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再生資源管理制度(一)

再生資源管理制度(一)

2024-07-14 閱讀 2974

再生資源管理制度【1】

一、責任單位:商貿旅游股

二、責任人:股長

三、審批依據:《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

四、審批范圍:區內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的企業和個人

五、申報條件:

1、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記條件,領取營業執照后,方可從事經營活動。

2、在取得營業執照后30日內,向登記注冊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同級商務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機構備案。

六、申報材料:營業執照復印件、身份證復印件、稅務登記復印件。

七、辦理時限:三個工作日

八、監督檢查:企業如未及時備案,商務主管部門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視情節輕重,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處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并可向社會公告。

九、責任追究:

(一)過錯責任內容

行政審批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有下列過錯情形之一的,必須追究責任:

1、超越職權或違反法定程序作出決定的;

2、不按法定期限辦理的;

3、亂用職權、玩忽職守的;

4、利用職務之便,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的;

5、私自泄露申請單位信息的;

6、其他過錯行為。

(二)責任主體認定

直接作出違法行政審批行為的工作人員,隱瞞事實真相、提供虛假證據的,因故意或過失,改變、應當發現而沒有發現、發現后不及時或未糾正經辦人具體行政審批行為致使違法行政的審核人或批準人員,為違法行政審批責任人,負責審批的領導負審批主要責任。有證據證明行使行政審批職權的經辦人、審核人、批準人無過錯的,不承擔責任。

(三)追究形式

1、有關責任人在行政審批過程中,過錯較輕,造成后果和損害較小的,依法給予相應處分,調離現有工作崗位;

2、存在過錯較重,造成后果和損害較大的,責成寫出書面檢查,給予警告、記過處分以及相應的經濟處罰,調離現有工作崗位;

3、嚴重失職瀆職而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給予降級、開除處分,該追究刑事責任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可再生資源管理制度【2】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可再生能源”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本辦法所稱“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發展專項資金)是指由國務院財政部門依法設立的,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專項資金。

發展專項資金通過中央財政預算安排。

第三條發展專項資金用于資助以下活動:

(一)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標準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農村、牧區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

(三)偏遠地區和海島可再生能源獨立電力系統建設;

(四)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勘查、評價和相關信息系統建設;

(五)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設備的本地化生產。

第四條發展專項資金安排應遵循的原則:

(一)突出重點、兼顧一般;

(二)鼓勵競爭、擇優扶持;

(三)公開、公平、公正。

第二章扶持重點

第五條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潛力大、前景好的石油替代,建筑物供熱、采暖和制冷,以及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第六條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重點是扶持發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

生物乙醇燃料是指用甘蔗、木薯、甜高梁等制取的燃料乙醇。

生物柴油是指用油料作物、油料林木果實、油料水生植物等為原料制取的液體燃料。

第七條建筑物供熱、采暖和制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重點扶持太陽能、地熱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廣應用。

第八條可再生能源發電重點扶持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發電的推廣應用。

第九條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全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劃確定的其他扶持重點。

第三章申報及審批

第十條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全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國務院可再生能源歸口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負責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組織專家編制、發布年度專項資金申報指南。

第十一條申請使用發展專項資金的單位或者個人,根據國家年度專項資金申報指南,向所在地可再生能源歸口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地方歸口管理部門)和地方財政部門分別進行申報。

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需要申請國家資金扶持的,通過“863”、“973”等國家科技計劃(基金)渠道申請;農村沼氣等農業領域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現已有資金渠道的,通過現行渠道申請支持。上述兩類項目,不得在發展專項資金中重復申請。

第十二條地方歸口管理部門負責會同同級地方財政部門逐級向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和國務院財政部門進行申報。

第十三條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申報情況,委托相關機構對申報材料進行評估或者組織專家進行評審。

對使用發展專項資金進行重點支持的項目,凡符合招標條件的,須實行公開招標。招標工作由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參照國家招投標管理的有關規定組織實施。

第十四條根據專家評審意見、招標結果,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負責提出資金安排建議,報送國務院財政部門審批。

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發展專項資金年度預算安排額度審核、批復資金預算。

第十五條各級財政部門按照規定程序辦理發展專項資金劃撥手續,及時、足額將專項資金撥付給項目承擔單位或者個人。

第十六條在執行過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變更或者撤銷的,項目承擔單位或者個人按照申報程序報批。

第四章財務管理

第十七條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方式包括:無償資助和貸款貼息。

(一)無償資助方式。

無償資助方式主要用于盈利性弱、公益性強的項目。除標準制訂等需由國家全額資助外,項目承擔單位或者個人須提供與無償資助資金等額以上的自有配套資金。

(二)貸款貼息方式。

貸款貼息方式主要用于列入國家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符合信貸條件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在銀行貸款到位、項目承擔單位或者個人已支付利息的前提下,才可以安排貼息資金。

貼息資金根據實際到位銀行貸款、合同約定利息率以及實際支付利息數額確定,貼息年限為1-3年,年貼息率最高不超過3%。

第十八條項目承擔單位或者個人獲得國家撥付的發展專項資金后,應當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財務處理。

第十九條獲得無償資助的單位和個人,在以下范圍內開支發展專項資金:

(一)人工費。

人工費是指直接從事項目工作人員的工資性費用。

項目工作人員所在單位有財政事業費撥款的,人工費由所在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從事業費中足額支付給項目工作人員,并不得在項目經費中重復列支。

(二)設備費。

設備費是指購置項目實施所必需的專用設備、儀器等的費用。

設備費已由其他資金安排購置或者現有設備儀器能夠滿足項目工作需要的,不得在項目經費中重復列支。

(三)能源材料費。

能源材料費是指項目實施過程中直接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及動力、低值易耗品等支出。

(四)租賃費。

租賃費是指租賃項目實施所必需的場地、設備、儀器等的費用。

(五)鑒定驗收費。

鑒定驗收費是指項目實施過程中所必需的試驗、鑒定、驗收費用。

(六)項目實施過程中其他必要的費用支出。

以上各項費用,國家有開支標準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章考核與監督

第二十條國務院財政部門和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對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

第二十一條項目承擔單位或者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發展專項資金具體執行情況逐級上報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

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對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核,編報年度發展專項資金決算,并在每年3月底前將上年度決算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審批。

第二十二條發展專項資金??顚S?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截留、挪用。

對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截留、挪用發展專項資金的,除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罰外,必須將已經撥付的發展專項資金全額收回上繳中央財政。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三條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依據本辦法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有關具體管理辦法。

第二十四條本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自20*年5月30日起施行。

篇2: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模版

再生資源回收以物資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正在成為全球潮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得到大家一致同意??沙掷m發展就是,既符合當代人類的需求,來看下面的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內容:

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要求起草。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

本標準起草人:管愛國、富鴻鈞、蔡海珍、曹陽、胡佳偉。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的性質、功能、設立原則、建設標準和經營管理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的建設和經營管理活動,不適用于我國法律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的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報廢汽車等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289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

GB12801生產過程安全衛生標準要求總則

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再生資源renewableresource

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

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造紙原料(如廢紙、廢棉等)、廢輕化工原料(如橡膠、塑料、農藥包裝物、動物雜骨、毛發等)、廢玻璃等。

3.2

回收站點collectionsite

在工礦企業、機關團體、高等院校、居民集中區專門設立的進行再生資源回收、分類、存儲、中轉的回收場所,包括固定回收站點和流動回收站點。

4設立原則

設立依據

固定回收站點的設立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執行國家土地、建筑、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消防安全、社會治安等有關方面的政策和規定。

設立前提

固定回收站點的選址、布局、規模和建設要與當地經濟技術、城建交通、環保市容協調發展。

按照“便于購銷,保護環境”的原則,采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設統一、規范的回收站點。

4.3設立要求

固定回收站點的設立應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記條件,領取營業執照后方可從事經營活動,并在30日內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商務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機構備案。

4.4廢舊金屬回收站點設立要求

回收廢舊金屬的固定回收站點應在取得營業執照后15日內向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備案。

5建設要求

5.1建設依據

回收站點的建設應符合本地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提倡“七統一、一規范”,即統一規劃、統一標識、統一著裝、統一價格、統一計量、統一車輛、統一管理和經營規范。

鼓勵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采用連鎖經營方式發展直營或加盟回收站點。

對于生活類再生資源,固定回收站點的建設要根據本區縣(市)大小、實際居住人口與再生資源產生量情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則,城區每2000戶居民設置1個回收站(點);鄉鎮每2500戶居民設置一個回收站(點),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設立流動回收車。

5.2建設條件

固定回收站點的營業面積一般應不少于10平方米。

門面招牌采用統一規范的站名和設計,站點的建筑、設計、外部裝修應與社區環境協調,原則上要求全封閉。

中轉站應配備稱量、檢測、分揀、起重、運輸等設施設備。

中轉站營業面積應不少于500平方米,城市中轉站應在每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內設置1個,鄉鎮中轉站按每個鄉鎮設置2個。

5.3建筑設計要求

回收站點建筑設計應符合GB2894、GB50016要求,符合環境、排污、市容、消防要求,交通便利、不擾民。

5.4站點內部要求

回收站點內部應懸掛《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登記證明》、收購品種及價格表,服務公約和公安部門嚴令禁止收購的物品名稱,履行民事要求。

5.5存放要求

回收站點內再生資源應按商品儲運要求堆放整齊,按規定要求分類擺放。

6設施設備要求

回收站點應配置相應的設施設備。

設施設備應具備防止地面水、雨水及地下水流入、滲透的裝置,并符合消防安全和環保要求。

6.1衡器要求

配備統一的檢驗鑒定合格的衡器。

衡器應與區域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系統相適應,并按相關規定定期送檢。

6.2運輸設備要求

回收站點至分揀中心、集散市場間配備相應的封閉式運輸設備,并設置相應裝置,防止運輸過程中滲瀝液滴漏、各類廢棄物飛揚灑落。

流動回收車和機動運輸車應采用統一標識和統一編號,應當按照當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規定的路線和時間行駛。

6.3消防設備要求

依法取得消防驗收和備案,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規定要求配置消防設施、器材,設置消防安全標志,并定期組織檢驗、維修。

應保證回收站再生資源能及時運出,避免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和火災隱患。

7經營管理及勞動保護要求

7.1經營依據

回收站點從事收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經營活動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遵守《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7.2從業人員要求

從業人員應接受職業道德教育和崗位知識、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且應規范作業。

提倡為回收站點其招用的人員制發統一的再生資源流動回收標識。

非個體經營的固定回收站點應根據《勞動法》要求,為員工辦理相關勞動保險,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

7.3綜合治理責任要求

建立綜合治理和安全責任制,回收站點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發生重大責任事故,要追究其責任。

在經營活動中發現有公安機關通報尋查的贓物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時,應立即報告公安機關。

7.4統計工作要求

回收站點應配合本地區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管理部門的統計工作,根據當地要求定期上報廢舊物資回收基本情況和經營狀況的統計數據。

7.5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管理要求

從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及其它舊貨收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經營活動應遵守電子廢棄物、舊貨流通的有關法規和規定。

參考文獻

[1]商商貿發[2009]142號,商務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通知

[2]商務部令[2007]第8號,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

[3]商商貿發[2010]187號,商務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來源: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市場處

篇3: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范本)

《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已經**年5月17日商務部第5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并經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設部、工商總局、環??偩滞?現予公布,自**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促進再生資源回收,規范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發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再生資源,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

再生資源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造紙原料(如廢紙、廢棉等)、廢輕化工原料(如橡膠、塑料、農藥包裝物、動物雜骨、毛發等)、廢玻璃等。

第三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統稱“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應當遵守本辦法。

法律法規和規章對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報廢汽車的回收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條國家鼓勵全社會各行各業和城鄉居民積攢交售再生資源。

第五條國家鼓勵以環境無害化方式回收處理再生資源,鼓勵開展有關再生資源回收處理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

第二章經營規則

第六條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必須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記條件,領取營業執照后,方可從事經營活動。

第七條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30日內,按屬地管理原則,向登記注冊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同級商務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機構備案。

備案事項發生變更時,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屬于工商登記事項的自工商登記變更之日起30日內)向商務主管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第八條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和回收非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除應當按照本辦法第七條規定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外,還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15日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備案。

備案事項發生變更時,前款所列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應當自變更之日起15日內(屬于工商登記事項的自工商登記變更之日起15日內)向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辦理變更手續。

第九條生產企業應當通過與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簽訂收購合同的方式交售生產性廢舊金屬。收購合同中應當約定所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名稱、數量、規格,回收期次,結算方式等。

第十條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時,應當對物品的名稱、數量、規格、新舊程度等如實進行登記。

出售人為單位的,應當查驗出售單位開具的證明,并如實登記出售單位名稱、經辦人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

出售人為個人的,應當如實登記出售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

登記資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兩年。

第十一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發現有公安機關通報尋查的贓物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時,應當立即報告公安機關。

公安機關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發現的贓物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應當依法予以扣押,并開列扣押清單。有贓物嫌疑的物品經查明不是贓物的,應當依法及時退還;經查明確屬贓物的,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十二條再生資源的收集、儲存、運輸、處理等全過程應當遵守相關國家污染防治標準、技術政策和技術規范。

第十三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從事舊貨收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經營活動應當遵守舊貨流通的有關規定。

第十四條再生資源回收可以采取上門回收、流動回收、固定地點回收等方式。

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可以通過電話、互聯網等形式與居民、企業建立信息互動,實現便民、快捷的回收服務。

第三章監督管理

第十五條商務主管部門是再生資源回收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和實施再生資源回收產業政策、回收標準和回收行業發展規劃。

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研究提出促進再生資源發展的政策,組織實施再生資源利用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示范。

公安機關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的治安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的登記管理和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內的監督管理。

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再生資源回收過程中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依法對違反污染環境防治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

建設、城鄉規劃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納入城市規劃,依法對違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和清理整頓。

第十六條商務部負責制定和實施全國范圍內再生資源回收的產業政策、

回收標準和回收行業發展規劃。

縣級以上商務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和實施本行政區域內具體的行業發展規劃和其他具體措施。

縣級以上商務主管部門應當設置負責管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機構,并配備相應人員。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城市商務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經貿)、公安、工商、環保、建設、城鄉規劃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環境和資源等具體情況,制定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規劃。

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包括社區回收、中轉、集散、加工處理等回收過程中再生資源停留的各類場所。

第十八條跨行政區域轉移再生資源進行儲存、處置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辦理行政許可。

第十九條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協會是行業自律性組織,履行如下職責:

(一)反映企業的建議和要求,維護行業利益;(二)制定并監督執行行業自律性規范;(三)經法律法規授權或主管部門委托,進行行業統計、行業調查,發布行業信息;(四)配合行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回收標準。

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協會應當接受行業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

第四章罰則

第二十條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而擅自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業務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予以處罰。

凡超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的經營范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由商務主管部門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視情節輕重,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處500元以上**元以下罰款,并可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第八條規定,由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視情節輕重,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處500元以上**元以下罰款,并可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三條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違反本辦法第十條第一、二款規定,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未如實進行登記的,由公安機關依據《廢舊金屬收購業治安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四條違反本辦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的,由公安機關責令改正,并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發現贓物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而未向公安機關報告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后果或屢教不改的,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六條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嚴重失職、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收受賄賂,侵害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合法權益的,有關主管部門應當視情節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所稱“生產性廢舊金屬”,是指用于建筑、鐵路、通訊、電力、水利、油田、市政設施及其他生產領域,已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的金屬材料和金屬制品。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總局、環??偩帧⒔ㄔO部負責解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務、發展改革(經貿)、公安、工商、環保、建設、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依據本辦法,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客觀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