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醫院輸血制度
某中心醫院輸血制度
一、臨床輸血主要用于搶救病人和嚴重的慢性貧血病人,但輸血存在著輸血不良反應和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風險,臨床醫生必須嚴格按《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和《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掌握各類輸血指征,科學、合理用血和成分輸血。
二、臨床用血輸血前的要求
1、申請輸血前由臨床醫生認真、詳細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和“交叉配血申請單”,并實行“告之簽字制度”,病人和/或家屬簽署“輸血治療同意書”后,由各級醫師核準簽字后執行。無特殊情況輸血申請單應于輸血日之前送輸血科。
2、臨床醫生必須堅持臨床用血的申請和審批制度。
1)嚴格控制600毫升以下的輸血申請。輸血科(血庫)工作人員有責任提醒臨床醫生:失血量在600毫升以下的應原則上不輸血。確因病情需要者須經科主任批準。
2)申請輸血大于600毫升,應由責任主治以上醫生簽字;大于2000毫升,須經全科醫生討論或相關科室會診,由科主任簽字后報醫務科批準。
3)急診輸血大于600毫升,必須由責任主治以上醫生簽字;1000亳升以上須經科副主任或主任簽字。
3、輸血前檢查和交叉配血
1)“輸血申請單”的檢查:
(1)輸血科(血庫)須檢查“輸血申請單”的內容是否填寫齊全、無誤;
(2)檢查是否符合輸血適應癥,必要時與申請醫生聯系,并作出合理建議;
(3)檢查輸血量是否按照“臨床用血的申請和審批制度”經逐級審批。
2)血液標本的檢查:
(1)檢查血液標本的標簽是否正確標記;
(2)核對血液標本與“輸血申請單”署名的受血者是否確實無誤;
(3)檢查受血者的ABO血型(必須作正、反定型加以確認);
(4)檢查受血者的Rh血型;
(5)檢查受血者是否存在有臨床意義的抗體。
(6)檢查受血者HBV、HCV、HIV、RPR等四項檢查,遇緊急或“三無”病人需急輸血者,必須先留下受血者血液標本,供事后做輸血前“四項”檢查。
3)供體血的檢查:
(1)檢查、確認供體全血和含紅細胞的血液成分的ABO血型;
(2)檢查是否標有Rh(D)血型,無誤后方可選用。
4)交叉配血:
(1)根據受血者的血型和抗體檢測情況,選擇ABO、Rh等血型適合的供體血液,按正確的操作規程與受血者的血液進行交叉配合試驗。
(2)含紅細胞的血液成份(包括血小板和粒細胞)須同樣進行交叉配合試驗,新鮮冰凍血漿和冷沉淀等血漿成份制品,應與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
(3)交叉配血時受血者血液標本必須另外抽取,不能取定血型的血液標本作為交叉配血的血液標本。
(4)配血標本應為三天之內的血液標本,輸血一天后再次輸血,須重新抽取標本。
5)以上各類項檢查均需有完備的登記和實驗結果記錄,登記與記錄本須保存十年。
三、臨床輸血的監護:
1、輸血開始的監護
1)嚴格查對:由兩名醫護人員對“輸血申請單”、交叉配血報告單和血袋標簽上的內容逐一仔細核對;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有無凝塊、變色等異常情況。
2)確認受血者:輸血前,醫護人員應面對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床號、住院號等資料,詢問并讓受血者或家屬回答相關問題,以確認受血者并記錄在案。
3)使用合乎國家標準的一次性輸血器。
4)嚴格執行輸血的無菌操作程序。
2、輸血中的監護:
(1)除生理鹽水外,輸血前和輸血過程中,不得向血液內加任何藥品。
(2)嚴格控制一般輸血的速度:輸血的前15分鐘在緩輸(每分鐘為2毫升,約30滴);15分鐘后若受血者無不良反應,可酌情調整輸注速度。
(3)輸血的全過程中應隨時觀察受血者情況,尤其是輸血開始的15分鐘內。護理人員應留在受血者床邊嚴密觀察,以便一旦出現異常癥狀能及時發現。對嬰幼兒、意識不清、全麻、用大量鎮靜劑等不能表述自我感受的受血者,尤其注意嚴密觀察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并認真填寫“輸血記錄單”。
(4)若發現可疑的輸血不良反應時,護理人員必須立即報告值班醫生(必要時再報告上級醫生或科主任)及輸血科(血庫)迅速采取措施,緩輸或停輸血液并及時做出相應處理。
3)輸血后的監護:
(1)輸血科(血庫)對受血者的血型、交叉配血等原始記錄必須保存十年以備查。
(2)輸血中無論有無輸血不良反應發生,均應及時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并提交輸血科。若發生輸血不良反應,臨床醫護人員應認真記錄臨床輸血過程中不良反應的表現與經過,分析發生的原因,除向輸血科(血庫)提交“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外還應提交留有殘余血液的血袋,由輸血科(血庫)調查。如懷疑輸血不良反應與采供血機構有關,必須書面報告采供血機構,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則應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3)臨床科室做好用血量及成分血應用比例的月統計和年統計,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臨床輸血水平。
篇2: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制度
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制度
1.輸血科(血庫)在發血時,同時發出《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
2.臨床科室用血后,根據《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內容逐項填寫。每天上午9:00以前由輸血科(血庫)派專人到各用血科室收取,保證24h內返回輸血科(血庫),返回率要求達到100%。
3.輸血科(血庫)及時將輸血不良反應統計上報給醫務處,并同時反饋給血站,讓血站及時了解血液在臨床的使用情況,以便及時發現血液質量隱患。
4.輸血過程中,受血者如果發生嚴重輸血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查找原因,并立即通知輸血科(血庫)。
5.輸血科(血庫)接到通知后作如下處理:
(1)立即核對《臨床輸血申請單》、血袋標簽、血型、交叉配血試驗記錄是否出錯;
(2)立即鑒定受血者與供血者保留血樣的ABO、Rh血型,與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結果比較是否一致;
(3)重新作交叉配血試驗(包括鹽水相和非鹽水相),驗證配血結果是否準確;
(4)抽取受血者抗凝血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用顯微鏡觀察紅細胞有無凝集現象,判斷有無急性溶血反應發生;
(5)有條件的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排除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6)用無菌瓶抽取受血者抗凝血2份,1份作細菌培養;1份先輕離心分離血漿,然后,再取血漿重離心,取血漿離心后的沉渣涂片,革蘭氏染色查細菌,排除急性細菌污染反應;
(7)有條件的可作白細胞抗體試驗或過敏原試驗,判斷是否是過敏反應或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引起。
6.輸血不良反應的處理過程和結果應祥細記錄,并隨病歷長期保存。
篇3:醫院輸血申請血樣采集送檢制度
醫院輸血申請和血樣采集送檢制度
1.輸血前,經治執業醫師應向受血者或家屬告知與輸血有關的風險,受血者或家屬同意后,在《輸血治療同意書》上簽字,方可申請輸血。
2.輸血申請。由經治執業醫師逐項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和《配血試驗報告單》(或輸血記錄單),由主治執業醫師核準簽字,連同受血者血樣于預定輸血日期前(不超過3天)送交輸血科(血庫)備血。
3.標本采集。醫務人員持《臨床輸血申請單》和貼有標簽的試管,入病房當面核對(對神志不清或小孩由直系親屬證實)受血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和診斷等,無誤后方可采集血樣,血液采集后立即放入有惟一標識的試管中,加蓋。
4.標本交接。血標本由專人送輸血科(血庫),交接時,雙方逐項核對,一切無誤后雙方簽字接收。并在《標本接收登記本》上及時記錄受血者姓名、性別、年齡、病區、床號、住院號、申請醫師、抽血者、送血者及標本送達時間等。
5.標本收到后,立即對標本進行ABO和Rh血型鑒定,ABO血型應用試管法作正反定型,并記錄。如果是急診輸血應立即配血,如果是擇期手術者,將配血單與標本一起及時放入2~60C冰箱保存,備用。
6.患者輸血后需再次輸血時,重新采集血標本再配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