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因輸血傳播疾病登記報告制度

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因輸血傳播疾病登記報告制度

2024-07-09 閱讀 2975

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及因輸血傳播疾病的登記和報告制度

1、病人輸血時,必須由醫護人員密切觀察有無不良反應,遇有疑問或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止輸血,并通知血庫查找原因,待查清原因后再作處理。

2、凡接到臨床科室有輸血不良反應時,血庫醫師應及時深入臨床科室,妥善處理并報告科領導。

3、記錄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號、科室、所輸血液制品的名稱、獻血員姓名、血液編號、輸入量、反映癥狀、處理方法、結果等。

4、及時收回因輸血不良反應未輸完的血液,重復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時進行抗體檢測以及其他相關檢測。

5、將檢測結果及時反饋給臨床科室以利臨床醫師對癥治療。

6、嚴重的輸血反應,在處理后(必要時應及時)由科領導上報醫務科。

7、血庫醫師應經常深入臨床科室,了解輸血情況,及時發現輸血不良反應,宣傳輸血不良反應防治知識,提高臨床診斷輸血不良反應能力。

8、輸血前必須對患者進行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體、梅毒抗體、艾滋病抗體和谷丙轉氨酶、血常規、血型(正、反定型,Rh)檢測,陽性結果必須記錄并告知患者。如發現因輸血傳播的疾病應及時反映,逐級上報并做好登記。

篇2:附院輸血差錯登記報告處理制度

附屬醫院輸血差錯登記、報告、處理制度

1、一般差錯:血型鑒定錯誤、漏報、錯報、誤報檢測結果。

2、嚴重差錯:

1)錯發血液并已給患者輸入,發生嚴重反應者。

2)各種原因造成血液污染,已將污染血液輸入患者體內但未引起嚴重反應者。

3、事故:

1)錯發血液已輸入患者體內,發生嚴重反應并導致患者臟器功能損害或死亡者。

2)各種原因造成血液污染,已輸入患者體內導致患者臟器功能損害或者死亡者。

4、報告及處理辦法

1)建立差錯事故登記本,設置登記人員,負責差錯事故登記,每月在月報表內認真填寫。

2)差錯發生后,科主任及相關人員應主動與臨床科室協作,迅速處理,防止差錯發展為事故,并注意查找原因。事故發生后,科主任及相關人員應主動與臨床協作,迅速處理,竭盡努力減少事故所導致的危害。

3)當發生差錯事故時,當事人應于差錯事故發生后三天內提交書面分析材料,說明事件經過、差錯、事故的處理與結果,分析原因及教訓。科室主任應于一周內組織科室人員分析原因,找出教訓,提出改進措施。

4)差錯事故定性后,依據醫院相關差錯事故處理辦法進行處理。

篇3:附院輸血登記記錄管理和保存制度

附屬醫院輸血登記、記錄管理和保存制度

1、初檢和復檢標本送到實驗室后,要有轉入交接和登記手續;檢查留樣試管、標簽、標號、姓名、血型是否齊全,如有遺漏應拒收。檢查合格,雙方簽字,做好登記,注明標本份數、來源、日期等。

2、檢查血標本留樣是否有3~4ml,并觀察是否溶血、乳糜血,如有此現象應再留標本并做好記錄。

3、對所有獻血員和受血者的檢測完標本必須在1~60C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病人用血后發生問題時查找原因。

4、工作人員填寫檢驗結果應字跡清楚、真實,各種檢驗結果應由檢驗人員及時、完整地記錄于登記本內,簽好檢測日期及姓名,或進入微機數據管理。

5、所有實驗都必須保證觀察和記錄同時進行,檢驗結果登記本、原始化驗單及所有血庫各種資料應妥善保管至少五年以上,以備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