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儲罐火災撲救措施
一、建立滅火救援組織體系
(一)滅火指揮中心
一旦發生火災,油罐區的管理者應立即成立滅火指揮中心,滅火指揮中心負責全面指揮、協調滅火工作;負責應急響應的批準、實施和接觸;負責協調事件調查和處理工作,并及時向油罐部門進行通報。如火災事故不能由該單位自行處置,上級預案啟動后(或小凡故們到場后),總指揮權逐級上交。
指揮中心為非常設機構,一旦發生火災,指揮中心即刻成立。在火災應急處置過程中,下轄所有智能必須無條件服從指揮中心的統一指揮,各司其能,協調聯動。
(二)滅火組織體系
指揮中心應根據應急預案明確滅火組織形式、構成單位和人員。滅火指揮中心根據應急工作需要,應設置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小組,至少應包括滅火救援組、火情偵察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供水組、宣傳報道組、警戒組。
滅火救援組負責整個滅火救援工作,包括組織人員、消防設備及相關的滅火、冷卻戰術的實施。火情偵查組負責火情偵查、設置觀察哨、監視罐區情況、監測現場氣體濃度和環境污染情況。醫療救護組應由當地120組成,負責現場的醫療救護工作。后勤保障組負責滅火藥劑、油料、飲食、器材供應。供水組由自來水公司、廠區油罐人員組成,負責廠區管網壓力,保證不間斷供水。宣傳報道組負責統一對外發布火災信息。警戒組由當地公安、廠區保安人員組成,負責靜止無關人員進入現場。
二、石油儲罐火災撲救策略
根據著火油罐的類型、火災發展情況、消防人員和裝備的情況,石油儲罐的火災撲救策略一般分為主動策略、防御策略和保守策略。
(一)主動策略
當火災現場的消防人員和消防設備(固定滅火系統、移動式滅火系統、消防炮、滅火劑等)充足、有效時,消防人員應采取主動進攻的滅火策略。采取主動進攻滅火策略時,消防人員應全力撲滅著火油罐的大貨,轉移油罐內的油品。
當采取主動進攻的策略滅火時,應注意一下要點。
要有充足的消防冷卻水、滅火劑和消防裝備。
保證適當的泡沫供給強度,泡沫供給強度不應低于相關標準、規范中推薦的供給強度。滅火過程中應對滅火效果進行評估,噴射滅火劑一段時間后,應觀察火勢是否有明顯減弱或者煙氣的顏色是否發生改變;如果沒有變化,應調整滅火戰術。如采用相關標準中規定的供給強度,噴射滅火劑20~30分鐘后,火勢會有所減弱。
滅火過程中,應注意風速、風向的影響,并根據天氣條件及時做出調整。
撲滅原油、重油火災時,應密切注意是否發生沸溢,如有可能發生沸溢,應制定應急計劃。
當防火堤內和儲罐都著火時,有限撲救防火堤內的地面火。
撲滅油罐火災時,應優先使用固定滅火系統。
多個儲罐著火時,宜優先撲救最易撲滅的火災,或優先撲滅危險大、風險高的油罐火災(沸溢或爆炸)。
撲救外浮頂罐密封圈火時,當火災可控時,可采取登頂滅火的方式。應避免過量噴射泡沫,防止浮盤沉沒。
(二)防御策略
當直接撲滅儲罐火災可能性較小,但該區域無需撤離時,可采取防御策略,利用現有的泡沫滅火系統和消防冷卻水系統將火災控制在儲罐或一定范圍內,防止其向外蔓延。
當使用防御性滅火策略時候,應采取一下5中措施。
關閉著火油罐的進出油料管路的閥門。
確保有充足的消防冷卻水對著火油罐及其周邊的油罐進行冷卻。實施冷卻的操作順序依次為壓力儲罐、常壓儲罐、相關的管路、閥門等。
盡量保護現有固定滅火系統的有效性,對固定滅火系統進行有效的冷卻。
警戒組人員應密切關注著火油罐火災發展情況,應對儲罐破裂和發生沸溢、爆炸的情況作出預判。一旦出現危機情況,立即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疏散。
通信組人員與外部進行聯絡,請求支援。當增援的消防人員和裝備到場后,可撲滅油罐火時,滅火策略可以轉為主動策略。
(三)保守策略
如果滅火時可能危及消防人員安全時,應采取保守策略。采取保守策略的條件如下。
火災現場沒有充足的消防人員、消防設備,不能確保安全地撲滅火災。
沒有充足得消防冷卻水和泡沫等,不能提供規范規定的供給強度和供給試件。
著火油罐有可能發生沸溢、爆炸或罐體可能裂開造成油品的大量泄漏,可能危及消防人員的安全。采取保守策略時現場的消防人員等應立即撤離該區域,并采取措施盡量減少損失。
三、油罐火災撲滅通則
撲滅石油儲罐火災的戰術如下。
撲滅油罐火前,應將著火罐附近的防火堤或地面或撲滅。
使用冷卻水對著火罐罐壁進行冷卻。
當多個儲罐同時著火時,應集中力量逐個撲滅每個油罐內的大貨,避免分散消防力量。
使用冷卻水對固定滅火系統的管線、閥門等進行保護,防止其失效。
如果現場情況允許,可將罐內油品轉移至安全的地方。
在滅火力量不足時,應首先保護臨近儲罐,并空著著火管的火勢。
四、典型火災場景撲救戰術
(一)固定頂罐著火
固定頂油罐一般用于儲存揮發性較小、閃點高于45℃的油品,如柴油、蠟油等。固定頂罐的液體表面和罐頂之間有一層氣相控件,氣相控件可能處于爆炸極限范圍內,在遇到引火源時可能發生爆炸。因此,固定頂儲罐應采用弱頂結構,使得發生爆炸時罐頂與罐壁的接縫處發生分離,從而避免罐底與罐壁處出現裂縫或破壞,以免造成大量的油品泄漏。
固定頂石油儲罐發生火災時,通常是先發生爆炸,部分罐頂或全部罐頂被破壞,油品液面暴露在空氣中形成持續燃燒。國家標準GB50151-2010《泡沫滅火系統設計規范》中對于固定頂罐的泡沫滅火熊的保護面積為整個儲罐的橫截面積。
當部分罐頂被破壞時,消防人員應根據破裂口的情況將泡沫準確輸送至油品液面時,可采用液下噴射泡沫的方式進行滅火。當從唄破壞的罐頂不能準確將泡沫輸送至油品液面時,要保證在油面上有足夠的安全容積,防止油品溢出罐外。
(二)內浮頂罐呼吸閥、量油孔著火
內浮頂罐是一種帶有浮盤的固定頂罐,其罐頂和罐壁采用弱焊縫連接,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其發生爆炸、起火時,避免罐壁和罐底的裂縫遭到破壞,從而形成油品的大量泄漏。內浮頂罐的罐壁頂部的四周會設置有喚醒通氣孔。
如果內浮頂罐浮盤的密封被少量破壞,遇到引火源可能會形成通氣孔、量油孔等處的局部著火。內浮頂罐通氣孔、量油孔等處發生著火的初期,罐頂未遭受破壞,可采用干粉快速滅火。內浮頂罐通氣孔、量油孔等處發生著火的初期,罐頂未遭受破壞,可采用干粉快速滅火,但應把握好時機,避免內浮頂罐發生爆炸。
若內浮頂罐發生爆炸,形成半敞開式燃燒或形成流淌火,可分別按照固定頂罐火災撲救對策進行處理。
(三)外浮頂罐著火
外浮頂儲罐通常情況會發生密封圈火災,因此,外浮頂罐的固定泡沫滅火系統是按發生環形密封區火災設防的。LASTFIRE研究項目的成果表明,在其調查的62起初期火災中,有55起是由雷擊引起的密封圈火災。
密封圈火的撲救可以采取一下戰術。
首先使用固定滅火系統進行滅火。若固定滅火系統失效,可使用移動式或手提式滅火設備,可從抗風圈或頂部用消防水帶將泡沫輸送至環形密封區。
由于消防炮很難將泡沫準確輸送至密封圈著火部位,且想放炮的流量,可能造成浮盤傾覆,因此不建議使用消防炮撲救密封圈火。
撲滅外浮頂罐密封圈火災應首先開啟浮頂排水系統。
消防隊員能進入到罐頂平臺時,使用移動式泡沫槍滅火。
如僅發生密封區著火,通常不會發生沸溢事故。如果浮盤大面積損壞或沉沒,形成大面積著火,就有可能發生沸溢。
LASTFIRE研究仙姑的成果表明,外浮頂罐密封圈火災升級為全液面火災的概率為1/55。國家標準GB50151-2010《泡沫滅火系統設計規范》中對于泡沫供給強度的規定時根據罐壁與泡沫堰板之間的面積確定的,現行標準設計的固定式泡沫滅火系統旨在撲滅密封圈火災。因此,撲救全液面火災應在有足夠的消防人員、消防裝備、泡沫滅火劑等時進行。
浮盤沉默是導致全液面火災的典型因素。當浮盤沉沒時,對于腋下噴射泡沫滅火的方式,浮盤將組織泡沫到達油品的表面。因此全液面火災撲救中宜選用典故噴射的泡沫設施。
(四)密切關注沸溢的發生
在撲救原油、重油等可能發生沸溢油品的儲罐時,需要采取特殊的戰術,滅火過程中應密切關注、警惕沸溢事故的發生。
發生沸溢現象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著火油罐發生了全液面火災,或者油品液面上大部分起火。通常情況下若只在浮頂罐環形密封區內發生火災,只要浮頂保持完好,就不會發生沸溢事故。
原油組分鐘的沸點范圍較廣。隨著原油的燃燒,揮發性強的餾分首先被蒸發燃燒。揮發性較差的餾分沒有被燃燒掉,因此這部分油品的密度比下面的問題較低的原油大,所以開始下沉。隨著大貨的持續燃燒,重組分層被稱為“熱波層”,界面唄稱為“熱波鋒面”。一般來講,原油熱波層下沉速度為0.3~1.2m/s。
罐內有水墊層或乳化油。對于原油儲罐,長時間儲存在油品后罐底通常會有一定量的水。當熱波鋒面達到罐底水墊層或乳化油時,水會受熱迅速汽化,導致體積迅速膨脹,向外噴出。
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撲滅原油、重油儲罐的火災,必須改變滅火策略。應將火場內不必要的人員和設備撤離現場。消防人員應密切關注熱波鋒面在罐內的下沉情況。通常可通過噴射到罐壁上誰的蒸發情況來判斷熱波鋒面的位置。
一般來講,儲罐發生沸溢前煙色會比變白,火焰突然增高、變亮、帶有嘶嘶的聲音。同時,罐內壓力升高使儲罐有震動現象。發生沸溢是非常危險的,穩定燃燒的儲罐會突然噴溢出大量燃燒著的油品,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如果可能發生沸溢事故,應將人員疏散到安全區域,通常可能需疏散到600m以外。如儲罐的直徑很大,可能要疏散到更遠的距離。
滅火之后同樣應警惕沸溢事故的發生,這是由于熱波層可能會繼續下降,當達到水墊層時仍可能有足夠的熱量造成沸溢。此時發生沸溢仍然會對人員造成危害,一旦遇到引火源可能會再次形成火災。
(五)罐區防火堤內滅火
撲滅油罐火災時,應首先將防火堤內的火撲滅。這樣做可保護油罐管路、閥門等,避免管道破裂造成更多的油品泄漏。此外,撲滅防火堤內或可保護固定滅火系統的管線,避免固定滅火系統失效。如果泄漏到防火堤的油品較多,為保證人員的安全,即使防火堤內火災已被撲滅,也應禁止消防人員進入防火堤內。
撲救儲罐周圍防火堤內地面火災時,應采取下列戰術措施:首先冷卻未起火的帶壓儲罐;截斷泄漏油品的管線,減少地面火災燃料的補充;罐壁防火堤內所有的排液閥、罐頂排放閥和水墊層排放閥,防止油品或火災的蔓延。
(六)保護相鄰油罐
石油儲罐著火后,為避免火災擴大,對相鄰儲罐罐壁進行冷卻時非常必要的。冷卻水可直接噴射到罐頂和罐壁上(對于外浮頂罐,只能想罐壁噴射冷卻水)。但是否能夠冷卻依賴于火焰沖擊情況、罐間距、風向等。滅火現場的水資源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應盡量節約用水。在相鄰儲罐的油漆被烤焦錢,通常不需要直接冷卻。也可采用向罐壁噴射冷卻水的方法來檢驗是否需冷卻,如噴射冷卻水后產生水蒸氣,應立即進行冷卻,指導不再產生水蒸氣。
(七)滅火戰術實時調整
石油罐區滅火是動態的過程,應不間斷的進行事態評估,為總指揮提供即時的火場信息,便于他們利用這些信息評估滅火的效果,并及時調整處理策略、撲救戰術及資源配置。
(八)清理火場
石油儲罐火災的火場清理工作包括處置殘余油品,并防止復燃。其工作要點包括:嚴格檢查火場可能存在的引火源;油罐完全冷卻之前,炙熱的金屬罐壁可能破壞破魔覆層,油罐中的剩余油品可能會揮發出可燃蒸氣,一旦遇到火源,就會發生復燃或爆炸,因此消防人員應持續對儲罐進行冷卻至常溫;在冷卻著火油罐的同時,應繼續向油罐內供給泡沫,確保將管內油品安全轉移。
篇2:儲罐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范本
1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和事故類型
根據事故發生的過程、性質和機理,以及可能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的各種危害因素,經危害識別,儲罐火災爆炸事故類型有先爆炸后燃燒、先燃燒后爆炸、局部穩定燃燒三種類型。
1.2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及裝置名稱
1.2.1區域或地點
儲罐
1.2.2裝置名稱
儲罐。
1.3事故發生的季節及危害程度
1.3.1事故易發季節
事故易發季節為夏季和冬季。
1.3.2危害程度
儲罐的火災爆炸危險等級為很高,但在采取了現行的安全措施后,經計算,其補償后的火災爆炸危險等級均為較低。假設儲油罐一旦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還是容易對油品儲罐、輸油管線造成嚴重的破壞和財產損失,現場作業人員極可能發生傷亡。
1.4事故發生前的征兆
a)油品儲罐出現油品的跑、冒、滴、漏;
b)儲罐區油氣濃度過高;
c)油品輸轉過程中產生靜電打火、遇明火、雷擊、電氣打火等;
d)操作人員違反安全操作規程。
2應急組織及職責
2.1應急指揮人員
發生事故由罐區經理擔任現場指揮,負責現場應急措施的決策、現場人員和應急物資的調配、
2.2操作人員或現場人員
現場發現事故的操作人員或現場人員的主要職責是報警,并聽從現場指揮人員的安排,協助開展具體的應急行動。
2.3搶險組
工程搶險組由操作部人員構成,主要負責搶險搶修,疏散輸轉未燃燒油品,清理現場等工作。
2.4救護組
消防救護組由兼職消防隊員組成,主要負責滅火和掩護工程搶險人員。
2.5搜救組
人員搜救組由地磅室人員組成,主要負責事故狀態下傷亡人員的搜尋、救護等工作。
2.6警戒組
警戒組由警消部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布置安全警戒,保證現場井然有序、暢通,禁止無關人員、車輛通行,緊急情況下引導人員疏散。
2.7后勤保障組
后勤保障組由辦公室人員組成,主要負責應急通信聯絡、物資保障及與其他部門的協調等工作。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原則
a)先控制,后消滅,先重點,后一般,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b)離行動;
d)徹底檢查,防止死灰復燃。
3.2應急處置
3.2.1報警
a)現場人員一旦發現火災事故,立即使用對講機在第一時間向應急救援人員發出報警信號;
b)立即用對講機或內部電話報告罐區經理和警消部;
c)報警主要內容有:火災事故的大小、時間、具體位置、事故狀態、人員傷亡情況等;
d)罐區應急救援聯絡通信表及公司應急救援聯絡通信表見附件。
3.2.2應急措施啟動
a)儲罐發生任何火災,現場工作人員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由當班班長立刻按本應急處置預案措施組織進行先期處置;
b)罐區經理接到報警通知后,立即布置現場應急措施或要求,并立即趕赴現場承擔現場指揮的職責,警消部主任同時趕赴現場,協助罐區經理現場指揮救援;
c)罐區經理趕赴現場后,要立即確認現場事故狀態及響應級別;
d)當事故擴大且本現場應急處置預案不能滿足事故救援時,應請求公司應急指揮部啟動公司火災爆炸專項應急預案。
3.2.3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3.2.3.1人員防護
進入現場開展應急工作的任何人員都必須進行防護。進入危險區,人員必須穿防火隔熱服,佩戴呼吸器,并采取水槍掩護。
3.2.3.2偵檢
現場指揮員可派人到現場進行偵檢以便:
e)確定攻防線路、陣地等情況。
3.2.3.3警戒
現場指揮員根據詢情、偵檢情況下令設置警戒區域。警戒區域劃分為:危險區、安全區。警戒人員分別劃分區域,并設立標志,在安全區外視情設立隔離帶;嚴格控制(或引導疏散)出入人員、車輛。
3.2.3.4人員搜救
a)人員搜救組緊急集合,攜帶救生器材迅速進入危險區;
b)采用正確的救助方式將遇險人員轉移至安全區域;
c)對救出人員進行登記、標識和現場急救;
d)將傷情較重者及時送交嵐山區人民醫院救治。
3.2.3.5工程(現場)搶險
a)當儲罐發生初起火險時,現場作業人員立即拉響警報器,關閉油輸轉作業(如有作業時);
b)若儲罐量油口、呼吸閥處著火,且火焰成帶黑煙的橘黃色時,迅速用罐頂消防箱內的石棉被蓋住呼吸閥,同時用干粉滅火器對準火焰根部噴射;若是火焰成猛烈的藍紅色且幾乎無煙的火焰,要快速用干粉滅火器滅火,以免向罐內回火;
c)若儲罐破裂處著火,迅速用附近消防箱內的滅火器對準火焰根部噴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堵漏器材緊急堵漏;
d)檢查該儲罐防火堤排水閥門是否關閉,防止儲罐發生漏油時油火外流擴散;
e)著火罐一時難以撲滅,并且成穩定燃燒時,在消防救護組的掩護下,要迅速打開著火罐閥門,向其它儲罐轉輸下部油品;
f)若發現儲罐內有響聲,且無煙或煙發黃、發藍,將有爆炸危險,現場人員要立即撤離至安全區域,用高壓消防器材進行遠距離滅火。
3.2.3.6消防救護
a)立即通知新綠洲消防泵房值班人員迅速啟動消防泵,足額供應消防水和泡沫;
戰術;
i)滅火結束后,要檢查火災是否徹底消滅,防止死灰復燃。
3.2.3.7現場救護
a)對燒傷人員立即用冷水或冰水濕敷或浸泡傷區,可以減輕燒傷創面深度并有明顯止痛效果;
b)對燒傷人員在寒冷環境中進行冷療時須注意傷病員保暖和防凍;
c)對淺度燒傷的水皰一般不予清除,大水皰僅作低位剪破引流,保留泡皮的完整性,起到保護創面的作用;
d)對燒傷人員給予適當的鎮靜、止痛;
e)對昏迷、躁動和抽搐者,給予安定和頭部降溫;
f)對于呼吸、心臟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采用心肺復蘇措施并給予吸氧。
3.2.3.8清理恢復
a)對殘余油品用防爆泵或吸油氈回收,集中處理;
b)清掃現場,確保不留殘液;
c)清點人員、車輛及器材;
d)注意保護現場,便于事故調查;
e)撤銷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離,恢復工作現場。
4注意事項
a)正確佩戴和使用個人防護用品;
b)正確使用各類消防器材;
c)現場工作人員遇有火災發生,一定要保持冷靜,危及生命安全時,迅速逃離火場,利用現有條件進行自救或互救;
d)進入現場,正確選擇行車路線、停車位置、作戰陣地。進攻路線要選擇上風或側上風向;
e)要加強安全警戒,嚴格控制火源及危險區域內的人員數量;
f)火被撲滅后,應繼續冷卻防止復燃,安排人員進行現場監護;
g)確定宣傳口徑,慎重發布災情和相關新聞。
篇3:石油儲罐火災撲救措施
一、建立滅火救援組織體系
(一)滅火指揮中心
一旦發生火災,油罐區的管理者應立即成立滅火指揮中心,滅火指揮中心負責全面指揮、協調滅火工作;負責應急響應的批準、實施和接觸;負責協調事件調查和處理工作,并及時向油罐部門進行通報。如火災事故不能由該單位自行處置,上級預案啟動后(或小凡故們到場后),總指揮權逐級上交。
指揮中心為非常設機構,一旦發生火災,指揮中心即刻成立。在火災應急處置過程中,下轄所有智能必須無條件服從指揮中心的統一指揮,各司其能,協調聯動。
(二)滅火組織體系
指揮中心應根據應急預案明確滅火組織形式、構成單位和人員。滅火指揮中心根據應急工作需要,應設置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小組,至少應包括滅火救援組、火情偵察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供水組、宣傳報道組、警戒組。
滅火救援組負責整個滅火救援工作,包括組織人員、消防設備及相關的滅火、冷卻戰術的實施。火情偵查組負責火情偵查、設置觀察哨、監視罐區情況、監測現場氣體濃度和環境污染情況。醫療救護組應由當地120組成,負責現場的醫療救護工作。后勤保障組負責滅火藥劑、油料、飲食、器材供應。供水組由自來水公司、廠區油罐人員組成,負責廠區管網壓力,保證不間斷供水。宣傳報道組負責統一對外發布火災信息。警戒組由當地公安、廠區保安人員組成,負責靜止無關人員進入現場。
二、石油儲罐火災撲救策略
根據著火油罐的類型、火災發展情況、消防人員和裝備的情況,石油儲罐的火災撲救策略一般分為主動策略、防御策略和保守策略。
(一)主動策略
當火災現場的消防人員和消防設備(固定滅火系統、移動式滅火系統、消防炮、滅火劑等)充足、有效時,消防人員應采取主動進攻的滅火策略。采取主動進攻滅火策略時,消防人員應全力撲滅著火油罐的大貨,轉移油罐內的油品。
當采取主動進攻的策略滅火時,應注意一下要點。
要有充足的消防冷卻水、滅火劑和消防裝備。
保證適當的泡沫供給強度,泡沫供給強度不應低于相關標準、規范中推薦的供給強度。滅火過程中應對滅火效果進行評估,噴射滅火劑一段時間后,應觀察火勢是否有明顯減弱或者煙氣的顏色是否發生改變;如果沒有變化,應調整滅火戰術。如采用相關標準中規定的供給強度,噴射滅火劑20~30分鐘后,火勢會有所減弱。
滅火過程中,應注意風速、風向的影響,并根據天氣條件及時做出調整。
撲滅原油、重油火災時,應密切注意是否發生沸溢,如有可能發生沸溢,應制定應急計劃。
當防火堤內和儲罐都著火時,有限撲救防火堤內的地面火。
撲滅油罐火災時,應優先使用固定滅火系統。
多個儲罐著火時,宜優先撲救最易撲滅的火災,或優先撲滅危險大、風險高的油罐火災(沸溢或爆炸)。
撲救外浮頂罐密封圈火時,當火災可控時,可采取登頂滅火的方式。應避免過量噴射泡沫,防止浮盤沉沒。
(二)防御策略
當直接撲滅儲罐火災可能性較小,但該區域無需撤離時,可采取防御策略,利用現有的泡沫滅火系統和消防冷卻水系統將火災控制在儲罐或一定范圍內,防止其向外蔓延。
當使用防御性滅火策略時候,應采取一下5中措施。
關閉著火油罐的進出油料管路的閥門。
確保有充足的消防冷卻水對著火油罐及其周邊的油罐進行冷卻。實施冷卻的操作順序依次為壓力儲罐、常壓儲罐、相關的管路、閥門等。
盡量保護現有固定滅火系統的有效性,對固定滅火系統進行有效的冷卻。
警戒組人員應密切關注著火油罐火災發展情況,應對儲罐破裂和發生沸溢、爆炸的情況作出預判。一旦出現危機情況,立即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疏散。
通信組人員與外部進行聯絡,請求支援。當增援的消防人員和裝備到場后,可撲滅油罐火時,滅火策略可以轉為主動策略。
(三)保守策略
如果滅火時可能危及消防人員安全時,應采取保守策略。采取保守策略的條件如下。
火災現場沒有充足的消防人員、消防設備,不能確保安全地撲滅火災。
沒有充足得消防冷卻水和泡沫等,不能提供規范規定的供給強度和供給試件。
著火油罐有可能發生沸溢、爆炸或罐體可能裂開造成油品的大量泄漏,可能危及消防人員的安全。采取保守策略時現場的消防人員等應立即撤離該區域,并采取措施盡量減少損失。
三、油罐火災撲滅通則
撲滅石油儲罐火災的戰術如下。
撲滅油罐火前,應將著火罐附近的防火堤或地面或撲滅。
使用冷卻水對著火罐罐壁進行冷卻。
當多個儲罐同時著火時,應集中力量逐個撲滅每個油罐內的大貨,避免分散消防力量。
使用冷卻水對固定滅火系統的管線、閥門等進行保護,防止其失效。
如果現場情況允許,可將罐內油品轉移至安全的地方。
在滅火力量不足時,應首先保護臨近儲罐,并空著著火管的火勢。
四、典型火災場景撲救戰術
(一)固定頂罐著火
固定頂油罐一般用于儲存揮發性較小、閃點高于45℃的油品,如柴油、蠟油等。固定頂罐的液體表面和罐頂之間有一層氣相控件,氣相控件可能處于爆炸極限范圍內,在遇到引火源時可能發生爆炸。因此,固定頂儲罐應采用弱頂結構,使得發生爆炸時罐頂與罐壁的接縫處發生分離,從而避免罐底與罐壁處出現裂縫或破壞,以免造成大量的油品泄漏。
固定頂石油儲罐發生火災時,通常是先發生爆炸,部分罐頂或全部罐頂被破壞,油品液面暴露在空氣中形成持續燃燒。國家標準GB50151-2010《泡沫滅火系統設計規范》中對于固定頂罐的泡沫滅火熊的保護面積為整個儲罐的橫截面積。
當部分罐頂被破壞時,消防人員應根據破裂口的情況將泡沫準確輸送至油品液面時,可采用液下噴射泡沫的方式進行滅火。當從唄破壞的罐頂不能準確將泡沫輸送至油品液面時,要保證在油面上有足夠的安全容積,防止油品溢出罐外。
(二)內浮頂罐呼吸閥、量油孔著火
內浮頂罐是一種帶有浮盤的固定頂罐,其罐頂和罐壁采用弱焊縫連接,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其發生爆炸、起火時,避免罐壁和罐底的裂縫遭到破壞,從而形成油品的大量泄漏。內浮頂罐的罐壁頂部的四周會設置有喚醒通氣孔。
如果內浮頂罐浮盤的密封被少量破壞,遇到引火源可能會形成通氣孔、量油孔等處的局部著火。內浮頂罐通氣孔、量油孔等處發生著火的初期,罐頂未遭受破壞,可采用干粉快速滅火。內浮頂罐通氣孔、量油孔等處發生著火的初期,罐頂未遭受破壞,可采用干粉快速滅火,但應把握好時機,避免內浮頂罐發生爆炸。
若內浮頂罐發生爆炸,形成半敞開式燃燒或形成流淌火,可分別按照固定頂罐火災撲救對策進行處理。
(三)外浮頂罐著火
外浮頂儲罐通常情況會發生密封圈火災,因此,外浮頂罐的固定泡沫滅火系統是按發生環形密封區火災設防的。LASTFIRE研究項目的成果表明,在其調查的62起初期火災中,有55起是由雷擊引起的密封圈火災。
密封圈火的撲救可以采取一下戰術。
首先使用固定滅火系統進行滅火。若固定滅火系統失效,可使用移動式或手提式滅火設備,可從抗風圈或頂部用消防水帶將泡沫輸送至環形密封區。
由于消防炮很難將泡沫準確輸送至密封圈著火部位,且想放炮的流量,可能造成浮盤傾覆,因此不建議使用消防炮撲救密封圈火。
撲滅外浮頂罐密封圈火災應首先開啟浮頂排水系統。
消防隊員能進入到罐頂平臺時,使用移動式泡沫槍滅火。
如僅發生密封區著火,通常不會發生沸溢事故。如果浮盤大面積損壞或沉沒,形成大面積著火,就有可能發生沸溢。
LASTFIRE研究仙姑的成果表明,外浮頂罐密封圈火災升級為全液面火災的概率為1/55。國家標準GB50151-2010《泡沫滅火系統設計規范》中對于泡沫供給強度的規定時根據罐壁與泡沫堰板之間的面積確定的,現行標準設計的固定式泡沫滅火系統旨在撲滅密封圈火災。因此,撲救全液面火災應在有足夠的消防人員、消防裝備、泡沫滅火劑等時進行。
浮盤沉默是導致全液面火災的典型因素。當浮盤沉沒時,對于腋下噴射泡沫滅火的方式,浮盤將組織泡沫到達油品的表面。因此全液面火災撲救中宜選用典故噴射的泡沫設施。
(四)密切關注沸溢的發生
在撲救原油、重油等可能發生沸溢油品的儲罐時,需要采取特殊的戰術,滅火過程中應密切關注、警惕沸溢事故的發生。
發生沸溢現象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著火油罐發生了全液面火災,或者油品液面上大部分起火。通常情況下若只在浮頂罐環形密封區內發生火災,只要浮頂保持完好,就不會發生沸溢事故。
原油組分鐘的沸點范圍較廣。隨著原油的燃燒,揮發性強的餾分首先被蒸發燃燒。揮發性較差的餾分沒有被燃燒掉,因此這部分油品的密度比下面的問題較低的原油大,所以開始下沉。隨著大貨的持續燃燒,重組分層被稱為“熱波層”,界面唄稱為“熱波鋒面”。一般來講,原油熱波層下沉速度為0.3~1.2m/s。
罐內有水墊層或乳化油。對于原油儲罐,長時間儲存在油品后罐底通常會有一定量的水。當熱波鋒面達到罐底水墊層或乳化油時,水會受熱迅速汽化,導致體積迅速膨脹,向外噴出。
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撲滅原油、重油儲罐的火災,必須改變滅火策略。應將火場內不必要的人員和設備撤離現場。消防人員應密切關注熱波鋒面在罐內的下沉情況。通常可通過噴射到罐壁上誰的蒸發情況來判斷熱波鋒面的位置。
一般來講,儲罐發生沸溢前煙色會比變白,火焰突然增高、變亮、帶有嘶嘶的聲音。同時,罐內壓力升高使儲罐有震動現象。發生沸溢是非常危險的,穩定燃燒的儲罐會突然噴溢出大量燃燒著的油品,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如果可能發生沸溢事故,應將人員疏散到安全區域,通常可能需疏散到600m以外。如儲罐的直徑很大,可能要疏散到更遠的距離。
滅火之后同樣應警惕沸溢事故的發生,這是由于熱波層可能會繼續下降,當達到水墊層時仍可能有足夠的熱量造成沸溢。此時發生沸溢仍然會對人員造成危害,一旦遇到引火源可能會再次形成火災。
(五)罐區防火堤內滅火
撲滅油罐火災時,應首先將防火堤內的火撲滅。這樣做可保護油罐管路、閥門等,避免管道破裂造成更多的油品泄漏。此外,撲滅防火堤內或可保護固定滅火系統的管線,避免固定滅火系統失效。如果泄漏到防火堤的油品較多,為保證人員的安全,即使防火堤內火災已被撲滅,也應禁止消防人員進入防火堤內。
撲救儲罐周圍防火堤內地面火災時,應采取下列戰術措施:首先冷卻未起火的帶壓儲罐;截斷泄漏油品的管線,減少地面火災燃料的補充;罐壁防火堤內所有的排液閥、罐頂排放閥和水墊層排放閥,防止油品或火災的蔓延。
(六)保護相鄰油罐
石油儲罐著火后,為避免火災擴大,對相鄰儲罐罐壁進行冷卻時非常必要的。冷卻水可直接噴射到罐頂和罐壁上(對于外浮頂罐,只能想罐壁噴射冷卻水)。但是否能夠冷卻依賴于火焰沖擊情況、罐間距、風向等。滅火現場的水資源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應盡量節約用水。在相鄰儲罐的油漆被烤焦錢,通常不需要直接冷卻。也可采用向罐壁噴射冷卻水的方法來檢驗是否需冷卻,如噴射冷卻水后產生水蒸氣,應立即進行冷卻,指導不再產生水蒸氣。
(七)滅火戰術實時調整
石油罐區滅火是動態的過程,應不間斷的進行事態評估,為總指揮提供即時的火場信息,便于他們利用這些信息評估滅火的效果,并及時調整處理策略、撲救戰術及資源配置。
(八)清理火場
石油儲罐火災的火場清理工作包括處置殘余油品,并防止復燃。其工作要點包括:嚴格檢查火場可能存在的引火源;油罐完全冷卻之前,炙熱的金屬罐壁可能破壞破魔覆層,油罐中的剩余油品可能會揮發出可燃蒸氣,一旦遇到火源,就會發生復燃或爆炸,因此消防人員應持續對儲罐進行冷卻至常溫;在冷卻著火油罐的同時,應繼續向油罐內供給泡沫,確保將管內油品安全轉移。