性的鼓勵了甲從事盜竊活動,而丙在獲得贓物所有權的同時也為甲解決了銷售方面的問題,因而從長遠來看只有保證原所有人乙的權利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種現(xiàn)象。所以我國司法實踐歷來就采納否定說,實踐證明這種作法對保護原所有人的正當利益,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是十分必要的,未來立法應堅持這一作法。
四、不動產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施行前我國關于不動產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沒有明確規(guī)定。然而隨著我國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于2007年3月16日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關于不動產善意取得已有明確規(guī)定: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shù)怯浀囊呀?jīng)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jīng)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guī)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guī)定。
由此可見善意取得不僅適用于動產,同時也適用于不動產。
篇3:善意取得制度(范本)
善意取得制度-特征
(1)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思想的社會關系。
(2)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間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
(3)民事法律關系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xiàn)的社會關系。
善意取得制度-存在根據(jù)
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的邏輯依據(jù)系法律上承認占有公信力的邏輯結果,其實踐依據(jù)是保護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是物權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指無處分他人動產權利的動產占有人,以移轉所有權或設定他物權為目的,將其占有的動產交付于善意第三人后,善意受讓人即取得該動產權利的法律度。例如,甲將其租賃的海信電腦一臺,擅作己有出賣與乙,乙基于甲的占有事實而信賴該電腦屬甲所有,遂與其交易,甲將該電腦交付于乙后,電腦所有權即發(fā)生轉移。此時,乙取得電腦即屬善意取得。
一般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來以日耳曼法的占有制度設計為基礎,又吸納了羅馬法上短期取得時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從而得以產生發(fā)展起來的。羅馬法奉行“任何人不能將大于其所有的權利讓與他人”及“發(fā)現(xiàn)己物,即可收回”的原則,側重于所有權的保護,受讓人縱屬善意,也不能取得動產所有權。但羅馬法并非完全無視受讓人的利益,而是認可一年的短期取得時效制度,以兼顧交易活動及維護法律秩序。與羅馬法不同,日耳曼法基于“以手護手”觀念,側重對受讓人利益的保護。根據(jù)日耳曼法,任意將動產交付于他人者,僅能向相對人請求返還,若該他人將之讓與第三人時,除可對相對人請求賠償損害或其他權利外,不得對第三人請求返還。因為日耳曼實行占有與權利合一的Gewere制度,占有其物者即有權利,而有權利者亦須占有其物。有權利者未占有其物時,其權利的效力因此減弱。動產所有人既以自己的意思,將動產托付于人而未占有其物,遂無從對該第三人請求返還。正是由于受日耳曼法Gewere原則的影響,并導入羅馬法時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根據(jù)占有公信力在交易安全中的作用,賦予信賴占有而從事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的效果,近代善意取得制度才應運而生。
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根據(jù),向有爭議。即時時效說認為其依據(jù)在于適用即時時效或瞬間時效;權利外像說認為其依據(jù)在于對權利外像的保護;法律賦權說認為在善意取得權利的情況下,是法律賦予占有人以處分他人所有權的權能;占有保護說則認為根據(jù)公示主義,占有人應推定其為法律上的所有人;法律特別規(guī)定說則認為善意取得系基于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以上學說,自不同法律背景出發(fā),從不同視角對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據(jù)進行闡釋,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善意取得保護交易安全的價值理念。
人們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據(jù)即其制度價值在于交易安全與便捷,占有的公信力系其不可或缺的基礎。在近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商品交易頻繁,物之占有與其本權分離是其常態(tài)。在商品交易中,如果一味強調保護財產歸屬的靜的安全,則在每一場交易中,買受人均需認真調查對方對交易商品有無處分權,這非但會增加交易成本,且使購物者人人自危,恐遭不測損害,妨害市場交易。正由于此,立法政策在財產靜的安全與動的安全的保障間,不得不進行法律上的利益衡量與價值判斷,從而作出艱難的抉擇,最終以犧牲真權利人的利益為代價,尋求交易安全之維護。可見,近代民法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各國民事立法政策為保護市場交易安全、便捷而建立的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適用范圍
(1)動產、不動產均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2)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3)善意取得制度不僅僅適用于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他物權也可以善意取得。
出質人以其不具有所有權但合法占有的動產出質的,法律保護善意質權人的權利。善意質權人行使質權給動產所有人造成損失的,由出質人承擔賠償責任。
如果債權人合法占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時,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債權人仍可以行使留置權。
(4)《公司法司法解釋(三)》規(guī)定的可以“參照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情形:
①名義股東將登記于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于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善意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處理。只要受讓方構成善意取得,交易的股權可以最終為其所有。但是,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實際出資人請求名義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②出資人以不享有處分權的財產出資,當事人之間對于出資行為效力產生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善意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予以認定。只要公司取得該財產符合《物權法》規(guī)定的善意取得條件,該財產可以最終為公司所有。
③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將其股權轉讓后尚未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原股東將仍登記于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受讓股東以其對于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善意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處理。第三人在受讓原股東處分的股權時如果構成善意取得,則最終獲得該股權;否則,原股東處分股權的行為無效。
(5)票據(jù)權利也存在善意取得的問題
善意取得制度-構成要件
(1)依“法律行為”轉讓所有權
善意取得只能在交易中發(fā)生,該交易所借助的手段是法律行為。其他非因法律行為而發(fā)生的物權變動,無論是基于事實行為、公法行為還是直接基于法律規(guī)定而變動,均不存在善意取得的問題。
(2)轉讓人“無處分權”
如果轉讓人對于所轉讓的標的物享有處分權,則適用正常的物權變動規(guī)則。善意取得制度旨在解決無權處分行為的有效性問題,因此必須以轉讓人無處分權為前提。
(3)受讓人為“善意”第三人
是否善意的判斷時點以“受讓時”為準,如果受讓人事后得知轉讓人無處分權,不影響受讓人的善意取得。
(4)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受讓人不僅需要支付對價,而且所支付的對價在市場交易中屬于合理的范圍。因此,受讓人無償或者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取得財產時,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5)動產的善意取得以“交付”為要件,不動產則以“登記”為要件
如果雙方當事人僅僅達成合意,但動產尚未交付(或者不動產尚未辦理產權過戶登記),則當事人之間仍只有債的法律關系,而沒有形成物權法律關系,不能發(fā)生善意取得的效果。
(6)轉讓人基于真權利人的意思“合法占有”標的物
基于真權利人的意思而合法占有之物,稱為委托物(如承租人基于和出租人的租賃合同合法占有租賃物)。相反,非基于真權利人的意思而占有之物稱為脫手物(如遺失物、盜竊物)。
善意取得制度適用于委托物,不適用于遺失物、盜竊物。
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要件
縱覽近現(xiàn)代各國民法規(guī)定,并結合大陸法系民法理論研究成果,善意取得的要件如下:
(一)標的物須為動產
動產的公示以占有為原則,登記為例外。善意取得制度作為占有公信力的邏輯結果,只有采占有為公示方法的動產,始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公示方法,交易上不至于誤認占有人為所有人,故不發(fā)生善意取得的問題。因此,善意取得的標的物,以動產為限。
依法律規(guī)定,物權變動須辦理登記始能對抗第三人的動產,如船舶、航空器等,能否適用善意取得?通說認為,該類動產因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受讓人誤信占有人為處分權人缺乏合理依據(jù),故不適用善意取得。謝在全先生指出,“此種動產物權之變動,既以登記為對抗要件,自不能任憑占有而賦予公信力,況動產物權既已依法辦理登記,第三人亦可自登記簿中認知其實質權利也,是以,均無善意取得之適用。然而對于未進行登記或經(jīng)涂銷登記的此類動產,由于所有人的權利未進行登記時,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無權處分人以之擅作己有而移轉占有于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自可取得其所有權。
記名有價證券須依背書或辦理過戶手續(xù)予以轉讓,不生善意取得的問題,但貨幣及無記名有價證券則有善意取得的適用。因為貨幣具有極強的替代性,乃價值的表彰,被賦予了強制流通力而流通,是一種特殊動產。無記名有價證券如車票、船票等,時間性極強,權利的行使及消滅乃瞬間之事,若查驗每一持券者是否為真正權利人,勢所不能,故而得絕對適用善意取得;而無記名股票貴乎流通,以時時易主為其常態(tài),絕對地適用善意取得則有助于發(fā)揮該項動產的特殊功能。
(二)讓與人占有動產
善意取得以讓與人占有動產可資信賴為前提,若讓與人非動產占有人,即不生占有的公信力。然此所謂占有,僅須讓與人對所轉讓的動產有現(xiàn)實的管領力即可,不以直接占有為必要,縱讓與人對動產為間接占有、輔助占有乃至瑕疵占有,亦無不可。例如,甲將其所保管乙的攝像機,借與丙使用,丁善意信賴甲的間接占有,而向甲購買該攝像機,并已受讓其返還請求權,則甲盡管對該攝像機為間接占有,丁對此信賴而善意受讓,仍構成善意取得。
(三)讓與人無處分權
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以讓與人無處分權即無權讓與為要件,包括以下情形:
1.無所有權。如承租人、保管人、借用人及附條件買賣的買受人等,對其占有的標的物即為無所有權。讓與人取得動產所有權的法律行為無效或被撤銷時,因法律行為自始不發(fā)生效力,即使得處分人自始無權處分。在二重買賣的情形,所有權人將其物的所有權依占有改定或指示交付移轉于買受人中的一人后,再將該物現(xiàn)實交付于其他買受人,以移轉所有權時,其讓與亦屬無權處分。
2.所有權受限制。如所有人的財產被依法查封、扣押后,其所有權即受限制,所有人無權處分,所有人于此所為的處分行為,并無動產善意取得的適用。但在共有情形,共有物的處分應得共有人全體同意,假如共有人中的一人或數(shù)人未經(jīng)他共有人同意而為處分時,其處分權限亦有欠缺,在此情形,則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
3.欠缺處分權限。指本有以自己名義處分他人動產的一般權限,但對特定物無處分權而言。例如,行紀人受托出賣物品,可以自己名義處分委托物,但對委托物外的其他動產則無處分權。如行紀人誤將該他物一并處分,即欠缺處分權限。
(四)受讓動產的占有
受讓動產的占有,為善意取得的基礎。此處所謂受讓,指依法律行為受讓而言。因為善意取得在于保護交易安全,故讓與人與受讓人間必須有交易行為,法律始有保護必要。所謂交易行為,指不同主體間因買賣、互易、出資、贈與、消費借貸、清償債務以及其他以權利的移轉或設定為目的的法律行為。對于當事人因先占、繼承、盜竊、搶奪、搶劫而取得財產的情形,因不存在轉讓人與受讓人間的交易,故無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余地。同樣,如果交易行為因無行為能力、錯誤、欺詐、脅迫等原因而無效或被撤銷,因該交易行為自身失去受法律保護的能力,亦無善意取得的適用。既然強調轉讓人與受讓人間須存在交易行為,則受讓人與轉讓人自然不得為同一民事主體。因而,對于法人與法人分支機構間,公司與其分公司間,同一法人的分支機構間的財產流轉行為,都無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
受讓動產的占有,必須通過交付使動產占有發(fā)生移轉,而交付有現(xiàn)實交付、簡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四種情形。在現(xiàn)實交付、簡易交付與指示交付,因原占有人均已喪失占有,且占有的變動均可自外部識別,故并無問題。但以占有改定方式為交付時,在觀念上受讓人雖已取得間接占有,然讓與人仍繼續(xù)占有動產,此時,善意受讓人能否依善意取得動產所有權,則有否定說、肯定說、折衷說、共同分擔損失說及類型說等不同見解。我們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在于因信賴讓與人的占有而保護善意受讓人,以確保交易安全。占有改定作為占有移轉的方式之一,雖然從外部表征上其公示作用甚微,但在解釋上卻無從將其排除。
(五)受讓人須為善意
受讓人受讓動產時,必須是善意,方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關于善意,理論上有“積極觀念”與“消極觀念”的區(qū)別。積極觀念主張受讓人必須具有將讓與人視為原權利人的認識,即根據(jù)讓與人的權利外相而相信其有實體權利的認識,方為善意。消極觀念則主張“不知”為無權處分人即構成善意,包括不能知道或不應當知道。比較積極觀念與消極觀念兩說,前者對于取得者的注意程度要求較高而失之苛刻,而后者則較為寬松。從善意取得系維護交易安全的旨趣出發(fā),消極觀念說更為可取,為多數(shù)國家所采。我們應追隨世界立法潮流,認為所謂善意,是指受讓人非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讓與人無讓與的權利。
善意取得的善意乃就受讓人而論,與讓與人是否善意無關,且在受讓時為善意即為已足。至于善意的認定,通常采取推定,主張受讓人非屬善意者,應負舉證責任。但在讓與人和受讓人之間的交易存在足以令人生疑的情況時,受讓人仍徑行受讓的,應推定其有重大過失,由受讓人舉證證明自己并無重大過失,否則,不生善意取得問題。這幾種情形被學者加以類型化為:第一,受讓人受讓物品的價格,與同類物品的當?shù)厥袌鰞r相較,過于低廉;第二,轉讓人是形跡可疑的人;第三,受讓人與轉讓人之間關系密切,有惡意串通的可能;第四,其他依受讓人的知識和經(jīng)驗足以發(fā)覺轉讓人有可疑情況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