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附屬醫院輸血前評估輸血后評價規定

附屬醫院輸血前評估輸血后評價規定

2024-07-10 閱讀 9809

附屬醫院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評價規定(暫行)

各相關科室:

為進一步加強對臨床用血管理,規范臨床合理用血,制定本暫行規定。

第一條本暫行規定輸血專指輸注紅細胞,其他血液制品暫不列入本暫行規定范疇。

第二條本暫行規定不適用于臨床急診搶救患者用血、擇期手術術中大出血搶救用血、自體輸血、稀有血型輸血和新生兒輸血。醫師在對上述五種不列入評估的類型進行輸血時,應在“**市第一醫院運行住院病例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評價表(手術科室)”(附表1)和/或“**市第一醫院運行住院病例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評價表(非手術科室)”(附表2)中相應選項處注明。

第三條除了上述情況外,其他住院患者臨床用血和擇期手術患者術中用血必須遵照本暫行規定執行。

第四條輸血前評估:

(一)醫師在決定是否對住院患者進行輸血治療前,必須按照“**市第一醫院運行住院病例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評價表(手術科室)”(附表1)和/或“**市第一醫院運行住院病例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評價表(非手術科室)”(附表2)對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輸血進行輸血前評估。評估必須由主治醫師及以上醫師進行,并由評估醫師在評估表上簽名。

(二)醫師應將評估內容詳細記錄在病程記錄中。

第五條手術中麻醉科醫師決定的輸血,在輸血后八小時之內必須由臨床醫師給患者開急復查血常規醫囑并切實落實到位。

第六條輸血后評價:

(一)本份輸血病例(自評價)由本治療組最高級別醫師進行輸血后評價,并在“**市第一醫院運行住院病例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評價表(手術科室)”(附表1)和/或“**市第一醫院運行住院病例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評價表(非手術科室)”(附表2)填寫結果、簽名。輸血前評估和輸血后評價表作為科室醫療質控小組的材料妥善保存、備查,不得丟失。

(二)質控科和輸血科每個月按照“**市第一醫院運行住院病歷輸血病例檢查表(手術科室)”(附表3)和“**市第一醫院運行住院病歷輸血病例檢查表(非手術科室)”(附表4)抽查至少20%的輸血病例資料,對臨床用血質量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作為每個月醫療質量簡報的一部份內容。并針對醫務人員輸血質量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整改要求。對出現較突出質量問題的相關醫務人員進行輸血技術規范的學習、培訓。

(四)各科室醫療質量控制小組每個月對本科所有的輸血病例臨床用血質量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匯總形成書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為科室醫療質量控制小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兩份分別送質控科、輸血科,以供進行“臨床科室用血情況考核”。

(五)各科室醫療質量控制小組要根據每個月醫院醫療質量簡報中有關各科室輸血質量內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實好整改措施。以確保臨床用血質量不斷提高。

本暫行規定從發文之日起實行。

篇2:醫院輸血申請血樣采集送檢制度

醫院輸血申請和血樣采集送檢制度

1.輸血前,經治執業醫師應向受血者或家屬告知與輸血有關的風險,受血者或家屬同意后,在《輸血治療同意書》上簽字,方可申請輸血。

2.輸血申請。由經治執業醫師逐項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和《配血試驗報告單》(或輸血記錄單),由主治執業醫師核準簽字,連同受血者血樣于預定輸血日期前(不超過3天)送交輸血科(血庫)備血。

3.標本采集。醫務人員持《臨床輸血申請單》和貼有標簽的試管,入病房當面核對(對神志不清或小孩由直系親屬證實)受血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和診斷等,無誤后方可采集血樣,血液采集后立即放入有惟一標識的試管中,加蓋。

4.標本交接。血標本由專人送輸血科(血庫),交接時,雙方逐項核對,一切無誤后雙方簽字接收。并在《標本接收登記本》上及時記錄受血者姓名、性別、年齡、病區、床號、住院號、申請醫師、抽血者、送血者及標本送達時間等。

5.標本收到后,立即對標本進行ABO和Rh血型鑒定,ABO血型應用試管法作正反定型,并記錄。如果是急診輸血應立即配血,如果是擇期手術者,將配血單與標本一起及時放入2~60C冰箱保存,備用。

6.患者輸血后需再次輸血時,重新采集血標本再配血。

篇3: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制度

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制度

1.輸血科(血庫)在發血時,同時發出《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

2.臨床科室用血后,根據《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內容逐項填寫。每天上午9:00以前由輸血科(血庫)派專人到各用血科室收取,保證24h內返回輸血科(血庫),返回率要求達到100%。

3.輸血科(血庫)及時將輸血不良反應統計上報給醫務處,并同時反饋給血站,讓血站及時了解血液在臨床的使用情況,以便及時發現血液質量隱患。

4.輸血過程中,受血者如果發生嚴重輸血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查找原因,并立即通知輸血科(血庫)。

5.輸血科(血庫)接到通知后作如下處理:

(1)立即核對《臨床輸血申請單》、血袋標簽、血型、交叉配血試驗記錄是否出錯;

(2)立即鑒定受血者與供血者保留血樣的ABO、Rh血型,與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結果比較是否一致;

(3)重新作交叉配血試驗(包括鹽水相和非鹽水相),驗證配血結果是否準確;

(4)抽取受血者抗凝血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用顯微鏡觀察紅細胞有無凝集現象,判斷有無急性溶血反應發生;

(5)有條件的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排除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6)用無菌瓶抽取受血者抗凝血2份,1份作細菌培養;1份先輕離心分離血漿,然后,再取血漿重離心,取血漿離心后的沉渣涂片,革蘭氏染色查細菌,排除急性細菌污染反應;

(7)有條件的可作白細胞抗體試驗或過敏原試驗,判斷是否是過敏反應或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引起。

6.輸血不良反應的處理過程和結果應祥細記錄,并隨病歷長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