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yè)公司不合格服務糾正措施控制程序
物業(yè)公司不合格服務的糾正措施控制程序
1.0目的
制定和實施糾正措施,消除實際發(fā)生的不合格服務,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
2.0范圍
適用于公司日常運作中出現(xiàn)的不合格。
3.0職責
3.1管理者代表負責嚴重不合格的控制及驗證。
3.2單位負責人負責對相關的服務質量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制定與實施糾正措施,并負責處理結果的跟蹤驗證。
3.3質管部負責內審中不合格的控制,協(xié)助管理者代表對管理評審中出現(xiàn)不合格的控制。
3.4質管部負責顧客的來訪或投訴問題。
4.0程序
4.1不合格的發(fā)現(xiàn)
4.1.1不合格物品在物品驗收時,由驗證人負責控制質量,對需求物品的控制程序嚴格按照政府標準和公司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對驗證出現(xiàn)問題的物品經采購主管確認后,填寫《不合格處理單》。
4.1.2相關執(zhí)行檢查部門按照公司的標準認真檢查,在服務過程中發(fā)生的不合格,由出現(xiàn)問題單位負責解決。
4.1.3質管部負責與顧客開展多種形式的溝通以便收集不合格信息。
4.2不合格的控制
4.2.1單位主管負責對問題調查分析,查找發(fā)生不合格的原因。
4.2.2若原因發(fā)生在該單位,由其制訂糾正措施并實施,負責人對實施情況加以監(jiān)督驗證。
4.2.3若原因發(fā)生在其他單位,則單位主管負責與相關單位溝通,任何單位有責任協(xié)助查清原因并制定相應糾正措施。
4.2.4對顧客的投訴按COP7.2.3解決。
4.3糾正措施報告
4.3.1對輕微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和糾正方案在消項情況經驗證后即可。
4.3.2對中等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和糾正方案應在文件規(guī)定的相關記錄上認真填寫原因分析和糾正措施及驗證情況等內容。
4.3.3對嚴重不合格的記錄應填寫《糾正措施報告》、相關整改方案及《預防措施報告》。
4.3.4相關人員在制定糾正措施時應將原因分析清楚,并根據(jù)原因制定切實有效的糾正方案,落實到崗,責任到人。
4.3.5在預定的期限內,應完成不合格的關閉,對尚未完成的查明原因,由公司相關責任部門進一步的查明。
4.3.6糾正措施報告一份自留,一份在不合格關閉后5日內報質管部存檔。
4.3.7對切實可行的糾正措施或方案,由質管部負責將其增加到相關文件中。
4.4內審與管理評審中發(fā)現(xiàn)不合格
4.4.1責任單位負責人對內審和管理評審中發(fā)現(xiàn)的不合格查清原因,制訂糾正、預防措施并執(zhí)行,并認真填寫《不合格報告》或《糾正措施報告》。
4.4.2管理者代表負責批準與監(jiān)督驗證管理評審中發(fā)現(xiàn)的不合格(審核組長負責批準和監(jiān)督驗證內審中的不合格),如驗證后仍不合格,則管理者代表督促有關部門限期解決,并將解決結果填寫在《糾正措施報告》中。
4.4.3物業(yè)使用人征詢意見總體滿意率未達到95%時,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相關部門進行調查,對原因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
5.0相關文件與記錄
COP7.2.3《與顧客溝通控制程序》
COP8.5.2《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QR-8.5.1-01《糾正措施報告》
QR-8.5.2-01《預防措施報告》
檔案管理制度
篇2:工廠不合格糾正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工廠不合格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對消除實際存在或潛在的不合格原因和持續(xù)地改進質量而采取的措施,以求消除并防止不合格的再發(fā)生,確保體系運行的有效性和產品質量的穩(wěn)定提高。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對不合格所采取的糾正預防措施的控制管理活動。
3.定義
3.1不合格:沒有滿足某個規(guī)定的要求(包括一個或多個質量特性或質量體系要素,偏離規(guī)定要求或缺少)。
3.2糾正措施:為了預防已出現(xiàn)的不合格、缺陷或其它不希望的情況的發(fā)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3預防措施:為了防止?jié)撛诘牟缓细瘛⑷毕莼蚱渌幌Ml(fā)生的情況的發(fā)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職責
4.1質保部質管室是糾正/預防措施管理的歸口部門,負責糾正/預防措施實施過程中的跟蹤、驗證。
4.2管理者代表負責跨部門實施糾正預防措施過程中的協(xié)調和監(jiān)督工作。
4.3不合格原因分析和糾正預防措施的制訂、實施由相關責任部門負責分析和制訂。
5.工作程序
5.1糾正措施
5.1.1為防止不合格的再發(fā)生,應對以下的不合格信息采取糾正措施:
a.質量審核(體系、過程、產品);
b.產品/過程的質量記錄;
c.顧客抱怨等。
5.1.2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方法:
a.因果圖;
b.排列圖;
c.能力調查;
d.控制圖;
e.FMEA;
f.數(shù)據(jù)調查;
g.4IME;
h.七D、八D方法等。
5.1.3不合格原因分析重點應包括:
a.設計或規(guī)范問題;
b.過程控制或檢驗問題;
c.工藝裝備或檢驗設備問題;
d.環(huán)境條件問題或資源問題;
e.分承包方提供原材料、零組件、轉包加工問題;
f.人員技能與資格問題。
5.1.4為消除不合格原因所采取的任何糾正措施應與問題的重要性及所承受的風險程度以及經濟性相適應,并適當采用防錯技術。
5.1.5外部輸入的質量信息處理流程:
a.由計劃供應部將質量信息填寫在《顧客質量信息反饋單》,及時遞交質保部質量管理室。
b.質量管理室根據(jù)質量信息反饋的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責成責任部門進行原因分析,同時制訂糾正措施。
c.責任部門應采用合適的分析方法,圍繞產生不合格的根本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制訂糾正措施并實施。
d.質量管理室對其實施有效性必須進行驗證并記錄結果。
5.1.6工廠內部的質量信息處理流程:
a.各部門、生產工段的質量管理網絡成員和工廠員工有責任和義務對發(fā)生
在本區(qū)域的質量問題,應及時以質量信息反饋單的形式上報質保部質量管理室。
b.由質量管理室負責對反饋的質量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c.工廠各部門、生產工段一旦接到質量管理室糾正措施實施表或不符合報告,應及時組織對描述的不合格情況進行原因調查、分析,并制訂糾正措施。各部門、生產工段在制訂糾正措施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避免重復不合格的發(fā)生的預防措施。
d.顧客對糾正部門實施措施落實的有效必性必須組織驗證并記錄結果。
e.在查證糾正措施有效性時,應能舉一反三,同時消除在其它類似過程和產品中存在的不合格情況。
f.對由糾正措施引起的相關文件的更改按文件控制規(guī)定執(zhí)行。
5.2預防措施
5.2.1各職能部門對影響產品質量的過程、作業(yè)、審核結果、質量記錄、服務報告和顧客意見等(可采用FMEA、流程分析法)進行經常性的分析,以發(fā)現(xiàn)和消除不合格的潛在原因,將已發(fā)生不合格的經驗和情況定期補充到現(xiàn)行的FMEA風險分析中去,以便由此采用預防措施,并可作為優(yōu)化和修改各種規(guī)范、流程、檢測和加工設備、指導書的依據(jù)。
5.2.2不合格潛在原因的分析按本規(guī)程的第5.1.2條進行,應重視對產品檢驗和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分析和應用統(tǒng)計技術對過程進行監(jiān)控的結果的分析。
5.2.3對需要采取預防措施的不合格的潛在原因,由質量管理室負責編制改進計劃,以下發(fā)《糾正(預防)措施實施表》的形式傳遞到相關部門。
5.2.4相關部門接到《糾正(預防)措施實施表》,應著手調查、分析,制訂預防措施。
5.2.5質量管理室對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匯總,并將有關信息提交管理評審。
5.2.6對實施預防措施后,確認有效的,質量管理室將其納入相關文件,使其規(guī)范化、制度化。
6.相關文件和記錄
QR/SH14.01-01《糾正(預防)措施實施表》
QR/SH13.01-01《不合格品通知單》
QR/SH19.01-02《顧客質量信息反饋單》
篇3:公司EMS程序文件:不合格糾正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公司EMS程序文件范本:不合格、糾正與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十三.不合格、糾正與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與適用范圍
為了糾正、預防不合格項的發(fā)生,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適用于公司環(huán)境管理體系中不合格項的糾正與預防工作。
2.引用標準和文件
《ISO14000:1996環(huán)境管理體系―規(guī)范及使用指南》
《ISO14000:1996環(huán)境管理體系―原則、體系和支持技術通用指南》
3.職責
3.1推行辦負責監(jiān)督落實各單位糾正預防措施的執(zhí)行情況。
3.2各單位負責預防措施的制定和實施。
4.程序
4.1不合格項的調查/確定
4.1.1通過對各單位的日常監(jiān)督、審核及內部審核/管理評審,發(fā)現(xiàn)不合格或潛在不合格。
4.1.2對不合格的發(fā)現(xiàn),應考慮以下原因:
a.對環(huán)境方針的符合情況;
b.策劃過程的符合情況;
c.實施與運行的符合情況;
d.存在的潛在事故;
e.社區(qū)抱怨;
f.不合格項的跟蹤情況。
4.1.3必要時,運用統(tǒng)計技術確定產生不合格的原因。
4.2不合格分類
根據(jù)不合格項的發(fā)生情況,可分為:
a.不符合ISO14000標準;
b.不符合環(huán)境體系文件的要求;
c.實施過程無效,未達到預期效果。
4.3糾正、預防措施的制定
4.3.1推行辦確定不合格事實,并形成“不合格項報告”,下發(fā)有關單位。
4.3.2相關單位接到“不合格項報告”后,針對性地制定糾正/預防措施,并將其反饋到推行辦。
4.3.3糾正、預防措施中應明確產生不合格的原因,并確定整改方法、期限、責任人,同時考慮到經濟性和可行性,并對潛在不合格提出控制要求。
4.3.4措施應切合實際情況,并能消除不合格產生的影響,且便于持續(xù)改進。
4.4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
責任單位根據(jù)糾正和預防措施中具體要求,組織實施。
4.5整改情況的跟蹤
4.5.1推行辦對糾正和預防措施執(zhí)行情況進行跟蹤檢查,以驗證其效果。
4.5.2根據(jù)整改的具體情況,推行辦可對糾正和預防措施執(zhí)行情況提出建議或寫出報告,上報管理責任者。
4.5.3對于糾正和預防措施執(zhí)行不利的單位和個人,推行辦給予響應的處罰。
4.5.4對于有效的糾正和預防措施,由推行辦將其納入體系文件,并進行管理評審。
5.支持性文件、作業(y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