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預案的內容與要求
基本預案是應急預案的總體描述。主要闡述應急預案所要解決的緊急情況、應急組織體系、應急方針、應急資源、應急的總體思路,并明確各應急組織的職責,以及應急預案的演練和管理規定。
基本預案可以使企業高層領導能從總體上把握本企業針對應急的有關情況,了解應急準備狀況,同時也為制定其他應急預案如標準化操作程序、應急功能設置等提供框架和指導?;绢A案包括以下12項內容。
一、預案發布令
企業第一負責人應為預案簽署發布令,援引國家、地方、上級部門相應法律和規章的規定,宣布應急預案生效。其目的是要明確實施應急預案的合法授權,保證應急預案的權威性。
在預案發布令中,企業第一負責人應表明其對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工作的支持,并督促各應急部門完善內部應急響應機制,制定標準操作程序,積極參與培訓、演習和預案的編制與更新等。
二、應急機構署名頁
在應急預案中,可以包括各有關內部應急部門和外部機構及其負責人的署名頁,表明各應急部門和機構對企業應急預案編制的參與和認同,以及履行承擔職責的承諾。
三、術語和定義
應列出應急預案中需要明確的術語和定義的解釋和說明,以便使各應急人員準確地把握應急有關事項,避免產生歧義和因理解不一致而導致應急時混亂等現象。
四、相關法律和法規
我國政府近年來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危險化學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險源等制定應急預案作了明確規定和要求,要求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或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相應的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在基本預案中,應列出明確要求制定應急預案的國家、地方及上級部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有關重大事故應急的文件、技術規范和指南性材料及國際公約,作為企業制定應急預案的根據和指南,以使企業應急預案更有權威性。
五、方針與原則
列出應急預案所針對的事故(或緊急情況)類型、適用的范圍和救援的任務,以及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的方針和指導原則。
方針與原則應體現應急救援的優先原則。如保護人員安全優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優先,保護環境優先。此外,方針與原則還應體現事故損失控制、高效協調,以及持續改進的思想。
應急方針與原則不僅要符合上述要求,還要符合企業實際。因此,企業在制定方針與原則時,要予以充分的考慮。
六、危險分析與環境綜述
列出企業所面臨的潛在重大危險及后果預測,給出企業區域的地理、氣象、人文等有關環境信息,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主要危險物質的種類、數量及特性。
(二)重大危險源的數量及分布。
(三)危險物質運輸路線分布。
(四)潛在的重大事故、災害類型、影響區域及后果。
(五)重要保護目標的劃分與分布情況。
通過事故后果模型和接觸危險物質濃度,能夠事先估計出事故影響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要確定重點保護的對象為:
1.對人員的保護,尤其是弱勢群體如幼兒,以及最可能接觸危險的人員。
2.對事故現場內重要系統的保護,應考慮是否有必要在危險區域內對重要設施進行有序的停車程序,以防止更大的潛在危險。
3.對環境的保護,應考慮對危險很敏感的土壤區域、野生生物、漁業、水生生物等。
4.財產的保護,包括現場內的財產(設備、操作系統、車輛、油罐車、原材料、產品、存貨)和現場外的財產。
5.現場外的關鍵系統,應考慮可能受到事故影響的主要運輸系統及可能受到事故影響的公用水、電、氣、通信服務系統等。
6.應急人員的工作區域的保護,如指揮中心、應急準備區域及支援的路線。
(六)可能影響應急救援工作的不利條件。
影響救援的不利條件包括事故發生時間、事故發生當天的氣象條件(溫度、濕度、風向、降水)、臨時停水、停電、企業周圍環境、廠附近舉辦大型活動、鄰近區域同時發生事故。
(七)季節性的風向、風速、氣溫、雨量,企業人員分布及周邊居民情況。
七、應急資源
該部分應對應急資源作出相應的管理規定,并列出應急資源裝備的總體情況,包括:應急力量的組成、應急能力;各種重要應急設施(備)、物資的準備情況;上級救援機構或相鄰可用的應急資源。
八、機構與職責
應列出企業所有應急部門在重大事故應急救援中承擔職責的負責人,包括企業總經理、副總經理、消防隊、行政處、安全處、醫院等。在基本預案中只要描述出主要職責即可,詳細的職責及行動在標準化操作程序中會進一步描述。所有部門和人員的職責應覆蓋所有的應急功能。
九、教育、培訓與演練
為全面提高應急能力,應對應急人員培訓、公眾教育、應急和演習作出相應的規定,包括內容、計劃、組織與準備、效果評估、要求等。
應急人員的培訓內容包括:如何識別危險、如何采取必要的應急措施、如何啟動緊急警報系統、如何安全疏散人群等。
公眾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潛在的重大危險、事故的性質與應急特點、事故警報與通知的規定、基本防護知識、撤離的組織、方法和程序;在污染區行動時必須遵守的規則;自救與互救的基本常識。
應急演習的具體形式既可以是桌面演習,也可以是實戰模擬演習。按演習的規模可以分為單項演習、組合演習和全面演習。
十、與其他應急預案的關系
列出本預案可能用到的其他應急預案(包括當地政府預案及簽訂互助協議機構的應急預案),明確本預案與其他應急預案的關系,如本預案與其他預案發生沖突時,應如何解決。
十一、互助協議
列出與相鄰企業或專業救援機構簽署的正式互助協議,明確可提供的互助力量(消防、醫療、檢測)、物資、設備、技術等。
?十二、預案管理
應急預案的管理應明確負責組織應急預案的制定、修改及更新的部門,應急預案的審查和批準程序,預案的發放、應急預案的定期評審和更新(詳見第八章)。
篇2:綜合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簡述預案編制的目的、作用等。
1.2編制依據
簡述預案編制所依據的國家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有關行業管理規定和技術規范和標準等。
1.3適用范圍
說明應急預案適用的區域范圍,以及事故的類型、級別。
1.4應急預案體系
說明本單位應急預案體系的構成情況。
注1:生產經營單位應急預案體系的主要劃分為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現場預案三個層次。
1.5工作原則
說明本單位應急工作的原則,內容應簡明扼要、明確具體。
2生產經營單位的危險性分析
2.1生產經營單位概況
主要包括單位的地址、從業人數、隸屬關系、主要原材料、主要產品、產量等內容,以及周邊重大危險源、重要設施、目標、場所和周邊布局情況。必要時,可附平面圖進行說明。
2.2危險源與風險分析
主要闡述本單位存在的危險源與風險分析結果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系
明確應急組織形式,構成單位或人員,并盡可能以結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
3.2指揮機構及職責
明確應急指揮機構總指揮、副總指揮、各成員單位及其相應職責。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根據事故類型和應急工作需要,可以設置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小組,并明確各小組的工作任務及職責。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明確本單位對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預防措施。
4.2預警行動
明確事故預警條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發布程序。
4.3信息報告與處置
按照有關規定,明確事故及未遂傷亡事故信息報告與處置辦法。
a)信息報告與通知
明確24小時值守電話、事故信息接收和通報程序。
b)信息上報
明確事故發生后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報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內容和時限。
c)信息傳遞
明確事故發生后向有關部門或單位通報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應急響應
5.1應急分級
針對事故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單位控制事態能力,將事故分為不同的等級。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應急響應級別。
5.2響應程序
根據事故的大小和發展態勢,明確應急指揮、應急行動、資源調配、應急避險、擴大應急等響應程序。
5.3應急結束
明確應急終止的條件。事故現場得以控制,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后,經事故現場應急指揮機構批準后,現場應急結束。
應急結束后,應明確:
a)事故情況上報事項;
b)需向事故調查處理小組移交的相關事項;
c)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總結報告。
6信息發布
明確事故信息發布的部門,發布原則。事故信息應由事故現場指揮部及時準確向新聞媒體通報事故信息。
7后期處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處理、事故后果影響消除、生產秩序恢復、善后賠償、搶險過程和應急救援能力評估及應急預案的修訂內容。
8保障措施
8.1通信與信息保障
明確參與應急工作相關聯的單位或部門人員通信聯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備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統及維護方案,確保應急期間信息通暢。
8.2應急隊伍保障
明確各類應急響應的人力資源,包括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兼職應急救援隊伍的組織與保障方案。
8.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明確應急救援需要使用的應急物資和裝備的類型、數量、性能和存放位置、管理責任人及其聯系方式等內容。
8.4經費保障
明確應急專項經費來源、使用范圍、數量和監督措施,保障應急狀態時生產經營單位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
8.5其他保障
根據本單位應急工作需要而確定其他相關保障措施。(如:交通運輸保障、治安保障、技術保障、醫療保障、后勤保障等。)
9培訓與演練
9.1培訓
明確對本單位人員開展的應急培訓計劃、方式和要求。如果預案涉及到社區和居民,要做好宣傳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9.2演習
明確應急演練的規模、方式、頻次、范圍、內容、組織、評估、總結等內容。
10獎懲
明確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獎勵和處罰的條件和內容。
11附則
11.1術語和定義
對應急預案涉及的一些術語進行定義。
11.2應急預案備案
明確本應急預案的報備部門。
11.3維護和更新
明確應急預案維護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進行評審,實現可持續改進。
11.4制定與解釋
明確應急預案負責制定與解釋的部門。
11.5應急預案實施
明確應急預案實施的具體時間。
篇3: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演練效果評審方法及內容
應急演練結束后對演練的效果做出評價,提交演練報告,并詳細說明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分為下列3種情況:
1.不足項
不足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應急準備缺陷,可能導致在緊急事件發生時,不能確保應急救援體系有能力采取合理應對措施。應在規定的時間內予以糾正。策劃小組負責人應對該不足項進行詳細說明,并給出應采取的糾正措施和完成時限。
2.整改項
整改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單獨不可能在應急救援中對公眾的安全與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應急準備缺陷。在下次演練前予以糾正。以下兩種情況的整改項可列為不足項:某個應急組織中存在兩個以上整改項,共同作用可影響保護公眾安全與健康能力;某個應急組織在多次演練過程中,反復出現前次演練發現的整改項。
3.改進項
改進項指應急準備過程中應予改善的問題,不會對人員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視情況予以改進,不要求必須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