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貿企業特種設備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1總則1.1編制目的為了正確、迅速和有效地處置部門特種設備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有條不紊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真正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制訂本預案。1.2適用范圍本應急預案適用于在××××××公司內發生的特種設備事故。1.3編制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2)《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83號)(3)《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4號)(4)《重大危險源辨識》(^618218-2009)(5)《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寫導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監[2004]43號)2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動力分部的特種設備有:三臺10噸鍋爐、10臺電梯、三臺空壓機、一臺裝載機、兩臺電動葫蘆及其設備的安全附件。3應急處置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特種設備事故應急要始終把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危害。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在應急救援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負責指導、協調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各部門、生產單位負責人作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按照管理職責負責特種設備事故應急管理和特種設備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各部門、生產單位第一責任人應與安全管理部門簽訂安全責任書,并定期提交年度安全工作報告,報告中應向公司匯報本部門、基層生產單位特種設備事故應急工作的開展情況。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特種設備事故應急現場指揮以發生特種設備事故企業為主,所屬各部門、生產單位和公司安全管理委員會參與。發生特種設備事故的部門、生產單位是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的第一響應者。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公司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茖W調控,依法規范。不斷改進和完善應急預案的裝備、設施和手段。依法規范應急救援工作。確保預案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預防為主,平戰結合。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堅持事故應急與預防相結合,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做好應對特種設備事故的思想準備、預案準備、物資和經費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做到常備不懈。將日常管理工作和應急救援工作相結合,充分利用現有專業力量,努力實現一專多能,培養兼職應急救援力量并發揮其作用。4組織機構及職責4.1應急組織體系(1)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在企業主要負責人統一領導下,各有關職能部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迅速、高效、有序開展。(2)成立事故應急總指揮部??傊笓]由主要負責人擔任,如有特殊情況主要負責人不能到位時,由分管安全副職領導代任。副總指揮由分管安全副職領導和分管生產副職領導擔任。成員由生產管理部門、安全管理部門、設備管理部門、后勤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以及各生產單位負責人組成。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組織結構圖如下圖所示:4.2指揮機構及職責應急救援指揮部常設機構為××××××公司安全管理部門??傊笓]:現場主要負責人成員:各部門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組成人員分工及職責總指揮:組織指揮應急救援,負責應急啟動、對外聯絡、事故報告、事故處理。宣傳報導組組長:負責宣傳報導、信息發布、記錄現場指揮:協助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事故現場通訊聯絡,指揮各組協同救援。檢測組:負責現場檢測,及時發布檢測報告,為救援和恢復提供技術依據。應急救援組組長:負責現場搶險搶修工作;負責現場中毒、受傷人員醫療急救及護送轉院工作;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負責現場洗消和現場恢復工作。警戒、隔離組組長:負責警戒、治安保衛、疏散、現場隔離、保護等工作。運輸組組長:負責救援物資運輸、危險物料轉運、中毒受傷人員轉院治療工作。物資準備組組長事故應急救援管理制度:負責各類應急救援物資準備工作。緊急情況下,其他人員均作為預備隊員,聽從應急指揮部的應急指揮。應急組織成員的手機保持24小時開通。5預防與預警5.1危險源監控各部門(車間〉對列入危險源的進行實時監控,對易引發特種設備的操作行為及隱患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公司安全管理部門每周定期組織特種設備預防安全檢查,內容包括:消防用品是否按規定保管,數量是否齊全,消防通道是否暢通,消防用水是否正常。5.2預警行動(1)部門對在用特種設備要進行經常性日常維護保養,并定期自行檢查。部門對在用特種設備至少每月進行一次自行檢查,并作出記錄。(2)壓力容器嚴禁超溫超壓運行,加載和卸載要求緩慢平穩,運行期間要保持載荷相對平穩,壓力容器處于工作狀況時嚴禁拆卸壓緊螺栓。(3)部門應當對在用特種設備的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儀表進行定期校驗、檢修,并作出記錄。(4)部門應當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定期檢驗要求,在安全檢驗合格有效期屆滿前⊥65⊥個月向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提出定期檢驗要求。檢驗檢測機構接到定期檢驗要求后,應當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及時進行檢驗。未經定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不得繼續使用。(5)特種設備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部門應當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6)電梯的日常維護保養必須由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維修單位或者電梯制造單位進行。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電梯的日常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在維護保養中嚴格執行國家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保證其維護保養的電梯的安全技術性能,并負責落實現場安全防護措施,保證施工安全。(7)部門應當將電梯的安全注意事項和警示標志置于易于為乘客注意的顯著位置。(8)部門在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自行檢查和日常維護保養時發現異常情況的,應當及時處理。(9)電梯的日常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對其維護保養的電梯的安全性能負責。接到故障通知后,應當立即趕赴現場,并采取必要的措施。(10)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國家統一格式的特種作業人員證書,方可從事相應的作業或者管理工作(11)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特種設備安全教育和培訓,保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具備必要的特種設備安全作業知識。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作業中應當嚴格執行特種設備的操作規程和有關的安全規章制度。(12)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立即向管理人員和部門有關負責人報告。(13)特種設備的管理人員應當對特種設備使用狀況進行經常性檢查,發現問題的應當立即處理;情況緊急時,可以決定停止使用特種設備并及時報告部門有關負責人。(14)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對部門的特種設備和安全、消防設施進行全面檢查,確保設備安全、可靠、穩定運行和設施功能齊全有效。及時了解職工的思想狀況和發現部門存在的安全隱患,組織部門力量或協調相關部門采取各種措施,把部門的不穩定因素和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6信息報告程序公司有關部門和各生產車間應當加強對重要危險源〔特別是國家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對可能引發重大特種設備事故的險情或其它災害災難可能引發特種設備事故災難的重要信息應及時上報。重大特種設備事故災難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撥打當地火警應急電話〔119、110、120,并報告本部門、車間負責人。部門、車間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公司安全管理委員會。公司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接到事故報告后,應予以記錄。組織分析確認事故情況后進行應急響應。公司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24小時應急值守電話:***************(生產調度)報告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事發企業名稱、概況、地點、人員傷亡情況和應急救援情況。特種設備事故的應急和救援應該緊密依靠當地專業消防應急機構的力量,事故現場指揮部應與專業消防應急機構保持密切聯系,接受專業消防應急機構的指導和建議,共同實施事故應急和救援的措施,保證應急救援工作順利完成。發生特種設備事故的部門、車間要及時、準確地向公司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和有關部門提供與事故應急救援有關的資料。7應急處置7.1響應分級7.1.1特種設備事故分級(1)Ⅰ級特種設備事故(集團級)可能造成3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3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危及1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的生產安全事故、緊急轉移安置1000人以上。(2)Ⅱ級特種設備事故(公司級)生產和擴建事故:可能造成⊥65⊥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6
?
篇2:H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華政辦函〔2008〕113號華容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華容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通知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單位:《華容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已經縣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二OO八年十月二十四日華容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目錄1.總則1.1編制目的1.2編制依據1.3適用范圍1.4工作原則2.應急指揮體系及職責2.1應急組織機構2.2應急組織機構職責2.3組織體系框架圖3.預防預警機制3.1預警級別3.2信息監測與報告3.3預防預警行動3.4預警支持系統4.應急響應4.1分級響應4.2求援程序4.3信息報送和處理4.4指揮和協調4.5應急處置4.6應急人員及群眾安全防護4.7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4.8信息發布4.9應急結束5.應急保障5.1通信保障5.2應急求援與裝備保障5.3技術保障5.4資金保障6.善后工作6.1善后處置6.2社會救助6.3后果評估7.監督管理7.1預案演練、宣傳和培訓7.2監督檢查7.3獎勵與懲罰8.附則8.1名詞術語解釋8.2預案管理與更新8.3預案解釋部門8.4預案實施時間華容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1.總則1.1編制目的有效預防特種設備安全事故的發生,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性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維護生產、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1.2編制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特種設備事故處理規定》、《湖南省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岳陽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華容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編制。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本縣行政區域內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4工作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貫徹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單位自救和社會救援相結合的原則;應急救援體系力求職責明確,規范有序,功能全面,運轉高效。2.應急指揮組織體系及職責2.1應急組織機構縣人民政府設立華容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以下簡稱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負責本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由縣人民政府分管副縣長任指揮長,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分管副主任、縣質監局局長、安監局局長任副指揮長,縣工業局、公安局、消防大隊、衛生局、交警大隊、交通局、建設局、環保局、民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總工會、財政局、廣電局、監察局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h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質監局,由縣質監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指揮部下設專家技術咨詢組。2.2應急組織機構職責2.2.1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組織實施本預案;研究決定全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重大問題;統一發布事故有關信息。2.2.2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負責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日常工作;督查、落實特種設備應急救援重大決策的實施;收集和匯總相關信息,做好事故處置工作中的上傳下達和溝通協調;開展應急處置和現場監測的人員培訓,組織預案演練活動;組織全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系統的建設與管理;處理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2.2.3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質監局綜合協調和督查全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參與事故調查,督促有關部門單位制定防范措施及應急救援預案。安監局參與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組織或參與事故調查。工業局負責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中的有關協調工作;協調電力等部門做好事故現場的供電工作。消防大隊參與特種設備企業事故引發的火災的現場處置,協助有關部門做好事故現場救援工作。公安局負責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質泄漏的事故現場;參與傷員搶救和人員疏散工作;負責事故現場秩序和安全保衛工作。交警大隊負責事故現場的交通管制工作。衛生局組織事故醫療救護工作。交通局參與、協調管轄區域內公路運輸行業特種設備事故應急和善后處置工作;參與、協調管轄區域內水路運輸行業特種設備事故應急和善后處置工作。建設局制訂、實施房屋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起重機械的應急救援工作制度;參與、協調游樂設施和客運索道事故的應急救援和善后處置工作。環保局負責事故引發的環境污染監測及處置工作。民政局受理、儲備、管理和調配救濟物資,負責事故中受害人員生活救助等工作。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組織制定并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好,參與應急處置工作人員的工傷待遇政策??偣M織、協調做好遇難、受傷人員家屬的安撫工作。財政局負責提供事故應急救援資金的保障工作。廣電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事故信息發布工作。監察局負責事故應急處置工作中救援單位、人員瀆職、失職等行為的處理工作。2.2.4縣特種設備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發生較大(Ⅲ級)及以上級別特種設備事故時,成立縣特種設備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負責事故現場應急救援的指揮工作。現場指揮部下設若干應急處置組,具體負責相關工作。綜合協調組由縣質監局牽頭組織,事發地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單位參與,組織協調現場應急救援的人員、交通、通信和裝備等資源的調配,對事故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處理意見。搶險救助組由縣質監局、消防大隊牽頭組織,事發地鄉鎮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參加,查明事故性質、影響范圍及可能繼續造成的后果,制定搶險救援方案,開展現場應急救援工作。警戒保衛組由縣公安局牽頭組織,負責事故現場安全保衛工作。醫療救護組由縣衛生局牽頭組織,負責事故醫療救護工作。后勤保障組由事發地鄉鎮人民政府牽頭,提供應急救援物資及裝備,做好電力、通信設施搶修等工作。次生災害防治組由事發地鄉鎮人民政府牽頭,建設、民政、環保、公安、消防等部門參加,負責次生災害防治工作。宣傳報道組由縣委宣傳部新聞辦、縣廣電局牽頭組織,縣質監局、安監局等部門參加,負責應急救援工作中的宣傳報道和新聞發布工作。善后工作組由事發地鄉鎮人民政府牽頭,縣民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及有關保險機構、事故發生單位參加,負責事故中傷亡人員及其家屬的安撫、撫恤、理賠等工作。專家技術咨詢組負責特種設備事故調查及事故原因分析,提出對事故責任劃分的有效證明及處理建議。2.4組織體系框架圖
綜合協調組搶險救助組警戒保衛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次生災害防治組信息報道組善后工作組事故應急救援專家庫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縣質監局)事故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縣人民政府
3.預防預警機制3.1預警級別根據特種設備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性、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特種設備安全事故預警級別劃分為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四級,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一般(Ⅳ級):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5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或需緊急轉移安置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事故。較大(Ⅲ級):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需緊急轉移安置1000人以上、10000人以下的事故。重大(Ⅱ級):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10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需緊急轉移安置10000人以上、50000人以下的事故。特別重大(Ⅰ級):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2000萬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或10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需緊急轉移安置50000人以上的事故。3.2信息監測與報告3.2.1縣質監局做好全縣特種設備事故信息的接收、報告、初步處理和統計分析工作。3.2.2鄉鎮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收到事故或事故隱患信息后應迅速報告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經進行核實與風險分析后,立即向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報告。3.2.3縣質監局應建立全縣特種設備基本情況、重大危險源、重大事故隱患、重大災害事故數據庫,并及時更新;定期完成并公布特種設備領域風險分析及評估報告。3.3預防預警行動3.3.1接警縣質監局接到特種設備事故或事故隱患信息報告后,應及時報告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和縣人民政府。報告內容包括:特種設備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事故類別、傷亡人數、被困人數及危險程度、搶救情況及重大事故隱患??h質監局應明確接警機構,公布接警電話。任何公民和組織均可直接向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報告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或事故隱患信息。3.3.2處警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接到特種設備事故或事故隱患后,應及時進行分析評估,研究確定應對方案,根據事故分類分別向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和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報告并提出應急處置建議。3.4預警支持系統3.4.1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建立全縣統一的特種設備應急救援信息網絡體系,實現特種設備企業重大危險源數據庫、應急救援預案、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裝備信息共享,確保應急救援行動準確、高效。3.4.2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加強與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和市安監局、市質監局事故報警系統的聯系,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手機確保24小時暢通。3.4.3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建立全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技術專家組,為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提供技術支持。4.應急響應4.1分級響應一般特種設備安全事故(Ⅳ級):事故發生后,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立即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并向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和縣人民政府報告??h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根據事故發展情況,向事發地人民政府和事故發生單位提出應急救援的意見,做好應急準備,關注事故發展情況。較大特種設備安全事故(Ⅲ級):事故發生后,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應立即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并及時向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和縣人民政府報告,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按本預案規定的職責實施救援行動。并加強信息溝通、傳遞、反饋,及時向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進行事故報告并爭取支援。重大特種設備安全事故(Ⅱ級):事故發生后,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立即報告市、省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并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前期工作。請求上級政府啟動相關預案。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實施應急救援,縣、鄉鎮積極參與、協調、配合。特別重大特種設備安全事故(Ⅰ級):事故發生后,縣特種設備應急指揮部、事故發生單位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開展現場自救,立即成立特種設備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開展救援工作,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按本預案規定的職責實施救援行動,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立即報告市、省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組織實施應急救援,縣、鄉鎮積極參與協助、協調、配合。4.2救援程序發生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后,事故發生單位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開展現場自救,同時報告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根據事故級別啟動相關預案,并立即成立特種設備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開展救援工作。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按本預案規定的職責實施救援行動。4.3信息報送和處理4.3.1應急信息系統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配置電話、傳真機、電腦、互聯網終端,確保準確接收信息。指揮部與各成員單位建立通訊聯系網,滿足信息傳輸需要。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及其成員單位實行24小時值班,確保信息及時接收。4.3.2信息報送和處理發生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后,事故發生單位應在2小時內立即報告當地人民政府、質監及其他主管單位等部門;特殊情況下,可直接報告上級質監等部門,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接到事故報告后,應詳細了解事故情況,評估等級,提出啟動相關預案的建議。特種設備故事處置工作信息應及時更新和上報。4.4指揮和協調縣特種設備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協調事故現場應急救援工作,組織有關專家指導現場應急救援,協助事發地人民政府提出救援方案;針對事故引發或可能引發次生災害,提出防范措施和相關建議;協調事發地相鄰地區配合、支援救援工作。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確定專人負責處置工作,直接相關單位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各有關單位和人員應與指揮部辦公室保持通信聯絡暢通。4.5應急處置4.5.1特種設備事故單位是第一時間處置事故的主體,事故發生后,應迅速組織職工按單位應急救援預案要求開展自救、互救,將次生災害降至最低限度或充分利用社會救援力量開展搶險救援工作。4.5.2特種設備事故單位和當地救護力量不足以有效搶險救災時,特種設備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應當及時向上級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請求增加救援力量。4.6應急人員及群眾安全防護參加應急搶險救援工作人員應配備必要安全防護用品和安全設施、設備,處理事故現場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根據事故發生情況和應急救援需要,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確定事故周圍居民和群眾的疏散范圍,并及時組織人員疏散。4.7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動員有關人員和調用有關物資、設備、器材參加應急搶險救援,相關單位和個人應給予支持、配合。4.8信息發布遵循實事求是、及時準確的原則,縣特種設備指揮部辦公室、縣委宣傳部新聞辦會同縣廣電局按照《華容縣突發公共事件新聞發布應急預案》有關規定,做好信息發布工作。4.9應急結束當特種設備發生事故死亡和失蹤人員已經查清、事故危害得以控制、次生事故因素已經消除、受傷人員基本得到救治、緊急疏散人員恢復正常生活時,由啟動應急預案的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宣布應急救援結束,并通報相關部門單位。5.善后工作5.1善后處置應急響應終止后,事發地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特種設備事故的善后處置工作,包括人員安置、補償,征用物資補償,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等事項,消除事故影響,妥善安置受害人員,盡快恢復正常秩序,確保社會穩定。發生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后,必須由有資質的單位對特種設備進行全面檢修,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5.2社會救助特種設備事故發生后,民政部門負責管理社會各界捐贈活動。保險機構依法做好有關定損、理賠工作。5.3后果評估發生特種設備事故后,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會同相關部門單位成立專門調查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事故調查,提出處理意見和整改措施,對處置工作予以評估。6.應急保障6.1通信保障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應建立包括負責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的職能部門、相關單位、專家組的通訊錄,并定期更新??h通信運營部門確保通信聯絡暢通。6.2應急救援與裝備保障相關單位部門應配備相應的救援工具、檢測儀器、車輛等搶險救援裝備,樹立防范意識,加強安全保衛措施。6.3技術保障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建立特種設備應急救援技術組,積極開展特種設備應急救援科學研究,并制訂事故處置安全技術規范。6.4資金保障縣財政部門根據處置特種設備事故的需要和《華容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為特種設備事故應急處置工作提供經費保障。7.監督管理7.1預案的宣傳、培訓和演練縣、鄉鎮人民政府及質監部門應加強對特種設備安全事故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等知識的宣傳教育,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及成員單位應加強應急預案的宣傳、貫徹、培訓和演練工作,不斷提高應急應變能力,每年組織一次特種設備應急救援演練,提高救援人員應急處置能力。7.2監督檢查縣應急管理辦公室、縣質監局會同相關部門單位對本預案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應急措施到位。7.3獎勵與懲罰對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中積極履行職責、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在工作中不履行職責,瀆職、失職造成嚴重損失的,給予責任人行政處分,違反刑法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8.附則8.1名詞術語解釋特種設備: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機動車輛等設備、設施。8.2預案管理與更新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根據情況變化,及時對本預案進行修訂和完善。8.3預案解釋部門本預案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縣應急管理辦公室會同縣質監局負責解釋。8.4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篇3: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志丹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特種設備安全事故的救援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和指導應急處理工作:高效有序地組織開展事故搶險救災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1.2編制依據
依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定》、《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特種設備事故處理規定》和《國務院關于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約規定》,省、市《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和《志丹縣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所稱特種設備事故是指:在縣轄區內使用的特種設備的單位突然發生事故,造成或有可能造成人身傷亡的財務損失的事件.
主要包括;
1、鍋爐爆炸事故;
2、壓力容器(含固定、移動式)泄漏、爆炸事故:
3、壓為管道泄漏、爆炸事故;
4、電梯困人、轎箱墜落或造成人身傷亡事故:
5、客運隧道、大型游樂設施勇人故障或人身傷亡事故;
6、起重機械設備造成人身傷亡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且鄉(鎮)級人民政府拄制的特種設備安全事故適用本預案:
(1)一次性殘死1-2人或受傷19人(含19人)以下;
(2)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
(3)無人員傷亡的設備爆炸事故,
(4)緊急疏散500人以上
(5)產生嚴重社會影響
本預案同時適用于為防止特種設各安全事故發生所采取的預警措施。
2應急處理組織機構及其職責
2.1志丹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
2.1.1縣政府成立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友以下簡稱指揮部),由政府主管副縣長段總指揮;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和縣政府辦協調副主任任副總指揮,縣委宣傳部、經濟發展局、財政局、民政局、安監局、公安局、交通局、人武部武警中隊、環保局、衛生局等部門負責同志任指揮部成員。
2.12縣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職責
(1)負責統一領導和指揮協調重大特種設備安全事故約應急處理工作;
(2)決定發布應急預案的啟動;
(3)根據事故嚴重程度,決定是否警戒、封閉事故現場、道路或區域;
(4)決定重特大特種設備安全事故約新聞發布;
(5)決定臨時調度有關單位的人員、車輛、物資等
(6)向上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事故救援情況
2.2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
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在縣質量技術監督局下設辦公室,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白建周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和有關組織、協調工作,傳達指揮部有關指令。經指揮部授權,組織有關部門、專家進行現場調查、取證,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和專家意見,擬定事故處置的技術措施。負責對外協調溝通、事故分析匯總以及信息上報等工作。
2.3應急救援保
障小組
由指揮部辦公室及鄉鎮政府、公安、交警、消防、衛生、環保、安全生產、城管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招關入員組成。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負責保護事故現場,維護現場秩序,牧集相關證據,疏通道路交通,組織人員撤離,妥善處理善后事宜。
2.4事故調查小組
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和有關部燕組織有關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及相關入員組成。在指揮部統一下領導下,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要求,及時組織開展事故調查工作。按規定上報事故調查處理結果,并提出對事故責任部門、單位和個人的處理建議。
2.5成員單位職責
縣委宣傳部:負責統一發布事故信息及搶險救援情況,做好新聞媒體的協稠工作。
一縣公安局:參與事故現場指揮、事故調查,負責事故現場保護、維護現場秩序,負責協調縣公安交警大隊、消防大隊及轄區內公安機關等部門的配合工作。
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參與特種設備搶險方案的制定,參與事故調查處理,負責證據收集和信息上報工作。
縣安監局:負責重大人員傷亡事故的統計、報告工作:負責組織事故調查并參與事故處理工作菩負責監督一般事故的查處情況。
相關鄉鎮政府及衡道(社區):負責做好對居民群眾的宣傳、安置、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協調做好現場疏散、疏導工作;服從領導小組的決定、項配合工作。
城管局:協助指輝部進行現場指揮協調,參與事故調查工作,協助做好救援保障工作。
縣環保局:負責現場環境污染的處置.
縣人事勞動局:參與事故調查處理。
3預警和預防機制
3.1預警范圍
)各鄉鎮應當對以下特種設備實行重點安全監控:
—發生事故造成群死群傷的設備
一一存在重大隱患的設備;
一一重要地區使用的設備;
一關系重大經濟安全的設備:
-一發生事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設備
(2)縣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各鄉鎮應當分級建立重點監控的特種設備數數據庫,并監督使用單位落實安全監控措施。
3.2預警預防
3.2.1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對特種設備安全全面負貴。對重大危險源,使用單位必須嚴格遵守以下規定:
一建立完善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制度和崗位安全責任制度;
一設立專門機構或者設專人負責特種設備安全工作;
一定期分析設備安全狀況,制定、完善事放應急預案;
一按期申報定期檢驗,保證設備定期檢驗率達到100%;
一設備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重點使用單位應成立事故應急搶險專業隊伍,并配備必要的搶險堵漏設備及救援器材物品;
-重點使用單位應按有關規定編制本單位的應急搶險、自救預案。
預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本單位特種設備名稱、數量、安裝位置、分布情況,必要時繪出平面圖標出特種設備湊及周邊區域的單位、主要設施、道路等情況。
2、特種設奢在使用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約類型、原因、征兆、危害程度及預防事故發生的措施。
3、單位進行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管理部門及搶險救援隊伍的情況。
4、單位特種設備安全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部門主管、各類操作維護人員在處理安全事故時的職責。
5、事故發生后對事故的緊急搶救、處理措施及事故現場保護措施。
6、內部應急救援保障措施和外部救援的聯系信息渠道和措施。
7、日常應急救援培訓計劃、搶險演練計劃。
3.2.2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定期向社會公布特種設備安全狀況,對重大違法行為或者嚴重事故隱患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
3.3預警信息的采集
3.3.1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逐步建立完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網絡:以安全監察機構為主體,積極發揮檢驗檢測機構、基層政府(鄉鎮和社區)、大型企業和社會力量的作用,適時掌握特種設備安全狀況。
3.3.2逐步建立完善特種設備計算機信息兩絡系統:利用質監系統的計算機網絡,建立相關技術支持平臺,如重大危險源辯識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全評價體系、自動電話系統,保證預警服務系統的信息傳遞及反饋準確、效、快捷。
3.4事故分級
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狀況評價結果和實際情況,將特種設備事故分為四個級
別。
3.4.1特別重大特種設備事故(I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1)死亡50人以上;
(2)受傷500人以上
(3)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
(4)疏散鄉萬人以上
(5)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
3.4.2重大特種談備事故(II級)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1)死亡30人以上;
(2)受傷100人以上;
(3)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以上;
(4)政散10000人以上;
3.4.3較大特種設備事故(III級)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1)死亡10人以上;
(2)受傷50人以上;
毛3)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
(4)疏散5000人以上:
3.4.4一般特種設備事故(IV級)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1)死亡2人以上;
(2)受傷10入以上;
(3)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
(4)琉散500人以上;
4應急響應
4.1事故報告
4.1.1特種設備發生安全事故后,事故發生單位或者業主立即報告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有關部門的同時,可以直接報告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政主管部門。
4.1.2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接到特種設備重大事效的報告后,必須立即報告縣政府。
4.1.3事故報告內容應當符合事故報告的有關規定。
一一發生事故的單位(或者業主)名稱、聯系人、聯系電話;
―事故發生的時間(年、月、日、時、分)地點;
一事故的主要經過;傷亡入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佑計;
―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事故救援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
―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事故搶教和救援的有關事宜。
縣指揮部辦公室接到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指揮部,同時根據指揮部指示通知相關部門迅速派入趕赴事故現場,負責事故現場采取緊急應急措施并開展現場保護和證據收集工作。
4.2分級響應程序
4.2.1特種設備發生事故后,在立即報告事故的同時,應當首先按本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開展自救。
4.1.2事故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應當緊急啟動相關級別的特種設備事故應急預案。
4.2.3特別重大、重大和較大(I級、II級、III級)特種設備事故響應。
特別重大、重大和較大特種設備事故發生后,縣應急指揮部應立即組織相關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確認,啟動本預案組織有關部門人員采取緊急救援措施,同時向市人民政府和市質量技術監督部灼報告事故基眾情況,事態發展采取的救援措施,并根據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指示,配合做好應急救援響應工作。
4.2.4一般(IV)特種設備事故響應
一般(IV)特種設備事故發生后,縣指揮部辦公室立即將事故發生的點、時間、事故的基本情況及發展趨勢等榷關情況報告縣政府和應急指揮部指揮部接到報告后,召開成員緊急會議啟動本預案就事故應急處置問題做出策和部署,指揮部辦公室和各成員單位根據指揮部指示,積極開展應急處置.作,并根據實際情況報市政府。
4.3指揮和協調
發生安全事故后,各有關單位應當迅速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組建現場;援隊伍,立即開展工作。
4.4現場應急處置工尊程序及要求
4.4.1對事故危害情況的初始評估,先期處置隊伍趕到事故現場后,應當盡快對事故發生的基本情況作出盡可能準確的初始評估;包括事范圍及事故危害擴展的潛在可能性以及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
4.4.2封鎖事故現場。嚴禁一切無關的人員、車輛和物品進入事故危險區域,開辟應急救援人員、車輛及物資進出的安全通道,維持事故現場的社會夕安和交通秩序。
4.4.3危險物質探測及控制危險源。根據發生事故的特種設備的技術、結構和工藝特點以及所發生事故的類別,迅速展開必要的技術檢驗、檢測工作,確認危險物質的類型和特性,制定搶險救援的技術方案,并采取特定的安全技術措施,及時有效地控制事效的擴大,消除事故危害和影響并防止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
4.4.4搶救受害人員。及時、科學、有序地展開受害人員的現場搶救或堆安全轉移,盡最大的可能終森人員的傷亡、減少事故所造成的則一產損失。
4.4.5設立人員疏散區。根據事放的類別、規模和危害程度,在必要時,應當果斷迅速地劃定危險波及范圍和區域,組織相關人員和物資安全撤離危險波及的范圍和區域。
4.5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分工
急救援預案啟動后事故發生單位、各應急搶險專業隊伍和救援機構分工如下:
4.5.1鍋爐使用生位負責本單位鍋爐發生爆炸事故的搶臉救援工作。
4.5.2壓力容器、壓力管道使用單位負責本單位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發生的危臉化學品的泄漏、爆炸事故的搶臉救援工作。
4.5.3液化石油氣儲罐、槽罐車泄潺爆炸搶險救援由各液化氣公司搶險專業隊,配合公安、消防部門進行搶險。
4.5.4電梯夾人、困人、轎箱墜落等事故由電梯搶險專業隊和縣質監局負責搶險救援。
4.5.5上述事故發生中造成人員傷亡的,指揮部應及時調動醫療衛生部門、交通部門參加救援工作。
4.6.6上述發生的事故,有可能蔓延擴大,造成大面積中毒、爆炸、引發大火時,縣指揮部應立即在全縣調動搶險救援隊伍參加救援。必要時調動武警部隊參加救援
4.6應急救援人員的工作人員和群眾的安全保護
參加應急搶險救援的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規定,裝備齊全各種安全防護用品和必要的各種安全設施、設備,事故現場應當在專業部門的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以保證應急搶臉工作在盡可能安全的環境、條件下順利實施。
根據事故發生的特性和應急救援的需要,由縣政府根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建議確定事故周圍居民和群眾的疏散范圍,下達人員疏散的指令;由公安、武警部隊具體負責人員清場和人員疏散工作;衛生部門負責人員疏散過程中的醫療、衛生保障;由民政及勞動部門負責疏散群眾的生活救助.
4.7新聞報道
特種設備安全事故的新聞報道工作,由宣傳部門負責,按照及時主動、準確把,握、王確引導、講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紀律、嚴格把關的原則進行。
4.8應急救援保障措施
4.8.1通信與信息保障
指揮部辦公室應要建立包括負責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職能部門、專家組、值班電話等內容在內的通信方案,并予公布。
4.8.2應急救援與裝備保障
指揮部辦公室要針對可能發生的特種設備事故類型,為參與事故救援的公安消防部隊等應急救援力量配備相適應的救援工具、檢測儀器、車輛、搶險方案,或者與當地有搶險能力的單位達成協議,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可調動企業力量進行救援。
4.8.3其他資源保障
對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過程中涉及醫療衛生保障、治安保障、社會動員保障、緊急避難場所等保障的,指揮部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能,確保搶險工作的順利進行。
5后期處置
5.1善后處理
在應急救援過程中需要緊急調用、設備、人員和場地,所發生費用由事故單位負責。
發生特種設備事故后,必須由有資格的單位對特種設備進行全面的檢修,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對嚴重損毀、無維修價值的,應當予以報廢。特種設備事故中,涉及到毒性介質泄漏或鄰近建筑物倒塌損壞的,應經環保部門和建筑部門檢查并提出意見后,方可進行下一步修復工作??h指揮部辦公室和民政部門要對作亡人員和家屬做好安撫、撫恤、理賠等善后處理和社會穩定工作。
事故救援結束后,應當盡快恢復受影響群眾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
5.2事故調查報告
事故發生后,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調查小組應盡快組織有關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及相關部們按照規定程序開展事故調查工作,作出初步結論后,上報指揮部,并提出對事故責任部蜘、單位和個人的處理建議。
5.3責任追究
對違反本預案,不履行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工作職責的,在應急救援行動中,不服從應急救援前線指揮的調動指揮的,發生特種設各享故時,事故不立即報警,不采取措施控制危險源,不組織自救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追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4審批結案
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善后處理工作結束后,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應予審批結案。并總結分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應急救援工作的建議。
6宣傳培訓和演習
6.1指揮部辦公室應當加強事故的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等知識的宣傳教育,并向社會公布搶險電話。
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在重大危險源設備的顯著位置公布內部、外部的搶險電話。
6.2指揮部辦公室應當組織、督促對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和專業搶險救援機構進行開展相關人員的應急培訓,鍛煉和提高在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快速搶險堵漏、及封營救傷員、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或者撤離、有效消除危害等應急我援技能和反應的綜合素質。
6.3縣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應適時組織各成員蘭位開展反急預案演練。演練前應當制訂包括演練對象、地點、參加人員、操作規程、使用設備等在內的方案。演練結束后,應當對演練情況進行評估、總結,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和完善。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定期開展本單位的特種設備安全評估。
指揮部辦公室應當依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有關部門和使用單位制定應急預案及演練情況進行檢查。對未制定應急預案的,責令限期改正。
7附則
7.1名詞術語定義與說明
特種設備: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機動車輛等設備、設施。
鍋爐:是指利用各種燃料、電或者其他能源,將所盛裝的液體加熱到一定的參數,并承載一定壓力的密閉設備,其范國規定為容積大于或者等于30L的承壓蒸汽鍋爐;出口水壓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壓),且額定功率大于或者等于0.1MW的承壓熱水鍋爐;有機熱載體鍋爐。
壓力容器:是指盛裝氣體或者液體:承載一定壓力的密閉設圖示,其范圍規定為最高工作壓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壓),且壓力與容積的乘積大于或者等于2MPa.5·L的氣體、液化氣體和最高工作溫度高于或者等于標準沸點的液體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動式容器;盛裝公稱工作壓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表壓),且壓力與容積的乘積大于或者等于1.OMPa.L的氣體、液化氣體和標準沸點等于或者低于60℃液體的氣瓶:氧艙等。
壓力管道:是指利用一定的壓力,用于輸關氣體或者液體的管狀設備,其范圍規定為最高工作壓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壓)的氣體、液化氣體、蒸汽介質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像性最離工作溫度高于或者等于標準沸點液體介質:且公稱直徑大于25mm的管道
電梯:是指動力驅動,利用沿剛性導軌運行續箱體或者沿固定線路運行的梯級(踏步),進行升降或者平行運送入、貨物的機電設備,包括載人(貨)電梯、自動扶梯、自動人行道等。
起重機械:是指用于垂直升降或者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動重物的機電設備,其范圍規定為額定起重最大于或者等于象久的升降機;客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效,且提升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加的起重機和承重形式固定的電動葫蘆等。
場(廠)內機動車輛:是指在固定豹工作和游樂場所(含碼頭、貨場、游樂園地等生產作業基域、施工現場和游樂場所)行駛及作業的,沒有納入交通部門管理的機動車輛。
事故:生產或者生活過程中發生地意外突發性事件總稱,通常會使正?;顒又袛?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
事故隱患:可導致事故發生豹設備缺陷、入的不安全行先及管理上的缺陷。
特種設備爆炸事故:指鍋護、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承受一定壓力的設備在制造、安裝、改追、修理·使用中,受壓部件或者安全保護裝置發生破壞設備中介質蓄積的能量迅速釋放,內壓瞬間降至外界大氣壓力以及泄漏而引發的各類爆炸事故。
7.2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解釋
7.3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8附錄
有關單位聯系電話:
延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2114371
志丹縣人民政府
志丹縣質量技術監督局6634249
志丹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6621918
志丹縣公安局6623174
志丹縣醫院662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