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港口危險貨物事故應急預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迅速、有效地處置港口危險貨物事故,積極搶救受害人員,把事故控制在局部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港口危險貨物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規章,結合洞頭港口實際,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第二條?本預案適用于洞頭港口區域內所有從事經營、裝卸、儲存、運輸、使用、包裝危險貨物以及對危險貨物集裝箱進行拆裝和作業的港口經營人。
第三條?本預案所稱“危險貨物”,是指列入國家標準GB12268《危險貨物品名表》和國際海事組織制訂的《國際海運危險貨物運輸規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蝕、放射性等特性,在水路運輸、港口裝卸和儲存等過程中,容易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毀損而需要特別防護的貨物。
第四條?本預案所稱的港口危險貨物事故是指危險貨物在港口裝卸、儲存、運輸過程中可能發生泄漏、火災、爆炸、出現毒害等重大人身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
第五條?溫州市港航管理局洞頭分局在上級部門和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洞頭縣行政區域內港口的重大危險貨物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和實施。相關企業相應制定適合本轄區本單位有效的危險貨物事故應急預案和建立嚴格的應急處理責任制,切實履行各自職責,保證危險貨物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正常進行。
第二章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與職責
第六條?重特大事故發生后,按照統一指揮,逐級負責的原則,成立港口危險貨物事故應急指揮部,全面指揮、協調此項工作。指揮部下設應急救援辦公室、施救處理組、后勤保障組等。
指揮部組成和主要職責:
總指揮部:洞頭縣人民政府
指揮部:溫州市港航管理局洞頭分局
指揮部成員:由局領導和職能科室及各港航所負責人組成。
指揮部主要職責:
1.負責制訂并完善本港危險貨物事故應急預案,建立應急救援網絡體系。
2.統一組織指揮全港危險貨物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統一調配有利于施救的車、船、物資、器材等,統一指揮參加施救的人員,必要時提請總指揮部聯系公安、消防、部隊、海事等部門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3.督促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嚴格執行《港口法》、《港口危險貨物管理規定》,成立本單位的應急救援組織,制定應急預案。
第七條?應急求援辦公室設在溫州市港航管理局洞頭分局港口科。
辦公室主要職責:
1.負責接受報警并向指揮部報告,及時傳遞、發布預警信息;
2.負責與有關部門應急機構保持聯系;
3.傳達、貫徹、落實上級對事故處理、人員疏散和施救工作的指示;
4.幫助指揮部協調對救助資金的籌集、疏運物資的安排、調運。
5.承辦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第八條?施救處理組由港航分局和發生事故企業等相關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
1.迅速了解港口危險貨物事故發生狀況、類別、影響范圍等基本情況;根據上級領導與總指揮部的指示精神,制定搶險與救援方案。
2.調配相關人員維護事故現場交通秩序;對事故現場進行保護;
3.負責籌措、征用、調集應急救援所需要的交通工具、器材等;
4.組織指揮現場傷員救治及轉送;
5.承擔指揮部交辦其他工作。
第九條?后勤保障組由港航分局和發生事故企業等相關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
1.集中力量,保證搶險救護物資及生產生活急需物資的供應和落實。
2.負責溝通聯系現場各部門之間,現場與外界之間的聯系;
3.統籌安排,保證現場指揮與上級及各級現場救援小組的及時聯系,確保救援工作的不間斷;
4.配合其他應急救援小組處理傷亡的救護工作;
5.完成現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任務。
第三章應急救援準備工作
第十條?在洞頭港口區域內所有從事經營、裝卸、儲存、運輸、使用、包裝危險貨物以及對危險貨物集裝箱進行拆裝和作業的港口經營人要做好如下準備:
1.結合實際制定本單位港口危險貨物事故應急預案,明確事故應急工作職責,并報指揮部備案。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危險貨物作業碼頭、庫場、儲罐等港口設施的概況、重點部位、應急隊伍的組成及職責、應急措施、應急救援流程圖、指揮序列表、通信方式、應急人員聯絡表等。
2.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建立從事港口危險貨物現場管理,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危險貨物港口作業申報制度,提高職工防范港口危險貨物事故意識和能力。
3.配備防護服、防毒面具、氧氣袋以及其他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和應急器材,并保證在使用時有效。
第十一條?各單位應成立專業(兼職)應急隊伍、定期組織應急救援演練,并做好記錄、總結、完善預案,提高應急能力。
第四章事故報告程序與現場保護
第十二條?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應立即做到:
1.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組織搶救,防止事故蔓延擴大。
2.立即啟動本單位應急預案,迅速報警,同時如實向當地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報告事故情況。
3.事故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發生事故單位、時間、地點及事故類型;
(2)事故簡要經過,傷亡情況;
(3)事故原因和性質的初步判斷;
(4)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
(5)事故的報告單位、報告人和報告時間;
第十三條?事故的現場保護
事故發生單位應努力保護好事故現場,如果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恢復生產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件的,應當作好標志,采取拍照、攝像、繪圖等方法詳細記錄事故現場原貌,并妥善保存現場主要痕跡、物證等。
第五章?應急預案的啟動與實施
第十四條?接到危險貨物事故報告后,應迅速啟動事故應急預案,采取應急行動,排除事故危險,控制事故進一步擴散。
第十五條?本預案啟動時,指揮部總指揮、副總指揮及相關成員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指揮救援工作。
應急反應指揮聯絡圖
第十六條?到達現場有關人員應根據預案規定的職責要求,在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采取有關控制措施,迅速了解事故發生類別、狀況、人員傷亡情況、污染程度、財產損失情況、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發展的趨勢等。
第十七條?各項救援工作均以單位自救為基礎。
第十八條?在應急搶險救援過程中需要緊急調用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攔和拒絕。
第六章?附?則
第十九條?參加危險貨物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人員,應當按照預案的規定,采取安全防護措施。
第二十條?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附件:1.應急組織機構人員名單(略)
?2.人員急救應急處理措施
?3.火災應急處理措施
4.污染應急處理措施
附件2人員急救應急處理措施
當發生人員受傷時,現場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搶救,具體措施如下:
1.當班人員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在指揮部成員未到達現場前,當班負責人擔任臨時現場指揮,首先保護受害人員生命安全,其次保護財產、環境,控制危險源。
3.在傷害事故現場,必須對傷員進行緊急救護減少傷害,將傷員救離事故現場并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救護措施。
4.傷員搶救出現場后緊急處理
(1)皮膚受危險化學品污染時,救助者應協助傷員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繼之用流動清水和肥皂,徹底沖洗身體被污染部位。頭臉部皮膚污染時,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2)皮膚或眼睛被硝酸、硫酸灼傷,首先用軟布或紙巾吸干皮膚或眼睛內酸液。然后用生理鹽水或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皮膚灼傷處沖洗后可涂上燙傷藥膏。對于皮膚上的水泡,不可隨意弄破防止感染。
(3)對于中、小面積火燒傷,特別是頭、面、四肢等部位,可采取“創面冷卻療法”,用清潔水(自來水、河水、井水等)冷敷或浸泡創面,需持續0.5-1小時,以取出后不痛或稍痛為止。
(4)對中毒昏迷或神志不清的傷員,應置傷員于側臥位,保持呼吸暢通,清除鼻腔、口腔分泌物等,如傷員呼吸困難,應給予氧氣吸入(備用氧氣袋),呼吸停止時,要進行人工呼吸搶救。
5.對皮膚、眼睛污染嚴重、中毒、灼傷、昏迷等嚴重情況,對傷員進行簡單處理后,應立即轉送救治,與救助醫院聯系后,立即用車輛送醫院或等待醫院救護車。
6.現場急救注意事項
(1)進行急救時,無論傷員或救援人員都需要適當防護,特別是把傷員從嚴重污染場所救出來,救援人員必須加以預防,避免成為新的受害者。
(2)急救人員應集體行動,每組至少2-3人,以便相互照應。
(3)救援器材必須是防爆的,防止發生火災。
(4)要注意對傷員污染衣物著重處理,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附件3火災應急處理措施
發生火災時,現場作業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救災,具體措施如下:
1.現場作業負責人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報告的同時,立即切斷部分通往火災電源,關閉泵、閥,拆卸軟管并切斷通往火災現場的輸油管線上的閥門。
3.其他人員應依據火勢情況,迅速攜帶滅火機站在上風或側風的方向對著火點進行噴射,啟用固定或半固定的消防水系統,用消防噴霧水槍對高溫區域實施冷卻,加強相鄰管道的冷卻。
4.貨物泄漏時立即用砂土筑堤,限制著火貨物擴大火勢和流入江海。
5.對于躉船或靠泊船甲板上的火災,一般可采用覆蓋辦法,用泡沫、砂土、干粉等撲救。
6.所有參加滅火施救人員,均應加強自身保護,滅火施救人員盡量站在上風方向。
7.現場施救人員要時刻注意火勢的變化,在無力撲滅火災的情況下,應立即撤離到安全地帶待援。
8.消防部門到達現場后,消防部門現場最高職務者擔任火場總指揮,其他人員接受統一調配,積極參加火災撲救工作。
9.火場總指揮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強與各方聯系,根據火勢情況調動港區內車、船等設備緊急援助或緊急撤離。
10.火災撲滅后要徹底檢查火場及附近,以防復燃。
11.滅火工作結束后,對受污染或使用后的消防器材必須清理消毒或更新、配齊。
附件4污染應急處理措施
當發生危險貨物泄漏時,作業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施救,具體措施如下:
1.碼頭作業負責人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發生泄漏事故后,碼頭負責人在指揮部成員趕到之前,指揮現場所有人員,迅速進行應急處理。
3.搶險人員根據泄漏情況,組織人員對設備設施進行檢修、堵漏,所有在溢、漏警戒區進行搶險作業的人員應穿防護服、戴防毒面具、防護眼鏡和手套。
4.在裝卸作業時發生泄漏,作業人員應立即停泵、關閉相關閥門。
5.搶險人員對軟管道裂縫處,采用臨時管夾密封;硬管道洞狀泄漏點,采用木楔子封堵。
6.根據泄漏情況劃定泄漏警戒區域,泄漏警戒區域內嚴禁煙火,嚴禁使用任何非防爆設備。
7.泄漏貨物處理時,消防系統處于緊急狀態隨時準備投用。
8.對泄漏至碼頭上的貨物采用“先控制、后處理”的辦法,先用黃砂、干土堵堤,用吸油氈、木屑、草墊、土毛巾吸取,對硝酸、硫酸泄漏用稀堿中和(中和時注意不要使反應太激烈),防止貨物流入江海。
9.應急指揮部領導成員應根據現場情況,調整布置堵漏、吸收、中和與圍堵并重。
10.一旦危險貨物流入江海,現場負責人應立即報告環保、衛生等部門,并告知泄漏貨物理化特性。
11.貨物流入江海時,用圍油欄、吸油索、吸油氈、收油機等設備設施進行處理,盡可能減少危害。
12.對回收的泄漏物放置在專用的容器內,集中處理。
篇2:某危險貨物事故處理應急處理措施
一、人員急救應急處理措施
當發生人員受傷時,現場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搶救,具體措施如下:
1、當班人員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在指揮部成員未到達現場前,當班負責人擔任臨時現場指揮,首先保護受害人員生命安全,其次保護財產、環境,消除傷害源。
3、在傷害事故現場,必須對傷員進行緊急救護減少傷害,首要任務是將傷員救離事故現場并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救護措施。
4、傷員搶救出現場后緊急處理:
(1)皮膚受危險化學品污染時,救助者應協助傷員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繼之用流動清水和肥皂,徹底沖洗身體被污染部位。頭臉部皮膚污染時,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2)皮膚或眼睛被硝酸、硫酸灼傷,首先用軟布或紙巾吸干皮膚或眼睛內酸液。然后用生理鹽水或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皮膚灼傷處沖洗后可涂上燙傷藥膏。對于皮膚上的水泡,不可隨意弄破防止感染。
(3)對于中、小面積火燒傷,特別是頭、面、四肢等部位,可采取“創面冷卻療法”,用清潔水(自來水、河水、井水等)冷敷或浸泡創面,需持續0.5—1小時,以取出后不痛或稍痛為止。
(4)對中毒昏迷或神志不清的傷員,應置傷員于側臥位,保持呼吸道暢通,清除鼻腔、口腔分泌物等,如傷員呼吸困難,應給予氧氣吸入(備用氧氣袋),呼吸停止時,進行人工呼吸搶救。
5、對皮膚、眼睛污染嚴重、中毒、灼傷、昏迷等嚴重情況,對傷員進行簡單處理后,應立即轉送救治,與救助醫院聯系后,立即用車輛送醫院或等待醫院救護車。
6、現場急救注意事項:
(1)進行急救時,無論傷員或救援人員都需要適當防護,特別是把傷員從嚴重污染場所救出來,救援人員必須加以預防,避免成為新的受害者。
(2)急救人員應集體行動,每組至少2—3人,以便相互照應。
(3)救援器材必須是防爆的,防止發生火災。
(4)要注意對傷員污染衣物著陸處理,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二、火災應急處理措施
發生火災時,現場作業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救災,具體措施如下:
1、現場作業負責人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報告的同時,立即切斷部分通往火災電源,關閉泵、閥,拆卸軟管并切斷通往火災現場的輸油管線上的閥門。
3、其他人員應依據火勢情況,迅速攜帶滅火機站在上風或側風的方向對著火點進行噴射,啟用固定或半固定的消防水系統,用消防噴霧水槍對高溫區域實施冷卻,加強相鄰管道的冷卻。
4、貨物泄漏時立即用砂土筑堤,限制著火貨物擴大火勢和流入閩江。
5、對于囤船或靠泊船甲板上的火災,一般可采用覆蓋辦法,用泡沫、砂土、干粉等撲救。
6、所有參加滅火施救人員,均應加強自身保護,滅火施救人員盡量站在上風方向。
7、現場施救人員要時刻注意火勢的變化,在無力撲滅火災的情況下,應立即撤離到安全地帶待援。
8、消防部門到達現場后,消防部門現場最高職務者擔任火場總指揮,其他人員接受統一調配,積極參加火災撲救工作。
9、火場總指揮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強與各方聯系,根據火勢情況調動港區內車、船等設備緊急援助或緊急撤離。
10、火災撲滅后要徹底檢查火場及附近,以防復燃。
11、滅火工作結束后,對受污染或使用后的消防器材必須清理消毒或更新、配齊。
三、污染應急處理措施
當發生危險貨物泄漏時,作業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施救,具體措施如下:
1、碼頭作業負責人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發生泄漏事故后,碼頭負責人在指揮部成員趕到之前,指揮現場所有人員,迅速進行應急處理。
3、搶險人員根據泄漏情況,組織人員對設備設施進行檢修、堵漏,所有在溢漏警戒區進行搶險作業的人員應穿防護服、戴防毒面具、防護眼鏡和手套。
4、在裝卸作業時發生泄漏,作業人員應立即停泵、關閉相關閥門。
5、搶險人員對軟管道裂縫處,采用臨時管夾密封;硬管道洞狀泄漏點,采用木楔子封堵。
6、根據泄漏情況劃定泄漏警戒區域,泄漏警戒區域內嚴禁煙火,嚴禁使用任何非防爆設備。
7、泄漏貨物處理時,消防系統處于緊急狀態隨時準備投用。
8、對泄漏至碼頭上的貨物采用“先控制、后處理”的辦法,先用黃砂、干土堵堤,用吸油氈、木屑、草墊、土毛巾吸取,對硝酸、硫酸泄漏用稀堿中和(中和時注意不要使反應太激烈),防止貨物流入閩江。
9、應急指揮部領導成員應根據現場情況,調整布置堵漏、吸收、中和與圍堵并重。
10、一旦危險貨物流入閩江,現場負責人應立即報告環保部門,及時通知上下游水廠,告知泄漏貨物理化特性。
11、貨物流入閩江時,用圍油欄、吸油索、吸油氈、收油機等設備設施進行處理,盡可能減少危害。
12、對回收的泄漏物放置在專用的容器內,集中處理。
篇3:危險貨物事故處理應急措施
一、人員急救應急處理措施
當發生人員受傷時,現場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搶救,具體措施如下:
1、當班人員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在指揮部成員未到達現場前,當班負責人擔任臨時現場指揮,首先保護受害人員生命安全,其次保護財產、環境,消除傷害源。
3、在傷害事故現場,必須對傷員進行緊急救護減少傷害,首要任務是將傷員救離事故現場并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救護措施。
4、傷員搶救出現場后緊急處理:
(1)皮膚受危險化學品污染時,救助者應協助傷員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繼之用流動清水和肥皂,徹底沖洗身體被污染部位。頭臉部皮膚污染時,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2)皮膚或眼睛被硝酸、硫酸灼傷,首先用軟布或紙巾吸干皮膚或眼睛內酸液。然后用生理鹽水或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皮膚灼傷處沖洗后可涂上燙傷藥膏。對于皮膚上的水泡,不可隨意弄破防止感染。
(3)對于中、小面積火燒傷,特別是頭、面、四肢等部位,可采取“創面冷卻療法”,用清潔水(自來水、河水、井水等)冷敷或浸泡創面,需持續0.5—1小時,以取出后不痛或稍痛為止。
(4)對中毒昏迷或神志不清的傷員,應置傷員于側臥位,保持呼吸道暢通,清除鼻腔、口腔分泌物等,如傷員呼吸困難,應給予氧氣吸入(備用氧氣袋),呼吸停止時,進行人工呼吸搶救。
5、對皮膚、眼睛污染嚴重、中毒、灼傷、昏迷等嚴重情況,對傷員進行簡單處理后,應立即轉送救治,與救助醫院聯系后,立即用車輛送醫院或等待醫院救護車。
6、現場急救注意事項:
(1)進行急救時,無論傷員或救援人員都需要適當防護,特別是把傷員從嚴重污染場所救出來,救援人員必須加以預防,避免成為新的受害者。
(2)急救人員應集體行動,每組至少2—3人,以便相互照應。
(3)救援器材必須是防爆的,防止發生火災。
(4)要注意對傷員污染衣物著陸處理,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二、火災應急處理措施
發生火災時,現場作業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救災,具體措施如下:
1、現場作業負責人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報告的同時,立即切斷部分通往火災電源,關閉泵、閥,拆卸軟管并切斷通往火災現場的輸油管線上的閥門。
3、其他人員應依據火勢情況,迅速攜帶滅火機站在上風或側風的方向對著火點進行噴射,啟用固定或半固定的消防水系統,用消防噴霧水槍對高溫區域實施冷卻,加強相鄰管道的冷卻。
4、貨物泄漏時立即用砂土筑堤,限制著火貨物擴大火勢和流入閩江。
5、對于囤船或靠泊船甲板上的火災,一般可采用覆蓋辦法,用泡沫、砂土、干粉等撲救。
6、所有參加滅火施救人員,均應加強自身保護,滅火施救人員盡量站在上風方向。
7、現場施救人員要時刻注意火勢的變化,在無力撲滅火災的情況下,應立即撤離到安全地帶待援。
8、消防部門到達現場后,消防部門現場最高職務者擔任火場總指揮,其他人員接受統一調配,積極參加火災撲救工作。
9、火場總指揮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強與各方聯系,根據火勢情況調動港區內車、船等設備緊急援助或緊急撤離。
10、火災撲滅后要徹底檢查火場及附近,以防復燃。
11、滅火工作結束后,對受污染或使用后的消防器材必須清理消毒或更新、配齊。
三、污染應急處理措施
當發生危險貨物泄漏時,作業負責人應組織人員積極施救,具體措施如下:
1、碼頭作業負責人應按報告程序進行報警。
2、發生泄漏事故后,碼頭負責人在指揮部成員趕到之前,指揮現場所有人員,迅速進行應急處理。
3、搶險人員根據泄漏情況,組織人員對設備設施進行檢修、堵漏,所有在溢漏警戒區進行搶險作業的人員應穿防護服、戴防毒面具、防護眼鏡和手套。
4、在裝卸作業時發生泄漏,作業人員應立即停泵、關閉相關閥門。
5、搶險人員對軟管道裂縫處,采用臨時管夾密封;硬管道洞狀泄漏點,采用木楔子封堵。
6、根據泄漏情況劃定泄漏警戒區域,泄漏警戒區域內嚴禁煙火,嚴禁使用任何非防爆設備。
7、泄漏貨物處理時,消防系統處于緊急狀態隨時準備投用。
8、對泄漏至碼頭上的貨物采用“先控制、后處理”的辦法,先用黃砂、干土堵堤,用吸油氈、木屑、草墊、土毛巾吸取,對硝酸、硫酸泄漏用稀堿中和(中和時注意不要使反應太激烈),防止貨物流入閩江。
9、應急指揮部領導成員應根據現場情況,調整布置堵漏、吸收、中和與圍堵并重。
10、一旦危險貨物流入閩江,現場負責人應立即報告環保部門,及時通知上下游水廠,告知泄漏貨物理化特性。
11、貨物流入閩江時,用圍油欄、吸油索、吸油氈、收油機等設備設施進行處理,盡可能減少危害。
12、對回收的泄漏物放置在專用的容器內,集中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