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應急保障救援機制,提高地質調查作業應急救援能力,保障作業人員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損失,保障地質調查工作順利進行。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地質勘探安全規程(AQ2004-2005)》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地調局)地質調查項目作業過程中突發事件的緊急救援。
本預案指導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本預案所稱突發事件,是指陸地、海洋、航空地質調查作業過程中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的緊急事件。
1.4分類分級
1.4.1分類
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和機理,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分為陸地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海洋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和航空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
1.4.2分級
按照各級應急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分為三級:
Ⅰ級(重大):項目承擔單位、野外工作站和項目組沒有能力解決的,需由地調局應急機構組織實施的重大應急救援。
II級(較大):項目組沒有能力解決的,需由項目承擔單位或野外工作站組織實施的較大應急救援。
Ⅲ級(一般):項目組自身能夠處置的一般性應急救援。
1.5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
(3)反應快速,科學高效。
1.6應急預案體系
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包括: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陸地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海洋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航空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以及各項目承擔單位制訂的有關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2組織體系
2.1領導機構
地調局安全生產委員會是組織實施地質調查作業應急救援工作的領導機構。主要負責建立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救援機構;研究和部署地質調查作業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指揮工作;批準Ⅰ級應急響應的啟動和關閉;組建Ⅰ級應急響應現場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協調救援力量組織實施Ⅰ級應急救援工作;督促、指導Ⅱ級、Ⅲ級應急機構的工作;依法上報安全生產重大突發事件。
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及地調局直屬單位應急救援工作領導機構承擔相應的領導職責。
2.2辦事機構
地調局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是地質調查作業應急救援工作的辦事機構。主要負責組織編制、修訂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組建應急專家組;負責應急值守、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工作;負責接收和辦理向領導機構報送的緊急重要事項;督促落實領導機構有關決定事項和批示、指示精神;負責重大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應急演練、應急處置、調查評估、信息報告、應急保障和宣傳培訓等。
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及地調局直屬單位應急救援工作辦事機構承擔相應的工作職責。
2.3專家組
各級應急機構應建立健全各類專業人才庫,根據實際需要聘請有關專家組成應急工作專家組,為應急機構提供決策建議,必要時參加應急處置工作。
2.4應急機構
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機構分為三級:
一級:中國地質調查局;
二級: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和野外工作站;
三級:野外地質調查項目組。
3運行機制
項目承擔單位應建立應對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應急處置、調查評估、信息報告等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指揮水平。
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流程圖見附件。
3.1預測與預警
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要針對可能發生的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定期開展風險分析,做到早預測、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3.2應急處置
3.2.1突發事件報告
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發生后,事發項目組要及時向其所屬單位報告,最遲不得超過1小時;項目承擔單位要立即如實向地調局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報告,最遲不得超過2小時。報告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信息來源、事件性質、影響范圍、事件發展趨勢和已經采取的措施等。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不得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
3.2.2先期處置
發生突發事件,事發項目組和項目承擔單位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組織開展相關應急救援工作,并及時向上一級應急機構報告。
3.2.3應急響應
(1)Ⅰ級應急響應
對二級應急機構先期處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態的重大突發事件,由地調局啟動Ⅰ級應急響應,協調項目承擔單位、野外工作站,或地方政府、駐軍部隊等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救援。
(2)II級應急響應
對三級應急機構先期處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態的較大突發事件,由項目承擔單位或野外工作站啟動II級應急響應,協調本單位、突發事件地點鄰近項目組等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救援。并向地調局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報告,地調局安全生產委員會進入應急準備狀態,及時掌握相關應急救援情況,并向相關單位發出預警。
(3)Ⅲ級應急響應
對三級應急機構處置能夠有效控制事態的一般突發事件,由項目組啟動Ⅲ級應急響應,協調項目組或突發事件地點鄰近項目組應急力量實施救援,并上報二級應急機構;二級應急機構進入應急準備狀態,及時了解和掌握相關應急救援情況,并向相關部門發出預警。
3.2.4指揮與協調
需要一級應急機構處置的突發事件,由地調局安全生產委員會統一指揮或指導有關單位、項目組開展處置工作。主要包括:
⑴組織協調有關單位、項目組、專家和應急隊伍參與應急救援;
⑵組建現場應急指揮機構,制定并組織實施應急救援方案;
⑶協調有關單位和部門提供應急保障,包括協調事發地單位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和調度各方面應急資源等;
⑷研究處理其他重大事項。
二級、三級應急機構處置的突發事件,由相應的應急工作領導機構、辦事機構統一指揮與協調。
3.2.5應急關閉
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或者相關危險因素消除后,報請相應的應急指揮機構同意,應急響應予以關閉。
應急響應關閉的信息,應通知參加應急救援的單位、機構和人員。
3.3善后處置與調查評估
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應急機構要做好善后處置工作,對突發事件的起因、性質、影響、責任、經驗教訓等問題進行調查評估,并向上一級應急機構提交書面報告。
3.4信息報告
突發事件的信息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地向有關方面報告。
4應急保障
各級應急機構按照職責和相關預案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人員、物資、財力、交通運輸、醫療衛生、通信信息等保障工作,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4.1人員保障
地調局野外工作站、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組是處置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開展應急保障救援的骨干力量。各級應急機構要開展應急救援人員定期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
4.2財力保障
各級應急機構所需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準備以及應急救援資金,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列入本單位的年度預算。
4.3物資保障
各級應急機構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相關單位應急物資保障供應與自儲專業應急物資相結合的應急物資保障制度,自儲必要的、專業的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
4.4交通運輸保障
各級應急機構要配備相應的應急交通運輸設備。發生突發事件時,根據應急處置需要,各級應急機構要協調有關部門提供交通運輸便利條件,確保應急物資、器材和人員及時運送到位。
4.5醫療衛生保障
各級應急機構要按規定配備野外作業醫務人員、器械和藥物,提高自身救治能力,并依靠當地醫療單位開展醫療救護工作。
4.6通信信息保障
各級應急機構要建立健全應急通信信息保障工作體系,要按要求配備相應的應急通信設備,確保通信暢通、信息共享。
5監督管理
5.1預案演練
各級應急機構要編制應急演練計劃并組織演練。
5.2宣傳和培訓
各級應急機構要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法律法規和事故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常識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對相關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提高救援技能。
5.3責任與獎懲
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實行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
對應急救援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對不服從指揮和妨礙應急救援工作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處罰,造成重大損失的,由司法部門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6附則
6.1預案管理
本預案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修訂、修改。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7附件
篇2:某海洋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提高海洋地質調查應急救援能力,保障作業人員安全,減少事故失,保障海洋地質調查作業順利進行,特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依據《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國家、國際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法律法規引用一覽表見附件1。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地調局)組織實施的海上地質調查作業過程中突發事件應急救援。
1.4分類分級
1.4.1分類
本預案所稱突發事件,是指海洋地質調查作業過程中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緊急事件。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船舶本身:船只碰撞、擱淺、棄船、破損、進水、溢油污染、操縱失靈、失去動力等;
作業人員:人員墜海、患病、受傷等;
自然環境:突發性惡劣氣象(大風、大浪、大霧)、臺風、海嘯等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
外部環境:在有爭議海區遭遇敵情或相鄰船只作業干擾等。
1.4.2分級
突發事件根據嚴重程度分為三級:
Ⅰ級(重大):船只沉沒、碰撞、失去動力無法修復,或突發性惡劣氣象(大風、大浪、大霧)、臺風、海嘯等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或已經或可能死亡(含失蹤)3人以上(含3人)、或重傷5人以上(含5人),或財產損失500萬元(含500萬元)的突發事件。
Ⅱ級(較大):船只一般性碰撞,船只主機、舵機、機艙事故,或在有爭議海區遭遇敵情或相鄰船只作業干擾,或已經或可能死亡(含失蹤)3人以下、或重傷2人以上5人以下,或財產損失1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突發事件。
Ⅲ級(一般):船只局部失火、破損、進水、溢油污染、人員墜海,或已經或可能造成重傷2人及以下,或財產損失10萬元(含10萬元)以下的突發事件。
2應急機構及職責
海洋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機構分為三級:一級為地調局,二級為海洋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三級為調查船。
地調局負責海洋地質調查安全保障及應急救援總體工作。職責包括:
(1)建立健全海洋地質調查作業應急救援預案體系和工作體系。
(2)組織實施Ⅰ級(重大)海上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工作。
(3)指導、協調、監督二、三級應急機構工作。
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負責本單位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安全保障及應急救援工作。職責包括:
(1)建立、健全海上安全保障及救援機制、機構和工作制度。
(2)負責指揮、協調、組織實施Ⅱ、Ⅲ級海上應急救援工作。
(3)負責救援裝備的配備,組織開展應急救援演練和人員培訓。
(4)負責協調調查船與地方海事部門、當地駐軍關系。
調查船負責作業人員安全保障及應急自救工作。職責包括:
(1)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小組,制訂海上作業應急預案,負責調查船應急自救工作。
(2)負責出海前人員安全教育和培訓,并開展應急救援演練。
(3)負有對鄰近遇險船只救援的義務。
3應急程序與應急響應
3.1應急程序
突發事件發生后,調查船首先采取措施自救,自身無法應對時,立即向本單位或就近的社會救援部門報告,承擔單位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同時上報地調局。海洋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流程圖見附件2。
地調局值班室電話:010-。
3.2應急響應
3.2.1應急響應分級
(1)Ⅰ級應急響應
發生Ⅰ級(重大)突發事件,由地調局啟動Ⅰ級應急響應。
(2)II級應急響應
發生II級(較大)突發事件,由承擔單位啟動II級應急響應。
(3)Ⅲ級應急響應
發生Ⅲ級(一般)突發事件,由調查船啟動Ⅲ級應急響應。
3.2.2Ⅰ級應急響應程序
地調局接到承擔單位突發事件報告時,響應程序如下:
(1)召集相關人員會議,研究是否啟動Ⅰ級應急響應。
(2)決定啟動Ⅰ級應急響應后報國土資源部。
(3)組建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突發事件性質組建應急專家組。同時,地調局進入24小時應急值守狀態。
(4)組織協調承擔單位、地方政府、駐軍、海事部門等實施救援。
(5)應急指揮部根據突發事件發展事態,適時關閉應急響應,并進行善后處置和調查評估。
4應急保障
4.1信息保障
承擔單位應及時準確向船只發布航經及作業海區的相關預警信息。
4.2裝備保障
根據《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海上地質調查作業基本應急保障裝備配置要求如下:
(1)承擔單位
應急工作車輛、GPS定位系統、傳真機、單邊帶電臺、醫療救生包、氣象接收機、航海圖書資料等。
(2)調查船
個體防護用品:工作服、防滑鞋、安全帽、手套、防護鏡等;
船上救生用品:損管救生器材(小艇、堵漏器材等)、滅火器材、救生衣、安全繩、醫療救生藥品等;
航海保障裝備:導航雷達、GPS定位系統、傳真機、衛星電話或單邊帶電臺等;
航海圖書資料等。
4.3其他保障
建立與海事、航空、駐軍、醫療等救助力量的溝通、協調機制。
定期開展海洋地質調查作業人員應急救生演練。
建立地調局與承擔單位、調查船在作業期間安全信息溝通聯系。
5預案管理
承擔單位應根據本預案制定海上作業應急工作實施預案。
地調局每兩年對本預案組織實施演練。
本預案根據工作實際變化,及時修訂、修改。
6附件(略)
海洋地質調查應急救援法律法規引用一覽表
海洋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流程圖
篇3:某陸地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提高陸地地質調查應急救援能力,保障作業人員安全,減少事故損失,保障地質調查作業順利進行,特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地調局)組織實施的陸地地質調查作業過程中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
1.4分類分級
1.4.1分類
本預案所稱突發事件,是指陸地地質調查作業過程中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緊急事件。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A自然災害類
包括因洪澇、臺風、冰雹、暴風雪、暴雨、雷電、沙塵暴、地震、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原因造成的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
B生產事故類
包括陸地地質調查作業過程中發生的人員迷失方向、突發疾病、溺水、毒蛇咬傷、食物中毒、食物短缺,以及因交通運輸、機械設備、危險品等原因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故。
1.4.2分級
依據突發事件嚴重程度和各級應急機構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陸地地質調查突發事件分三級:
Ⅰ級(重大):已經或可能死亡(含失蹤)3人以上(含3人)、或重傷5人以上(含5人),或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含30萬元),需由地調局處置的突發事件。
Ⅱ級(較大):已經或可能死亡(含失蹤)3人以下、或重傷2人以上5人以下,或財產損失10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需由項目承擔單位或野外工作站處置的突發事件。
Ⅲ級(一般):已經或可能造成重傷2人以下(含2人),或財產損失10萬元以下(含10萬元),野外項目組能夠處置的突發事件。
2應急機構及職責
陸地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應急機構分為三級:一級為地調局,二級為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和野外工作站,三級為地質調查項目組。
地調局負責陸地地質調查安全保障及應急救援總體工作。職責包括:
(1)建立健全陸地地質調查應急救援預案體系和工作體系。
(2)組織實施Ⅰ級(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工作。
(3)指導、協調、監督二、三級應急機構工作。
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負責本單位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安全保障及應急救援工作。職責包括:
(1)建立健全本單位應急工作機制、機構。
(2)負責本單位野外項目組應急救援工作。
(3)負責本單位地質調查人員應急救援培訓、野外生存自救訓練。
(4)負責本單位應急預案的演練。
(5)負責本單位野外項目組應急救援裝備配備。
野外工作站負責轄區地質調查項目組安全保障、應急救援、監督檢查等工作。職責包括:
(1)建立健全轄區項目組應急救援機制。
(2)負責對進入轄區項目組的應急救援。
(3)負責對進入轄區項目組進行人文、地理、交通等培訓。
(4)負責協調項目組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當地駐軍的關系。
(5)負責對轄區項目組進行安全監督檢查。
(6)指導、協調、監督項目組應急自救、互救工作。
(7)負責對進入轄區項目組進行后勤服務。
地質調查項目組負責本項目組野外作業人員安全保障及應急自救工作。職責包括:
(1)建立健全項目組應急救援小組。
(2)負責項目組應急自救。
(3)負責項目組野外作業安全學習。
(4)負有對鄰近遇險項目組救援的義務。
3應急程序與應急響應
3.1應急程序
突發事件發生后,野外項目組首先采取措施自救,自身無法應對時,立即向本單位或野外工作站報告,項目承擔單位或野外工作站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同時上報地調局。陸地地質調查突發事件應急程序圖見附件1。
地調局值班室電話:010-。
3.2應急響應
3.2.1應急響應分級
(1)Ⅰ級應急響應
發生Ⅰ級(重大)突發事件,由地調局啟動Ⅰ級應急響應。
(2)II級應急響應
發生II級(較大)突發事件,由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或野外工作站啟動II級應急響應。
(3)Ⅲ級應急響應
發生Ⅲ級(一般)突發事件,由野外項目組啟動Ⅲ級應急響應。
3.3.2Ⅰ級應急響應程序
地調局接到項目承擔單位或野外工作站報告后,響應程序如下:
(1)召集相關人員會議,研究是否啟動Ⅰ級應急響應。
(2)決定Ⅰ級應急響應啟動后報國土資源部。
(3)組建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突發事件性質組建應急專家組。同時,地調局進入24小時應急值守狀態。
(4)應急指揮部組織協調項目承擔單位、野外工作站、當地政府、駐軍實施救援。
(5)應急指揮部根據突發事件發展事態,適時關閉應急響應,并進行善后處置和調查評估。
Ⅰ級應急響應程序圖見附件2
4應急保障
野外項目組、項目承擔單位和野外工作站應根據《地質調查作業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保障應對突發事件的人員、物資、財力、交通運輸、醫療衛生、通訊設備等的配備。項目承擔單位、野外工作站和野外項目組基本應急裝備配備要求如下:
(1)項目承擔單位
應急工作車輛、GPS、衛星電話或電臺、急救箱、救生包、自動蘇生器、應急帳篷及有關裝備等。
(2)野外工作站
重型牽引車、應急工作車輛(含車載通訊設備)、電臺、GPS、衛星電話、醫療急救藥品及器械、救生包、自動蘇生器、氧氣瓶(或氧氣發生裝置)、應急帳篷、應急救援個體防護裝備等。
(3)野外項目組
野外工作個體防護用品(工作服、防滑鞋、安全帽、手套、防護鏡等)、滅火器材、救生包、野外作業安全指南、GPS、衛星電話或電臺等。
5預案管理
項目承擔單位、野外工作站應根據本預案制定應急工作實施預案。
地調局每兩年對本預案組織實施演練。
本預案根據工作實際變化,及時修訂、修改。
6附件
陸地地質調查突發事件應急程序
Ⅰ級應急響應程序圖
附件1:陸地地質調查突發事件應急程序
附件2:Ⅰ級應急響應程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