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院輸血污物處理制度
附屬醫院輸血污物處理制度
1、血庫工作人員必須了解預防交叉、實驗室污染及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性,并嚴格要求執行。
2、實驗室所有垃圾裝入專用污物袋內,備有:生活垃圾袋(黑色)及生物污染垃圾袋(黃色)。使用過的一次性消耗品(如試管、吸頭等),先放入2000mg/L優氯凈中浸2~4個小時后,再放入黃色垃圾袋內,使用過的手套直接放入黃色垃圾袋內交醫院集中處理。
3、夾取標本的工具,如鉗、鑷子、吸管等,用后均應消毒清潔。
4、廢棄的標本及容器消毒后裝入黃色塑料袋并封閉,交醫院污物處理中心集中處理。
5、盛標本的容器,若為一次性使用的紙質容器及外面包被的廢紙、輸血袋放入污物袋交醫院粉碎后處理。對可再使用的玻璃、塑料或搪瓷容器,加入2000mg/L優氯凈溶液浸泡2~4小時,消毒液每日更換,消毒后用洗滌劑及流水沖洗。
6、日常生活垃圾如紙屑等按一般垃圾交醫院處理。
篇2:醫院輸血申請血樣采集送檢制度
醫院輸血申請和血樣采集送檢制度
1.輸血前,經治執業醫師應向受血者或家屬告知與輸血有關的風險,受血者或家屬同意后,在《輸血治療同意書》上簽字,方可申請輸血。
2.輸血申請。由經治執業醫師逐項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和《配血試驗報告單》(或輸血記錄單),由主治執業醫師核準簽字,連同受血者血樣于預定輸血日期前(不超過3天)送交輸血科(血庫)備血。
3.標本采集。醫務人員持《臨床輸血申請單》和貼有標簽的試管,入病房當面核對(對神志不清或小孩由直系親屬證實)受血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和診斷等,無誤后方可采集血樣,血液采集后立即放入有惟一標識的試管中,加蓋。
4.標本交接。血標本由專人送輸血科(血庫),交接時,雙方逐項核對,一切無誤后雙方簽字接收。并在《標本接收登記本》上及時記錄受血者姓名、性別、年齡、病區、床號、住院號、申請醫師、抽血者、送血者及標本送達時間等。
5.標本收到后,立即對標本進行ABO和Rh血型鑒定,ABO血型應用試管法作正反定型,并記錄。如果是急診輸血應立即配血,如果是擇期手術者,將配血單與標本一起及時放入2~60C冰箱保存,備用。
6.患者輸血后需再次輸血時,重新采集血標本再配血。
篇3: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制度
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制度
1.輸血科(血庫)在發血時,同時發出《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
2.臨床科室用血后,根據《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內容逐項填寫。每天上午9:00以前由輸血科(血庫)派專人到各用血科室收取,保證24h內返回輸血科(血庫),返回率要求達到100%。
3.輸血科(血庫)及時將輸血不良反應統計上報給醫務處,并同時反饋給血站,讓血站及時了解血液在臨床的使用情況,以便及時發現血液質量隱患。
4.輸血過程中,受血者如果發生嚴重輸血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查找原因,并立即通知輸血科(血庫)。
5.輸血科(血庫)接到通知后作如下處理:
(1)立即核對《臨床輸血申請單》、血袋標簽、血型、交叉配血試驗記錄是否出錯;
(2)立即鑒定受血者與供血者保留血樣的ABO、Rh血型,與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結果比較是否一致;
(3)重新作交叉配血試驗(包括鹽水相和非鹽水相),驗證配血結果是否準確;
(4)抽取受血者抗凝血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用顯微鏡觀察紅細胞有無凝集現象,判斷有無急性溶血反應發生;
(5)有條件的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排除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6)用無菌瓶抽取受血者抗凝血2份,1份作細菌培養;1份先輕離心分離血漿,然后,再取血漿重離心,取血漿離心后的沉渣涂片,革蘭氏染色查細菌,排除急性細菌污染反應;
(7)有條件的可作白細胞抗體試驗或過敏原試驗,判斷是否是過敏反應或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引起。
6.輸血不良反應的處理過程和結果應祥細記錄,并隨病歷長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