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物管員日常巡查規程
小區物管員日常巡查規程
一、目的:規范樓宇巡查工作,保障小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二、適用范圍:本公司物業管理服務區域。
三、職責:物管員依照本規程實施小區、樓宇巡查工作。
四、相關文件:
五、操作規程:
1、樓宇巡查的必要性。
1)通過有效的巡查,將治安、消防等隱患消除,防患于未然。
2)杜絕違章裝修,將違章裝修施工消除于萌芽狀態。
3)確保公共設施設備處于良好狀態。
4)檢查小區清潔、綠化情況。
5)對空置房的管理。
6)增加與住戶的溝通。
2、樓宇巡查內容
1)治安隱患的巡查。
2)公共設施設備安全完好狀況的巡查。
3)清潔衛生狀況的巡查。
4)綠化維護狀況的巡查。
5)裝修違章的巡查。
6)消防違章的巡查。
7)空置房的巡查。
8)利用巡查機會與業主溝通。
3、樓宇巡查的方法
1)通過觀察來發現樓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從設施設備運行時的聲音判斷是否有故障。
3)通過用于觸摸感覺設施設備的使用狀況。
4)向住戶調查樓道及公共設施設備的使用狀況。
4、小區、樓道巡查次數:一般情況下,樓道狀況巡查,清潔狀況巡查,裝修施工檢查,空置房和其他方面等有關重點項目巡查,每天不得于二次。
5、房屋巡查的工作要領
1)檢查水電表。檢查水電表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記錄損壞的水電表情況,當發現有異常時,應在《巡查登記表》中予以記錄并報告主管。
2)樓梯巡查:
i.檢查走廊燈、樓梯燈是否正常,門窗是否處于完好狀態;
ii.檢查樓梯間、天花墻皮是否出現剝落,地面大理石是否完整無損;
iii.檢查衛生狀況是否良好。
3)巡查中發現有特殊情況應立即對此進行調查,當原因不明時應立即告知保安進行檢查。
i.巡查完畢,應將樓道檢查的相關狀況逐項記錄在《巡查表》中。
ii.巡查房屋裝修,應按要求每日詳細記錄施工進度。
6、公共配套設施設備巡查工作要領
1)水、電、氣、通訊設施
i.檢查室外設施有無破損現象,各種管線有無滲、漏、冒現象;
ii.檢查室外設施有無生銹、脫漆現象,標識是否完好;
iii.檢查室外消防設施是否配件齊全,標識是否完好。
2)巡查公共文體設施
i.檢查雕塑是否完好,是否有安全隱患;
ii.檢查兒童游樂設施是否完好,有無安全隱患;
iii.檢查綠地、樹木是否有枯死現象,長勢是否良好。
3)道路、廣場、公共場地巡查
i.檢查設施設備是否完好,是否有違章占用現象;
ii.檢查標識、路牌、警示牌是否完好;
iii.檢查各類雨、污水井蓋是否完好,照明燈、裝飾燈是否齊全;
iv.檢查衛生狀況是否良好。
4)停車庫、停車場巡查
i.檢查各類標識、照明是否完好無損;
ii.檢查衛生狀況是否良好。
7、周邊環境巡查
1)檢查小區內是否有亂張貼、亂拉線等現象。
2)檢查是否有損壞公共設施,違章制造噪音、污染環境等現象。
3)檢查是否有違章飼養家禽家畜等現象。
4)檢查衛生狀況是否良好。
5)巡查方法及要求
i.逐項檢查,嚴禁抽查;
ii.編制好巡查路線,提高工作效率;
iii.發現損壞情況必須當日填寫《報修單》。
8、對巡查中發現問題的處理要領
1)管理員巡查時發現有上述問題出現時,如本人能進行規勸、阻止處理的,應予以立即解決,否則及時將問題記錄在《巡查記錄表》中,巡查回來后報主管。
2)維修主管視情況按下列情況處理
i.屬公共設施設備破損丟失的,按《報修管理標準作業規程》處理;
ii.巡查中發現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應在一周內解決(有特別時效要求的必須按時效要求處理)特殊情況經管理處經理同意后可適當延長;
iii.屬住戶違章造成的問題,應當要求其修復。
3)對巡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主管應及時向經理匯報,由管理處經理處理。
4)巡查中發現的問題處理完畢后,物管員應現場驗證,處理的過程和驗證的結果均應有完整的記錄,并經相關人員簽字認可。
9、每月,上門、電話等形式進行匯回訪
9、《巡查記錄表》、《報修單》每月底總歸檔保存,并均有編碼,不允許撕毀。
10、本規程執行情況作為物管員績效考核依據之一。
六、相關記錄:
《小區日巡檢記錄表》
篇2:衛生院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
(1)加強全員醫療廢物管理的教育和培訓,捉高其管理的意識,人人參與管理,落實到位,責任到人。
(2)嚴格醫療廢物的分類管理。醫療廢物分為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及化學性廢物,上述廢物必須分類,不得混合放置
——感染性廢物:包括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排瀉物污染的棉球棉簽、紗布、注射器、輸液皮條等一次性醫療物品、廢棄的被服、被隔離收治的傳染性病人的生活垃圾、病原體的培養基、標本菌種、廢棄的醫學標本血液、血清等。
管理辦法:病區、門診、檢驗科、產房、手術室等科室所使用后的棉球、棉簽、紗布,注射器、輸液皮條等感染性醫療垃圾、傳染病區病人的生活垃圾全部放入專用的黃色塑料袋存放。
——損傷性廢物:包括廢棄的醫用針頭、縫合針、解剖、手術、備皮刀、玻璃試管、安瓿等。管理辦法:病區、門診、檢驗科、產房、手術室將廢棄的醫用針頭、縫合針、解剖、手術、備皮刀放入專用的利器盒中。
——藥物性廢物:包括過期、淘汰、變質或者被污染的廢棄的藥品。管理辦法:藥劑科、病區、門診等科室如有上述藥物性廢物一律用黃色塑料袋存放。醫務人員、行政辦公室、醫院食堂的生活垃圾一律用黑色垃圾袋存放。
(3)各科室在存放醫療廢物前,仔細檢查塑料袋有無破損、滲漏,存放的醫療廢物只能達到塑料袋的3/4后必須進行封口,放人塑料袋內的所有醫療廢物不得再取出。
(4)科室、病區必須按照醫院規定的時間和道路運送醫療廢物、垃圾至醫院指定的暫存點。
領導小組,負責突發事件通訊、車輛、醫療設備、藥品和防護物資的需求計劃和分配計劃的制定,溝通與屬地突發事件工作指揮部物資保障組的聯系渠道,保證醫療應急救援一線工作的需要。
(2)、掌握本醫療機構應急處置工作的醫療設備、常用藥品、防護物資的基本情況,了解相關的供求狀況,多渠道組織資源。
(3)、對部分采購困難的藥品,制定采購預案,疏通供應渠道,確保藥品的供應。
(4)、對緊急需求的物資、藥品、設備提出調配的方案,并負責落實。
篇3:B醫院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醫療廢物是指我院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根據國家《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我院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醫療廢物包裝物、容器標準和標識》等相關文件,結合本院實際情況,修訂本制度。
一、由醫院總務科、護理部負責對從事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等工作的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
二、生活垃圾置黑色垃圾袋中,由清潔隊派人定時收集,院內用密封容器按固定線路進行運送,不能污染環境。集中收集后的生活垃圾應請環保部門及時運走,如無法及時運走的生活垃圾,必須置密封容器中存放。
三、治療室內的廢物筒應加蓋或置存放柜內,分生活垃圾、醫療垃圾、未被污染的針筒和輸液器專用筒、利器盒等。未被污染的廢棄物(如藥品外包裝、鹽水瓶、青霉素瓶等)可以當作生活垃圾處置。敷料、棉簽、玻璃安瓿、破碎玻璃器皿分別置于套有黃色垃圾袋的容器中,小心處理以免損傷。放射性與細胞毒的廢物置紅色垃圾袋中。
四、臨床產生的醫療垃圾必須置黃色垃圾袋中,當裝滿3/4時扎緊袋口后放入專用醫療廢物暫存容器中,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應防滲漏,外表面粘貼有明顯的警示標識和警示說明的標簽。科室內的醫院廢物暫存地應粘貼醫療廢物標志。
五、廢棄后的注射器與輸液器的針頭等利器、被血液和體液污染的注射器與輸血器等應放入利器盒內,由供應室專人進行統一調換,減少工作人員針刺傷的發生。
六、未被污染的除去針頭的針筒、輸液器應分別放入套有黃色垃圾袋的筒中,由供應室專人稱重、記錄,臨床科室簽名認可。由供應室專人收集、堆放,避免流失和減少環境污染。科室收集總量應與運出醫院的總量進行核對,以免流失。
七、被血液、體液污染的口罩、帽子、鞋套、中單、尿布、便盆等按醫療廢物處理。
八、病原體的培養基、菌種等高危廢棄物,應先進行壓力蒸汽滅菌后,再按醫療廢棄物處理。
九、傳染病病人產生的廢物應當使用雙層黃色垃圾包裝袋,并及時密封。特殊感染垃圾,如發熱門診的廢棄物按專項制度為標準。
十、放入包裝物或者容器內的各類廢物不得取出。包裝物或者容器外表面被污染,應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
十一、禁止將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混合,如不慎將生活垃圾混入醫療廢物中,那按照醫療廢物進行處理。
十二、醫療廢物由醫院專人、定時、固定線路、密封容器進行收集、運送,不能污染環境。每天運送工作結束后,應當對運送工具及時進行清潔和消毒。
十三、醫療垃圾收集人員負責登記各部門醫療垃圾的產生量(袋數),并請該部門人員確認。醫療廢物裝箱時,箱外要標明袋數,并加以登記。
十四、垃圾收集人員應做好必要的防護,如工作衣、手套等。應及時清運,按規定的時間和路線送至指定暫存地。
十五、醫院集中存放醫療垃圾的房間必須上鎖,避免流失。
十六、垃圾房應每天進行清洗、消毒,外墻粘貼有明顯的醫療廢棄物警示標識、“禁止吸煙、飲食”的警示標識和醫療垃圾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有防滲漏、防鼠、防蚊蠅、防蟑螂、防盜以及預防兒童接觸等安全措施。儲存容器應絕對密閉,防止滲漏和雨水沖刷。有上下水、洗手等設施。
十七、廢棄的麻醉、精神等藥品及其相關的廢物的管理,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標準執行;批量的廢化學試劑、廢消毒劑應當交由專門機構處置。
十八、任何人不得將醫療垃圾自行外運、外賣,醫療垃圾每天由杭州市大地維康公司回收、焚燒,必須做好詳細記錄,內容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處置方法、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名等項目。登記資料至少保存3年。
十九、發生醫療廢物處理事故后,按照醫院制定的應急預案、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有關的規章制度處置,在48小時內上報市衛生局和環保局5;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的,應當在24小時內報告,并采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導致傳染病傳播或者可能傳染病傳播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