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辦公中心電梯困人電梯故障應急處置預案

辦公中心電梯困人電梯故障應急處置預案

2024-07-16 閱讀 7033

1.0目的

為加強物業服務中心對突發應急事件應急處置的綜合指揮能力,提高緊急救援反應速度和協調水平,保障迅速有效地處理應急事件,將應急事件對人員、財產和環境造成的損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轄區內的生命財產安全,特制定本辦法和預案。

2.0適用范圍

適用于行政辦公中心物業服務中心發生重大突發應急事件(Ⅲ級)以上的安全事故。

3.0職責

3.1應急組織總指揮:物業服務中心經理(物業服務中心經理不在時由副經理臨時擔任)負責指揮應急事件的搶險,協調與其它單位和本部門的各種資源,發布各種通告、命令;

3.2應急支援組:組長由工程部長擔任,一旦接到預警信息后,立即組織物業服務中心工程部、秩序維護部,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投入現場應急搶險;

3.3應急后勤組:組長由物業服務中心行政主管擔任,一旦接到預警信息后,立即組織人員投入現場應急搶險處理,提供事件預防及搶險過程必須的各種資源,包括:人員、物品、交通、通訊、協調等事項;

3.4物業服務中心任何人員當接到預警信息后,立即趕往指定地點集合由總指揮員統一調配;

4.0實施規程

4.1應急響應程序:

4.1.1當龍巖市行政辦公中心物業服務中心管轄區域內發生Ⅳ級突發應急事件預警信號發出后,由秩序維護部部長向物業服務中心領導報告,物業服務中心立即向電梯維修保養分包單位報警,啟動本處置辦法和預案,通知相關人員必須在規定時限內,趕到現場進行應急處理,物業服務中心應急小組到達現場后,物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進行現場匯報和現場協調工作,物業服務中心全體人員必須服從調配;

4.1.2現場指揮員根據現場情況,向公安部門(報警電話:110)、醫療應救中心(報警電話:120)、電梯服務電話0597-2227543等部門報警;

4.2應急處置原則

4.2.1堅持"救人第一"的原則。

4.2.2全力控制局面。

4.2.3注意救援人員安全。

4.3電梯困人基本應急響應

4.3.1當接到有人被困電梯或通過監控系統觀察到有人困梯或因突然停電引起電梯困人時,應立刻察看轎箱的閉路電視或錄象,確定困人的電梯編號、梯內情況及所停位置;若不能通過閉路電視確定困人電梯編號及所停位置時,應派人到樓層現場查找轎箱所停位置。

4.3.2利用電梯對講或其它方式,通知轎廂內的乘客保持鎮靜,并說明轎廂可能隨時移動,不必驚慌,與被困者保持聯絡,盡量安撫。

4.3.3當現場應急人員無電梯操作證時,現場人員應立即向客戶服務中心報告通知維修保養分包單位迅速趕到現場救人。

4.3.4當現場應急人員有電梯操作證的,按下列程序進行操作:

4.3.4.1轎頂操作放人程序

4.3.4.1.1確認故障電梯號及該電梯所停層數(如N層),并通知乘客"救援在進行中"。

4.3.4.1.2到停層的上一層(N+1層),用專用鑰匙打開該電梯的廳門。

4.3.4.1.3進入轎廂頂,將"檢修開關"轉到"檢修"位置;注意:"檢修開關"未轉到"檢修"位置時不得關廳門,以免電梯突然運行。

4.3.4.1.4關上廳門,按"上行"或"下行"按鈕,將電梯轎廂在最近樓層平層。

4.3.4.1.5將"門機開關"打開,用手盤動門機將門推開放人。

4.3.4.1.6放人完畢,將"檢修開關"轉回正常位置。注意:此時要保持廳門為打開狀態。

4.3.4.1.7將"門機開關"復位,關好廳門。

4.3.4.2機房操作手動放人程序

4.3.4.2.1如轎廂門處于半關閉狀態,則應先將其完全關閉。

4.3.4.2.2利用電梯對講或其它方式,通知轎廂內的乘客保持鎮靜,并說明轎廂可能隨時移動,不必驚慌。

4.3.4.2.3進入機房,關閉該故障電梯的電源總開關。

4.3.4.2.4插入松抱閘手柄,并小心將抱閘撬開。

4.3.4.2.5根據負載情況盤動飛輪,使電梯降(或升)至最近一層門口為止(由鋼絲繩上油漆標志確定)。

4.3.4.2.6打開廳門及轎廂門放出乘客。

4.3.4.2.7用手把門關好。

4.3.4.2.8確認所有樓層電梯門鎖好。

4.3.4.2.9維持電梯電源切斷狀態。

4.3.4.2.10放人完畢后通知電梯維修保養單位對故障電梯作進一步檢查。

4.3.5物業服務中心需要其他部門支援時,由分公司總指揮實現調度。

4.4當被困者被救出后,須向受困人員賠禮道歉和詢問是否有任何不適、是否需要幫助和是否受傷等。若有人受傷,視傷情采取相應措施,將傷員送往附近醫院救治。

4.5如屬電梯故障應立即停止該電梯的使用。若故障在短時間內無法排除,物業服務中心應及時在相關公告信息牌上和各樓層電梯廳門發出通知向受影響的辦公人員(辦事人員)進行告示,做好辦公人員(辦事人員)的解釋工作,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安排和引導辦公人員(辦事人員)使用電梯。

4.6對停止運行的故障電梯或在電梯維修時,電梯公司應在適當的位置設置警示牌(或警戒線)。

4.7擴大應急響應

一旦應急事件由Ⅳ級擴大(上升)趨勢或直接發生Ⅳ級以上的應急事件時,分公司總指揮須在第一時間向電梯服務公司主管領導、總公司主管領導、機關事務管理局主管領導報告,由總公司領導進行指揮與協調。

4.8當應急事件處理完畢后,由物業服務中心經理發布結束應急響應程序,轉入后期處置階段。

4.9后期處置:

4.9.1事后管理處安排有關人員對受損辦公人員(辦事人員)拜訪,以誠懇的方式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采取適當措施協助受災辦公人員(辦事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工作秩序。

4.9.2若因事故(或事件)造成公共財產損壞(有向保險公司投保的),物業服務中心應向保險公司進行索賠。

4.9.3物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工程部負責人、秩序維護部負責人要做好各項相關記錄。

4.9.4物業服務中心及電梯公司要對事件的發生及處理經過、損壞情況、經驗教訓、改進措施等做出報告;并對應急事件處置過程中,為保護辦公人員(辦事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向公司報告。

5.0質量要求

5.1發生應急事件處置時一定要遵守處置原則;

5.2發生電梯因人事件無論是故障還是停電導致均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救援;

5.3每次的演練方案物業服務中心要做到全員參加培訓學習與實施記錄,對演練的效果要有評估、有相片保存。

6.0檢查

6.1物業服務中心工程部每月一次對管理區域的公共設施、設備進行檢測;

6.2公司進行月檢時對屬于管理區域的公共設施、設備進行檢查。

篇2:電梯故障停電困人救援方法

電梯故障或停電困人的救援方法

電梯出現故障或停電,需要把困在轎廂內的人員救出。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援救步驟如下:

1、把電梯主電源切斷,防止電梯意外起動,但必須保留轎廂機井道照明。

2、弄清電梯轎廂在井道中的位置。

3、主電梯轎廂停在樓層的平房位置約±50cm范圍時,操作人員在該層門外,用專用的廳門鎖匙打開廳門,并用力拉開轎廂門,協助乘客撤離轎廂。撤離完畢關閉廳門。

4、當電梯在非上述位置時,則必須彩移動轎廂然后近平層的方法救援,步驟如下:

1)首先告知被困乘客轎廂將會移動以便救出他們,要求他們靜待在轎廂內,不要亂動(可用電梯對井機告知)。此時轎廂門應保持關閉,如門已被拉開,則要求客人手動關上。

2)兩人把持電機尾端的盤車裝置,防止機械松開搶閘時轎廂意外過快移動,然后另一個人采用機械方法松開搶閘。注意:僅當使轎廂移動時,才可松開搶閘,否則應上撤銷松開抱閘動作。

3)按正確方向使轎廂連續、緩慢地移動到就近的層門口平層位置的±50mm范圍內。當電梯超出頂層或底層平層位置時,可用較省力的方向移動電梯。當電梯超出頂層(或底層)平層位置時,則應向底層(或頂層)方向移動電梯轎廂。

4)使抱閘恢復正常,然后在平層的那層廳門外用廳門鎖匙打開房門,拉開轎門協助被困乘客撤離轎廂。撤離完畢關閉廳門。

5)當上述方法救援出現異常時。(如鉗動作、鋼絲繩聰跳應立即停止救援,并通知專業人員。)

篇3:電梯困人救援工作安全管理規范

電梯困人救援工作的安全管理

規范電梯困人救援工作,以確保乘客的安全是電梯困人救援管理工作的目的,凡遇故障,司梯人員應首先通知電梯維修人員和管理人員,如電梯維修人員和管理人員5分鐘仍未到場,工程部經過訓練的救援人員可根據不同情況,設法先行釋放被困乘客。

1、援救程序:

1)、告知被困人員,等待救援

當發生電梯困人事故時,電梯管理員或援救人員通過對講機或喊話與被困人員取得聯系,務必使其保持鎮靜,靜心等待救援人員的援救。被困人員不可將身體任何部位伸出轎箱外。如果轎箱屬于半開閉狀態,電梯管理員應設法將廂門完全關閉。

2)、準確判斷轎箱位置,作好援救準備

根據樓層指示燈等判斷轎箱的所在位置,然后設法援救乘客。

2、救援步驟:

1)、轎箱停于接近電梯口的位置時的援救步驟:

a、關閉機房電源開關

b、用專門外門鎖鑰匙開啟外門

c、在轎箱頂用人力慢慢開啟轎門

d、協助乘客離開轎箱

e、重新關好廳門

2)、轎箱遠離電梯口時的援救步驟:

a、進入機房,關閉該故障電梯的電源開關

b、拆除電機尾軸端蓋,按上旋柄座及旋柄

c、救援人員用力把住旋柄,另一救援人員,手持制動釋放桿,輕輕撬開制動,注意觀察平層標志,使轎箱逐步移動至最接近廳門為止

d、當確認剎車制動無誤時,放開盤車手輪。然后按1)的方式救援

遇到其它復雜的情況時,應請電梯公司幫助救援。援救結束時,

電梯管理員填寫援救記錄并存檔。

電梯設備的運行巡視監控管理

巡視監控管理,是由電梯機房值班人員實施的,定時對電梯設備進行巡視、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的管理方式。電梯機房值班人員每日對電梯進行一次巡視,根據巡視情況填寫《電梯設備巡視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